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9:50: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孝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孝道

傳統孝道的幾點問題研究

摘要:先秦儒家孝道與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異的,故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別。當前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孝道時,理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對“孝道式微”的局面我們不應過于驚詫,而應看到現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還是屬于道德倫理的范疇,為孝道立法的主張有待商榷。

關鍵詞:傳統孝道二重性孝道式微孝道立法

中國的孝文化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初始意義指尊敬祖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延續生命。最早的漢字“孝”,則出現于距今約3千余年前的殷商時代。不過,當時“孝”字僅見于卜辭一處,用于地名。所以,現在還不能斷定殷商時代的“孝”字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孝”字,與當代“孝”字含義完全一致的“孝”。根據現有資料,較早的見于《尚書·酒誥》篇,其中有言日:“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币馑际钦f,人們于農事完畢之后,趕著車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養自己的父母?!秱惱韺W大辭典》對“孝”的解釋是:中國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規范之一,有三層含義。一是必須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時恭敬地祭祀祖先,繼承祖先的事業,按照祖先的規定辦事;二是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恭謹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業揚名,以顯父母。這一解釋是對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現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現形式可能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比如,祭祀祖先沒那么勤勉莊重了,服從父母沒那么絕對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了。但如果核心的原則沒有變,孝道的現代意義到底在哪里呢?諸如此類問題,無論對傳統孝道是采取弘揚重建還是懷疑批判的態度,都必須予以深入思考。在此,筆者略陳己見,以資探討。

第一,對先秦與后期儒家的孝道應予以區別。孝的問題是儒家整個倫理學說的組成部分,與其他部分以及整個思想體系有內在聯系,不可人為地分割開來。同時,孝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自覺到強化定型的軌跡。先秦儒家孝道自孔子創立,曾子繼承和完善,孟子、茍子等人的進一步補充后,成為儒家最基本的倫理價值信條。其內涵包括家庭倫理和國家政治倫理兩部分。到了漢代,由于統治階層對其加以改造利用并逐漸法律化,其內涵已發生了很大變異,在許多方面甚至背離了先秦儒家的原始初衷。至宋明清時期,孝道在理論上更出現了論證哲學化、教化通俗化、義務規范極端化的新特點,最終成為封建家長制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和后世愚孝的根源??梢?,先秦儒家孝道與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異的,故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別認識。毋庸置疑,先秦孝道從根本上來說是基于血緣關系和宗法觀念的產物,一旦形成又反過來為維護宗法社會服務。就先秦孝道而言,確實存在著重葬祭之禮、講究愛有差別、過分強調父母長輩的權威和尊嚴、肯定“無違”和“父子相隱”等片面愚昧落后的缺陷,這是應當認真分析并將之加以剔除的。但不可否認,與后期孝道相比,先秦孝道更具平等性、相互性、合理性,其中包含著可資借鑒的合理因素,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安寧、促進人際關系和實現代際關系的和諧、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以及培養人們的愛國精神都具有積極的現代意義。

第二,對傳統孝道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孝道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一方面,它在一定時期內有力地維護著中華民族的和諧發展,凝聚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維系家庭團結和保持社會穩定,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長期等級制度的社會中,“愚孝”被當作道德楷模,把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作為道德教條,把壓抑人性作為“孝”的必然歸宿。故而隨著西方啟蒙思想的涌入,在新文化運動暨時期,陳獨秀、胡適、吳虞、魯迅等思想家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猛烈地抨擊了傳統孝道的殘酷性、保守性、虛偽性及其危害。與此同時,梁漱溟、馮友蘭等現代新儒家則對孝道持肯定態度并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孝的倫理可以為今所用,可以進行現代轉化,綜合創新,弘揚發展。建國以后,受左傾思潮的影響,以《二十四孝圖》為代表的傳統孝道,又遭到了全盤否定。因此,傳統孝道在社會文化和民眾實踐中,呈現出繼承、弘揚與挫折并存的歷史命運。當前,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孝道時,理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要看到孝道本身具有二重性,即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華和糟粕共生。所謂人民性,指的是孝乃基于人類自然血緣關系而產生的對父母親人的親愛之情、敬忠之行。這是一切仁心善德的基礎,也是人類對親子關系普遍規律的合理認識。只要人類親子關系存在,那么這種倫理感情和倫理義務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作為人類倫理文化的精華而具有某種永恒的價值而具有繼承性。而封建性,是指孝道在封建社會中被統治階級拿來作為其宗法等級統治的精神基礎,并對此不斷加以極端化、專制化、神秘化、愚昧化,從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鞏固他們的專制統治。誠然,中國傳統孝道有過時之處,有維系宗法社會等級制度的痕跡,但講孝不等于“封建”與“落后”。無人性的孝道要徹底破除,但是孝道精華也不能抹殺和拋棄。我們在評價傳統孝道時,一定要對這些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對“孝道式微”應持理性的認識。由于社會轉型帶來的傳統道德體系的瓦解,“啃老、虐老、遺老”現象層出不窮,傳統孝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對“孝道式微”的局面我們不應過于驚詫,而應持理性的認識,看到現象背后的必然性:其一,傳統孝道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以農業生產為其基本生產方式的,中華文明也是以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為主的,農耕文明的穩滯性與傳承性決定了先人認同耕作經驗的權威性。因此,老年人在農業生產中日積月累而獲得的生活知識、生產經驗、生產技能、智慧,對于年幼晚輩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這種“出于對勞動經驗的崇拜的祖先崇拜”,一定程度而言,就是農業社會尊敬老人的經濟基礎和思想的根基。現代知識和經驗的獲得,已不主要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年齡已不是權威的象征和一筆寶貴無比的財富了。老年人在整個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中下降,使得“孝文化”基礎變得更脆弱了。換言之,我國古代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長輩的絕對權威結合在一起的。當晚輩的知識結構、資源財富、權力聲望都超過他們的長輩時,角色敬重也就轉移了。其二,傳統孝道的社會功能已經日趨微弱。我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帶來家庭結構的變遷,聯合大家庭解體,核心家庭占主體,家庭結構趨向于小型化、松散化。兩代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靠親情力量來維系,“孝”的倫理道德已不再強有力。人們學業、事業的成功,除主觀因素外,家庭因素也在社會化過程中更多地讓位于社會因素。同時,大家庭的解體與重組,使家庭部分功能弱化,部分功能轉向社會。在社會轉型中,家庭小生產功能向社會大生產功能轉移,家庭教育功能向幼兒園、學校及社會教育功能轉移,家庭經濟贍養功能向社會保障功能轉移,家庭生活照料功能向社區服務功能轉移,老年人養老方式也從單純依賴血緣網走向依賴社會網。由此,傳統家庭血緣網絡結構的分化減少了人們對傳統孝道的依賴程度。其三,傳統家庭觀念與盡孝觀念已經日漸淡化。由于提倡尊重個人獨立人格,現代人趨向于事業認同,以個人成就為價值取向,家庭意識逐漸弱化。家庭本位讓位于個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識慢慢淡化。同時,現代勞動力的流動就業方式,使家庭成員就業區域擴大,人們在職業與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拉大了親屬問的生活距離。多數子女與老人分居,難以像傳統農業社會時一樣在家中盡孝。此外,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兩代人之間溝通的障礙,“行孝”也更加不容易了。在盡孝問題上,許多年輕人認為,目前社會資源流向已向老年人傾斜,如果在家庭中還要贍養老人,那么老齡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中青年的利益為代價的。因為中青年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他們為贍養和照顧老人而付出時間和精力。勢必影響其學業和事業,甚至導致下崗。影響其子女的教育和成長。而不少老年人也認為,現代社會的家庭代際重心轉移,要求子女盡孝的時代已結束。

查看全文

審慎警惕孝道思想論文

摘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早在孔子之前,華夏民族對“孝”的闡釋已經蔚為大觀,本文從儒家經典《論語》入手,結合前人觀點和其他儒學著作,闡發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論語》中的“孝”對今人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孝;論語;孔子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美德之一。其實,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產生,在西周的銅器銘文之中“孝”字從老從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輕人攙扶族中老者?!靶⒅疽?恐非限于父母,諸父諸祖亦應善事?!?《金文詁林》卷八)在遠古的氏族和部落社會之中,“孝”的意義是很廣的,是指對本族中年長者的尊重、敬愛、贍養和祭祀[1]。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和社會長時間的發展,“孝”也由對族中老者的尊敬變成對父母的關愛,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范,甚至在今天,對生者的“孝”更為受到重視。但是綜觀《論語》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時期更為接近,那就是“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義務,還是忠于國家的品德基礎,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士的標準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撫慰和祭奠。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劇烈變動的時期,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傳統意識形態的動搖,在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況之下,傳統宗法社會中維持人際關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嚴重沖擊,子弒父、臣弒君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整飭社會秩序,重建孝道倫理的過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的前提?!墩撜Z》記載了孔子的學生有子所說的一句名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边@句話是說,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質也就無從談起。有子繼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說這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在另一本儒家經典《孝經》中還有一句話說:“孝乃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儒家從理論上肯定了孝是人倫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強調為圣人的必要準則,而孝作為仁的內核,可見其地位之重要。有子認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狈干虾妥鱽y即為不忠,孝悌者鮮犯上而無作亂,是忠君愛國思想的擁護者。我們現在常說“孝順”一詞,似乎孝敬就代表著順從長輩或者權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來順受?很多人因此產生誤解,批判《孝敬》的愚昧和保守。其實,僅就這一點,孔子早就給出了答案。有一次,曾子問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從父之令”,缺乏自己的獨立意志和價值的準則呢?孔子的回答是:“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爭于父,臣不可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在“孝”之外,孔子還用了另一個道德的準則“義”來規范它的實行。如果上級或者長輩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執行。可以看出,“義”作為一個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倫理關系的,《荀子•子道篇》記載了同樣的一段話。魯哀公問孔子同樣一個問題。子貢認為“子從父命”就是孝。孔子說子貢是“小人”。孔子指出“子從父”不能說子“孝”,臣從君,也不能說是臣“貞”。孔子說:“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總而言之,“孝”是子對為什么要從“父之令”的審慎的把握。把握的標尺就是“義”?!靶ⅰ庇纱司统蔀樾≥吇蛘叱甲右罁环N更高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根據一定的認識論方法處理與君和父的關系的一種品性。在這種解釋思路下,“孝”不是無原則的服從,“孝”是學道的表現和成就,是對自己內心最高價值準則的服從?!靶ⅰ辈皇菍﹂L輩和上級的單向的義務。

其次,孔子認為在精神上的孝,意義遠大于物質的供養。關于這一點,孔子在《論語》中多有論述,對于不同弟子的提問,他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的要義都是一致的。他認為一般人所說的養就是孝的觀念是有問題的。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就是家里豢養的動物,都能在物質上被給予很好的照顧,那么給父母的物質供養就不足以成為孝與不孝的分界線。能夠區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難的,要做到面對父母的時候,不厭煩而有愉悅之色,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擺著一副臭臉,父母就是天天食鮑魚吃燕窩也不會開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吹竭@兩句,心中感慨頗多,孔子的教導對現代人來說指導意義更大。在古代,交通不便,疆域窄小,出趟遠門并非易事,正所謂“父母在,不遠游”。但是今天,除了農村那些出不來的人,還有多少人愿意固守家園,守護自己的父母?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可能身不由己,繁忙的工作,又有誰考慮到父母的感受?每當我們推說加班加點而沒空探望他們的時候,我們是否記得孔子的教誨?那首《?;丶铱纯础吩诖蠼媳钡淖呒t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一點,我很佩服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內心的想法,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癥結所在。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關切比物質的豐盛要重要得多。所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質和言行上的態度就不會受到父母的微詞,唯有疾病,是天災,很難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沒有辦法的。這種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毀。”所以自然的病癥成為父母也是孝子最無能為力和擔憂的事件。另外,孔子還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皆弟之言?!睂τ诟改笇ψ约汉⒆拥目捶?向來都被認為有主觀的成分,但是人們不會對孝子父母對孝子的看法有懷疑和不好的評價。孝道作為人倫之一,那個時代是大家很重視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認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對社會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時,就連父母家人也變成了“孝”的監督者,他們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參考的。由此可見,孝在當時已經被提升到了一個怎樣的高度。

查看全文

小議盂蘭盆經的孝道思想之探索

論文關鍵詞:佛教《盂蘭盆經》孝道

論文摘要:當今孝的觀念和內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發生了顯著的交化,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在應對這種社會變化的時候,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考慮佛教中孝道思想在當代社會中的積極影響和價值?!队厶m盆經》作為影響力很大的佛教經典孝經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們認真的思索和研究。

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傳統的孝道思想仍然有一定積極的影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沖擊這種影響力在逐步減弱。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挖掘中國宗教思想的寶藏,為中國傳統孝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論補充。佛教中“孝”的合理思想對當前我國社會重新樹立新的孝道觀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本文主要淺析佛教經典孝經《盂蘭盆經》中的孝道思想。

一、當今社會孝道觀念的變化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孝文化存在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家族和家庭對社會和個人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族長和父權往往分別是家族和家庭的中心。由于社會的封閉和當時社會生產力條件的限制,個人往往對家族和家庭有很深的依賴。但是,在當今以商品經濟為主的現代社會里,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會日趨開放,人們有了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人不再是無法沖破家族和家庭束縛的孤獨的人。因此,家族和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和作用明顯下降,甚至消失,家庭本位逐漸讓位于個人本位。人們傳統的孝道觀也隨著社會基礎的變化發生了質的轉變。

隨著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兩代人思想的隔閡加深,甚至出現了溝通的障礙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孝”思想的影響進一步削弱了。具體表現為:1.不再篤信家長的權威。由于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孩子知識的獲得不再是簡單的通過家族或家庭的言傳身教而往往是通過社會來獲得。家長對孩子知識的權威性有所下降,這也就直接影響了家長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了孩子對家長的質疑,甚至不尊重。2.社會流動性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隔代和多代家庭的結構出現了瓦解,夫妻二人世界的生活成為社會的主流。由隔代或多代一起共同生活發展到夫妻和孩子一起生活,這直接影響了孝的觀念和意識的傳統。

查看全文

詮釋關于道教的孝道思想的探究

論文關鍵詞:道教孝道思想人道忠孝儒家教理為道神仙追求仙道

“忠孝”是儒家提倡的一種普遍道德,“神仙”是道教追求的一種終極理想,在許多人看來,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干。然而,在道教發源地青城天師洞,一塊“忠孝神仙”的金字巨匾,堂而皇之地懸掛門庭。在道教眾多的教派,尚有以忠孝為本的凈明忠孝宗。于是,當我們認真審視道教的教理教義時,便發現儒家的倫理道德早已深浸入道教的思想學說之中。正因為如此,要學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具,焉論神仙,這已成為道教界的一個共識。這里,就道教的孝道思想做一探索。

考察道教孝道思想的來源,無疑來自儒家。儒家繼承西周以來的傳統禮制,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的建設,其中即包括對孝道的肯定與發揚。“孝”的思想,其產生約當于西周時期。從金文及《周書》和《詩經》等文獻中,可以看到已有大量關于“孝”的內容,表明“孝”的倫理觀念已經形成?!墩f文解字》日:“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說明“孝”乃是一種家庭倫理,并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有著相當重要的規范作用,被視為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為人們自覺力行。

中國古代文化屬倫理型文化,在中國這樣的宗法制社會中,其倫理的核心就是忠孝人倫,這一點特別表現在以忠孝為本的思想上面??鬃釉凇墩撜Z》中曾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儒家主張積極入世,認為治國必先齊家,因此將忠孝說成“為仁之本”是合乎邏輯的。

從歷史角度上看,孝道是在個體家庭出現以后,作為家庭內部的行為規范而產生的。其思想內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在世的上輩的敬愛、服從和贍養,二是對于已故上輩和先祖的敬仰和追念。應當說,這個倫理概念主要是針對現實的世俗生活。但是,在其發展意義上,卻遠不止于此。其中的第二個方面,即對于已死之先輩的“追孝”態度和方式,導致了中國傳統的祖先崇拜進一步發展。顯然,也正是這點首先溝通了儒家與道教的內在交流,這對于道教神學與倫理學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因為“宗教”一詞本身,就同祖先崇拜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而祖先崇拜的目的,就是以先輩為倫理范型,昭示于人,要求人們循蹈其跡。

然而,兩家追求的終極理想畢竟有較大的差異。在解決“仙道”與“人道”內在的矛盾時,就必須以某種價值觀為基礎。對此,道教所提出的調和方法,就是要求慕道修仙之人,首先必須履行社會共同的“人道”價值?!稛o上秘要》卷l5說:“父母之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人道既備,余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先當“仁愛慈孝,恭奉尊長,敬承二親”。《洞玄安志經》亦說:“夫學道之為人也,先孝于所親,忠于所君,憫于所使,善于所友,信而可復,諫惡揚善,無彼無此,吾我之私,不違外教,能事人道也;次絕酒肉、聲色、嫉妒、殺害、奢貪、驕恣也;次斷五辛傷生滋味之肴也;次令想念兼心睹清虛也;次服食休糧,奉持大戒,堅質勤志;導引胎息,吐納和液,修建功德?!比绱藙t仙道可成。這樣一來,就將儒家忠孝仁信的思想與道教養生修仙之間的關系有機地融合起來。

查看全文

傳統孝道發展歷程再審視探討論文

摘要:先秦儒家孝道與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異的,故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別。當前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孝道時,理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對“孝道式微”的局面我們不應過于驚詫,而應看到現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還是屬于道德倫理的范疇,為孝道立法的主張有待商榷。

關鍵詞:傳統孝道二重性孝道式微孝道立法

中國的孝文化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初始意義指尊敬祖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延續生命。最早的漢字“孝”,則出現于距今約3千余年前的殷商時代。不過,當時“孝”字僅見于卜辭一處,用于地名。所以,現在還不能斷定殷商時代的“孝”字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孝”字,與當代“孝”字含義完全一致的“孝”。根據現有資料,較早的見于《尚書·酒誥》篇,其中有言日:“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意思是說,人們于農事完畢之后,趕著車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養自己的父母?!秱惱韺W大辭典》對“孝”的解釋是:中國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規范之一,有三層含義。一是必須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時恭敬地祭祀祖先,繼承祖先的事業,按照祖先的規定辦事;二是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恭謹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業揚名,以顯父母。這一解釋是對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現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現形式可能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比如,祭祀祖先沒那么勤勉莊重了,服從父母沒那么絕對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了。但如果核心的原則沒有變,孝道的現代意義到底在哪里呢?諸如此類問題,無論對傳統孝道是采取弘揚重建還是懷疑批判的態度,都必須予以深入思考。在此,筆者略陳己見,以資探討。

第一,對先秦與后期儒家的孝道應予以區別。孝的問題是儒家整個倫理學說的組成部分,與其他部分以及整個思想體系有內在聯系,不可人為地分割開來。同時,孝道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自發自覺到強化定型的軌跡。先秦儒家孝道自孔子創立,曾子繼承和完善,孟子、茍子等人的進一步補充后,成為儒家最基本的倫理價值信條。其內涵包括家庭倫理和國家政治倫理兩部分。到了漢代,由于統治階層對其加以改造利用并逐漸法律化,其內涵已發生了很大變異,在許多方面甚至背離了先秦儒家的原始初衷。至宋明清時期,孝道在理論上更出現了論證哲學化、教化通俗化、義務規范極端化的新特點,最終成為封建家長制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和后世愚孝的根源。可見,先秦儒家孝道與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異的,故必須將二者加以區別認識。毋庸置疑,先秦孝道從根本上來說是基于血緣關系和宗法觀念的產物,一旦形成又反過來為維護宗法社會服務。就先秦孝道而言,確實存在著重葬祭之禮、講究愛有差別、過分強調父母長輩的權威和尊嚴、肯定“無違”和“父子相隱”等片面愚昧落后的缺陷,這是應當認真分析并將之加以剔除的。但不可否認,與后期孝道相比,先秦孝道更具平等性、相互性、合理性,其中包含著可資借鑒的合理因素,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安寧、促進人際關系和實現代際關系的和諧、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以及培養人們的愛國精神都具有積極的現代意義。

第二,對傳統孝道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上,孝道在社會生活中有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一方面,它在一定時期內有力地維護著中華民族的和諧發展,凝聚著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維系家庭團結和保持社會穩定,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長期等級制度的社會中,“愚孝”被當作道德楷模,把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作為道德教條,把壓抑人性作為“孝”的必然歸宿。故而隨著西方啟蒙思想的涌入,在新文化運動暨時期,陳獨秀、胡適、吳虞、魯迅等思想家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猛烈地抨擊了傳統孝道的殘酷性、保守性、虛偽性及其危害。與此同時,梁漱溟、馮友蘭等現代新儒家則對孝道持肯定態度并給予積極評價,認為孝的倫理可以為今所用,可以進行現代轉化,綜合創新,弘揚發展。建國以后,受左傾思潮的影響,以《二十四孝圖》為代表的傳統孝道,又遭到了全盤否定。因此,傳統孝道在社會文化和民眾實踐中,呈現出繼承、弘揚與挫折并存的歷史命運。當前,我們重新審視傳統孝道時,理應采取歷史、辯證的態度。要看到孝道本身具有二重性,即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華和糟粕共生。所謂人民性,指的是孝乃基于人類自然血緣關系而產生的對父母親人的親愛之情、敬忠之行。這是一切仁心善德的基礎,也是人類對親子關系普遍規律的合理認識。只要人類親子關系存在,那么這種倫理感情和倫理義務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作為人類倫理文化的精華而具有某種永恒的價值而具有繼承性。而封建性,是指孝道在封建社會中被統治階級拿來作為其宗法等級統治的精神基礎,并對此不斷加以極端化、專制化、神秘化、愚昧化,從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鞏固他們的專制統治。誠然,中國傳統孝道有過時之處,有維系宗法社會等級制度的痕跡,但講孝不等于“封建”與“落后”。無人性的孝道要徹底破除,但是孝道精華也不能抹殺和拋棄。我們在評價傳統孝道時,一定要對這些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對“孝道式微”應持理性的認識。由于社會轉型帶來的傳統道德體系的瓦解,“啃老、虐老、遺老”現象層出不窮,傳統孝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然而,對“孝道式微”的局面我們不應過于驚詫,而應持理性的認識,看到現象背后的必然性:其一,傳統孝道的經濟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以農業生產為其基本生產方式的,中華文明也是以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為主的,農耕文明的穩滯性與傳承性決定了先人認同耕作經驗的權威性。因此,老年人在農業生產中日積月累而獲得的生活知識、生產經驗、生產技能、智慧,對于年幼晚輩都是極為寶貴的財富。這種“出于對勞動經驗的崇拜的祖先崇拜”,一定程度而言,就是農業社會尊敬老人的經濟基礎和思想的根基?,F代知識和經驗的獲得,已不主要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年齡已不是權威的象征和一筆寶貴無比的財富了。老年人在整個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中下降,使得“孝文化”基礎變得更脆弱了。換言之,我國古代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長輩的絕對權威結合在一起的。當晚輩的知識結構、資源財富、權力聲望都超過他們的長輩時,角色敬重也就轉移了。其二,傳統孝道的社會功能已經日趨微弱。我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帶來家庭結構的變遷,聯合大家庭解體,核心家庭占主體,家庭結構趨向于小型化、松散化。兩代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靠親情力量來維系,“孝”的倫理道德已不再強有力。人們學業、事業的成功,除主觀因素外,家庭因素也在社會化過程中更多地讓位于社會因素。同時,大家庭的解體與重組,使家庭部分功能弱化,部分功能轉向社會。在社會轉型中,家庭小生產功能向社會大生產功能轉移,家庭教育功能向幼兒園、學校及社會教育功能轉移,家庭經濟贍養功能向社會保障功能轉移,家庭生活照料功能向社區服務功能轉移,老年人養老方式也從單純依賴血緣網走向依賴社會網。由此,傳統家庭血緣網絡結構的分化減少了人們對傳統孝道的依賴程度。其三,傳統家庭觀念與盡孝觀念已經日漸淡化。由于提倡尊重個人獨立人格,現代人趨向于事業認同,以個人成就為價值取向,家庭意識逐漸弱化。家庭本位讓位于個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識慢慢淡化。同時,現代勞動力的流動就業方式,使家庭成員就業區域擴大,人們在職業與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拉大了親屬問的生活距離。多數子女與老人分居,難以像傳統農業社會時一樣在家中盡孝。此外,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兩代人之間溝通的障礙,“行孝”也更加不容易了。在盡孝問題上,許多年輕人認為,目前社會資源流向已向老年人傾斜,如果在家庭中還要贍養老人,那么老齡社會的發展是以犧牲中青年的利益為代價的。因為中青年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他們為贍養和照顧老人而付出時間和精力。勢必影響其學業和事業,甚至導致下崗。影響其子女的教育和成長。而不少老年人也認為,現代社會的家庭代際重心轉移,要求子女盡孝的時代已結束。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規范父母子女關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孝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的倫理道德、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在孔子及儒家看來,孝敬父母不僅要“養親”、“敬親”,還要提倡“安親”、孑L子構架了一個生命的輪回的框架,子女不改變父母生前奉行的準則、孔子不但重視對父母的養、敬、安和終生盡孝,還特別重視對父母的喪葬極其禮記、只要把這種品德應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參與了政治、廣義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沒有貳心,即大孝、對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問題作了一個概括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孝道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孝道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規范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論文關鍵詞】《論語》孝道孔子

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孝道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孝道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規范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家、國、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立足于最小的一點——家,從自我做起,弘揚孝道,孝敬父母。弘揚孝道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響應創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體做法。

孝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的倫理道德?!稌吩疲骸靶⒑?惟孝,友于兄弟”,《尚書》上對孝的解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孑L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就是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敬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梆B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眻A可見孝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內容有:一為養,即贍養父母。二為敬,即孝敬父母。三為安親,四為終身孝敬。此外《論語>中多次提及的喪葬及其喪葬的禮節問題也被孔子認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倉廩實而知榮辱”,物質是基礎,所以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喔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閻釋,即“敬”。

查看全文

孝道思想對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啟示

一、《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一)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通悌。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孝悌是人的天然職責。正如孟子所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因此孝悌最能體現人間的真情。所謂真,是指父母、兄長即使傷害了自己,也不會與他們計較,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他們對自己的付出和關照。有這樣的心念,無論家庭內部有多大的矛盾,都能化解,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這就是所謂的齊家。能齊家的人,走向社會,必定會友愛同事,尊敬長上,當然不會做亂害國,如此即是國治。家齊、國治,天下自然就太平。所以孝悌做好,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一個人仁德的實現。因為,仁的本意就是愛人,從愛父母兄長到愛同事領導,再到愛不相識的人,這種濃濃的愛發端于家庭,并可以擴展至國家天下。因此,孝悌是仁之本。

(二)孝道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孔子對孝悌的認識實在太精辟了。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的,如果每一家庭中,兒女都能孝順父母,兄弟之間相互友愛,這就是和諧家庭。千萬個和諧家庭豈不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社會?然而,當今社會,老人得不到贍養,兄弟為爭家產反目成仇。法庭上,親人相互間起訴已經司空見慣:父告子,是為了要點養老費。弟告兄,是為了爭家產。還有的兒女,婚后不妥善處理夫妻關系,草率離婚。離婚后,又把孩子甩給老人來撫養,讓老人為兒女行倒孝。同時,離婚后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影響孩子健康成長。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這些事情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就是社會的大問題,就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來處理。倘若,人的心目當中有孝悌之念,怎能忍心傷害父母和兄弟呢?又怎能把自己的婚姻當兒戲呢?

(三)孝道思想是分層次的

查看全文

傳統孝道存在的合理性剖析

摘要:中國傳統孝道形成了“尊老”、“敬老”的社會倫理道德,確定了對老年人的撫養義務,將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奠基于孝道規范。中國傳統孝道作為倫理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中國傳統養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調控和穩定社會的作用。今天,我國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但由于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經濟結構及踐行孝道的社會現實基礎等原因,傳統孝道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關鍵詞:傳統孝道養老思想作用合理性

一、中國古代孝道思想就有許多安老、養老、敬老的思想和實施方法。

《尚書·酒誥》中記載:“肇牽牛車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孔子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提倡:“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已歸矣?!比藗冇谩靶ⅰ眮碚{節家庭關系,使敬老、尊老、養老的倫理觀念扎根于家庭,風行于社會,成為人們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

第一,“尊老敬長”的社會倫理道德精神。傳統孝道中,“尊老”、“敬老”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現在稱謂、禮儀和史制等各個方面。如在稱謂上,稱長者“父老”、“父兄”;在禮儀上,古代敬老,行有行禮,坐有坐禮。在養老制度方面,“選其耆有高德者”充任鄉里公共事務的管理者;或國家政府設立“父老”官。在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就認識到了“親親”和“敬長”(奉養父母、尊敬長輩)的重要性,認為要治理天下,保持社會穩定,就必須向百姓提倡“孝行”??鬃影鸭彝シ秶鷥鹊摹靶彼枷胪萍暗缴鐣希靡蕴幚砩鐣穗H之間長幼關系。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缎⒔洝分赋觯骸胺蛐ⅲ熘浺?,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抖Y記》對孝推祟很高:“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文”。這就視尊老敬老為天地間最大的行為準則。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思想逐漸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道德準則,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使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二,物質供養與精神贍養的統一。對父母的衣食物質等方面的供養和精神上的親近、尊敬是人類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是對不同階級和不同制度的社會者適用的“起碼”的道德底限,也是“孝”本身所蘊含的。孝首先是奉養,奉養是孝的基礎,是孝最起碼的表現,沒有一定的奉養就談不上孝。孟子在談到世俗之孝時曾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危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這里所列五項中直接提以奉養父母者即有三項。奉養是孝的第一要義,但并不是說只要奉養就是孝?!缎⒔洝ぜo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至其敬,病則至其憂,養則至其樂,喪則至其哀,祭則至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普通百姓盡孝道,應當“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而不能只注重物質,不注重精神,如果沒有愛的精神,“雖日用三牲,尤為不孝也”??鬃映珜Ь从H之孝,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因此,孔子認為奉養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養應該達到敬養的層面。對老人只養不敬,并不是真正的孝;物質供養、精神供養,關鍵在內心的敬養,心養才是真正的孝。

查看全文

詮釋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現代價值

論文關鍵詞: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辯證分析現代價值

論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視為“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倫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闡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接著又對孝道思想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指出孝是一個優弊共存的“雜糅體”,即有其適應時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礙社會發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揚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對于當今社會仍有重要意義。

先秦儒家開創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構建的孝道觀,則是這一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論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是中國人個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民眾產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而且對當今中國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因此,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便是具有濃厚的血緣宗法成分。一般說來,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榮,需要相互關心、幫助。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子女,子女應該尊敬、贍養父母。這樣,就有了同一血緣關系的孝。

“孝”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財產的出現,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關系確實可靠,且導致承認并確定子女對其先父財產的獨占權利的情況下才開始產生的?!靶ⅰ弊鳛橐环N道德規范,要求子女奉養、尊敬和服從。到西周時期,隨著父權家長制的確立,“孝”和以“孝”為主的宗法道德規范最終確立并完善起來。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傳統世襲制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孝”的觀念及其作用進一步升華,并與政治相結合成為調整和維護政治關系的行為準則?!坝行⒂械隆本统蔀榱宋髦艿摹暗赖戮V領”。周代的“孝”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奉養、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戰國時代諸子之學勃興,學者們對“孝”有了更深的見解。孔子繼承了西周的“孝”觀念,并把它系統化,確定為普遍的倫理模式。

查看全文

個人禮儀:為人處世之孝道

過年,必然是家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好日子,也是大伙兒忙碌了一年,放假輕松,閑下來的好日子。于是,過年便更會想到了家,想到了父母,想到了過年要給父母一些孝順錢,送一些表達孝心的禮物禮品,這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這是天經地義,是必須盡力而為的孝道。

記得去年春節時,鄙下曾寫了一篇文章《罵得好》,說的是某個人因為自己“打標分”輸了錢,竟說哪有錢給父母?而被人罵為“忘八”。因為他忘記了做人的最基本道德,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八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有錢沒錢“打標分”怎能把有錢沒錢孝順父母混為一談,這實在是混帳話,混帳邏輯。當然這只是不孝道中的一種不孝,更還有一些有錢也不孝敬父母的,但性質都是一樣的。

其實,天下的父母是最能理解和體諒孩子的。無論你是多大的官,還是世間潦倒人,無論你是百萬富翁,還是窮困貧子,在父母的心里,你都是父母的骨肉心血,你富了父母的也不想貪,你貧窮爹娘的也不嫌棄。唯一的一點就是孩子有孝心即是最大的安慰也。你有錢就多給,這也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錢少少給,父母也不會責怪,也不會有怨言。沒錢哪怕買個小禮品、哪怕是爹娘愛吃的一塊餅、一條魚甚至一粒糖,也是孝敬之心,父母也是高興的,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寬仁也。再退一步,你實在沒錢也沒關系,因為孝敬父母,并不完全在于錢物禮品,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關鍵在于你的孝道是否真心、誠心。

周朝時有個叫老萊子的人、乃楚國人,因他年高還常做兒戲娛親取樂,人都稱他為老萊子。他雖家徒四壁、一生窮困,但他一生也極孝順父母,他年七十余歲,父母還雙全在堂。他平日說話之中,從不說老,意在若是自己說老、豈不顯的父母老了。他年紀雖大,還像小時候一樣要討父母歡喜,時常穿著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在父母面前戲耍、有時候手執著撥浪小鼓假意跌倒睡在地下,裝作小孩子啼哭的聲音而引誘父母的嘻笑。這老萊子雖然不能買山珍海味孝敬父母,但他知道,“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的道理,父母年紀老了,怎當得憂愁、煩惱。人要時常高興快樂自然健康長壽,所以老萊子雖然自己也已經是個老人,但他為了取悅父母而做一個“老頑童”,凡父母歡喜的事就盡力而為,實在是難得也。所說的:“承歡膝下,片時換千金”就是這個道理也。漢時韓伯愈,他母親最嚴,但兒子有些小過失,不肯寬恕、必要責打。這伯愈平日每逢母親責打時,只是好好承受。一日打他,他忽然涕淚悲泣。母親遂驚訝問他:平日打你,并不曾悲泣,今日為何這般悲苦?伯愈跪答道:母親平日打我身上覺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親氣衰了,叫我怎不悲苦?安徽省金椒縣馬廠鎮有一個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已100歲,老人家一輩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門一走,無奈家境并不富裕,難以成行。而她的已年逾花甲的兒子王守成為了實現母親的愿望,不顧自己年高,在2002年8月徒步背著百歲的母親,千里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北京。人們聞之后都為其孝道感動,天安門國旗班的戰士破例特意預備了一把椅子給老人坐,升旗結束后,國旗班的戰士全體肅立向這兩位老人行軍禮,并合影留念,此事在京城傳為佳話。

這幾個例子教育世人,孝順父母不一定要有錢給父母才是孝心,而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有孝道、要真心愛父母、讓他們歡悅、心喜、享受天倫之樂,哪怕你沒錢沒物,也應給精神上的奉獻,那老萊子都七十幾歲了尚能如此,我等相比又有什么話說呢?同時告訴世人,天下第一快樂事,首數父母俱存。要知道父母恩深終有別,父母之年,日日減少、年年不多、漸至哀老,近在眼前。如若父母百年之后,想盡孝道都來不及、后悔都太遲了。所以做兒女的應該在父母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父母,從物質上、從精神上、從生活上、從心底深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父母為兒女所付出的心血、付出的千辛萬苦、難以用語言表達,而我們做子女的又怎能不盡孝道呢?再說了,看天下的父母,又有幾個是看在錢財份上對待子女的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