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5:38: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楊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丘陵山地楊梅生產研究論文
摘要:文成地處浙南山區,環境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宜人,年降雨量豐富,屬于亞熱帶氣候,境內丘陵山地眾多、山坡林地資源豐富,具有七山一水三分田,境內的楊梅頒布廣、品種多,有荸薺種楊梅、晚稻楊梅、東魁、丁岙梅、大炭梅等十來個品種,以東魁和大炭梅居多。文成人民勤勞,好于養家蓄,基肥可以用來種植楊梅,因此非常適宜開發楊梅的無公害生產。1996年以來,文成縣林業部門通過低產林更新改造、荒山荒地和園地造林等措施大力發展楊梅無公害生產,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楊梅的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也日趨成熟。
關鍵詞:文成楊梅生產無公害發展對策
楊梅為常綠喬木,雌雄異株,喜溫暖濕潤,較耐蔭,根系較淺。在文成,楊梅基地建設選擇在海拔600米以下,坡度在25度以下的,土壤疏松、排水良好、PH值為4.0~7.5含有石礫的砂質壤土和紅黃壤土。凡狼箕、映山紅、松樹、杉樹、桃金娘等生長良好的土壤最適于栽植楊梅;又因楊梅與菌根共生,故在比較瘠薄,排水良好的山坡地反比平坦肥沃地生長結果更好。平地土壤肥沃,排水不良,易引起枝葉徒長和落花落果。但楊梅適應性強,尤其是種植在陰坡地成活率更高,園地無需劈煉山,直接挖穴種植,但種植以后要比煉山栽植需管理精細點,以后每年逐漸擴穴培土護根即可。
楊梅分春植和秋植,采用嫁接苗造林。春植于1月~4月上旬,秋植為9月~11月。一般以春植為主。定植宜采用株行距5米×5米或4米×5米,每畝栽27株~33株。雌雄株比例100~200:1為宜,若當地有野生楊梅可不配雄株。定植穴為100×100×80立方厘米,每穴施堆肥50公斤左右或廄肥25~30公斤或餅肥3~4公斤,再加過磷酸鈣1公斤,上覆15~20厘米厚的肥沃表土。栽植時應選壯苗,起苗時盡量少傷根,并適當疏除枝葉。栽植把苗木置于穴內中心,舒展根系,扶正苗木,然后加上表面土或細土,用腳踏實或用鋤頭等工具敲實。澆足“定根水”,最上面覆蓋心土至高于地面20~30厘米,并將嫁接口蓋入土下為宜。苗木定植以后,7~8月高溫季節要及時松土、澆水和樹盤覆蓋遮陰,以減少水分蒸發。
樹冠整形有自然開心形、自然圓頭形和主干形3種。以自然圓頭形為主。幼樹的修剪主要是定干造型,培養早實豐產的樹體。一般采用“一干三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冠。即對定干后萌發的新梢,選留3-4個生長強健、方位分布均勻、相互間有一定距離(約20-30厘米)的枝條作主枝,并在各主枝上選留2-3個副主枝或側枝,使之分布合理,層次分明,在3-5年內基本形成樹冠骨架。成年樹的修剪主要是培養豐產的群體結構,調節生長與結實的關系,促進持續、優質、高產。成年樹修剪每年2次,分休眠期修剪和生長期修剪,生長期修剪可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休眠期修剪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及2月中旬至3月下旬。修剪包括除萌、摘心、拉枝、和撐枝及環割、環剝、倒貼皮、斷根等幾種方法。
培土在秋冬或春季進行,從減少表土沖刷,保護根系。培土一般就地取土,最常用的是山地表土、草皮泥等。幼樹生長量小,易被山間雜草、雜樹所掩蓋,導致生長緩慢,甚至死亡。所以幼樹施肥、澆水、夏天遮蔭等管理要精細,尤其是在夏天管理,要求在幼樹樹盤直徑1米左右范圍內,頭幾年連續中耕除雜草,并進行地面覆草,連續大旱年份,要進行三天一次在傍晚時分澆水,澆水以濕透苗木根部坭土為宜。擴穴改土以秋冬為宜,可全園一次性進行,勞力不足時也可以樹干為中心逐年擴穴。
楊梅種植狀況和栽培方法
文成縣楊梅品牌享譽盛名,楊梅有紅、紫、白及下坑梅、魁市梅、茶山梅、黑炭梅等傳統品種。其中,魁市梅成熟早,下坑梅品質佳,享有盛名。目前“東魁”品種栽培面積已達3333.3hm2,約占總種植面積的9成。據測定,“東魁”以果大整齊、肉質細軟、汁多爽口、風味濃郁、可食率高(達96.2%),被評為品質優級的楊梅。其在2001年浙江省農博會上被評為金獎產品,榮獲浙江省十大精品楊梅稱號。2000年以來,文成縣黨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楊梅栽植,發展楊梅產業,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自然概況
文成縣地處浙南山區,位于飛云江上游,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早春氣溫回升快,促使楊梅熟期提早,比浙江省浙北楊梅主產區提前15d左右成熟。土壤類型繁多,主要有紅壤、黃壤、巖性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復雜的地形和溫暖濕潤的氣候,為楊梅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文成縣種植的楊梅具有“上市早,品質優,無公害”三大優勢。
2楊梅種植生產現狀
文成縣楊梅產業的規模發展迅速,2000年前楊梅僅有733.3hm2,自2001年實施培育楊梅主導產業發展戰略以來,文成縣楊梅以年200hm2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至今己達3346.7hm2。其中荸薺種楊梅820hm2,東魁楊梅1786.7hm2,良種覆蓋率高達98.5%以上。產業規模優勢突出,不斷推進和加強標準化生產。如大峃鎮雙西村楊梅基地和樟臺鄉塔山村楊梅基地,是文成縣飛云江沿岸楊梅核心產業帶,是我縣重點農業示范基地,共擁有楊梅基地面積202hm2,輻射面積700hm2。該基地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主要有引水管網3200m,溝、渠3050m,蓄水池316m3,產地果蔬冷藏庫100m3,楊梅產地批發市場300m2,自動噴霧器3臺,測糖儀4臺,誘蟲燈200盞,冷藏車1輛等設施,每年技術培訓1000多人次,開展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楊梅大枝修剪、矮化栽培、?;ㄊ韫葻o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902hm2,推廣新型農藥200hm2,推廣楊梅采前落果綜合防治技術333.3hm2。楊梅己成為文成縣種植面積最大的水果,全縣各鄉鎮都有栽培。
3楊梅種植與栽培管理技術
楊梅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園地選擇、種苗選擇、苗木定植、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梅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梅栽培提供參考。
1園地選擇
楊梅適應性強,一般山地均可種植。海拔高度對楊梅品質有明顯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山峰,風速大、氣壓低、水分蒸發快,易使裸露的楊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對較低的山地,由于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濕度較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巒重疊,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氣濕度和溫度配比合理,較有利于楊梅果實的生長發育。山地坡向不同,楊梅的品質也有差異,南坡山地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低,可使楊梅果實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產量低;北坡山地則相反。因此,楊梅園地一般選擇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緩北坡,土壤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質紅壤或黃壤為宜。
2種苗選擇
如當地原有野生楊梅較多,可采用高接的辦法改換優良品種;如當地缺乏良種,可考慮從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東魁、荸薺、丁岙、水梅等。引種時要注意兩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質地等差異及原有品種的熟期,若地域差異較遠,必須先少量試種,成功后再擴大,切忌大規模盲目引種。
楊梅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園地選擇、種苗選擇、苗木定植、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梅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梅栽培提供參考。
1園地選擇
楊梅適應性強,一般山地均可種植。海拔高度對楊梅品質有明顯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山峰,風速大、氣壓低、水分蒸發快,易使裸露的楊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對較低的山地,由于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濕度較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巒重疊,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氣濕度和溫度配比合理,較有利于楊梅果實的生長發育。山地坡向不同,楊梅的品質也有差異,南坡山地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低,可使楊梅果實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產量低;北坡山地則相反。因此,楊梅園地一般選擇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緩北坡,土壤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質紅壤或黃壤為宜。
2種苗選擇
如當地原有野生楊梅較多,可采用高接的辦法改換優良品種;如當地缺乏良種,可考慮從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東魁、荸薺、丁岙、水梅等。引種時要注意兩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質地等差異及原有品種的熟期,若地域差異較遠,必須先少量試種,成功后再擴大,切忌大規模盲目引種。
楊梅種植管理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無公害;種植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通過開展楊梅種植管理技術創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總結楊梅無公害種植管理技術,主要包括制定技術操作規程、基地選址、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采摘、包裝、貯藏等方面的內容。
峽江縣屬贛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形,丘陵面積8.4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98%,土壤多為土層深厚的紅黃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是楊梅生長最為適宜的立地條件。峽江縣林業局從2005年開始實施萬畝楊梅基地項目,推廣優質高效楊梅良種(東魁、荸薺),推行果業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創建生態無公害果園。2006年3月,峽江縣玉笥山林場1998年種植的133.3hm2楊梅生產基地被江西省農業廳認定為“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所生產的“玉林”牌東魁楊梅經農業部認證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并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識。該縣在開展楊梅種植管理技術創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嚴格楊梅種植培育技術
1.1制定技術操作規程
依照無公害果品生產標準(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峽江縣無公害楊梅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印發至各種植戶,統一實行標準化管理。
楊梅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園地選擇、種苗選擇、苗木定植、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梅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梅栽培提供參考。
1園地選擇
楊梅適應性強,一般山地均可種植。海拔高度對楊梅品質有明顯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山峰,風速大、氣壓低、水分蒸發快,易使裸露的楊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對較低的山地,由于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濕度較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巒重疊,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氣濕度和溫度配比合理,較有利于楊梅果實的生長發育。山地坡向不同,楊梅的品質也有差異,南坡山地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低,可使楊梅果實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產量低;北坡山地則相反。因此,楊梅園地一般選擇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緩北坡,土壤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質紅壤或黃壤為宜。
2種苗選擇
如當地原有野生楊梅較多,可采用高接的辦法改換優良品種;如當地缺乏良種,可考慮從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東魁、荸薺、丁岙、水梅等。引種時要注意兩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質地等差異及原有品種的熟期,若地域差異較遠,必須先少量試種,成功后再擴大,切忌大規模盲目引種。
楊梅無公害生產管理論文
摘要:文成地處浙南山區,環境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宜人,年降雨量豐富,屬于亞熱帶氣候,境內丘陵山地眾多、山坡林地資源豐富,具有七山一水三分田,境內的楊梅頒布廣、品種多,有荸薺種楊梅、晚稻楊梅、東魁、丁岙梅、大炭梅等十來個品種,以東魁和大炭梅居多。文**民勤勞,好于養家蓄,基肥可以用來種植楊梅,因此非常適宜開發楊梅的無公害生產。1996年以來,文成縣林業部門通過低產林更新改造、荒山荒地和園地造林等措施大力發展楊梅無公害生產,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楊梅的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也日趨成熟。
關鍵詞:文成楊梅生產無公害發展對策
楊梅為常綠喬木,雌雄異株,喜溫暖濕潤,較耐蔭,根系較淺。在文成,楊梅基地建設選擇在海拔600米以下,坡度在25度以下的,土壤疏松、排水良好、PH值為4.0~7.5含有石礫的砂質壤土和紅黃壤土。凡狼箕、映山紅、松樹、杉樹、桃金娘等生長良好的土壤最適于栽植楊梅;又因楊梅與菌根共生,故在比較瘠薄,排水良好的山坡地反比平坦肥沃地生長結果更好。平地土壤肥沃,排水不良,易引起枝葉徒長和落花落果。但楊梅適應性強,尤其是種植在陰坡地成活率更高,園地無需劈煉山,直接挖穴種植,但種植以后要比煉山栽植需管理精細點,以后每年逐漸擴穴培土護根即可。
楊梅分春植和秋植,采用嫁接苗造林。春植于1月~4月上旬,秋植為9月~11月。一般以春植為主。定植宜采用株行距5米×5米或4米×5米,每畝栽27株~33株。雌雄株比例100~200:1為宜,若當地有野生楊梅可不配雄株。定植穴為100×100×80立方厘米,每穴施堆肥50公斤左右或廄肥25~30公斤或餅肥3~4公斤,再加過磷酸鈣1公斤,上覆15~20厘米厚的肥沃表土。栽植時應選壯苗,起苗時盡量少傷根,并適當疏除枝葉。栽植把苗木置于穴內中心,舒展根系,扶正苗木,然后加上表面土或細土,用腳踏實或用鋤頭等工具敲實。澆足“定根水”,最上面覆蓋心土至高于地面20~30厘米,并將嫁接口蓋入土下為宜。苗木定植以后,7~8月高溫季節要及時松土、澆水和樹盤覆蓋遮陰,以減少水分蒸發。
樹冠整形有自然開心形、自然圓頭形和主干形3種。以自然圓頭形為主。幼樹的修剪主要是定干造型,培養早實豐產的樹體。一般采用“一干三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冠。即對定干后萌發的新梢,選留3-4個生長強健、方位分布均勻、相互間有一定距離(約20-30厘米)的枝條作主枝,并在各主枝上選留2-3個副主枝或側枝,使之分布合理,層次分明,在3-5年內基本形成樹冠骨架。成年樹的修剪主要是培養豐產的群體結構,調節生長與結實的關系,促進持續、優質、高產。成年樹修剪每年2次,分休眠期修剪和生長期修剪,生長期修剪可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休眠期修剪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及2月中旬至3月下旬。修剪包括除萌、摘心、拉枝、和撐枝及環割、環剝、倒貼皮、斷根等幾種方法。
培土在秋冬或春季進行,從減少表土沖刷,保護根系。培土一般就地取土,最常用的是山地表土、草皮泥等。幼樹生長量小,易被山間雜草、雜樹所掩蓋,導致生長緩慢,甚至死亡。所以幼樹施肥、澆水、夏天遮蔭等管理要精細,尤其是在夏天管理,要求在幼樹樹盤直徑1米左右范圍內,頭幾年連續中耕除雜草,并進行地面覆草,連續大旱年份,要進行三天一次在傍晚時分澆水,澆水以濕透苗木根部坭土為宜。擴穴改土以秋冬為宜,可全園一次性進行,勞力不足時也可以樹干為中心逐年擴穴。
楊梅高接換種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從高接樹種的選擇、高接時間、高接方法、高接后的管護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總結了楊梅高接換種技術。高接換種能大幅度提高楊梅的產量和品質,增加經濟效益。
楊梅原產我國南部,距今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我鎮的第2大宗水果(僅次于高橙、柑桔),種植面積約533hm2,其中1995年以來種植的占半數以上。但所種品種往往是果農自售的商品苗,不但品種雜亂,而且投產遲,產量低,價格低廉,導致果農楊梅種植的積極性不高,部分近十年生樹,成為“雄”株,出現撈樹現象。
為調整種植業產品結構,推廣“一優二高”技術栽培,提高果農經濟收益,我站同市有關技術部門聯系,積極爭取科技立項。1998年春季,首先在下洞橋村組織實施了楊梅成年樹大枝高接換種,對13hm2劣級楊梅進行高接換種獲得成功。高接后第2年投產,第3年盛產,單株高產達50kg左右,每千克售價在10元以上,經濟收入佳,深受果農歡迎。自2000年至今,我鎮已推廣高接換種良種“荸薺種、東魁、本地炭梅”約133hm2,計6萬多株,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給山區果農拓寬了致富門路。現將楊梅高接換種技術介紹如下。
1高接樹種的選擇
楊梅高接樹種一般選擇五至十年生樹,以切接,即枝接為主,接穗選擇生長強健、進入盛果期的豐產優良母樹,剪取樹冠上部向陽面的一至二年生枝條,一般是直徑1cm上下的健壯枝。接穗采集后,可存放在薄膜袋保濕儲用,高接時最好隨采隨接,可提高成活率。
2高接時間
楊梅無公害種植技術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無公害;種植管理;技術
論文摘要通過開展楊梅種植管理技術創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總結楊梅無公害種植管理技術,主要包括制定技術操作規程、基地選址、施肥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采摘、包裝、貯藏等方面的內容。
峽江縣屬贛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形,丘陵面積8.4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98%,土壤多為土層深厚的紅黃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是楊梅生長最為適宜的立地條件。峽江縣林業局從2005年開始實施萬畝楊梅基地項目,推廣優質高效楊梅良種(東魁、荸薺),推行果業標準化、無公害生產,創建生態無公害果園。2006年3月,峽江縣玉笥山林場1998年種植的133.3hm2楊梅生產基地被江西省農業廳認定為“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所生產的“玉林”牌東魁楊梅經農業部認證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并獲得國家綠色食品標識。該縣在開展楊梅種植管理技術創新進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嚴格楊梅種植培育技術
1.1制定技術操作規程
依照無公害果品生產標準(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峽江縣無公害楊梅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并印發至各種植戶,統一實行標準化管理。
楊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楊梅;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園地選擇、種苗選擇、苗木定植、撫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楊梅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梅栽培提供參考。
1園地選擇
楊梅適應性強,一般山地均可種植。海拔高度對楊梅品質有明顯的影響,海拔較高的山峰,風速大、氣壓低、水分蒸發快,易使裸露的楊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對較低的山地,由于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小,濕度較大,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巒重疊,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氣濕度和溫度配比合理,較有利于楊梅果實的生長發育。山地坡向不同,楊梅的品質也有差異,南坡山地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低,可使楊梅果實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產量低;北坡山地則相反。因此,楊梅園地一般選擇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緩北坡,土壤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質紅壤或黃壤為宜。
2種苗選擇
如當地原有野生楊梅較多,可采用高接的辦法改換優良品種;如當地缺乏良種,可考慮從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東魁、荸薺、丁岙、水梅等。引種時要注意兩地的氣候條件、土壤質地等差異及原有品種的熟期,若地域差異較遠,必須先少量試種,成功后再擴大,切忌大規模盲目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