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20:4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兒腹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密達在小兒腹瀉中的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臨床208例小兒腹瀉患者用思密達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前后排便次數、大便性狀變化以及治療前后大便鏡檢情況進行觀察,各項均有顯著性意義。結論思密達療效快,對各種腸炎及胃腸功能紊亂均有效,無明顯不良反應,與其他藥物基本無相互作用,比較適用于嬰幼兒腹瀉。

關鍵詞:思密達小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第二位常見的多發病[1]。本院采用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腹瀉20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來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兒科住院和門診患者。208例小兒急性腹瀉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齡在6個月—4歲,平均年齡(1.64±0.47)歲;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來時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無發熱患者。其中104例來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診斷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1)起病急、可能伴有發熱。(2)大便次數比平時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狀改變,多稀便、水樣便、蛋花湯樣便。(4)病情以輕、中型為主。(5)實驗室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可正?;蜉p度增高,大便常規偶有少量有白細胞,糞便培養未見致病菌。

查看全文

小兒腹瀉經驗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兒腹瀉臨床經驗張士卿

張士卿教授系全國名中醫,現任甘肅中醫學院中醫兒科學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從醫執教30余載,學驗俱豐、造詣深厚。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獲益頗多。茲就其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腹瀉是小兒常見疾病,尤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多見。且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小兒泄瀉的病因,以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和脾胃虛弱等多見,主要病變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運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瀉?!毒霸廊珪ば篂a》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氣化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瀉利作矣?!?/p>

1小兒腹瀉,脾虛為本,濕勝為標

張士卿教授認為,小兒腹瀉日久不愈,有兩個關鍵因素,一為濕邪,二為脾虛。脾虛為本,濕邪為標。由于濕為陰邪,脾主運化水濕屬陰土而喜燥惡濕,故濕邪外感留滯體內,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腹瀉。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云:“濕勝則濡瀉?!睗裥袄⑷站?遷延不愈,又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加之喂養調護失宜則導致脾胃虛弱,出現納差,脘悶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絡脈色淡而細等癥狀。脾虛清氣不升、運化失司,則小腸無以分清泌濁,大腸無法傳導變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則發生腹瀉。故謂:“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p>

2健脾止瀉,溫運淡滲是妙法

查看全文

小兒腹瀉護理研究論文

1臨床資料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瀉患兒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齡4個月~2歲?;純焊篂a呈水樣或蛋花樣便,每日腹瀉6~20次,多伴有發熱、嘔吐及上感癥狀。重度脫水5例,中度脫水92例,輕度脫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糞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糞便RV-Ag(IgM)均陽性,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腸炎。按《兒科診療精粹》中腹瀉病情分類法[1]:輕型為84例,中型240例,重型為58例。經過補液、抗病毒治療,同時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患兒均在24~48h后腹瀉減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觀正?;虺尚?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2護理措施

2.1嚴密觀察病情患兒入院后及時細致、全面準確地觀察病情變化,注意一般狀況、神志、精神、面色、肢體溫度以及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知常而達變”,精心護理患兒。①詳細觀察患兒大便次數、顏色、性質和氣味,以區別泄瀉的寒、熱、虛、實,分別護理;②密切注意神態、唇色、呼吸、皮膚、四肢、苔脈及體溫的變化,作好各項記錄;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濕,臥位不適,饑餓驚嚇等均可引起患兒哭鬧,要及時找出引起小兒啼哭的原因,并給予正確處理。

2.2加強基礎護理①腹瀉患兒往往易脫水,加之飲食控制,易畏寒,要注意防寒保暖,適時增減衣服,若出現四肢冰冷,體溫不升,可用熱水袋保暖,但應注意防止燙傷。②及時更換尿布,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防止發生尿布皮炎。便后用溫水洗凈臀部,涂5%鞣酸軟膏,以保護肛門周圍皮膚。③對伴有嘔吐的患兒,要注意防止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及時作好口腔護理及衛生處置。腹瀉患兒有時由于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可使口腔霉菌生長而發生鵝口瘡,因此要多喂開水清潔口腔,有嘔吐時,可用棉花醮溫開水輕擦口腔,已發生鵝口瘡可在患處涂以1%龍膽紫藥水[2]。

2.3嚴格隔離措施對患兒嚴格進行床旁隔離,其尿布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換下的尿布在現場直接丟入袋中,并封好拿出室外。被大便污染的非一次性尿布、被服、便盆、地面等,均應作相應的消毒處理。接觸污染的尿布和衣物后要清洗雙手。病兒用的奶瓶、奶頭,每次用后煮沸消毒,喂奶前洗手。護理患兒前后均要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查看全文

小兒腹瀉的中西醫護理論文

【關鍵詞】小兒腹瀉;中西醫結合;護理

小兒腹瀉(infantlediarrhea)是嬰幼兒時期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種病原引起的以腹瀉和電解質紊亂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常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夏秋季多發。臨床以大便增多,糞便稀或完谷不化為主證。我們對腹瀉患兒進行了中西醫結合護理,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200506~200612本院共收住急性腹瀉患兒382例,其中,男207例,女175例,年齡4個月~2歲。患兒腹瀉呈水樣或蛋花樣便,每日腹瀉6~20次,多伴有發熱、嘔吐及上感癥狀。重度脫水5例,中度脫水92例,輕度脫水65例。病程1~3d。入院后糞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糞便RV-Ag(IgM)均陽性,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腸炎。按《兒科診療精粹》中腹瀉病情分類法[1]:輕型為84例,中型240例,重型為58例。經過補液、抗病毒治療,同時采取中西醫結合護理,患兒均在24~48h后腹瀉減至每日3次或3次以下,大便外觀正?;虺尚?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2護理措施

2.1嚴密觀察病情患兒入院后及時細致、全面準確地觀察病情變化,注意一般狀況、神志、精神、面色、肢體溫度以及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知常而達變”,精心護理患兒。①詳細觀察患兒大便次數、顏色、性質和氣味,以區別泄瀉的寒、熱、虛、實,分別護理;②密切注意神態、唇色、呼吸、皮膚、四肢、苔脈及體溫的變化,作好各項記錄;③便前腹痛,尿布浸濕,臥位不適,饑餓驚嚇等均可引起患兒哭鬧,要及時找出引起小兒啼哭的原因,并給予正確處理。

查看全文

石榴皮湯治療小兒腹瀉研究論文

秋季腹瀉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筆者近兩年來用石榴皮湯治療不伴有脫水或有輕度脫水的病兒88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3歲,6~12個月24例,13~24個月36例,25~36個月28例;發病3天內40例,5天內32例,7天以上16例。診斷標準均為腹瀉蛋花湯樣或水便,便常規檢查除有少量的細胞外無異常,經抗生素加助消化藥治療無效或未經治療的。

1.2方劑石榴皮10g,白術10g,山藥10g,黨參5g,云苓10g,厚樸10g,扁豆10g,肉桂5g,焦山楂10g,焦麥芽10g,藿香10g,甘草5g,水煎約80~100ml,每日分3~4次口服,每日1劑,發熱口渴去肉桂加黃連、滑石,嘔吐重加竹茹。

1.3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腹瀉消失,便形狀正常,每日1~2次。(2)有效:日瀉次數明顯減少,但便形狀尚未正常。

2治療結果

查看全文

綜合療法治療小兒慢性腹瀉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8例患兒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2]診斷標準。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4±1.1)歲;病程2~5個月,平均2.3個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患兒大便次數每日均4次以上;黃稀便28例,水樣便17例,黏液便10例,膿血便4例,黏液膿血便6例,豆渣樣便3例;伴發熱28例,腹脹35例,嘔吐26例,脫水25例;輕度營養不良20例,中度營養不良1例;電解質紊亂36例。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膿球(+)~(++)22例,紅細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養:致病性大腸桿菌26例,侵襲性大腸桿菌14例,變形桿菌6例,霉菌2例。將68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基礎治療,包括調整飲食結構、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根據大便培養結果及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并給予黏膜保護劑、微生態制劑以及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口服益氣健脾、滲濕止瀉為主,同時佐以中藥敷臍治療。主方用七味白術散隨證加減。方藥組成:黨參、黃芪、蒼術、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烏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溫,加干姜、肉桂;腹脹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腸鳴腹痛,加黃芩、黃連、白芍;大便稀爛夾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為2歲以上小兒,2歲以下小兒劑量酌減。每天1劑,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頻服。中藥敷臍:藥用肉桂、吳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細末,以成藥藿香正氣水調和均勻,攤于傷濕止痛膏或膠布上,直徑約2cm,厚約0.4cm,對準患兒臍部貼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將臍周擦凈),每日換藥1次。兩組患兒均治療7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判定療效。

1.3療效評價標準

查看全文

思密達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的作用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臨床208例小兒腹瀉患者用思密達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前后排便次數、大便性狀變化以及治療前后大便鏡檢情況進行觀察,各項均有顯著性意義。結論思密達療效快,對各種腸炎及胃腸功能紊亂均有效,無明顯不良反應,與其他藥物基本無相互作用,比較適用于嬰幼兒腹瀉。

關鍵詞:思密達小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臨床常見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第二位常見的多發病。本院采用思密達治療嬰幼兒腹瀉20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來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兒科住院和門診患者。208例小兒急性腹瀉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齡在6個月—4歲,平均年齡(1.64±0.47)歲;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來時有不同程度的脫水,無發熱患者。其中104例來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診斷標準本組病例均符合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起病急、可能伴有發熱。(2)大便次數比平時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狀改變,多稀便、水樣便、蛋花湯樣便。(4)病情以輕、中型為主。(5)實驗室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可正?;蜉p度增高,大便常規偶有少量有白細胞,糞便培養未見致病菌。

查看全文

小兒腹瀉液體療法教學設計體會

[摘要]目的小兒液體療法是兒科學的重難點,所以設計教學,分析如何教學更能讓學生理解。方法選取某學校臨床醫學院學生共98名,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這些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9名。給對照組的學生按傳統方法講授課程,即根據衛生部規劃的全國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材中的編排順序和兒科病例進行授課。給實驗組的學生按照“三三制”補液教學法并結合實際兒科病例進行授課。結果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88.039分,病例考試平均成績為90.013分;對照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71.310分,病例考試平均成績為72.342分;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的教學方法是比較有效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適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與實際聯系更緊密的事情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會使他們提升更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創新,與學生實際情況相聯系。

[關鍵詞]液體療法;教學;體會

小兒腹瀉是由各種因素導致的一組病癥,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脫水、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的問題,是嬰幼階段的常見病之一。目前來說,液體療法是治療小兒腹瀉的主要方法,被廣泛地用于臨床。但是液體療法內容涉及的知識太多,連教師都覺得教起來有些難度,學生更是感覺抽象難以理解,同時小兒腹瀉液體療法也是兒科學的重點以及難點,而且這方面的治療已經比較成熟,或者說是遇到了瓶頸,最近幾年都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研究,學生學得比較艱難。目前兒科教材的相關內容及編排順序也增添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所以怎么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及發散思維學會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該研究旨在設計一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該部分知識,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學校臨床醫學院學生共98名,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這些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9名。其中實驗組有男24名,年齡19~23歲,平均(21.0±0.5)歲,女25名,年齡20~22歲,平均(21.0±0.8)歲;對照組有女性23名,年齡20~23歲,平均(21.0±0.4)歲,男26名,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0.4±0.5)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保留灌腸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腹瀉灌腸護理

論文摘要目的總結灌腸液保留灌腸輔助治療小兒腹瀉的護理,介紹灌腸液的配制及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的方法。方法對符合腹瀉病診斷標準,需要用灌腸液治療的腹瀉患兒,可采用“思密達、云南白藥、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四聯藥物保留灌腸,利用心理護理、操作護理、病情觀察及基礎護理等措施予以指導。結果經護理指導后,需用保留灌腸治療的腹瀉患兒能積極配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結論指導、幫助腹瀉患兒及其家長配合灌腸液進行灌腸治療非常重要,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臨床效果顯著。

小兒腹瀉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為世界性公共問題,在我國屬第二位常見病,感染性因素多見。在2003年~2005年的10月~12月,我科收治小兒腹瀉的患兒140例,均符合腹瀉病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痢疾,重度營養不良及其它全身性疾病合并癥。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符合條件的140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70例,男39例,女31例;發熱30例,嘔吐36例;輕度脫水42例,中、重度脫水28例。對照組70例,男41例,女29例;發熱28例,嘔吐35例;輕度脫水40例,中、重度脫水30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查看全文

幼兒腹瀉臨床綜合治療分析論文

【關鍵詞】綜合療法小兒慢性腹瀉療效觀察

【摘要】小兒慢性腹瀉病是小兒消化系統常見病,病因復雜,治療較困難,易造成營養不良、佝僂病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為臨床關注熱點。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規西藥基礎治療上加用傳統中藥口服和敷臍綜合治療小兒慢性腹瀉68例,取得了良好療效?,F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8例患兒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診斷標準。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2.4±1.1)歲;病程2~5個月,平均2.3個月。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患兒大便次數每日均4次以上;黃稀便28例,水樣便17例,黏液便10例,膿血便4例,黏液膿血便6例,豆渣樣便3例;伴發熱28例,腹脹35例,嘔吐26例,脫水25例;輕度營養不良20例,中度營養不良1例;電解質紊亂36例。實驗室檢查:大便常規:膿球(+)~(++)22例,紅細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養:致病性大腸桿菌26例,侵襲性大腸桿菌14例,變形桿菌6例,霉菌2例。將68例患兒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