我國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20:19: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我國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音樂

我國音樂理論教育分析論文

【提要論文】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只有具備了較好音樂知識和技能、具備了較高中外文化知識和駕御中外語言及寫作能力的人才能勝任。對于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要加以改革。音樂學的專業教育要從附中開始設置。音樂學的課程設置要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性,要求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教學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培養方向要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訓練手段。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教育音樂學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徐元勇,文學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閬中縣。曾經先后學習、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F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弁言

音樂學(musicology)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來自于西方。蕭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時,雖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續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但是,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是比較晚的事情。新中國建立之前幾乎沒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大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很晚。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于1956年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建立都較晚。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設立了音樂學系,武漢音樂學院于1986年成立音樂學系。而象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則都是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漸掛牌成立了音樂學系。幾所音樂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則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授予點是1982年獲得的批準,博士學位授予點是1989年獲得的批準。

在我們的西洋音樂教學、研究隊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受過熏陶的學者。我們在西方音樂學的傳播、教學、研究等方面,也的確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說音樂學在我國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許一點也不過分,這一點也反映在我們過去,以及今天許多人對音樂學的認識中。譬如,我們歷來要求學習音樂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礎好”。所謂的好“底子”、好“基礎”,在多數情況下主要指的是“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且不論表演、甚至作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是否僅僅只是具備了“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夠了這個問題。就音樂學為學習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應該要求具備“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還應該有文史修為和寫作能力的“底子”、“基礎”,要具有音樂理論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說,對于從事音樂學專業工作與研究的人們來說,必須掌握音樂形態、音樂技能等音樂本體的知識,以及掌握中外歷史、文學、語言、宗教、風俗、文獻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識,要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功。對于這一點似乎大家早有共識,似乎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在我國音樂學的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加以實施,至少做得很不夠。而且,在我們還沒有對原有西方音樂學領會得十分清楚的情況下,又有許多其它西方音樂研究理論,以及一些音樂研究新領域、新知識不斷為我們所認知,使得我國這門本來就很年輕的學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譬如,對于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世界音樂(W0rldMusic)、多元音樂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學科、新概念的系統解讀,以及與原有音樂學之間的關系;等等。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情感研究評析論文

摘要: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是人類表現性藝術最早的形式之一。隨著心理學的誕生,尤其是實驗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音樂情感的研究逐漸趨向一種科學化、實證化的描述和解釋。結合計算機科學技術、腦神經科學、生理學等眾多學者的聯盟,音樂情感的研究呈現了諸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局面,這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文章對音樂情感在我國的研究狀況進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相關見解。

關鍵詞:音樂情感;心理學;認知

作為人類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產物,音樂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息息相關。情感是音樂藝術中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學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對音樂情感的研究,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與音樂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當今已成為一種趨勢。

音樂情感一直以來是國外音樂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這也應歸功于19世紀中葉實驗心理學派的努力,該學派促使了現代音樂心理學的萌發。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步較晚,在這之前的研究重點偏向于從專業性的音樂角度進行思辨性質的分析,而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理論略顯空泛。在音樂心理學引入我國后,音樂情感的研究更多地與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展現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對國內關于音樂情感的研究進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樂情感的相關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對音樂情感的定義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教育變革前景

摘要:隨著20世紀初第一次啟蒙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的不斷暴露,呼喚第二次啟蒙的浪潮越來越高。在閱讀王治河博士與樊美筠博士的《第二次啟蒙》一書時,無疑對我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讓我思考諸多。在未讀此書前,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本書中所提及問題的相關思考,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因此,我想將本書中的一些觀點與我的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相聯系,寫一些關于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其變革前景,對此做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第二次啟蒙;多元文化

毋庸置疑,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成功的將人們從封建專制、閉關鎖國的思潮中解放出來,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和對科學技術的向往。第一次啟蒙給我們長期的落后局面帶來了一絲曙光、一劑良方。西方社會的巨大的成功,引誘著我國當時的有識之士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改革我們國家的相關體制,甚至各方面均向西方看齊,認為學習西方就是走向先進、走向現代化,而傳統的東西被認為是落后的、被批判的。在這一過程中,對“德先生”、“賽先生”的瘋狂追捧、對科學的盲目崇拜、對傳統文化的不屑一顧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對于各種問題的現狀,此處不做贅述,《第二次啟蒙》中已分門別類的詳細說明。下面我將根據書中作者的觀點,對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其前景做一點自己的分析。

音樂教育屬于教育的一個分支,教育這一重要領域在第一次啟蒙后也深受西方影響。一直以來,由于對西方的一味學習模仿,使得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并未得到保護和傳承,雖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一直在大力呼吁,但事實卻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很難去將其用于養家糊口的現實中。這一現象在音樂上的反應就是,鋼琴專業的學生在琴行兼職能獲得自己的生活費,西洋樂器從不缺學生。但是作為一個學嗩吶或者民歌的同學來說,卻很難做到,因為民樂很少人去學,大家的思維都覺得西樂洋氣、高大上,民樂俗氣。這導致了一種循環,西樂學生越來越多,民樂學生越來越少,最后自己的傳統文化嚴重流失。近年來,雖然各方均強調傳統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習傳統文化但僅限于呼聲,在實際行動上大家還是選擇西樂。所以并不是大聲呼吁大家就能去有這樣的行動,就像并不是寫了警告標語大家一定會去做一樣,這樣的思維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改變這樣的現狀,不能僅依靠呼聲,更應該提出在音樂教育等各科的具體可行方案。正如醫生診斷,僅說有病,然后開出病歷單是不夠的,得依病開方,才能藥到病除。

下面我將從兩個方面來論述音樂教育的變革前景:第一,無根轉向有根的音樂教育。在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傳統的根被拋棄,音樂教育學科就像是一個沒有地基的大樓,只向高蓋,越來越追求富麗堂皇,并未建立穩固的自身文化根基。導致其沒有發展方向,無論如何,西方的東西畢竟是舶來品,是外在的東西。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如若自身都不認可自己的民族文化那對于整個民族將是很危險的。正如如今我們國家高校中的音樂類大學生,熟知和聲曲式,卻不懂古代律制;人們僅知貝多芬莫扎特卻不知師曠、嵇康;非專業人士只知dolremifasollasi卻不知宮、商、角、徴、羽。由此可見,我們自身的音樂文化已大大被遮蓋,而這些僅是音樂這學科的鳳毛麟角。無論任何科目,我們都應立足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去吸取營養才能更好的向西方學習,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放棄對自己文化的學習,否則我們就會成為一個無根民族。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口號大力弘揚的同時也應努力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找尋古人智慧,更好的指導我們的現狀,彌補我們當下的不足。第二,單一轉向對話的音樂教育。從音樂課程開始設置時,不管在教學課程設置還是學校管理機制亦或專業學科內容的學習上,均有很深的西方烙印。在音樂教育學科中,自學堂樂歌起,蕭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大量音樂家均開始向西方學習音樂理論,在學校開設的唱歌課中,采用西方的五線譜、合唱等形式進行教學,在師范院校等學校中有西方和聲曲式課程的設置并沿用至今?,F在大學使用的教材,如:《基礎和聲》、《基本樂理》等這些科目是世界上唯一的樂理知識嗎?這種現象就無形表明了我們對于西方文化這一普世性的認同,這也是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抹殺。為什么不廣泛設置我們的民歌如何寫,古詩詞如何押韻的課程呢?學校確實應多加設置傳統文化的科目,使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學習,更加喜愛我們的民族文化,這樣才能使其繼承發揚。在后現代主義大力推崇的今天,我國古代的哲學已被認為對解決當今社會問題有效,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更應去挖掘其中的智慧,使之造福于人類。但只低頭研究自己的文化勢必會導致僵化,我們應廣泛學習各民族文化,但在這一過程中應是以我們自身的文化為基礎的,這一點不能顛倒。

當然,我說這些并不是堅決反對西化,抵制西方來物。固步自封已讓我們嘗盡苦頭。我們自己應學會去借鑒而不是照搬,畢竟外來物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非主體。我們應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向世界展現我們民族的無盡魅力,建立自己有根的民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價值,都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無形發揮自己的作用。世界上有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地域環境的不同導致產生的文化也不盡相同,并不僅是西方這一種文化,建構一種多元文化對話的體制機制,破除西方中心主義,學習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如若在今后的課程設置中我們可以多一些傳統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相關內容,在對學生的培養上重視塑造傳統文化這一主體,學會感受不同類型的美的音樂。那我們下一代就能更好的去尊重差異,理解不同,成為一個胸懷寬廣,有包容心的人。而這正是我們教育者所追求的。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理論教育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弁言;音樂學專業從附中開始設立的意義;附中、本科課程的合理銜接與音樂學專業的層次教育;方法論層次;結語,對我國音樂理論教育管理論文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觀念上的意義、人們普遍認為音樂學的生源數量不足,學生的素質更是不盡人意、為了擴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學標準,有的音樂院校甚至以縮短音樂學本科學習的時間來吸引生源、如果能夠在音樂學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學開設音樂學專業的課程,那么,這些課程要與本科招考的內容基本銜接、在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學的專業教育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等都不完善、如果能夠在附中或普通中學設立音樂學的專業,并使其系統化、體系化,以及具有層次和階段性,相信其作用及影響會更為明顯和深遠,具體材料請詳見:

【提要論文】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只有具備了較好音樂知識和技能、具備了較高中外文化知識和駕御中外語言及寫作能力的人才能勝任。對于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要加以改革。音樂學的專業教育要從附中開始設置。音樂學的課程設置要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性,要求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教學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培養方向要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訓練手段。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教育音樂學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徐元勇,文學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閬中縣。曾經先后學習、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F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弁言

音樂學(musicology)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來自于西方。蕭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時,雖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續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但是,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是比較晚的事情。新中國建立之前幾乎沒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大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很晚。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于1956年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建立都較晚。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設立了音樂學系,武漢音樂學院于1986年成立音樂學系。而象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則都是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漸掛牌成立了音樂學系。幾所音樂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則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授予點是1982年獲得的批準,博士學位授予點是1989年獲得的批準。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教育母語教育論文

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1.我國音樂教育現有體制的由來

中國音樂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體地位的是中國傳統音樂。19世紀末20世紀初,伴隨著的推行和西方音樂文化的侵入,我國音樂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現可以概括為:引用歐美學校歌曲曲調作為唱歌教材、樂理采用西洋樂理體系、教學方法照搬西洋。這時候興起的“學堂樂歌”便成為我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起點。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教育中母語教育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母語中華文化音樂教育

論文摘要: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弘揚中華文化,正確理解和把握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的“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把中國音樂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華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和資源,對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音樂落后論”、“全盤西化論”等問題上展開了學術爭論。為此,我國音樂教育界提出了“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觀,本文就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母語教育方面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查看全文

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教育音樂學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徐元勇,文學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閬中縣。曾經先后學習、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F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弁言

音樂學(musicology)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來自于西方。蕭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時,雖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續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但是,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是比較晚的事情。新中國建立之前幾乎沒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大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很晚。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于1956年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建立都較晚。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設立了音樂學系,武漢音樂學院于1986年成立音樂學系。而象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則都是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漸掛牌成立了音樂學系。幾所音樂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則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授予點是1982年獲得的批準,博士學位授予點是1989年獲得的批準。

在我們的西洋音樂教學、研究隊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受過熏陶的學者。我們在西方音樂學的傳播、教學、研究等方面,也的確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說音樂學在我國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許一點也不過分,這一點也反映在我們過去,以及今天許多人對音樂學的認識中。譬如,我們歷來要求學習音樂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礎好”。所謂的好“底子”、好“基礎”,在多數情況下主要指的是“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且不論表演、甚至作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是否僅僅只是具備了“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夠了這個問題。就音樂學為學習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應該要求具備“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還應該有文史修為和寫作能力的“底子”、“基礎”,要具有音樂理論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說,對于從事音樂學專業工作與研究的人們來說,必須掌握音樂形態、音樂技能等音樂本體的知識,以及掌握中外歷史、文學、語言、宗教、風俗、文獻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識,要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功。對于這一點似乎大家早有共識,似乎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在我國音樂學的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加以實施,至少做得很不夠。而且,在我們還沒有對原有西方音樂學領會得十分清楚的情況下,又有許多其它西方音樂研究理論,以及一些音樂研究新領域、新知識不斷為我們所認知,使得我國這門本來就很年輕的學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譬如,對于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世界音樂(W0rldMusic)、多元音樂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學科、新概念的系統解讀,以及與原有音樂學之間的關系;等等。

就目前國內音樂學的教學和研究現狀來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鑒西方音樂學學科體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樂理論體系的同時,在所謂西方音樂學的構架中,建立符合我國音樂的發展歷史、符合我國音樂文化生活存在的狀況,以及符合我國音樂理論學習與研究現狀的教育體系及教學體制等問題。也即,如何在我國現有音樂學的專業教育中,在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與訓練中,無論是在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培養目標方面,在學制的設定和課程的設置上,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音樂理論研究的學科。

查看全文

蔡元培美式教育推動我國音樂的發展

回顧我國近幾十年的專業和普通音樂教育發展,有那么一段歷史是人們難以忘懷和不容忽視的。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在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下,迫切要求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變革,與此同時,音樂教育被當時的有識之士所看重,如改良主義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其創設的“萬木草堂”中開設“歌樂”課;梁啟超則認為“蓋欲改造國民的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而堪稱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有著最大貢獻的要數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20世紀初,當辛亥革命推翻了一千年的封建專制政體,于19n年10月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并于1912年1月3日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后,蔡元培就任首任教育總長。他的教育主張對我國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對“美育”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尤其是他的美育教育主張使中國近代音樂教育開始了它的發展,對今天的人們更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主張

作為中國近代教育啟蒙的先驅,他揚棄了滿清時代所欽定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觀及美育”教育,尤其是“美育”.這是先生一生不懈努力提倡的、最有蔡元培特色的一項教育內容,他提出“在普通教育,勿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人格”。蔡元培先生用不少筆墨演釋康德哲學中“現象世界”和“實體世界”的二元論觀點,以論證世界觀教育在人類認識過程中的‘’終極境界”,以及美感教育所具有的溝通“現象”與“實體”兩個世界的橋梁作用,他認為從現象世界進人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即用先生自己的話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言而言之,介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深”。

1912年7月10日,他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指出:“民國教育方針,應從教育者木體上著想,有如何能力,方能盡如何責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基于這一指導思想,1912年4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初步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主張,即“軍國民主義、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及美育”,在其后的追述中,先生更明確地指出:“提出世界觀教育,這是哲學的課程,意在兼采周秦諸子、印度哲學,以打破二千年來墨守孔學的舊習。提出美育,因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見;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顧忌,在教育上應特別注重”?;谶@種哲學思考,他認為,美感教育是隸屬于政治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隸屬于“超軼乎政治”的世界觀教育的橋梁,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先生的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獨創的教育主張,大大地推進了學術教育界除舊布新的勢頭,半年之后,北京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國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德”。在蔡元培先生如此的教導、影響和鼓勵下,中國近代史上的音樂啟蒙從此開始。

蔡元培是一個把教育視為己任、作為天職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主張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實是與當時處于灰暗、混亂、迷茫的歷史背景以及民不潦生的社會現實不很協調,它的明顯超前性似乎注定了他在很長一段時期里“曲高和寡”,然而他總是執著地追求其理想,勸慰和勉勵他人,共圖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宣揚美育的價值和意義,最大限度地扶植各類藝術教育和藝術活動,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在音樂教育上為我國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蔡元培對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貢獻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商品化兩面性研究論文

摘要通俗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在如今的時代已經具有了高度商品化的特點。闡述了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而且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這種商品化具有兩面性的特點。

關鍵詞商品社會價值兩面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變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動的節奏烙入各階層的成長記憶中。我們不僅耳濡目染中國通俗歌曲這股文化氣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們流淌著沸騰的血液,使我們欣然接受這股文化潮流的沖刷與洗禮。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通俗音樂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現在用金錢來衡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應。筆者認為: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通俗音樂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中國通俗音樂已經商品化;中國通俗音樂商品化具有兩面性。

1通俗音樂應該是商品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把藝術與宗教、道德、科學等稱作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認為藝術等精神生產雖然受物質生產普遍規律的支配,但它們是一些特殊的生產。這表明藝術特殊的生產也同樣存在生產力問題,藝術生產力則是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

1.1藝術生產力的特征

查看全文

我國音樂詩情畫意分析論文

摘要:在音樂藝術領域,沒有認識真理之類的知識問題或科學問題,也沒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法則或客觀規律,但“無論必要的解釋是多么困難,或者說也許根本沒有什么可以解釋的,但解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如果沒有或者停止解釋,可能導致更大的混亂;從而給胡言亂語以可乘之機”。

關鍵詞:音樂;藝術;同構關系

中國音樂是有其獨特的美學思想和藝術境界的。音樂上的許多問題,倘若不提到美學高度來分析理解,就只能停留為一種形式。畢竟美是主觀的和相對的,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往往能相互聯系,相互感染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文學,詩歌,歷史,美術等的綜合體。它所映現的又何嘗不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物質和精神力量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任何藝術都是在主觀和客觀相互關系之間建立起來的,徐復觀先生在《中國畫與詩的融合》一文中說:“繪畫不僅僅是‘再現自然’,但終究以‘再現自然’為其基調,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觀的一面。畫因為是以客觀自然為基調,所以決定畫的即能是‘見’。達·芬奇便以為畫與雕刻是‘以見為知’;而畫家心是能見的人。詩則是表達感情,所謂‘詩以言志’以言志為基調,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觀的一面”。鐘嶸《詩品》一開始便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而詩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說,畫是“見的藝術”;而詩則是“感的藝術”,那么音樂作品為表現人類情感的一門藝術,正和詩、畫一樣,在那線條、旋律、樂句中,所包含著的非語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傳達,說明、代替、窮盡的某種情感的、觀念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意味,同樣也是那樣朦朧而豐富,寬廣而不確定。到后來談到“因為中國文人能有意識地在詩中發現出畫的題材,并由此再進一步的用作詩的方法來畫,從而提高了畫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進一步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用畫來說明詩的‘遠’的意境,則是詩與畫的相互啟發,循環無端了”。其事在我看來中國藝術中豈止詩與畫能做到“互相啟發,循環無端”。書法與詩畫;書法與篆刻;音樂與書法;音樂與詩畫。擴而大之,華夏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而得以流傳呢?中國人欣賞美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我們的文學,戲劇,書法,繪畫等等都是重感情的抒發,突出一個“情”字。同樣音樂藝術如果脫離了感情的話,就很難談了。中國人以感情悟物,進而達到人格化,中國人看東西,欣賞藝術往往帶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所謂“芳草有情,斜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追求的也許正是這樣一種欲說還休,溫柔含蓄的永恒韻味。

在中國古代,音樂是各門藝術中最被重視,并且獲得高度發展的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各門藝術的中心和源泉。從音樂在先秦社會中受到的高度重視,我們可以看出音樂這種著重于情感的表現而非完全模擬性再現。而事物敘述的藝術,恰好相當純粹地顯示了藝術所具有的審美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性功能,從宏觀上看用音樂去分析美與藝術,高度重視音樂性的美,這對中國古代美學和各門類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直觀表現的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所具有的音律美與節奏美。

這種詩歌中的音樂性的美在唐代達到無可比擬的高峰。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融合傳統的“雅樂”“古樂”出現了許多新創造的音樂和音樂形式。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曼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先秦時代禮儀性的慶典主調,而是人世間的歡快之聲,個人情感的心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