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保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5:01: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農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農保推進難點問題
一、引言
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事業的探索已達二十余年.早在1986年民政部就曾選取五省市的部分地區進行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其中除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為相對發達地區之外.河北省亦在試點省份之列。然而,舊有的1991年《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在實踐中歷經波折Ⅲ.因受多重客觀因素影響幾度在部分省市中斷或者停辦.其制度生命力幾近枯竭。另一方面.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5億.而農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總人口的70%t2J并且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流入城鎮.農村老齡人口撫養比正在以超常規的速度逐年遞增。鑒于發展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指示從2009年開始在各省、自治區10%的縣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通過試點。逐步推廣,在2020年之前,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河北省政府依照中央精神.于當年11月下達了開展本地新農保試點的相關文件.并確定了l8個縣(市)為首批試點,2010年10月確定了第二批19個試點縣通過37個試點縣(市)的政策實施.2010年2月全省登記參??側藬禐?75.1萬.實際參保率達到51.2%。在首批試點地區中。開始領取養老金待遇的農村老年人口達58.8萬.實現發放率75.9%。9月底.農村居民參保率上升至92.27%,基金累計結余突破12億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83.59萬領取到了新農保養老金.基本實現了制度在試點區域的全覆蓋[31。至今.新農保已涉及農業人口1251.73萬人.占河北省農業總人El的25.24%.其中60周歲以上農業人口156.95萬人.占河北省6o周歲以上農業人口的23.98%.整體覆蓋面超過了24%的全國平均水平基于試圖進一步檢視和破解新農保試點運行中的現實問題及主要難點.筆者于2011年3月先后對河北省棗強縣、懷安縣、武安縣、唐??h、邯鄲縣、大廠縣等第一批試點縣與廣陽縣、冀縣、萬全縣和獻縣4個第二批試點縣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這些試點縣(市)如果按照財政收人進行分級,遷安市、遵化市、武安縣、涉縣、邯鄲縣和唐??h在總體37個試點縣(市)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屬于上等,肅寧縣、懷安縣、獻縣、大廠縣和冀州居中等,萬全縣、廣陽縣和棗強縣居下等水平,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試點調研.共發放問卷210份,收回有效問卷198份,有效回收率為94.28%繼取消農業稅、農業直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民生措施之后。新農保成為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對于逐步改變農民養老方式、擴大內需、縮小城鄉差距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正是在對河北省新農保試點縣(市)進行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從制度內容的普及度、制度吸引力、制度執行力和制度公信力等多視角綜合分析試點推進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問題.提出旨在優化制度設計和提升可持續性的若干對策建議.從而為促進新農保制度的良性發展提供理性決策。
二、新農保試點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分析
1.制度內容普及度較低河北省新農保政策實施以來.民眾對新農保的理解認識程度依然不足。調查發現.對新農保非常了解的人群只占2.02%(4人).了解較少卻占到了43.94%,而了解較少和一點不了解者超過54%。對于養老方式選擇而言.希望社會籌資由子女照顧自己的人占63.13%.這一結果反映出農村居民的思想依然比較傳統,偏重家庭養老的保守觀念.對于完全的社會養老尚存顧慮。但是,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家庭結構和家庭規模的急劇變化.昔日家庭養老的保障功能正在日漸衰減.制度化養老已是大勢所趨。
2.制度吸引力相對不足接受訪談的群眾中.有78.28%的人參加了新農保。而45歲以下調查對象共56人.其中未參保24人,參保率為57.2%.低于整體參保率水平21個百分點以上。同時,前者與45歲以上的群體相比(共計142人,未參保l9人),其未參保率遠高于后者相應水平,二者相差超過29個百分點通過深入訪談了解,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新農?!白栽竻⒈!钡脑瓌t缺乏制度剛性的強制約束力:二是由于多數農民收入渠道狹窄且水平較低.其納費負擔能力受到相應制約:三是青年農民廣泛認為領取養老待遇的等待期超過l5年有些過長.政策改革的不確定性與非穩定性增加了他們的顧慮.同時也弱化了參保動機。
3.制度執行力急需改善調研結果顯示.未參保人員中有年輕農民24人、45歲以上人群19人.共計43人。未參保原因可細分為八類:有18.60%的受訪者表示“沒聽說過新農保政策”,占2.33%的人群“錯過了繳費時間”.選擇“由子女負責養老”的有9.30%.還有6人反映“不在參保范圍”.12人認為“自己還年輕”.4人表示“養老金太少無法養老”.7人選擇“參加了其他養老保險.不用參加新農保”,其余反映“交不起費”。其中.前三項原因都與政府宣傳和經辦工作有關。占未參保原因的30.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農保制度的長遠發展與服務經辦能力緊密關聯.前者有賴于后者的潛在推動力.后者是前者的強勁加速器。總而言之.進一步強化新農保經辦服務能力已時不我待。理應成為制度后續改革中給予積極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
縣新農保與醫保工作報告
一、基本情況
到目前為止,我縣參加新農保113400人,征繳新農保基金1226.3萬元,參保率達90.1%,發放養老金人數18200人,發放金額600.6萬元,發放率達94.7%。2010年,全縣參加城鎮職工醫保13110人,征繳基金2062.6萬元,住院統籌支付1012.71萬元,統籌基金使用率87.3%;參加城鎮居民醫保23000人,征繳基金409.4萬元,住院統籌支付291.98萬元。統籌基金使用率85.2%;參加新農合212420人,征繳基金3186.3萬元,住院統籌支出2598.69萬元,資金使用率90.62%;大病醫療救助對象1862人次,支付醫藥費806.7萬元,次人均救助4332元。
二、主要做法
(一)新農保工作
1、加強領導,高位推動。我縣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全國第二批新農保試點縣以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為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開展,縣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一是健全了組織機構,成立了由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副組長的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人社局。整合機構職能,將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公室更名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局,為副科級事業單位建制,定編7人,充分利用縣社保局對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業務熟、信息基礎好的優勢,將其職能從民政局劃轉到社保局管理,與社保局合署辦公,實現了資源共享和信息共建。二是落實了目標責任,制定了《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方案》,確定了2012年要完成參保率90%以上的目標。將新農保試點工作納入各鄉鎮“民生工程”年度目標考核范圍,實行“一票否決”。三是充實了工作隊伍,從縣民政局劃轉了兩名農保工作人員,并從縣有關單位選調4名文化程度高、業務能力強、年齡在35歲以下的工作人員充實到縣農保局。各鄉鎮也配備了2名以上農保工作人員,全縣157個行政村都配備了一名農保協管員,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農保工作經辦網絡。四是加強了基礎設施配置,縣政府要求縣財政撥付開辦工作經費10萬元,用于縣農保局新農保試點工作購置辦公設備、印制表格等。至此,實現了“機構、人員、責任、經費”四個到位,為推動新農保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精心組織,措施到位。一是深入調查,摸清底數。組織新農保工作組進村入戶,通過印發調查摸底表、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全面了解農民群眾對參加新農保的意愿,充分掌握參保人員的基本情況,采集好參保對象基本信息,為建立個人賬戶奠定基礎。二是廣泛宣傳動員,把宣傳工作當作推進新農保的基礎性工作抓實抓好。。召開了由縣、鄉(鎮)、村三級干部參加的全縣新農保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對新農保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鄉鎮也及時召開了動員會議。加強新聞媒體宣傳,在縣電視臺開辟了“新農保政策解答”專題,利用農民回鄉過春節的有利時機,在縣電視臺連續播出。印發資料宣傳,先后印發了《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新農保養老金預測表》等宣傳資料10萬余份發到全縣各家各戶,并在縣城街道懸掛新農保宣傳標語,印發新農保工作簡報。以養老金發放儀式為契機進行宣傳,先后在、、、、、等鄉鎮舉行了養老金集中發放儀式。三是加強業務培訓,為提高新農保經辦水平,縣農保局對鄉鎮農保所工作人員以及村協管員組織兩次業務知識專題培訓,奠定業務基礎。四是加強工作調度,縣政府組織三個工作督導組,分片督導各鄉鎮新農保進度,并進行通報,對措施不力、落實不到位、工作進度緩慢的鄉鎮予以通報批評,促進了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縣新農保試點工作會發言
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一要整合各鄉鎮農村社會服務資源,六)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各鄉鎮、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新農保管理服務能力建設。鄉鎮社會事務所配置必要的辦公設施,配備23名專職人員,專門負責新農保業務。二要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作用和優勢,明確其工作職責,承擔起宣傳發動、組織參保、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信息變化統計以及繳費情況公示等任務。每個行政村要指定一名經辦員具體協助料理各項事務。三要加快新農保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金融系統網絡,為新農保工作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務。
一、務求為民造福辦好事、辦實事,統一思想認識。
完全解決困擾廣大農民的養老問題,為了切實縮小城鄉居民社會保證差異。今年7月,縣委、縣政府克服財力缺乏的困難,決定每年由縣財政出資3000萬元,積極申請國家級新農保試點縣,這是維護全縣48萬農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決策。經過多方努力,近期,這項廣大農村群眾期盼已久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得到上級的批準,縣被列為全國第二批新農保試點縣,這是繼我縣率先在全市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實施的又一項重大惠民政策。各鄉鎮、各部門必需要深刻認識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嚴格依照中央、省市縣的政策要求,扎實推進新農保試點工作,確保全面優質完成工作任務。
(一)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建立新農保制度,使農民在實現“種地不交稅、上學不付費、看病不太貴”基礎上,又實現了養老不犯愁”這是千百年來廣大農民群眾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惠農政策中,扶持力度最大、補助數額最多、農民得到實惠最直接的一項舉措。
(二)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梢詼p輕農民子女的贍養壓力”防止因經濟利益引發的家庭矛盾。同時,養兒防老”觀念將逐漸淡化,有利于形成文明的社會風氣,有利于促進計劃生育國策的落實,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
(三)開展新農保試點工作。既可以使符合條件的農村老人增加收入,直接增強消費能力,又可以解除廣大農民養老的后顧之憂,使農民愿意消費、敢于消費,有利于促進城鄉經濟統籌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異,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效果。
新農保工作會議領導發言稿
同志們:
今天召開的全縣新農保工作會議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剛才局長宣讀了《新農保實施細則》,志剛縣長對推進新農保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我都同意,請大家認真抓好落實。
改善民生、實現民和、確保民安是新一屆縣委、政府的根本宗旨。繼去年底我縣成為“新農保國家試點縣”之后,今年月,又申報成為“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標志著我縣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有理由為此而自豪。就做好新農保工作,我再強調五個確保到位:
第一,確保思想認識到位。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養老難”問題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全縣上下務必要站在講政治、講大局、謀發展、促和諧的政治高度,積極行動起來,確保全面實現既定目標。
第二,確保政策執行到位。推進新農保工作,要堅持“?;?、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按照“政府引導與農民自愿相結合,制度覆蓋一步到位,參保率循序漸進、逐年提高”的方式,逐步達到農民老有所養的目標。要加強對鄉鎮和部門的政策培訓和業務指導,嚴格按照《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準確核定參保范圍,準確執行繳費標準,確保政策執行不走樣。要加強宣傳力度,講明政策、講透道理、講清好處,引導廣大農民自覺自愿地參加新型農保。
第三,確保保費征繳到位。要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等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籌措資金,全部計入農民個人賬戶,全部實行個人賬戶積累制。要按照“以點帶面,點面連動,分類實施,整體推進”的思路,認真組織實施,腳踏實地地開展好新農保工作。要注意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干部家庭、經濟較好的家庭積極參保,以身邊人帶動周邊人,以身邊事引導周邊人。要注重解決特殊困難家庭和人員無力參保的問題,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補貼上給予扶持,堅決避免出現保富不保貧的現象,努力做到人人參保不留死角。
探究新農保面臨的難題改進研究論文
摘要:新農保是我國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它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能有效地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本文基于對新農保省級試點縣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125個農戶的調查,指出新農保在試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新農保;試行;問題與對策
一、抽樣調查樣本情況介紹職稱論文
1.基本情況。秦都區是陜西省新農保省級試點縣區,全區總人口48.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91萬人,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30.86%①。按照《咸陽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試行辦法》的規定應參保人數9.54萬人,60周歲以上人口2.08萬人。秦都區已積極部署新農保啟動工作,2010年全力籌措安排新農保配套資金1600萬元,用于全面開展全區新農保工作。
2.抽樣樣本。本次調查主要在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展開,在該區隨機抽取6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隨機調查20個農戶以及該行政村的新農保代辦員1人,調查總計125個農戶。本次調查采取面對面的訪談與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共發放125份問卷,收回125份,有效問卷121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6.8%。
二、新農保試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新農保發展前景探究論文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個主線就是要“著力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要實現這一點,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進一步“扎實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試點范圍擴大到23%的縣”。這是2008年以來政府工作報告第3次提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發展問題。2008年,在部分地方已經開始試點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的定位是“鼓勵各地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還沒有明確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方向就是新農保。2009年,在試點工作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對新農保也有了更為明確的定位,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要覆蓋全國10%左右的縣(市)”,這表明政府對新農保制度的肯定,也提出了進一步的發展目標。2010年,“在320個縣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基礎上,在已經初步構建了農民工養老保險運作模式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進一步推進新農保的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前,我國新農保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還表現在“一對矛盾”、“一個背景”、“一段歷史”和“一個參照”上。
一對矛盾。這里的矛盾表現為農民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迫切需求與其參與能力較低的矛盾。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08年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9.54%。計劃生育政策、社會發展以及人口流動等因素導致的結果是,我國農村的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在未來二三十年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與城鎮居民不同,農民沒有退休制度,也就沒有退休金,他們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對養老保險的需求也日益強烈。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上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從1979年的160元上升到2009年的5153元,上升幅度高達31.17倍,但同一時期,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從405元上升到17175元,上漲41.41倍,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從1979年的2.53上升到2009年的3.33。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低。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絕對貧困的現狀使得他們很難通過參與養老保險來解決養老保障的后顧之憂。需求的迫切性與收入的低水平這對矛盾成為新農保的現實考驗。
一個背景。這個背景是指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前提下出現的人口流動大背景。改革開放以來幾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1982年我國流動人口的數量僅為65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0.660/0。1990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213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9%,1995年全國流動人口的數量幾乎翻了兩番,達到707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進一步提高到5.86%。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數量每年以600—800萬人的速度遞增(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2006)。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統計監測調查.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14533萬人,其中95.8%是年齡在16歲至50歲之間的青壯年勞動力,約為13923萬人。諸多研究證明,勞動力外出就業已經成為農民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徑。但人口流動伴隨而來的是留守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同時也對傳統的帶有屬地性質的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了沖擊。此外,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感情越來越低,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甚至從未在土地上耕作,不愿意也不太可能返回鄉村并依托傳統農村土地養老模式。新農保制度正是在這種基于工業化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人口流動時代大背景下產生起來的,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不能脫離這一背景。
一段歷史。這個歷史是指農村養老保險的發展歷史。新農保制度并非是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的第一次試點,而是在既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也被稱為舊農保)基礎上開始的。我國政府從1986年開始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于1992年頒布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盡管試點工作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不少成績,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總體來看,覆蓋廣大農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來。舊農保制度主要強調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方針政策,實質上成為一種強制個人儲蓄行為,失去了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作用。按照民政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交費領取計算表》計算,農民每月交費2元、4元,交費10年后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4.7元、9.4元,15年后,每月可以領取9.9元、20元,其保障水平可見一斑。如果再考慮銀行利率下調、物價上漲、行政管理費支出等因素,農民所能領取的養老保障金就會更少,農村養老保險將毫無意義。實際上,由于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加上管理混亂、體制不順、基金運營和監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舊農保制度并沒有受到農民的歡迎,舊農保的發展面臨危機。2003年之后,新農保制度在各地開始試點,“以政府倡導和扶持為特征的準商業保險”的煙臺模式、“以家庭保障為基礎,社區保障為核心,商業性保險為補充”的蘇南模式、“以政府扶持和有限補助為特征的行政支持”的青島模式、“以政府高補貼為特征的福利社?!钡奶K州模式等多種新農保模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但這一格局也暴露出新農保制度的碎片化問題。2009年9月,《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132號,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新農保制度開始全面推進。由此可見,新農保的發展中一個不可磨滅的歷史是舊農保,未來新農保的進一步推廣,必須考慮到如何與舊農保的銜接,讓中央關于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有連貫性,讓參保人放心。另一方面,要讓新農保得到廣大農民群體的歡迎,也必須考慮舊農保被社會各界所廣泛質疑的原因。只有這樣,農民才不會對新農保的未來發展懷有戒心,新制度的推廣也才能真正被認可。
一個參照。這個參照就是是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中國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改革始于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動因源于經濟體制的改革與人口形勢的變遷(趙耀輝,徐建國.2000)。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從傳統的現收現付制度模式轉變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模式。雖然社會各界對這種制度模式存在較大的爭議,但這種統賬結合的模式在客觀上已經成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未來發展選擇的制度取向。新構建的養老保險制度也必然是統賬結合的模式。新農保正是在這個參考模式下選取了統賬結合的資金箸集模式,這種選擇同時也是考慮未來制度銜接的需要。但是城鎮養老保險體系的發展給剛剛誕生的新農保帶來的不僅僅是制度模式的參考,制度發展中的問題也給新農保敲響了警鐘。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的改革與完善中,轉軌成本的存在,使得當前的制度仍然是空賬運行,做實個人賬戶仍然是當前政策的核心問題(孫祁祥,2001)。2000年開始,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工作首先在遼寧展開,之后在遼寧經驗基礎上,黑龍江、吉林的試點工作也逐步推行。此后,做實個人賬戶的工作一直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內容。在2005—2009年連續五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及要“擴大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所以,從整個國家來看,既有的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體系已經出現了空賬問題,如果正在試點并逐步推廣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產生新的資金缺口問題,這將是制度設計者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制度設計中必須盡力避免的。新農保制度的模式選擇要以城鎮養老保險為參考。
新農保工作自查報告
按照縣局安排,現將我鎮今年以來新農保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鎮位于縣最東部,距縣城98公里,與“國酒之鄉”省市鎮隔河相望,有“美酒河”之稱的赤水河繞流境域,是第一鎮,素有“東大門”之稱。全鎮轄15個村,1個社區,129個村民小組,人口4.5萬。截止2013年,鎮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總人數共計15617人,目前全鎮已享受新農保養老金人數達5124人。
二、新農保開展情況
(一)領導重視,細化任務。自今年新農保工作啟動以來,按照縣下達2014年新農保目標任務,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反應。一是成立2014年新農保工作領導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單位為小組成員,形成由鎮主要領導親自抓的良好局面。二是組織召開新農保專題工作會,全面詳盡的安排部署今年新農保工作,同時對村級經辦人員進行政策業務再培訓。三是層層簽訂責任書,進一步將目標任務細化到人頭,逗硬目標獎懲,調動村組干部工作積極性。
(二)加強宣傳,注重實效。按照鎮黨委、政府年初部署要求,我鎮采取一系列宣傳措施。一是利用逢場天在場鎮上集中發放新農保政策宣傳資料,為群眾解讀政策條款,設立專門的業務咨詢臺供群眾咨詢提問。二是利用本地電視臺、廣播網絡、短信等平臺宣傳參保流程、政策等,受到廣大群眾好評。三是督促聯村干部、村組干部進村入戶傳政策、收保費,將政策帶入深入田間地頭,讓群眾更透徹理解新農保政策。
完善新農保體現國民待遇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前新農保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新農保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新農保險財務管理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實行個人賬戶儲蓄積累式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保財務管理工作內容包括、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收繳與支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要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關政策老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保值與增值達不到預期目標、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放管理不規范、借支基金弊端大、加強基金管理,探索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實現農?;鸬谋V?、增值、完善農保發放流程,實現新農保與舊農保的順利銜接、杜絕借支基金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作為一種正在推行中的保障制度,財務管理工作是其重要方面。本文從建立該項制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著重就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以下簡稱新農保)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作相應的探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政府的一項重要社會政策,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農民享有國民待遇的體現。
【論文關鍵詞】新農保財務管理問題對策
新農保是以自愿為前提,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的原則,實行個人賬戶儲蓄積累式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我國于1991年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正式列入了社會保險基金的范圍,1992年開始啟動,農保是社會保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農保運行近二十年來,集體補助所占得比例非常少,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也基本是一句空話,至使農保發展比起企業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是非常落后的,它已不能滿足中國農村養老的需要。
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開展新農保試點,決定2009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新農保制度的基本原則為“?;?、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新農保規定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參加新農保。年滿60周歲、符合相關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基本養老金。目前新農保管理工作的試點工作已經開始,本文作者有幸在試點區參與了新農保啟動工作,發現其財務管理工作并沒有變化,仍實行原來的財務制度,只是將新農保所收基金單獨存放,以此與舊農保區別。
一、當前新農保財務管理工作的基本內容
新農保與制度并軌指導方案
為進一步完善我縣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農保試點的指導意見》、省政府《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實施意見》、市政府《關于市級新農保與國家新農保制度并軌的通知》和縣政府《關于縣級新農保與國家新農保制度并軌的通知》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
(二)基本原則。并軌工作按照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總體原則組織實施。一是從我縣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標準和待遇標準與我縣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二是個人(家庭)、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對應;三是政府主導與農民自愿相結合。
二、目標任務
自2012年4月1日起,我縣新農保與國家新農保制度并軌,5月份全面完成并軌工作。
新農保問題及改進調查匯報
建立新農保制度,是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的養老問題的“惠民工程”。“新農?!钡膶嵤?,對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萬年縣自2012年啟動新農保工作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新農保試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宣傳效果不如預期理想,業務部門對基層指導力度不夠,對一線工作中的困難了解不夠,各個鄉鎮工作開展進度不一。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是一項新事物,年輕適齡參保人員對政策的了解不足,高齡參保人員又因為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經濟能力參保,導致參保繳費工作推進緩慢。
2、外出務工和困難群體繳費難。據元江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局統計,我縣外出務工人員總計74277人,為16-59周歲的適齡參保人員,由于多為省外輸出,聯系十分困難,部分人員的參保由父母代為繳納,但部分人員無法查找、聯系,影響了新農保工作的推進。
3、工作人員缺編、設備緊張。由于工作量大,業務辦公場所狹小設備緊張,原有工作人員已無法適應現有工作業務的崗位設置和要求,特別是信息系統和宣傳人員十分緊缺,但由于單位性質不明確,所以新農保各項工作受到影響。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業務繁重、推進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