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22:28: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厥陰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厥陰病的病證分析論文

肝屬風木,內寄相火,主升主動,起病多表現為肝胃氣逆的上熱證,同時肝邪乘脾,又易伴見脾陽虛弱的下寒證。另肝主疏泄,主藏血,體陰用陽,其疏泄之功主要體現在對氣機運轉、脾胃運化、情志調節以及通利三焦等方面。若厥陰肝疏泄功能失常,勢必影響脾胃,因而又多見下利、嘔噦諸癥,如肝邪犯脾胃之上熱下寒證、肝熱下注之熱痢證、肝寒犯胃之嘔噦證等。另有些雖不屬厥陰肝病,但卻是因厥陰肝病主證連累而致的病證,條文也有論述。厥陰病篇中論述上熱下寒證的有326條、338條、357條及359條,給出了烏梅丸、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及麻黃升麻湯方等3首方劑。有些學者認為此3方都是厥陰病上熱下寒證的主方,筆者認為厥陰病本證之上熱下寒證只有326、338兩條,主論肝木乘土之胃熱脾寒證,治以緩肝清胃溫脾之烏梅丸。359條“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病機為胃熱兼脾虛寒,357條“麻黃升麻湯證”病機為正傷邪陷、肺熱脾寒,二病證雖均有上熱下寒的共性,但從病證以及方義分析可知,它們并非真正意義的厥陰病,而是肝木乘土之上熱下寒證影響所致,證不同治亦不同,謹守病機之要可見一斑。下利嘔噦證看似與厥陰肝病無直接關系,但肝失疏泄最易犯脾,因此肝病多伴見下利嘔噦之證。白頭翁湯證是厥陰病之下利重點討論的,371、373兩條指出“下重”“欲飲水”是厥陰熱利的特點,治以清熱燥濕、涼肝解毒的白頭翁湯。同時還討論了其他原因所致的下利證,如366條“下利清谷”“脈沉而遲”等,為下焦陽衰,微邪郁表之戴陽輕證;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為陰寒內盛,治用通脈四逆湯;374條“下利譫語”為陽明腸腑燥實,治以小承氣湯等。嘔噦也是厥陰病常見的癥狀之一,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以溫降肝胃、泄濁通陽之吳茱萸湯。同時又列舉了類似證進行辨治,如376條“嘔家有癰膿者”,嘔因癰膿所致,待膿出其嘔即愈,379條“嘔而發熱者”,治以小柴胡湯等。這些都是為了提示我們注意鑒別類似證。

由此可見,厥陰肝此類本經病證,主要是由于肝的生理特點所致,易犯脾胃,導致氣機運轉、脾胃運化、情志調節等失常而出現上熱下寒、嘔、噦或利等病證。

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出現厥證及厥熱勝復證了?!柏赎帯庇址Q“一陰”,為三陰之終,六經之極也,含有陰盡陽生、從陰出陽之意,也是正邪斗爭、陰陽消長的最后階段。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說明兩陰交盡而衰變之厥陰處于“陰盡陽出,陰中含陽”的特殊階段,在此陰陽消長轉化過程中,如果由于某種病理因素導致陰陽的轉化出現異常,就形成了厥證。仲景在337條對厥證病理概括為“陰陽氣不相順接”也說明了這點。陰陽氣可泛指人體各屬陰的成分和屬陽的成分,順接即指陰盡陽生,由陰出陽,陰陽的順利轉化交接。病理狀態下,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導致陰陽之氣轉化、交接失常,便可能發生厥證,如痰阻所致的355條瓜蒂散證、陽熱內郁的350條白虎湯證、陽虛陰盛之353條四逆湯證等??梢娯赎幉∑兴摗柏首C”,全身陰陽之氣轉化失常皆可引起。由于陰陽氣勝復變化多端,從而導致了厥陰病表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病情常表現為寒熱錯雜,厥熱交替。厥熱勝復證就是陰陽消長轉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證候。在陰陽之氣轉化的過程中,如果邪氣隨著陽氣的化生漸消,正勝邪去,則預后良好,如條文336,331等所述;若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影響陰陽之氣的順利轉化,或邪從陰化,導致陰不化陽,陽不能出,則正不勝邪,如342,333條所述,寒多熱少,陰氣退,故為進也;亦或邪從陽化,陽出太過,則正邪交爭激烈,如341,334條表現為熱不除,必便膿血。

“兩陰交盡”而出現的厥證及厥熱勝復證,在厥陰病篇中有近一半條文進行論述,主要是疾病發展到厥陰時,病程已久,正已不足,陰陽氣勝復變化多端,從而導致了厥陰病表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病情常表現為寒熱錯雜,厥熱交替。

仲景把厥陰肝經病變與厥證、厥熱勝復證同放在厥陰病篇中論述,主要就是厥陰肝經病變容易出現厥證和厥熱勝復證。但是要注意,厥證、厥熱勝復證此類病證雖出于厥陰病篇,但不盡屬于厥陰病,凡是導致陰陽消長不相順接、太過失衡時都可以出現的厥證和厥熱勝復證。因為厥證、厥熱勝復證的病證主要是著眼于人體一身之陰陽,強調整體性,并非僅見于厥陰肝,只是相對來說較多見而已。

摘要:對《傷寒論》厥陰病篇進行分析,從病證特點上把厥陰病分成足厥陰肝的該經病證以及陰陽消長不相順接而出現的厥證、厥熱勝復證兩個層次。認為二者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在病理上局部臟腑的功能失調,可以導致整體陰陽失衡為病;反之整體的陰陽失調,同樣可以導致局部臟腑功能失常為病。

查看全文

厥陰病病證特點分析論文

【摘要】對《傷寒論》厥陰病篇進行分析,從病證特點上把厥陰病分成足厥陰肝的該經病證以及陰陽消長不相順接而出現的厥證、厥熱勝復證兩個層次。認為二者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在病理上局部臟腑的功能失調,可以導致整體陰陽失衡為病;反之整體的陰陽失調,同樣可以導致局部臟腑功能失常為病。

【關鍵詞】厥陰病病證

厥陰病篇是《傷寒論》中爭議最多的一篇,不少醫家贊同陸淵雷提出的“傷寒厥陰竟是千古疑案”,認為“是雜湊成篇”。筆者認為厥陰病篇數十條文及其相關的文獻并非“雜亂無篇,拼湊而成”,乃因“厥陰”含義的不同,其疾病表現的不同所致。厥陰病表現復雜多變,可以從病證特點上把厥陰病大致分成兩個層次,較輕的主要表現為足厥陰肝的本經病證,多為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的上熱下寒、嘔、噦或利等證,同時要注意鑒別一些類似證;再發展下去主要表現為病情傳到六經最后一經厥陰時,或者任何疾病發展過程中,凡是導致陰陽消長不相順接、太過失衡可能出現的厥證和厥熱勝復證。

肝屬風木,內寄相火,主升主動,起病多表現為肝胃氣逆的上熱證,同時肝邪乘脾,又易伴見脾陽虛弱的下寒證。另肝主疏泄,主藏血,體陰用陽,其疏泄之功主要體現在對氣機運轉、脾胃運化、情志調節以及通利三焦等方面。若厥陰肝疏泄功能失常,勢必影響脾胃,因而又多見下利、嘔噦諸癥,如肝邪犯脾胃之上熱下寒證、肝熱下注之熱痢證、肝寒犯胃之嘔噦證等。另有些雖不屬厥陰肝病,但卻是因厥陰肝病主證連累而致的病證,條文也有論述。厥陰病篇中論述上熱下寒證的有326條、338條、357條及359條,給出了烏梅丸、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及麻黃升麻湯方等3首方劑。有些學者認為此3方都是厥陰病上熱下寒證的主方,筆者認為厥陰病本證之上熱下寒證只有326、338兩條,主論肝木乘土之胃熱脾寒證,治以緩肝清胃溫脾之烏梅丸。359條“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病機為胃熱兼脾虛寒,357條“麻黃升麻湯證”病機為正傷邪陷、肺熱脾寒,二病證雖均有上熱下寒的共性,但從病證以及方義分析可知,它們并非真正意義的厥陰病,而是肝木乘土之上熱下寒證影響所致,證不同治亦不同,謹守病機之要可見一斑。下利嘔噦證看似與厥陰肝病無直接關系,但肝失疏泄最易犯脾,因此肝病多伴見下利嘔噦之證。白頭翁湯證是厥陰病之下利重點討論的,371、373兩條指出“下重”“欲飲水”是厥陰熱利的特點,治以清熱燥濕、涼肝解毒的白頭翁湯。同時還討論了其他原因所致的下利證,如366條“下利清谷”“脈沉而遲”等,為下焦陽衰,微邪郁表之戴陽輕證;370條“下利清谷”“里寒外熱”,為陰寒內盛,治用通脈四逆湯;374條“下利譫語”為陽明腸腑燥實,治以小承氣湯等。嘔噦也是厥陰病常見的癥狀之一,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治以溫降肝胃、泄濁通陽之吳茱萸湯。同時又列舉了類似證進行辨治,如376條“嘔家有癰膿者”,嘔因癰膿所致,待膿出其嘔即愈,379條“嘔而發熱者”,治以小柴胡湯等。這些都是為了提示我們注意鑒別類似證。

由此可見,厥陰肝此類本經病證,主要是由于肝的生理特點所致,易犯脾胃,導致氣機運轉、脾胃運化、情志調節等失常而出現上熱下寒、嘔、噦或利等病證。

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就可能出現厥證及厥熱勝復證了?!柏赎帯庇址Q“一陰”,為三陰之終,六經之極也,含有陰盡陽生、從陰出陽之意,也是正邪斗爭、陰陽消長的最后階段。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闭f明兩陰交盡而衰變之厥陰處于“陰盡陽出,陰中含陽”的特殊階段,在此陰陽消長轉化過程中,如果由于某種病理因素導致陰陽的轉化出現異常,就形成了厥證。仲景在337條對厥證病理概括為“陰陽氣不相順接”也說明了這點。陰陽氣可泛指人體各屬陰的成分和屬陽的成分,順接即指陰盡陽生,由陰出陽,陰陽的順利轉化交接。病理狀態下,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導致陰陽之氣轉化、交接失常,便可能發生厥證,如痰阻所致的355條瓜蒂散證、陽熱內郁的350條白虎湯證、陽虛陰盛之353條四逆湯證等??梢娯赎幉∑兴摗柏首C”,全身陰陽之氣轉化失常皆可引起。由于陰陽氣勝復變化多端,從而導致了厥陰病表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病情常表現為寒熱錯雜,厥熱交替。厥熱勝復證就是陰陽消長轉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種證候。在陰陽之氣轉化的過程中,如果邪氣隨著陽氣的化生漸消,正勝邪去,則預后良好,如條文336,331等所述;若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影響陰陽之氣的順利轉化,或邪從陰化,導致陰不化陽,陽不能出,則正不勝邪,如342,333條所述,寒多熱少,陰氣退,故為進也;亦或邪從陽化,陽出太過,則正邪交爭激烈,如341,334條表現為熱不除,必便膿血。

查看全文

傷寒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研究論文

【摘要】《傷寒論》為一部以治療外感疾病為主的專著,但其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許多方藥同樣可用于內傷疾病。高血壓病為現代西醫病名,可歸入中醫內傷雜病的范疇。目前,中醫界不少人一見高血壓病不辨證即對號入座認為“肝陽上亢”,套用清肝、平肝法,已落入“中藥西用”的窠臼,療效有限。筆者采用辨病和辨證結合的方法,用傷寒方五苓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承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吳茱萸湯等配合降壓藥治療高血壓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五苓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承氣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吳茱萸湯;原發性高血壓

發性高原血壓是指目前尚未闡明其原因的高血壓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醫學無高血壓病病名,而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的記載。“眩暈”、“頭痛”等病癥的描述與高血壓病的一般臨床癥狀相近。對高血壓病患者發生心、腦、腎并發癥進行中醫診斷時,則可分別歸于“心悸”、“胸痹”、“中風”、“水腫”等病證中進行辨病辨證治療。筆者在臨床中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掌握傷寒方所治病證的病機,運用傷寒方結合西藥治療高血壓病,取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五苓散

五苓散首見于《傷寒論·太陽病篇》,由豬苓、茯苓、澤瀉、桂枝及白術組成。五苓散作為“太陽膀胱蓄水證”的主方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能。

水飲、濕邪蘊結于下焦,本可就近從小便而去,但膀胱氣化不行,水無去路,反逆而上行,則吐涎沫而頭眩,腹脹滿或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水動于下,則臍下悸動沖逆。飲在下焦,當從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使水氣下行。方中重用澤瀉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膀胱,利水滲濕;茯苓、豬苓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增強利水蠲飲之功;加白術健脾氣而運化水濕,桂枝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氣化。澤瀉、白術有降壓作用,澤瀉、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壓等作用。筆者臨床用本方加減治療具有頭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質淡胖有齒痕等特點的高血壓。

查看全文

異病同治探析論文

【關鍵詞】當歸四逆湯異病同治

當歸四逆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由當歸、桂枝、芍藥、細辛、通草、炙甘草、大棗等7味藥組成。功能溫經養血、通脈止痛,主治血虛寒凝、經脈不利之四肢厥寒、脈細欲絕等癥。筆者一直尊崇仲師法度,每遇氣虛血虧、寒凝經脈之證,偏愛當歸四逆湯化裁治療,多有效驗,竊不思淺陋,獻拙以作引玉之磚。

1膝骨性關節炎

女,46歲,20041121初診,雙膝關節腫痛、活動不利3月。患者居住環境潮濕,3月來雙膝關節腫痛僵硬,困重畏寒,氣短乏力,經前腹痛,量少,有暗紅色血塊,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查體雙膝關節輕度腫大,膝眼壓痛(+),無畸形及功能障礙。ESR:32mm/h,RF(-)。X線示雙膝關節間隙不對稱狹窄。中醫辨證當屬氣血兩虛,復感寒濕。治宜扶正祛邪,調和營衛。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白芍10g,桂枝10g,細辛3g,木通5g,制附片6g,川芎12g,吳萸2g,炙黃芪15g,茯苓12g,透骨草10g,伸筋草10g,炙甘草6g,大棗20g,生姜、紅糖為引。服藥3劑,周身微汗出,身覺輕快,守方更進20劑,雙膝關節腫痛僵硬減輕,漸無畏寒、乏力等癥,精神好轉,行經較暢,再進十余劑,諸癥悉除。

2慢性附睪炎

男,39歲,20050715初診,訴左側睪丸墜脹冷痛半年余。患者兩年前曾患急性附睪炎,經局部冷敷、抗生素和激素治療癥狀消失。半年前行房事后遭受雨淋,之后便覺左側睪丸腫大,墜脹疼痛,痛掣少腹,伴陰囊濕冷,腰部酸痛,下肢困重,陽事舉而不堅,舌質淡,可見淤斑,苔薄白,脈細澀。查體:左側附睪腫大,質地硬,輕壓痛。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比率無明顯升高,下尿路細菌定位培養陰性。治以溫經活血,散結止痛。當歸四逆湯加味:當歸15g,桂枝9g,赤芍15g,細辛3g,木通6g,桃仁10g,小茴香12g,吳萸2g,川楝子12g,橘核10g,炙甘草6g,大棗3枚。服藥5劑后,睪丸墜脹冷痛減輕,繼服二十余劑,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查看全文

診斷思維的基本模式

1《傷寒雜病論》應用和發展了《黃帝內經》中的診病、辨證方法

中醫學的診病和辨證方法,雖然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較詳盡的論述,但是其具體應用,則體現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v觀今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理法方藥的融會貫通,從理論與臨床相結合的角度看,真正奠定中醫學辨證論治基礎的當是《傷寒雜病論》。

如:關于望診,《黃帝內經》云:“察其形氣色澤”(《素問·玉機真臟論》);“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府將壞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關于聞診,《黃帝內經》云:“聽音聲而知所苦?!?/p>

關于問診,《黃帝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保ā鹅`樞·師傳》);“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素問·疏五過論》)。

關于切診,《黃帝內經》以大量篇幅論及切脈包括獨取寸口和三部九候之法,同時還論及觸診皮膚,腹部,四肢之法。

查看全文

淺議傷寒論教學的應用

本文作者:何大群工作單位:襄陽市護士學校

方是基礎諸多學者認為《傷寒論》是古代“經方派”的代表,源于古代已亡佚的《湯液經》[3]。書中113方,被后世稱為“經方”,其配伍嚴謹,療效顯著,為后人加減化裁應用廣泛,是中醫臨床的常用方。方證教學的前提就是認真講解經方的組成用量、組方理論、藥物配伍規律,由于《傷寒論》中許多經方被收錄入《方劑學》中,還應注重《傷寒論》和《方劑學》的內在聯系。在《方劑學》中重點教授經方的組成、配伍和歷代臨床應用及化裁,而《傷寒論》中重點講授其與“證”的密切聯系,做到各有側重的同時又相互補充。

首抓主證“證”是疾病過程中某一具體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的癥狀、體征的有機組合。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有諸外必根諸內”,形象的揭示了證候與病機的關系。在一個復雜的方證中,常常有多種脈證表現,這時就需要提煉出主要的脈證表現。只有抓住方證的主證,才能明確其基本病機,有利于掌握并靈活地應用該方證。所以在組織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首先抓主證。例如通過分析涉及麻黃湯的數條原文后,可知發熱惡風寒、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是麻黃湯證的主證。當臨床上出現上述脈證,即可酌情投以麻黃湯。又如脈結代、心動悸為炙甘草湯證之主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是小柴胡湯證的主證等等。

方證結合,靈活掌握方與證,乃是《傷寒論》的核心,方是藥組成的,而藥又是證所產生的,但是證受到客觀影響,又有靈活多變的特點[4]。在教學中應以方證為中心,首先全面講解相關條文內容,讓學生掌握各個方證獨立的應用指征。再針對每個方證的縱向發展以及方證之間的橫向演化關系,依據六經傳變、條文次序,對每個方證加以推演論證,使學生從縱橫兩方面建立起各個方證的內涵和外延概念。同時要求學生樹立方證一體的觀念,方不離證,證不離方,在實踐中能夠以方測證,以證測方。歸納概括,全面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有利于將學習任務化繁為簡,且這種系統化的提煉更有助于記憶與應用。在《傷寒論》中關于方證的總結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例如一方證涉及多經病的情況,如桂枝湯證在《傷寒論》中涉及太陽病、太陰病、霍亂病篇等,小柴胡湯證涉及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厥陰病、陰陽易差后勞復病篇等,大承氣湯證涉及陽明病、少陰病篇等。將這些條文進行集中歸納后,更加便于全面地掌握這些方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方藥。另外還有一些看似相同的主證,治則方藥卻迥異,可以通過同中求異分析其病因病機。例如五苓散證和豬苓湯證,兩個方證皆以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浮為主證,但前者屬太陽蓄水證,系太陽表邪不解,邪氣循經人腑,導致膀胱氣化不行,水蓄膀胱所致,為表里同?。欢笳邽殛幪澦疅峄ソY證,系陽明病誤下傷津,邪熱深入下焦,熱郁水停所致。故前者治以通陽化氣行水解表,后者治以滋陰潤燥,清熱利水。

《傷寒論》方證治法是中醫學的核心,也是《傷寒論》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將方證教學應用于《傷寒論》的教學中,通過對比概括、提煉總結等方法,使復雜枯燥的條文化繁為簡,綱舉目張。不僅便于學生系統掌握經方,從而更好的學習其辨證論治的精神本質,為今后的臨床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已經得到推廣應用。

查看全文

淺談傷寒論治療規律

“厥”在《傷寒論》,尤其是在少陰篇和厥陰篇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手足厥冷且臟氣衰微,和現代醫學所指的休克變化相當,而有關休克的微循環學說不斷發展,不僅促進現代的臨床醫學日新月異,也使我們對《傷寒論》治厥的現代意義有了深刻認識。

1厥熱勝負的內在聯系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指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边@是厥的發病機理,具體表現則有寒厥、熱厥之不同。

以寒厥而言,在厥陰篇雖設虛寒諸厥與陽氣衰微之寒厥比異,但諸厥又無不與寒厥息息相關。無論肝寒上逆,血虛寒厥。冷結下焦,陽虛水停,痰結厥逆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寒厥不同的早期癥狀。

以熱厥而論,用梔子豉湯升津清熱,用四逆散疏肝開泄,用小柴胡湯轉出少陽,用白頭翁湯涼血泄熱,用白虎湯清泄陽明,用承氣湯蕩滌開結,正是針對不同的發熱機制,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以防熱邪內陷[1]。不少人認為四逆散是治熱厥之主方。其實四逆散證只是濕熱內郁、陽氣不達引起。由此所致之厥并不伴有內臟功能衰竭,屬熱厥之輕癥,故用四逆散尚能調暢氣機,轉陽外出,若熱重厥深者,則難以勝任。

厥微熱微、厥深熱深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在正氣不衰的條件下,根據厥之微甚推測熱陷的深淺,或者是根據邪熱的輕重推測厥之發展。就是說,熱微則反應輕微故厥微,熱深則反應強烈故厥深。其二是在正氣不支的情況下,熱微則陽損輕微而厥微,熱深則陽耗太甚而厥深,實際是一種病機的相續。臨床上的感染性休克,肛趾溫差越大,往往病情越重,可以說是厥微熱微,厥深熱深。當病情加重時,由于血液灌流不足,多伴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衰竭,自然表現出脈微氣促、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目眩自冒、小便不利等癥。這種厥深熱深,與其說是陽勝陰格之假厥,莫如說成是邪盛正衰、熱厥向寒厥的過渡更為恰當。

查看全文

藥物治療護理學論文

1重視病情觀察

仲景通過對患者四診資料的收集,及時掌握病機轉化。如仲景重視陽氣旺衰,細致觀察陽亡及陽氣回復征象?!秱摗返?96條指出少陰病由吐利、四逆,發展至躁煩,為陽氣亡散之象;317條指出少陰病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是陰盛格陽,治療則在通脈四逆湯中加蔥白以交通陰陽。288條指出少陰病,下利已止,手足轉溫,則代表里和陽氣來復,為向愈之兆。《傷寒論•厥陰病》篇中,仲景通過觀察厥熱勝復時厥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邪正消長、陰陽進退。為判斷是否屬于胃氣衰敗的除中證,“食以索餅”加以試探。仲景重視病情的觀察,以掌握疾病的發展演變及預后,從而指導用藥及搶救措施?,F代護理學依然重視護士的病房巡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通知醫師,其精神與仲景護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重視藥物煎前的處理

仲景在臨床用藥時,重視對藥物進行必要的處理,即“藥前護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黃節有止汗作用,不利于發散,用麻黃而多“去節”,且煎麻黃時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煩,要“先煮去上沫”。對非用藥部分凈制,并去除影響藥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對藥物還經常使用液體進行洗滌浸漬。除用水洗滌浸漬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漬之法。洗漬法可洗去藥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惡心嘔吐。洗漬法還可改變藥性及增強藥效,如《金匱要略》抵當湯中大黃酒浸后可增強其活血之力。烏梅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增加烏梅的酸性而增強效用。附子、皂莢、巴豆用炮制以減毒。為了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搗、杵、研等將藥物破碎。這些均是根據所用藥物的特點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進行的用藥前的護理內容。

3重視煎藥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對煎藥用水的選擇非常講究,書中煎藥除用普通水外,還選用甘瀾水、潦水、清漿水、米醋以及清酒等?!秱摗奋蜍吖鹬Ω什荽髼棞委熌毾录?,欲作奔豚者,即以甘瀾水煮藥,意在取其潔凈及輕清上浮之意。治療脈結代、心悸動的炙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中鱉甲煎丸、防己地黃湯、栝蔞薤白白酒湯、下瘀血湯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藥物溫經散寒,活血通脈,同時,酒又有利于藥物成分的煎出??嗑朴袛刊徬[之功效,用于苦酒湯中,加強半夏劫涎斂瘡之功。仲景還使用了人尿、豬膽汁、澤漆汁、馬通汁、蜜以及漿水等增強藥物的療效。仲景對煎藥時間長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藥時間的長短,與藥物的性質、主治病證的性質、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關。含有有毒藥物的半夏湯、蜀漆湯、烏頭湯等久煎是為了破壞有毒物質,減輕其毒副作用;含有補益藥的炙甘草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如理中湯、麥門冬湯等久煎,則是為了有效物質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熱類方或質輕疏松易于溶出揮發的藥物,則宜輕煎,以免有效成分丟失,如桂枝湯、小建中湯及麻黃湯、葛根湯等,以當以煮沸為度。又如白虎湯煎藥時間以米熟湯成為度。仲景因為藥物性質的差異以及方藥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沖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藥物的先煎與后下,其效用亦有別,大黃在大陷胸湯中先煮則熟而行緩以治上,在大承氣湯中后下則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黃先煎去上沫,則能避免過汗亡陽及心煩、嘔吐。大黃黃連瀉心湯漬之以麻沸湯,取其輕清寒涼之氣,以清泄中焦無形邪熱而消痞。大、小柴胡湯,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干姜湯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藥性趨于協調和合,以助發揮調和臟腑、和解少陽樞機之功。阿膠、飴糖在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雞子黃、豬膽汁等用分沖兌服法。后世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曾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亦云“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影響湯藥的質量,這也是中醫護理的重要內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