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9:00: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性

當代宗族現代性與反現代性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當代宗族現代性反現代性反思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當代宗族現代性與和現代性理論境遇的深入剖析,指出當代宗族現代性與反現代性論爭的彰顯并使之陷入理論困境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沖突,而是理論自身不夠成熟或存在某種缺陷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傳統宗族和當代宗族認識與把握上的失準,因而文章強調應對原有的研究方法加以檢討,進而對傳統宗族和當代宗族進行重新審視,以期給予當代宗族一個準確的定位。

自20世紀初,我國的宗族力量就開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并陷入全面的解體之中,宗族力量與國家政權的關系也發生了裂變。這些沖擊部分是由于戰爭的劫難和農民的流動,更重要的是來自政治上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殘存的宗族組織又因其所謂的“封閉性”、“排他性”、“反現代性”而被定性為一種落后、封閉甚至反動的封建糟粕,并通過國家政權的力量在政治上、組織上給予毀滅性的打擊,并使人們對宗族的“封建糟粕性”形成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思維定勢。宗族組織由此而陷入銷聲匿跡之中。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農村改革的興起,沉寂多年的宗族力量在中華大地上紛紛復興起來,尤其是在東南沿海及華南地區以建宗祠、修族譜、祭祖宗等宗族活動更為活躍。此現象給以前的定勢思維以強烈的沖擊,進而引起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重新認識與反思,研究著述斐然。綜觀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大都是以當代宗族的現代性與反現代性為其探討的話語焦點,并出現了或者否定、或者肯定、或者折中的觀點。

一、當代宗族現代性與反現代性的理論境遇

關于當代宗族現代性與反現代性的論述,較早的觀點多持否定的態度。撮其要者,約有:農村宗族與宗族主義,都是建立在封建的、落后的宗族文化基礎上的,并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式相適應的,是封建社會制度的反映,也是封建社會制度的一個要素,因而它與現代社會制度和現代文化是不能相容的,宗族主義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大障礙。宗法組織在中國農村的復興,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都是一次文化大倒退,必將導致劇烈的社會沖突。它的發展和壯大,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宗族文化在本質上與農村現代化是相悖的,具體體現在:宗族文化的“宗法”與現代化的法治相悖;宗族文化的血緣性與現代化的血緣性相悖;宗族文化的封閉性與現代化的開放性相悖。所以,對于傳統宗族文化的態度,只能是改造,并用新文化去取而代之。簡言之,“否定論者”普遍認為,宗族因素無正面作用,當代宗族只不過是傳統宗族的殘余與繼續,因而視其為“封建勢力的抬頭”、“黑惡勢力的匯流”、“現代化的反動”等等,應對之進行限制,禁止。

在“否定論”幾乎成為通說之時,也有學者認為:宗族制度是一種能夠容納現代化持續變遷問題與要求的較有彈性的制度形態。宗族不僅適應于封閉的自然經濟社會,也適應于開放的商品經濟社會。農村社會的宗族組織會繼續存在下去并不斷發生變化。當代農村宗族組織已經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產生了變異性的表現。由于漢人宗族那些源于血緣又超越血緣的內源性根據,就使得當代中國農村宗族的重建和轉型,所遵循的規則顯然就不能與一般的血緣團體的演變規律等而視之,其命運和前途也必定會有所不同,這就能夠證明,血緣因素在一定的條件下,經過完善的補充和限制,完全可以與現代的文明生活形成一種復雜的適應關系。概言之,宗族原本具有社會互助、發展公益、輔弼國家等無法否定的正面功能,而且宗族的社會韌性,使得它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進行自我更新,因此,宗族可以現代化,應當對之采取寬容的態度。

查看全文

經濟法的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研討

一、現代性的哲學考察與法范式理解

要了解和把握經濟法的現代性,應從“現代性”一詞作為哲學范疇的角度加以考察。將“現代主義”界定為一種社會思潮或文化運動,將“現代化”界定為實現“現代性”的一種過程?!?〕

這種觀點受到普遍認同。具體地說,現代化在更多意義上有可物化的形態與體現,如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變遷,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市場經濟化、信息化、知識普及化以及意識形態理性化等方面。現代性則常常被視作既定的反思時代精神、反映文明變遷規律的哲學范疇中加以理解。有關“現代性”的界定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比較著名的概念界說有如下三個?!?〕

一是吉登斯將現代性看作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它包括從世界觀(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態度)、經濟制度(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到政治制度(民族國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構。二是哈貝馬斯把現代性視為一項“未完成的設計”,它旨在用新的模式和標準取代中世紀已經分崩離析的模式和標準,來建構一種新的社會知識和時代,其中個人“自由”構成現代性的時代特征,“主體性”原則構成現代性的自我確證的原則。三是??聦F代性理解為“一種態度”,而不是一個歷史時期,不是一個時間概念。學者宋林飛的概括基本有助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現代性?,F代性是一個歷史斷代的術語,是指接踵中世紀或封建制度而來的新紀元,涉及各種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以及文化的轉型;現代性對立于傳統社會,代表著革命、創新與動態?!?〕

現代性的知識譜系不妨概括為:知識可被無限探尋,對人類而言是一種福祉;客觀性不僅是好的,也是可能的;基礎主義是知識的模式;認知個體是認識過程的典型主體;實在的結構具有理性,遵循某種有序的型式?!?〕這是從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上內在的把握現代性社會屬性的語境線索。

從啟蒙運動中得到確立的理性、科學和自由,實質的構成了現代性的內核。作為被普遍接受的社會規范,法具有的現代性同樣反映在法范疇的精神氣質和行為方式上。簡言之,法的現代性實質就是指法的理性化?,F代法律所具有的公開性、普遍性、自治性、權威性、合理性、確定性、層次性、可塑性等特征,〔5〕可視作法的理性化、現代性的直接體現?,F代性的法范式意義在于法律型秩序成為社會合法性基礎的理性選擇與確證。韋伯認為,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轉型中,具有實現合理功利預期色彩濃厚的目的理性壓倒感情、信念、習慣等人的傳統行為動機與范式,也就決定了理性法律、法治成為社會秩序的主導模式,體現現代性的現代化過程其實不過是祛魅(排除神意與一般情感)的法治化實現。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無非都是法治理念、威權、實施、影響的系列化、具體化。法律應當通過民主的方式產生、法律的基本價值追求不能脫離公平、正義、秩序、社會和諧發展,法律通過有效實施獲得對社會和個人的真正影響,這些現代法治的元素均體現著現代性的精神氣質與行為方式。

查看全文

文學現代性追尋

現代性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主要問題之一,有別于西方現代性注重時間的進步意義,中國現代文學主要以其搖曳多姿、生氣淋漓的空間性體驗,表現出中國文學自身的現代性特征。

一、現代性:從西方到中國的理論旅行

現代性作為西方思想文化場域中標示時間的概念,其形容詞“現代的”(modernus)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紀末古羅馬帝國向基督教世界的過渡時期,意指“剛剛的,最近,現在”。①其與“古代的”(antique)只構成生存樣態的差異,而沒有包含時間進步的意義。直至西方中世紀晚期沙特爾教堂的彩繪畫以及貝爾納所言“我們如棲在巨人肩頭的侏儒”表明,現代性已經在古今對比的意義上包含了一定的時間進步含義。②就文化意義上而言,西方文藝復興,尤其是啟蒙運動,才確認現代性時間的直線進步觀念。在古代社會中,時間觀念主要是以循環的時間觀念為基準。隨著西方近代社會科技等物質文明的日益進步,此種循環的時間觀念被打破。直線進步的時間觀念代替了圓形循環的時間觀念。在此意義上而言,現代性是以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標志性事件為依歸,以進步、啟蒙、理性等大敘事為其思想特征的時間性概念。與此同時,西方近代審美領域出于對此種現代性的反動,不斷出現質疑和批判。盧梭所謂“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就完全變壞了”。③席勒則強調,應該通過游戲性的審美來彌補人類感性與理性的分裂,走出人類的異化狀態而成全人之為人的完整性。④種種的審美現代性方案,力圖以審美的方式反抗工具理性,通過審美烏托邦來抗拒現代性線性進步的時間意識?,F代性因此而出現了分裂,即海德格爾所說的“協調一致基礎上的彼此不合”。⑤啟蒙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分裂,賦予現代性豐富的內涵。一方面,西方世界自啟蒙運動以來視進步為公理,認為“現代”就意味著不斷的進步;另一方面,浪漫主義否思此種進步的現代觀,歌頌自然的鄉愁與神秘的異域所表現的審美迷魅,批判現代性理性的壓抑與規訓。就西方思想視域而言,現代性主要成為時間性概念。而就西方世界的近現代文學圖景而言,亦表現出此種現代性的時間性特征。雖然西方近現代文學也重視空間體驗,但從16、17世紀近代文學到18、19世紀現代文學直至20世紀中期以后后現代主義文學歷史,西方近現代文學不斷轉向內在,通過對外在世界日益進步的壓抑下主體內在精神狀態變化的細膩書寫,更為重視主體在西方空間場域的時間體驗,尤其是對時間飛逝、個體存在的內在省視與體悟。而現代性作為指向前進的時間意識,不斷趨向未來。鮑曼用“流動性”來形容現代性,⑥馬克思從“瓦解傳統”的意義上聲言“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他說:“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關系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固定的關系都煙消云散了……”⑦現代性流動性的特質使其在全球播散之中,由西方的時間概念主要轉變為中國文化場域的空間概念。此種時間性概念的空間化表明,中國并非完全臣服,而是不斷地抵抗與重寫西方現代性。因為就知識論意義上而言,中西文化具有背景性差異,以現代性理論來闡釋中國文化時,面臨著語境誤植的風險,故而中國有必要將現代性空間化。

二、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地域性

不同于西方現代性注重時間的進步意義,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主要表現出空間性特點。此種空間性特征突出表現在中國現代文學書寫的地域性方面。中國文化本具有地域性的特點,譚其驤指出:“把中國文化看成一種亙古不變且廣被于全國的以儒學為核心的文化,而忽視了中國文化既有的時代差異,又有其地區差異,這對于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當然極為不利?!雹啻朔N文化地域性特點深深影響中國文學傳統。無論是以《詩經》與《楚辭》為代表的北方文學與南方文學的地域差別,還是以詩歌與山歌為代表的廟堂文學與民間文學的文體差異,這既是中國文學發展不平衡的證明,又是中國歷史與文化多樣性與豐富性的體現。此種文學書寫的地域性遭遇近代中國與西方相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巨變”,并未成為文學歷史的“陳跡”退出中國文學場域,而是在經歷中國傳統時間觀念斷裂之后,以其獨特的空間特征與魅力反抗著西方現代性的時間觀念。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近現代世界范圍內雖然西方文化處于強勢地位,但是就同時代的中國文化場域而言,中國傳統文化卻始終扮演著主要的角色。中國文化的發展不會受制于單一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本位文化將會以各種方式參與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之中,不斷改變西方文化的性質及其作用,“這是一個空間位置的問題,一個文化場域的問題”。⑨自近代中國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發現了有別于自身的“他者”———西方世界,致使其空間觀念迥異于傳統中國的“天朝中心”觀,出現了“革命”性的裂變,此種“空間觀念”刺激了當時的知識分子,在被西方時間觀念壓抑的空間場域中體驗自身的獨特性。而因當時中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差異性,中國并非為均質化、一體性的單一實體,而是融“主體性”與“復合性”于一身的多族群國家,中國地區之間的不同,不但涉及資源以及潛力的差異,而且還表現在發展階段以及性質方面,⑩致使中國近現代作家所承受的“地氣”不同,他們的空間體驗亦因地理格局以及生活體驗的差異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諸如沈從文想象的湘西世界,趙樹理演繹的山西故事,李劼人講述的成都往事,等等,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地域性書寫的證明。以沈從文而言,在其精心營構的湘西文學圖景中,無論是先秦屈原瑰麗幽夐的楚騷,還是湘西僻壤粗野豪放的民歌,他都秉承“拿來主義”的精神,精彩形象地將其付諸于筆端。如此其將普實克所說的史詩與抒情的邊界打破,瑏瑡以此抒情性的美典為淆亂紛擾的現實歷史賦予了迷魅。此種心向自然的抒情性書寫,不但是為守護湘西這方屬于他的精神世界版圖,而且更是以此“有情”書寫來抵抗當時入侵的西方現代性的冰冷風暴,表現出中國文學自身的抒情現代性。以“山藥蛋派”的代表趙樹理而言,其秉承和發揚“汲取民間文學養分,重視民間文藝傳統”的山西地域性文學精神,取材抗戰大時代中山西人民斗爭和生活的事例,走出了一條文藝大眾化、通俗化的道路。趙樹理曾指出中國文藝的雙重傳統,一為代表“五四”勝利后進步知識分子的新文藝傳統,一為被邊緣化的民間文藝傳統。他強調民間文藝傳統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應被壓抑、被忽視,自覺地在理論層面為民間傳統辯護。瑏瑢而在具體的創作層面,他一方面學習并借鑒民間文藝傳統,如評書、曲藝、秧歌、小調等民間文藝形式,創作出《李有才板話》等作品;一方面深入群眾中間,取材于身邊人民群眾抗戰與生活的故事以及他們喜用的通俗語言,創作出《小二黑結婚》等作品。如此,趙樹理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解放區人民群眾斗爭與生活的豐富性,成為“延安文藝精神”的實踐性代表。如是種種,中國現代作家因地域文化、生活體驗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其文學書寫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此種文學書寫的地域性特征不僅表明鄉土中國的復雜性與豐富性,而且體現出中國現代文學遭遇西方現代性挑戰時不斷“尋根”的沖動,“‘尋根’即是對‘現代性’作出的反撥、反應”。在此意義上,中國現代文學正是通過將現代性體驗空間化,反抗而非認同西方現代性的時間性,表現出中國文學自身的現代性特征。

三、中國現代文學時間體驗的空間性

查看全文

現代性語境中的研究

內容提要: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是一個現代性的事件,不僅因為它發生在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之中,更因為它全面地體現了現代性的諸多特征?,F代性意味著主體自我的確立、世俗理性的鼎盛以及感性的審美化“造反”。的發生背景是整個動蕩屈辱的近代史,它試圖以極端的手段埋葬民族的積貧積弱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心理的傷痕,這就證明了它的現代性本質。的目的或初衷就在于“新民”和“新世”,雖然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沒有真正實現,而人民社會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文化“惡性啟蒙”中所表現出來的歷史性倒退和“打倒一切”的簡單化建設方法等,都充分表明了的現代性實質。我們在現代性的理性崇拜和啟蒙崇拜中獲得了相當多的經驗教訓,應當成為尊重歷史、自我定位和文化重建工作的參考。是中國人尋求現代性的艱苦努力和曲折歷程,但現代性并非終極價值,因此告別現代性這種暫時性方針和這種苦難歷程,就成了我們的任務或使命。

關鍵詞:現代性;啟蒙;理性;;歷史

人類的歷史總以其深邃的啟示和神秘的面貌吸引著思想的追逐,因為歷史的圖景總會隨著時代觀念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人們關于同一個歷史時段的描述也會截然不同,這就是思想史的魅力。同時在這種單純的個體理論興味背后還包含著深深的公共關切,在理論研究這種表面化的個體生存標志背后往往都蘊含著研究者的雄心壯志,那就是要在理論研究中打上刻有自己姓氏的印簽,因此文化研究才顯得如此多姿多彩(也往往顯得信誓旦旦)。我雖無此恢弘的抱負,但也深深地受到思想的激勵,尤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別需要歷史昭示的關頭,為自己的身上的責任而激動不已。的確,我們的理論研究需要有踏實、沉穩而又細致入微的鉆研,同時更要有清醒而濃烈的現實意識。不僅中國,就連整個世界都已經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關頭,人們對于社會文化轉型的感懷急需要歷史的關懷和理論的支撐。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歷史研究幾乎無一例外地受到了眾多無關緊要的因素的影響,而勉強構建起來的那些具有一定解釋效力的理論體系和現代性圖景,又大多是要么為切近的利益所支配,要么局限于科層性的制度當中。就算相對持平之論,也會由于受心態、情緒和價值傾向的左右而使理論產生偏斜,正如德國世紀哲人伽達默爾(1900-)所批判的那樣,理論研究“因而就進入了歷史循環論的泥塘,或者擱淺在認識論的淺灘上,或者徘徊在邏輯學的死水中?!盵1]有鑒于此,本文的理論指向便在于(1)從現代性的角度審視,(2)為現實的發展尋求歷史資源的支援,或曰作資治之鑒。鄧小平在1987年5月12日會見荷蘭首相時就曾指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的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辈⒃谡玎囆∑皆?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提出,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總要總結,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對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做出科學的評價,需要做認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1]我的研究正是為了響應鄧小平同志的號召,做一點“認真的研究工作”,為歷史不再重復而盡微薄之力。

一、現代性理論

從總體上說,中國的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的事件,而在當時也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西方也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雖然其含意很不相同),也就是一個現代性現象,并處處體現著現代性的特征,因此可以(也應該和必須)放在現代性理論中來審查,才符合它的歷史處境,由此構筑起來的“”圖景也才有本有根。我們同時把對現代性的研究和對現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的思考建基在對的研究上。

經過尼采、韋伯、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吉登斯、伊格爾頓等幾代人的研究,學術界對現代性的含義已經有了一種大致的了解,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國學者劉小楓的觀點是對這些外國思想家的總結,他在《現代學的問題意識》中寫到:“從形態學觀之,現代性是人類有史以來在社會經濟制度、知識理念體系和個體-群體心性結構及其相應的文化制度方面發生的全方位轉型。從現象的結構層面看,現代性事件發生于上述三個相互關系又有所區別的結構性位置。我用三個不同的述詞來指稱它們:現代化——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現代主義――知識和感受之理念體系的變調和重構;現代性――個體-群體心性結構和文化制度之態質和形態變化?!盵2]現代性含義的確非常豐富,根據不同的需要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傮w而言,現代性是標記現代精神的語言符號,代表著現代人的追求過程或者用時髦的話說代表著現代人的“心路歷程”。實際上也是中國現代精神躁動與宣泄以圖尋找突破口和達至太平盛世的一個坎坷歷程。

查看全文

經濟法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法現代性后現代性

論文摘要:現代性是以形式理性、個人自由為精髓,后現代性則是以實質理性為核心,對自由精神進行重塑。經濟法具有濃厚的后現代性:首先,在經濟法領域,自由不再是現代性的個體自由,而是社會自由、實質自由;其次,經濟主體以個人和團體的形式積極參與經濟運行,從而彰顯了經濟法的后現代性;再次,經濟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對現代性下有限政府觀念的反思和重構。

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的后現代性很少有人提起,學者更多地是對經濟法的現代性給予了關注。而筆者認為,經濟法卻是后現代之法,具有濃厚的后現代性。本文擬從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內涵出發,對此進行論證。

一、經濟法的現代性之誤解

綜合學者的觀點①來看,主要是從歷史起點、內在精神以及制度構成三個方面說明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的聯系與差異,以闡釋經濟法現代性。其基本思路是:從經濟法內在和外在的特殊性出發,分析其與傳統法律部門的差異,從而得出經濟法現代性的結論。然而是否可以僅僅因為與傳統法律部門的“傳統性”差異就冠之以現代性之名?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要分析經濟法是否具有現代性,應當從什么是現代性談起。

首先,從時間角度來看,在今天,現代性主要是指大約從17世紀開始以來的這一段歷史演變時期或這個時期的人與事物所具有的性質或狀態。吉登斯認為:“現代性指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十七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的影響。②”學者宋林飛也指出,“現代性是一個歷史斷代的術語,是指接踵中古世紀或封建制度而來的新紀元,涉及各種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以及文化的轉型。③”其次,現代性還可以從外在的社會結構層面上來理解。韋伯認為,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區分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關鍵。基于工具合理性和價值合理性或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的區分,他認為現代性主要表現為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F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就是以形式理性為核心觀念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建構起來的,因而現代性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社會規范的制度化、形式化和程序化。再次,現代性還指向貫穿在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的,支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歷史變遷的某種內在精神。正如舍勒所指出,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不僅是環境和制度的轉化,而且是人自身的轉化,這是一種發生在人的“靈魂和精神中的內在結構的本質性轉化”④。隨著前現代社會向現代社會的結構轉型,人們對自由的追求越來越彰顯出來。哈貝馬斯曾經這樣刻畫了現代性的“自由”:“現代性首先是一種挑戰。從實證觀點看,這個時代深深地訂上了個人自由的烙印,表現在三個方面:作為科學的自由,作為自我決定的自由,還有作為自我實現的自由。⑤”總之,現代性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具有內在張力的整體性概念,理性是現代性的核心觀念,自由則是其根本價值。

查看全文

現代設計的現代性內涵探究

【論文關鍵詞】現代設計現代性內涵

【論文摘要】中國現代設計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具有跳躍性的特征,始終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這就需要把握設計的“現代性”內涵.即民族性、時代性、國際性的本質和相互關系。

一、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概況

現代設計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是二十世紀期間發展起來的設計活動?,F代設計與傳統設計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現代設計與大工業化生產和現代文明密切相關,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其設計物品以工業標準化為基礎,是工藝和美術的結合?,F代設計強調實用性與功能性,提倡造型簡潔,反對多余裝飾,奉行少即多的原則。因此,現代設計是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技術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設計界改變以往專為權貴服務的方向,提出要為民眾服務的口號下的產物,它的發展代表著設計民主化的進程。

觸發的新文化運動可以看作是中國現代設計的萌芽時期。其中,以魯迅為代表,提倡吸收西方藝術形式的養分,包括俄國的構成主義和歐洲的新藝術”風格,并大量運用于書籍裝幀的設計。因此,從那時起,“西化便等于現代化的觀念便深埋在中國民眾的心中。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契機,現代設計的概念才開始真正進入中國。從此,我們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對西方現代設計進行了認識、學習和模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遍嘗了現代設計的各種風格,可以稱之為中國的。追趕型設計時期。雖然這使我們對當代世界設計潮流、設計思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這樣做的另一個后果卻是,我們在不斷的模仿、抄襲中喪失了自己的創造力與個性,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

查看全文

現代設計現代性內涵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中國現代設計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具有跳躍性的特征,始終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設計。這就需要把握設計的“現代性”內涵.即民族性、時代性、國際性的本質和相互關系。

【論文關鍵詞】現代設計現代性內涵

一、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概況

現代設計是西方文化的產物,是二十世紀期間發展起來的設計活動?,F代設計與傳統設計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現代設計與大工業化生產和現代文明密切相關,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其設計物品以工業標準化為基礎,是工藝和美術的結合?,F代設計強調實用性與功能性,提倡造型簡潔,反對多余裝飾,奉行少即多的原則。因此,現代設計是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技術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設計界改變以往專為權貴服務的方向,提出要為民眾服務的口號下的產物,它的發展代表著設計民主化的進程。

觸發的新文化運動可以看作是中國現代設計的萌芽時期。其中,以魯迅為代表,提倡吸收西方藝術形式的養分,包括俄國的構成主義和歐洲的新藝術”風格,并大量運用于書籍裝幀的設計。因此,從那時起,“西化便等于現代化的觀念便深埋在中國民眾的心中。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為現代設計提供了契機,現代設計的概念才開始真正進入中國。從此,我們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對西方現代設計進行了認識、學習和模仿,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遍嘗了現代設計的各種風格,可以稱之為中國的。追趕型設計時期。雖然這使我們對當代世界設計潮流、設計思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這樣做的另一個后果卻是,我們在不斷的模仿、抄襲中喪失了自己的創造力與個性,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

查看全文

芻議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

[論文摘要]本文認為,在研究現代性的諸多理論流派中,吉登斯的現代性理論可謂是獨樹一幟的,并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述評:現代性的性質與動力機制、現代性的制度性維度及全球化、現代性的“風險”、現代性的超越———后現代性。

[論文關鍵詞]現代性風險全球化后現代性

女東尼·吉l斯(AnthonyGiddens)是當代英國著名的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在現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現代性社會’的來臨.認定當今社會處于一種‘高度現代,h}"AJc"},期現代性叮內狀態.并把現代性視為當今社會學研究的個基本問題.他深刻聞述了現代性的本質.追溯了現代性產生的動力機制.并考察了現代性的四個重要的制度性維度.從某種意義講.吉f斯的現代性理論讓我們重新發現和認識了現代性.在研究現代性的諸多理論流派中‘吉斑斯的現代性理論司謂是獨樹一幟的。

一、現代性的性質與動力機制

與那些從"}}!}h}".“自山”.理性’來解釋現代性的學者小同.作為社會學家吉斑斯主要是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來看待現代性的.囚此.他總體上把現代性看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在((}J}}代性與自我認同》中他是這樣定義現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歐洲所建立起來的而在20世紀日益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性影}}向的行為制度與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訪談中.進-步將這個現代性的概念細化。他是這樣回答自己關于現代性的理解這個問題."}+其最簡單的形式中.現代性是現代社會與工業文明的縮略語。比較詳細的描述涉及:(1)對世界的一系列態度.關于世界向人類十預所造成的轉變開放的想法二(2)復雜的經濟制度.特別是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國家和民主?!热患?r斯把現代性大體看作是一種政治經濟制度.那么.這種制度與傳統有什么小同呢?現代性與傳統區別幣」在?毫小夸張地說.這個問題是任幣」致力于現代性研究的學者必須回答和而對的問題.吉"r斯的回答是:現代性是一種‘反思性"I內制度.在傳統社會中.‘反思’因受到時問地域的限制小得小與社卜_的時空組織融為一體.而在現代性社會中.山于信息傳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變革.使這種反思能夠從傳統中分離出來.對社會行為與實踐進行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建構整個社會系統。

在對現代性的性質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吉斑斯明確提出了現代性的動力機制問題.某種意義上說.他關于現代性的反思性也是以現代性的動力機制為基礎的。這個動力機制一是時空的分離.二是‘脫域”L制。吉斑斯敏銳地捕捉到了現代性所帶來的人類時空背景的革命性變革.他談到.時空的分離使人們小丙受‘旅場"I內限制.而這無疑為人們拓展實踐活動領域提供了可能.小僅如此.時空分離還為現代生活的獨特特征及其介理化組織提供了運行的機制。現代社會可以在此基礎上以以祠人們難以想像的力一式.將各種囚索連接起來。在時空分離的基礎上,現代性的另一個動力機制—‘脫域’得以形成.所謂`脫域”.就是‘`}1會關系從彼此勻_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小確定的時問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吉}i斯把脫域機制區分為兩種小同類刑.其一為符號標志(symbolictokens).其二為專家系統(experrssystems).二者統稱為抽象系統(abstractsystems)。這些機制都內在地包含于現代社會制度的發展之中。在符號標志中.吉"r斯以貨幣為例子.討淪了符號標志在脫域機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他采納凱恩斯和森西尼的觀點.將貨幣與時問緊密聯系在-起.認為貨幣是賣力一和買力一川以共同給子信任的符號.囚而是一種延遲的力一式.在產品小川能H.接交換的情況下.將債權和債務連接起來.成為將交易從具體交換環境中抽脫出來的手段.進而成為重構買賣關聯的工具。在專家系統中.吉"r斯舉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描述了人們怎樣被各種專業知識所包圍.而同時又怎樣與之相分離:走出家門.無論是乘坐公共汽車.還是自己駕車.抑或是乘坐飛機.在該場景下的時問和空問中.人們被諸如機械知識、道路知識、飛行原理等專業知識所承載.但是作為具體當事人.并小了解這些分門別類的知識。

查看全文

淺談消費現代性與設計的關系

一、消費與品味

伴隨工業發展、科技進步,物質消費變得越來越大眾化,社會各階層對于消費品提出的要求各不相同,為了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設計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也日益得到體現。部分消費品除去本身所具備的使用價值之外,同時還需要設計賦予它另外的價值,如能體現消費者的身份、地位、學識、品味等附加價值。對于附加值的追求在今天的社會也是愈演愈烈,促使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原因除去期望得到商品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期望該產品能為消費者自身帶來“面子”等價值。順應現代化發展,除去消費品之外,其依存的物質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城市景觀煥然一新。城市景觀被建筑師、設計師貼上現代化的標簽,例如由照明方式改變的城市夜間環境,貨攤式購物轉向百貨商店購物,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等等。當然,由于環境的改變,生活在此種環境中的人也在被改變,從物質消費來看,這一時期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經發生改變。其中百貨商店的出現,被女權主義歷史學家看作是女性初次涉足公共領域和商業文化的場所。在這一時期“設計師”創造了一種以視覺為主導的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商品文化,這也正是現代性的特點之一。用英國著名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的話來說,我們時代是一個視覺的時代。到了19世紀晚期,存在于公共領域的各類現代性標志十分明顯,這類現代性標志逐步發展成具有現代性特征的符號語言,設計師們充分借助這些符號語言改變商品形象,創立美學時尚,產生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的前十幾年。而當公共領域開始踏上奔向現代性的路程時,私人領域對現代性的吸收似乎并不敏感,直到新技術的到來才有所改善,這足以說明現代性在物質文化上的發展并不是步伐統一的,但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和改變卻是整體的。在現代性發展的初期,符號對于未能確定自己品味的消費者來說更易接受,隨著現代性逐步覆蓋傳統之后,人們受到商業品牌或者促銷的刺激,逐漸樹立了理想形象,產生了新的需求,從而推動了現代性消費文化的發展。這期間的女性雜志發展迅速,其內容包涵了各類商品信息,幫助女性繪制了理想家庭生活的藍圖,同時也是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重要來源。此時的品牌和包裝的使用成為吸引和刺激消費的另一重要手段。購物方式的改變,使得零售行業對包裝和品牌更加注重。尤其品牌成功的取代了商品名,使消費者達成對物品的心理認同,甚至有些公司創作的品牌形象比產品更讓人難忘。直到現在社會,這樣的影響也依然存在,例如著名的奶產品公司伊利、光明等,他們通過廣告向消費者傳達健康生活的理念,通過一系列廣告包裝品牌形象,使品牌成為此類商品的代名詞。品牌產生一種非物質的能量,使產品借助這種能量完成銷售。再之,有些公司借助品牌傳達一種生活方式的概念,而不單“包裝”產品本身。例如在現代越來越常見的“健康餐”亦叫做“輕食”,這類品牌的產品,簡單說就是以蔬菜為主的均衡營養餐飲,但其廣告并不是直白的告知消費者該品牌的食物新鮮無添加,而是抓住現代人飲食不健康、不規律等問題,向消費者傳達一種健康、輕盈的生活理想,從而引發消費者對自身飲食問題的考慮,最后達到促銷目的。直至20世紀初,廣告營銷策略愈演愈烈,市場不斷擴張,消費者不斷要求通過物質達到身份認同,現代設計概念在此背景下逐步形成,成為20世紀初期重要的文化和商業力量之一。

二、消費文化與現代性

二戰前的最后一次博覽會在紐約舉辦,展示了人們對物質環境大規模的再創造,現代性的概念蘊藏其中。人們渴望改變生活,除去滿足日常生活必須之外,還存在一股欲望驅使人們追求消費帶來的“附加值”,現代性通過各類媒介將它傳達給消費者。設計師在這一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推動現代性的不斷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人們的生活面貌發生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的并不是自然發生,而是受到了現代性消費文化的刺激產生的。平面廣告和商業信息充斥在大眾的生活環境中,其影響力不斷增強,促成了一系列消費變革,成功開創了大眾環境。即使在二戰之間,人們對于新技術產生的消費品的需求也并未減退,并且為了滿足各階層消費者的需求,商品經由設計被劃分進入不同的消費市場,這也反映了現代性的奢侈又大眾的雙重性特點。同時這些具有現代性特點的產品還帶動了其他一系列行業的出現,如現代的智能手機的出現,帶動了其他周邊產品的出現。雖然新技術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推動了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保守主義的反對。人們認為他們破壞了環境,打破了寧靜的鄉村面貌,還有些新技術甚至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設計在消除大眾的憂慮上起到了關鍵作用,設計師通過廣告等手段不斷向大眾傳遞出安全、美好的景象,保證了消費并且推動城市的繼續發展及。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現代性的概念進入到了社會各階層,各種商業手段開始被人們普遍接受,人們逐步形成對自我風格和需求的認知,通過消費各類產品確立身份認同,消費文化潛入物質和視覺文化,消費者的欲望由此被激發,要求商品和形象不斷發展,設計師的職責日益清晰明確。

參考文獻:

[1]呂國財.消費與設計:近代上海消費文化的創建(1917-1937)[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

查看全文

小議農民現代性的整合

摘要:農民現代性是農民擺脫傳統思想束縛后的個性生成與重組。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下思考關于農民的發展問題。農民的現代性是一個重要維度。從農民現代性人格的整合、農民現代社會系統的角色整合、農民社會文化價值的整合三個層面闡述了當代中國農民現代性整合的基本層次。

關鍵詞:農民現代性社會交流

現代性在西方世界的發展已經歷了三個世紀?,F代性是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F代性是指社會的一種類型、模式?!艾F代性指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大約l7世紀出現在歐洲,并且在后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p>

人的現代性是指人的現代社會生活和組織模式中的文化素質,即溶鑄于基本人格中的現代性。它是實現社會現代化過程中所必需的要素和條件。但是,作為工業社會中人的社會性的內在規定性是人的現代性,不只是作為一種好的“品格”存在,它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具有多種可能性,包含著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多重關系?!叭说谋举|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彼膬r值與功能的社會實現只能產生于社會性的整合之中。在中國的語境中思考關于農民的發展問題,一個重要的維度仍然是社會制度的現代性,是社會現代性與農民現代性的關系。農民現代性是農民擺脫傳統思想束縛后的個性生成與重組。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歷史大變革中,千千萬萬的農民由農村走向城市,由農業走向工業,傳統的地域性割據生活被打破,傳統的、宗法的、血緣的人際鏈條被打碎,傳統封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也必將被個人自主、人格獨立、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其他新的價值觀念所取代?,F代社會的經濟、政治和公民生活,最后也會影響現代農民塑造一種新的人格。人的價值與功能的社會實現只能產生于社會性的整合之中。整合,成為我們認識和研究當代中國農民的現代性,推進農民自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視角。

一、農民現代性人格的整合

人格整合就是確立和選擇正確的價值目標,在這一價值目標的導引下克服和摒棄?肖極人格的影響,減少某些現代性品格在行為過程中的負面集結及其所產生的反社會功能,樹立起以正直、勤奮、智慧、創新、奉獻為核心的人格特征。農民現代性的人格特質由兩性平等觀、效能感、創新意識、自主意識、自保意識、家庭教育觀、新經驗觀、科技意識、時間觀念等因子構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