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走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20:34: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走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在看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是有著客觀物質基礎的,這一物質基礎就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距離“工業先進國家”的水平還很遙遠,經濟發展水平還很落后,堅持在當時條件下不能立即把社會主義付諸實踐,并堅決反對在社會轉化問題上存在于黨內的民粹主義觀點。在中共七大所做的口頭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內有民粹主義思想存在,就是想直接從封建經濟到社會主義,不經過資本主義”。特別強調:“中國革命不能不做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就意味著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之前,必然要經歷一個對資本主義制度中一切肯定的東西加以吸收、消化的階段,從而為社會主義奠定必要的政治、經濟基礎。這就規定了中國在社會轉化問題上的基本走向。這一基本走向表現為:
第一、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新民主主義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除了節制有害于國計民生的官僚壟斷資本之外,允許和保護一切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的發展。中國的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消滅的對象,只是封建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只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不是消滅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反復申明:“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明確提出私人資本主義是人民共和國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并且把“保護民族工商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之一,以法律的形式把“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規定下來。(參見《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10月頒布。)在回答黨內外人士對“資本主義”的疑慮時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產黨人為什么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F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
還著重論述了吸引外國資金與技術對中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必須工業化。在中國,這只有通過自由企業和外資援助才能做到”([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60頁。)?!疤K維埃政府歡迎外國資本的投資。中國過去未能利用外國資本使中國人真正得到好處。只有在中國取得真正的獨立和民主之后,才有可能把大量外資用于大規模地發展生產事業。也只有自由的中國,由于生產性經濟的廣泛發展,才能夠償還這種外國投資的本金和利息?!保ā兑痪湃晖怪Z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但是,“我們并不愚蠢地只想吸取西方的機械技術,我們也不會對壟斷、官僚化的資本主義感興趣。它窒息國家的經濟發展,只使當官的發財。我們關心的是在建設和生產性的方針指導下,使國家得到最快的發展。首先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第260頁。)。因此,只有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中國的經濟才得以迅速發展,并最終為走向社會主義奠定基礎。
第二、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
為了盡快奠定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號召共產黨員和革命者應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技術知識,并倡導注重經濟工作。他指出:我們共產黨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的工業。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強調: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別的什么有益工作,對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和職工代表會議的代表舉行招待會上的講話》,1944年5月22日。)
淺析科技創新影響設計價值走向
摘要:從科技創新的發展角度出發,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科技發展進行充分的研究,并通過對科技創新和設計價值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探討科技創新對設計價值的影響,剖析設計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受到科技創新影響下的走向,并且分析了未來設計基于科技創新下的走向。
關鍵詞:科技創新;設計價值;未來設計
設計目的是為了創造價值,設計不僅要滿足人的使用需求,還要達到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需求間取得一定的平衡。設計本身也具有價值即設計價值,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直接或間接地對設計價值產生了影響,進而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具體內容和審美觀念產生巨大的變革。
一、科技創新與設計價值
1.工業革命開啟科技創新了腳步。自從工業革命的大幕緩緩拉開,科技創新的腳步就從未停下。瓦特蒸汽機的發明為人們提供了新的能源來源,從此人類社會走進了工業化的時代,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類的出行方式改變了,不在僅僅依靠馬力和人力的操作。生產工作方式改變了,手工生產逐漸被淘汰,大規模的機器生產不斷普及。通信的形式改變了,人和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以電力和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從蒸汽和煤的時代轉移至石油和內燃發動機的天下,使汽車,火車,輪船,航空飛機融入到尋常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開啟了一個新的偉大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相比,對人們進步的幅度的影響更大。不再局限于簡單機械了,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ヂ摼W連接起全世界并且又一次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同時人類也不滿足于局限在地球這個單位內,開始放眼于太空和宇宙,探索星辰大海。當前我們走在以智能化為基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這又將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舉措。2.設計價值的豐富內涵 。設計的價值大體上分為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首先設計來源于藝術,最初是通過藝術的分工所產生的。藝術是設計活動的靈魂,設計經常會在藝術中尋找靈感,設計活動中必然蘊藏著藝術的元素,設計活動同時也豐富了藝術的種類和表現力。設計的目的,結果,最終都是為了人,而人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為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其次,設計活動也具有社會價值,人類社會的所有活動都離不開設計活動,現代設計主要還是以投入市場并且盈利為目的的,這也要求設計必須要適應,迎合大眾社會,符合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念。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設計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在不斷的變化和革新1。
二、科技創新對設計藝術價值的影響
新青年影片走向與文化價值
在形形色色電影構成的文化版圖中,青年電影(YouthCinema)是特別值得重視和期待的組成。各類電影節電影展、文化基金會以及電影產業部門的新人培育計劃層出不窮,效果顯著。1及至電影文化鏈條上的批評、研究環節,關于青年電影的興趣也豐富而持久。反思青年電影的概念,會發現其中存在的流動性與矛盾性。青年電影在外部條件的創作方面對導演的年齡要求有自然設限,在內部條件的作品性質方面則有內容和價值取向的要求。因此,出自青年導演之手的電影未必屬于青年電影,有些導演越過青年電影環節,直接進入商業化電影的成熟運行,比如昆汀的《落水狗》,諾蘭的《追隨》。當然,就重要程度而言,青年電影的文化意義大于它的商業價值。相較于青年電影在導演群體上的流動性特征,它的文化價值取向具有恒定的一面。青年電影未必完全否定或反對電影的共性,如商業屬性、民族文化屬性,但它天然排斥低端商業電影的媚俗、世故,也不等同于主流電影的集體話語。正因為此,具有類似青年電影精神訴求的電影也可能有另外的性質歸屬。唯有那些出自青年導演初期創作,又集中體現了獨特的青年文化精神的電影作品,才可以在類型劃分之外另行獲得青年電影的加冕,比如特呂弗的《四百擊》、賈樟柯的《小山回家》、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理解青年電影的入思點在于把握青年電影的文化價值取向,這也體現了青年電影概念的流動性特征。有些導演在青年時期曾經完成非常優秀的青年電影,但是時移世易,萬物生長,成長與成熟伴隨著改變一起發生,走向各種類型片制作也和時序變化一樣自然合理。比如中國的第六代導演群體曾以集束化的青年電影亮相國際,效果驚人地改寫了中國文化形象在世界面前的展現方式。如今,他們紛紛進入商業類型片的制作或者選擇制作主流影片,《讓子彈飛》、《上海傳奇》、《白鹿原》。一批已完、未完的轉型之作昭示了中國電影版圖里出現新青年電影的必然,那些80年代出生的導演們新近完成的青年電影作品被概括為“新青年電影”,占據了新的關注度。與中國第六代導演群體不同,這些80年代出生的導演群體在中國社會上分享著一個共同的稱謂“80’后”。盡管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內,“80’后”這個詞語再一次嬗變為針對作者研究的集體命名,2但在電影研究領域,“80’后、90’后”更多指的是電影觀眾群體的年齡分布,“80’后與90’后占中國城市電影市場觀眾的90%……80’后們支撐著中國電影的市場,他們的觀影趣味和審美傾向決定著中國電影的票房”。3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電影研究在廣為流傳的“第六代”代際命名之后,并沒有次第出現簡單的加法順延。由此留下探討空間,能以“新青年電影”為題,討論出生在80年代的導演群創作現象,比如內地導演劉伽茵、郝杰、盧正雨、郭菲菲、袁菲、楊紫婷,還有香港導演麥曦茵,臺灣導演陳正道、劉梓潔,以及新加坡導演巫俊峰,等等。雖然他們的出生年代接近,但在第一波創作中卻呈現出不同于第六代同質化價值取向的多元特征。新世紀十年來的中國新青年電影從非虛構的個人自敘傳記紀實風格逐步擴大為結合了個人經驗與普遍記憶的青春類型片嘗試。其中既有非虛構路線的自傳式影片,始終保持導演的自我在場,比如《牛皮》,《父后七日》;也有虛構/半虛構式的,將個人的成長記憶加以萃取提升,對共同經歷的歷史進行迂曲的表達,比如《光棍兒》、《烈日當空》;還有主觀上按照類型化制作標準完成,實質上卻不流失青年電影精神旨歸的虛構類影片,如《一只狗的大學時光》、《鯨魚座》。
非虛構:堅持自我在場的作者個人電影
出自臺灣導演劉梓潔的《父后七日》和內地導演劉伽茵的《牛皮》、《牛皮2》在新青年電影中代表著堅持作者風格的一極,是始終保持電影創作者自我情感在場的個人電影。二者在題材上都選擇了導演親身親歷的家庭故事?!陡负笃呷铡窋⑹隽伺畬а菰诟赣H別世后所經歷的臺灣現時喪葬禮儀,表現真實世俗中的荒誕與深情?!杜Fぁ分v述了女導演和父母在北京南郊兩間狹小昏暗小屋里的日常生活。兩部取材家庭生活的電影不期然共有了一段東方倫理風情。就個人風格的強化程度而言,劉伽茵的《牛皮》代表性尤為突出。
《牛皮》在形式美學上與中國新生代導演的青年作品極為類似。110分鐘片長的紀實風格劇情片僅由23個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就是一個真實的生活片段,其中最長的一個鏡頭達到15分鐘?!俺翋灦唛L”是電影給予觀眾的最初觀感——“自始至終一成不變的固定機位中景鏡頭,擺出了拒絕交流的姿態和自我沉溺的意念,因為蔑視觀眾而缺乏與觀眾的對話意識,最終使它成為一個自說自話的文本”。4的確,《牛皮》固定機位的中景長鏡頭敘事,刻意保留的自然光線,片內人物行為和對話的隨意表征無不印證著導演風格的極簡主義,也說明它決非一部顧及接受視野的電影。正如劉伽茵本人的闡述,“我拍電影是為了自己”,“電影是我對生活的體驗、思考和反省”。5劉伽茵的導演闡述具有十足的藝術電影特質,這種特質正是長期以來中國電影教學賦予的最高價值觀。然而對于新青年電影,有電影學者認為問題不在于以什么方式獲得投資并拍出一部電影,而在于“能否使影片最終跟作者見面”。6可是《牛皮》的導演闡述卻在反復強調,“我也根本不考慮觀眾……這樣的片子有沒有觀眾和我有什么關系……別把拍的人和看的人扯到一起?!笔畮啄暌郧?,賈樟柯、王小帥、劉杰、王全安等第六代導演都表述過相仿的觀念,成就了新生代電影的自我表達價值。及至當下的新青年電影,仍然有《牛皮》這樣的個人電影堅持從自我經驗的基本立場出發,以細節貫穿全片而避免藝術化的戲劇矛盾,以電影為表達自我經驗的純粹藝術載體,而非商業化的文化產品。對于熟悉第六代導演作品的中國觀眾而言,《牛皮》的鏡頭風格無疑就是獨立制片灰暗現實主義的延續。這一現象說明在考量中國新青年電影的問題上,一個重要的文化參照就是剛剛卸下青年電影桂冠的第六代電影作品。那么,觀念上的重復究竟源自對作者電影藝術性的忠貞信仰還是電影節電影模式的無意識延伸?在堅持自我在場的非虛構作者電影維度上,新青年電影與第六代導演青年時期的電影作品相比,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差異?
仍以《牛皮》為例,2004年《牛皮》參展柏林國際電影節,后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數字電影制作基金”,2009年《牛皮2》入選戛納國際電影節雙周影展并獲首爾數字電影節的一些獎項。在55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牛皮》備受肯定,被視為“中國影片中最不顯眼、卻是最自信的電影”。這不禁使人產生疑問,究竟是國際電影節的期待視野造就了某些新青年電影的獨特形態,還是中國自第六代電影以來的青年電影風格鑄造了國際電影節對中國新青年電影的判斷標準。對照荷蘭鹿特丹電影節選片和策劃人葛文對中國獨立劇情片的簡短定義,“一部非常慢,用固定鏡頭拍攝(的影片),呈現了即將死去的人的悲慘生活,配上很差的聲音和難以理解的字幕?!?只要去掉“即將死去的人”幾個字,《牛皮》與葛文的定義完全吻合。如果說在日益開放的新時代里,國際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美學塑造能力日漸衰落,8那么如《牛皮》一類新青年電影在重要國際電影節上以作者風格再次獲獎又隱喻著什么?《牛皮》和《牛皮2》墻外開花,在國內并未進入院線。導演本人堅持認為“在國內上不了院線根本不是什么值得遺憾的事情?!边@樣的文化態度對于關注青年電影的人來說從來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說言猶在耳,同樣的作者立場正是中國第六代導演在完成青年電影時期的共同宣言。時至今日,第六代的作者宣言或解體或松動,或被踐踏,或被放棄后又重新找回并宣布再次堅持。劉伽茵的國際電影節成就與她的作者電影立場未來走向是否具有互為動力的關系?新青年電影中的非虛構類作者電影是否可能在“電影節電影”的形式之外另辟蹊徑?
主題文學視角下新文學途徑及走向
新文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對一系列復雜的矛盾結合體,從晚清到“五四”,從抗戰到新中國,啟蒙、專制、救亡、翻身、個體、民族等話題一直是新文學的核心主題,它們之間頡頏對立、互動共生的結構形式不僅呈現了新文學的紛雜面貌,也規約了新文學的基本走向。
一、啟蒙與專制的尖銳對立
啟蒙主題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把人從“吃人”和“被人吃”的狀態下解放出來。在陳獨秀、胡適、、魯迅等啟蒙先驅那里,民主、科學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照亮我們走出黑暗的明燈,人的自由和權利不再通過其他東西而獲得合法性,而是相反,無論政治制度、道德規范,還是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都要通過保障人的自由和權利而獲得合法性;國家的合法性不再是無須證明的,而是需要通過保護個人的自由和公民的權利而獲得。陳獨秀認為“舉一切倫理、道德、政治、法律、社會之所向往,國家之所祈求,擁護個人自由權力與幸福而已。個人之自由權利,載諸憲章,國法不得而剝奪之,所謂人權是也”【J】。說:“我們應該承認愛人的運動比愛國的運動更重要?!薄?胡適倡導“易b生主義”,告誡人們“信任天不如信任人,靠上帝不如靠自己”。魯迅喊出“人之子醒了”的呼聲【。從“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言論中??梢钥吹揭幌盗邢嗷α⒌姆懂牐喝说纳钆c非人的生活、人的文學與非人的文學、人的道德與吃人的道德……而區分這一切的尺度則是人的發現和覺醒。毫無疑問,“五四”啟蒙的最強音是“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g-迅:《傷逝》)。這種完全自覺的主體意識在理論上的表現,即是胡適、周作人所提出的“個體本位主義”。胡適說:“社會最大的罪惡莫過于摧折個人的天性,不使他自由發展”,我們的責任就是“使個人有自由意志。”周作人則說:“我所說的人道主義,并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悲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边@里,人的個體價值不再消融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近代知識分子為“強國”而“維新”、為“維新”而“新民”的國民思維?!爸R我不要,名譽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郁達夫:《沉淪》)。如此這般地追求愛情,肯定自我,足以說明個性解放、婚姻自由觀念在當時青年心目中的至高地位。于此,我們說,“五四”啟蒙在人的發現和覺醒方面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次思想運動,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并在新時期得到了接續和發展。盡管這中間有著太多的波折和延宕。新時期之初,人學標準的重新確立是從傷痕文學開始的。傷痕文學之于新時期啟蒙的意義,首先便在于恢復了“人”在文學中的地位,寫人的命運也好,傷痛也好,其實都是在倡導人的覺醒。其次,恢復了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將文學從個人迷信和造神運動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過,此一時期啟蒙的局限也是明顯的,當它把人從專制暗影和造神運動中喚醒的時候,尚未意識到新形勢下人的生存危機與價值悖論,尤其是物質需求與精神詩意、當下關懷與終極眷顧、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背離問題。換言之,傷痕、反思文學只是將人從權威迷信中解放出來,未能向人們提供化解危機的備選方案,面對光怪陸離的歐風美雨,覺醒了的人們表現出異常的迷茫,這也為上世紀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失落、私人化敘事盛行埋下了伏筆。
20世紀8O年代后期,隨著國內影視文化、大眾傳媒以及后現代思潮的興起,理想、崇高、正義等詞匯在先鋒文學、新寫實文學、后現代主義的敘事中變得面目全非,代之而起的是敘事圈套、欲望表達、語詞迷戀,以及對幻覺、暴力、、逃亡等反常狀態的熱衷。啟蒙話語的終極性、超越性被無情消解,私人化敘事充斥文壇。這個時代可以宣稱“不談愛情”(池莉);可以直白“過把癮就死”(王朔);男人的游戲是“請女人猜謎”(孫甘露);女人的宣言是“你不來與我同居”(伊蕾)。人們對物質和欲望的過度迷戀。不僅表明人文理想的懸置,而且暗示著文學話語的講述者不再把自己當成講述生活、還原歷史的精神主體,他們毋寧說是尋求語言快感的敘述人、話語圈套的制造者。在《什么是啟蒙運動》一文中,康德說:“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么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Sapereaude”就是“要敢于認識”。在提出“敢于認識”口號之后,康德又強調偏見對人的愚昧和戕害,他說:“種下偏見是那么有害,因為他們終于報復了本來是他們的教唆者或者是他們教唆者的先行者的那些人。通過一場革命或許很可以實現推翻個人專制以及貪婪心和權勢欲的壓迫,但卻絕不能實現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見也正如舊的一樣,將會成為駕馭缺少思想的廣大人群的圈套?!薄?這里,我們看到,康德將啟蒙與偏見、認識與批判相提并論,指出了啟蒙的反思一路。啟蒙的反思一路在??履抢锏玫搅顺欣^,??抡f:“我不知道是否在今天必須說,批判的任務仍然包含對啟蒙的信念;我繼續認為,這個任務需要研究文明的限度,這是一種耐心的工作,它賦予我們對自由的渴望以形式?!苯裉?,當文學失去轟動效應、知識分子邊緣化已經成為現實,啟蒙將以何種方式存在實在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命題。不過,從對啟蒙要義的歸位來看,未來的啟蒙仍將循著康德、??碌热说乃枷肭靶?,在肯定理性、個體、平等的同時,也將理性的批判、選擇的多元等因素考慮進去。英國思想家阿倫•布洛克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思的話,“啟蒙運動沒有最后一幕,如果人類的思想要解放的話,這是一場世世代代都要重新開始的戰斗”【9】。于此,我們說,啟蒙是一個未完成的話語,啟蒙的行進與反思是同步的,也是持久的。與啟蒙相對應的是形形色色的專制。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要求人們恪守“三綱五常”,不容也不允許“離經叛道”,文人們在“內圣外王”的旗幟下,不敢觸動皇權專制的根基,有的還充當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衛道士。晚清以降,這種情形因為帝國主義的入侵日益加重。為了療治封建沉疴,挽大清于即倒,梁啟超提出“今日之中國,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的主張。應該說。梁氏開明專制思想確有其合理成分,如重視開民之智,包括啟蒙理性之智、參政議政之智、思想解放之智。但是,無論怎樣開明,專制終歸仍是專制。既然是專制,就意味著統治者手中掌握著最高權力,沒有另外一種權力來制約他。開明與否,全仗權力自身,沒有任何一種外在機制的保證。換句話說,欲通過開明專制走向民主,就得把民主的希望寄托在個別強權人物身上。在近代中國,這種強權人物不能不是封建勢力的代表,而他們恰恰又是革命的對象,怎么能作為“開明專制”的動力出現呢?民主與專制的二元對立以及封建軍閥的別有用心,注定梁氏的“開明專制”結局只能是與虎謀皮,播下龍種,收獲跳蚤。新文化運動前后,各種各樣的西方思潮蜂擁而至,尼采、叔本華思想對“五四”知識分子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陳獨秀、、胡適、魯迅……幾乎人人都談尼采,談“重估一切價值”。陳獨秀用生物進化論的生存競爭、優勝劣汰來佐證“人力勝天命”,得出結論:“抵抗力者,萬物各執其避害御侮自我生存之意志,以與天道自然相戰謂也?!眓”不僅認為生物進化史是生命為了達到“全生之志”而不斷與環境作斗爭的歷史,而且認為牛頓力學的宇宙“闔辟”兩種力量、叔本華哲學的“意志”、斯賓塞學說的“抵抗”具有“言不必相謀,理實有相通,森羅萬象,各具意志”的力量¨。在一個反封建、反傳統的時代,任何呼喚抵抗、張揚意志的聲音都會起到動搖、顛覆專制主義的作用。一旦這種呼喚與時人的個性解放、婚姻自主等要求相遇合,產生的影響也將是深遠的。也許源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抑或是啟蒙話語的漫長,雖經“五四”大潮的洗禮,但專制主義并沒有就此消失,而是時有反復。新中國成立后,文藝政策搖擺不定,批判運動接連不斷。工農兵作為新社會的主人翁、無產階級專政的體現者,承擔著關于革命的全部想象,文學人物系列中的工農兵形象都是清一色的先進分子、革命英雄,而他們的對立面要么是地、富、反、壞、右分子,要么是有著“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正面/反面、工農兵/知識分子、結合/被結合的敘事模式在為意識形態提供話語支持的同時,也將文藝界的權威主義引向了極致,引發新時期的又一輪啟蒙話語。
二、救亡與翻身的協同一致
救亡主題由來已久,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爭取獨立而不做亡國奴的呼聲不絕于耳,緊迫的民族危機催生排外心理,排外心理反過來強化救亡主題。即使在“五四”,啟蒙大潮風起云涌,民族主義也是一個響亮的音符。2O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學、30年代的左翼文學、抗戰文學都自覺地把救亡置于中心地位,思想啟蒙還未來得及深入展開,便讓位給全民參與的社會革命。從“國防文學”、“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之爭到“文章下鄉、文章入伍”口號的提出,從“左聯”解散到“文協”成立,救亡成為各時期文學的主聲調。抗戰初期,大批知識分子走出書齋,走向戰地的前后方,戰時文化環境在促使他們從思索轉向行動的同時,也改變著他們的身份——從知識分子轉變為文藝戰士。戰爭改變了“五四”以來啟蒙、專制、救亡、翻身、個體與民族主題并存的生態場,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國勢,救亡主題尤為緊迫。文學不再是一種當然的職業,作家必須正視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和神圣使命。翻身主題的核心是勞苦大眾的身份改變——從被剝削者成長為主人翁。“五四”時期,啟蒙知識分子們就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為勞工大眾鳴不平。《貧民的哭聲》中,陳獨秀寫道:“這十幾萬人何以到了這樣苦惱的境遇?懶惰,沒有能力,并不是他們造成苦惱的唯一原因。有些享福的老爺太太,能力不比他們高,而且比有些貧苦的人還要懶惰十倍。這到底是什么緣故呢?”“今天這樣捐,明天那樣稅,弄得民窮財盡,錢用到哪里去了?……養了議員去嫖賭,恭維督軍;養了文官去刮地皮,借外債賣路礦得回扣;養了武官去殺人,搶劫,販賣煙土;養了法官警官去捉拿那貧苦的煙犯賭犯來罰錢。”【l指出官吏腐敗。要求社會公正的階級意識,在劉半農的詩歌《相隔一層紙》、《學徒苦》,劉大白的《賣布謠》、《田主來》中也都有鮮明體現。如果說“五四”文學中翻身主題尚停留在同情、呼號階段,指向仍是思想的公平、正義,那么解放區文學不僅把它提升到土地革命的高度,而且把工農身份的改變從理想變成了現實。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孫犁的《荷花淀》,馬烽、西戎的《呂梁英雄傳》,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解放區工農大眾。這些作品圍繞、移風易俗、政權建設、對敵斗爭等中心事件,全方位表現解放區人民的新生活、新風貌,其中,尤以婚姻戀愛與革命斗爭題材為盛。婚戀題材因為展現的是一幅安寧祥和、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契合了千百年來工農大眾對“耕者有其田”、“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自由生活的向往,深為解放區人民所喜愛。從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到王雁的《劉巧兒》再到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不僅取材相近,而且故事結構、人物設置、矛盾沖突等都極其相似,巧兒的那段表露心跡的唱詞基本上就是小芹那段《清粼粼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的翻版。這類作品因為在“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結構安排上迎合了解放區工農大眾的接受習慣,極大地滿足了青年男女傾心相愛的心理訴求。革命斗爭題材在抒寫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的同時,也將翻身主題孕育其間。兩者互為比照,互為動力。一方面戰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軌跡,打破了僵化的階級秩序,實現了農民分田、分物的愿望,運動前農民郁積多年的仇恨感來了個集中爆發。另一方面家國興亡的責任感也激勵著工農大眾積極參戰、援戰,鞏固成果,并跨越式地實現“農民一主人—英雄”的身份提升?!秴瘟河⑿蹅鳌分械奈涞妹?、雷石桂,《新兒女英雄傳》中的牛大水、楊小梅,《荷花淀》的水生、水生嫂……有的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下,從貧弱農民成長為堅強的革命戰士;有的經過革命熔爐煅燒,從苦大仇深的佃農成長為戰斗英雄;有的甚至在戰斗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結為終身伴侶。與婚戀題材相比,這類小說以回腸蕩氣的英雄氣概、絲絲入扣的情節脈絡、傳奇般的人物經歷見長,作家把創造生活的激情宣泄了出來,讀者心中潛在的創造歷史的要求也對象化到英雄人物身上。新中國成立后,一掃欺凌陰霾的中國人民空前振奮,歡呼新中國的誕生,心理上、情緒上完全為“站起來”的喜悅所溢滿,詩句“滿眶熱淚陡漲,周身血沸千度”盡管手法上夸張了點,卻道出了民族解放的欣慰與自豪之情。寬泛地說,“十七年文學”都與“翻身”主題有關——強調表現工農兵生活,強調歌頌光明,強調文藝反映的生活要比現實更高、更美、更典型。與提倡“翻身”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描寫日常生活、表現個人欲望、情感題材的蔑視和批判。1951年蕭也牧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遭到批判,“依據小資產階級觀點、趣味來觀察生活、表現生活”,“流露出輕浮和不誠實的低級趣味”……在這些充滿火藥味的夸張判詞背后,隱藏著對表現個人日常生活、按照生活本來面目進行創作的文學類型的拒絕,對表現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內心世界和情感波瀾的忌諱。
馬克思主義新世紀走向
走向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都處于一個關鍵時期,相應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處于一個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后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代條件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大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發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現實,將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以何種姿態走向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包括它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這并不是什么新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以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是發展的理論,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其一,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踐,特別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它的一切理論觀點形成和發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動力,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夠如實、及時地反映實踐的發展變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另一方面,哲學誠然要解釋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為此,它堅持理論必須不斷地被運用于實踐,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最終檢驗。離開無限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學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概括和吸收近現代科學的一切成就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不是什么宗教教義,它嚴格地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某種先驗的概念、原則、公式出發來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論觀點。其三,它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不同,也有別于現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它從來都不主張自己已經結束了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有它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為后人不斷地豐富它、發展它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不穩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后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立的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和人類歷史經驗包括以往人們在哲學思想上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并在后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辯證而又唯物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而又唯物的認識論;辯證而又唯物的歷史觀等等。
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于實際。在后人掌握、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實際出發。因此,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人類社會的新經驗和新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這已為中國和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在20世紀的發展實際所證明。
成本管理的新走向綜述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以成本為對象,借助管理會計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為主的一個會計分支。成本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加入WTOR的壓力,使傳統成本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企業的成本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地變化。成本管理必須改變以成本核算為主的現狀。為了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變化,滿足現代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和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
二、成本管理的新趨勢
1.成本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的擴大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是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經濟范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傳統成本會計主要是以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界定的產品成本當作一般的成本概念,即將C+V當作成本的全部,卻忽略了成本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事實。事實上,產品成本屬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產品成本。
成本管理的新走向綜述論文
[摘要]成本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加入WTOR的壓力,使傳統成本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企業的成本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地變化。本文通過對當代經濟環境下各種成本管理模式的分析,希望摸索出一條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方法,為企業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關鍵詞]成本管理利潤最大化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以成本為對象,借助管理會計的方法,以提供成本信息為主的一個會計分支。成本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加入WTOR的壓力,使傳統成本管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企業的成本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地變化。成本管理必須改變以成本核算為主的現狀。為了適應新經濟環境的變化,滿足現代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和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
二、成本管理的新趨勢
1.成本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的擴大
小議現代農業生物科技發展新走向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黠@。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l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基因資源爭奪呈白熱化。在商業利益驅使下,發達國家各主要生物技術公司對生物資源及其知識產權展開了激烈爭奪,其核心就是對基因的爭奪。誰掌握了基因,誰就掌握了生物技術的制高點,就掌握了未來競爭的主動權。有專家稱,轉基因植物技術知識產權很可能就是未來國際貿易中市場準入、貿易壁壘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網絡貿易組織新走向
所謂網絡貿易組織,是指利用各種電子化信息儲存和傳遞手段,依存于電子計算機以及數據庫和各種網絡、特別是寬帶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具有幾乎無限包容性與不停創新性的、能與供應商、客戶和政府機構持續互動的產品和服務銷售組織。
網絡貿易組織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組織載體,最極端、最為抽象的通常也就是一間屋子、幾臺電腦、一部電話機、幾把椅子等等簡單的有型設備。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各國網絡貿易組織都已經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形式,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虛擬專賣店、虛擬網上專賣市場、虛擬網上超市等,其中包括的虛擬葡萄園、1989年成立的美國的Peapod公司等等著名企業。
一、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現狀
中國網絡貿易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但是近十年來的發展態勢非常喜人,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絡貿易組織發展迅速
從1999年下半年到現在,由于電子商務,尤其是B2C業務的增長,我國網絡貿易組織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在2006年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我國主要網絡貿易組織總銷售額達7400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50%;同時網上購物的用戶數量達到了2200萬戶,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萬戶。而且網絡貿易組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煤企組織建設新走向
一、煤炭行業總體環境概述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市場經濟得到子決速發展,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工業、制造業等產業迅速崛起,作為生產加工的重要能源煤炭行業的發展也較為迅猛,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近年來,全國每年所需的煤炭資源量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因此,煤炭企業的總體市場行情較好??v觀我國煤炭資源,其作為重要的能源在促進和保障國民經濟穩步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由于其屬于不可再生的能源資源,所以,我國煤炭行業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個人對此進行了簡單的歸納,如下:
(一)煤炭資源的嚴峻性
煤炭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從資源的角度而言,煤炭資源十分寶貴,但近年來,伴隨著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加大,我國各類煤炭企業數量如雨后春筍不斷增多,煤炭企業數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對煤炭資源的開采量和需求量也增多,我國煤炭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分布不均,如果沒有規劃的開采,很多地區的煤炭資源最終將會枯竭,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煤炭資源的總體擁有量雖然較多,位居世界前列,但相對擁有量卻十分緊張,所以煤炭資源的嚴峻性不言而喻。
(二)煤炭開采的污染度嚴重
煤炭資源要正式運用到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經過從勘探、開采到冶煉提純等諸多作業流程,才能真正的運用到工業生產之中,但在這些諸多環節之中,煤炭資源開采所附帶產出的各種污染也較多,目前,我國很多煤炭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型煤炭開采企業,由于技術水平、作業設備等諸多因素制約,因此,煤炭開采的過程中,各種污染的程度也較重,如對生態環境、水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