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終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19:35: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終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終結

媒介改革時期的藝術終結

面對當今世界不斷更新的藝術樣式,我們不得不做出這樣一個思考:藝術是不是如黑格爾所說已經終結了,藝術的任務已經完成,甚或說藝術已經死亡。這的確是令理論家們困惑的問題。而黑格爾所說的藝術終結,理論家們已爭前恐后地進行了大量的解讀,得出的結論卻莫衷一是。在當今媒介變革的時代,藝術是不是還能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其職能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都需要我們站在媒介變革的背景下對其進行解讀。

一、概念梳理

(一)何謂媒介變革?

媒介又稱媒體,英文為media,原意是居于中間之物,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用以承載并傳遞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理材料和技術手段)和通道。傳播學“鼻祖”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盵1](P144)馬歇爾•麥克盧漢亦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譬如,印刷品相當于眼睛的延伸;廣播、擴音系統相當于耳朵的延伸;錄像機、錄音機的信息儲存功能,電子計算機的邏輯運算功能相當于人腦部分的延伸等等。[2](《引言》)一場話劇或音樂會,觀眾最多不過千人,但媒介的延伸作用,可以把文藝傳播范圍大大擴展。從人類生產力發展角度可以將媒介變革劃為為三個歷史時期。即自然經濟時期、商品經濟時期、知識經濟時期。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人類開始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媒介的第三次變革相伴而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使信息量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加,人們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各種知識和信息的狂轟爛炸,大眾媒體網絡四通八達,公共傳媒通過衛星傳輸,電子信號暢通、快捷。[3](P45)當下,我們正處在媒介變革的第三時期,即“我們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革命之中,對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懷疑了。這是一場全球規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展。”[4](《序》)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稱我們當今的電子媒體的強大功能為“人工天堂”,聲稱“依靠電子技術,我們似乎正在不僅同天使,而且同上帝變得平等起來”[5](P235)“現在我們有了這個網絡,于是不必重復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編輯,等回音,修改等等復雜的工藝了。想到什么,打開電腦,輸入、發送———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幾分鐘之后看到讀者給你的回應。”[6]

(二)何謂藝術終結?

19世紀黑格爾將藝術納入到廣闊的實踐范圍內,深刻地說明藝術的需要源自于人類認識自己的強烈愿望,藝術既是一種實踐活動,亦是一種認識活動,是成為滿足人的“一種較高的需要,有時甚至是最高的、絕對的需要”[7](P38)的活動,一種和日常勞動、日常生活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活動,而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偶然事件和幻想的游戲”。[7](P38)人的自由理性、人類心理的自由需要乃是藝術最根本和必然的起源。1817年,黑格爾在海德堡開始了后來被譽為“西方歷史上關于藝術之本質的最全面的沉思”[8](P300-310)的美學講演。在此講演中,他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藝術已經走向終結。他說:“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于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寧說,它已轉移到我們的觀念世界里去了。”[7](P15)黑格爾眼里的藝術終結,只是終結了“時代的”藝術,并非“一般的”藝術。換言之,黑格爾是緊密聯系時代及藝術實踐來感嘆其心目中的“經典藝術”的不斷衰落乃至消亡,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死亡,他并沒有給所有的藝術下達死亡通知書。一個多世紀之后,美國學者阿瑟•丹托在《藝術的終結》(即《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重新討論了黑格爾的命題,直接提出了“藝術終結”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被稱為藝術的“二次終結論”,藝術,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衰老了,結果又會怎樣呢?”[9](P78)

查看全文

哲學對藝術終結

1986年,美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阿瑟?丹托《哲學對藝術的剝奪》文集問世,其中《哲學對藝術的剝奪》(后簡稱《剝奪》)與《藝術的終結》(后簡稱《終結》)兩篇論文備受關注。前者追溯哲學對藝術的剝奪歷史,企圖從本體論上賦予藝術身份,進而把藝術與哲學分別解放出來;后者則通過對以往藝術史模式的否定,重新處理藝術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從而讓藝術獲得真正的解放。兩篇文章,不僅是丹托早期“藝術界”思想的投射,也為日后極簡主義的藝術定義鋪平道路。本文力圖發現《哲學對藝術的剝奪》與《藝術終結》間的必然聯系,由此追蹤丹托早期藝術哲學發展思路。

一、哲學對藝術的剝奪———藝術哲學產生的必然

西方從柏拉圖開始,就通過“模仿說”把藝術定義為無用之物,從而置于體系之外。丹托對此深有體會,直接談到“藝術史就是壓制藝術的歷史”[1](P4)?!秳儕Z》就是圍繞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就是藝術長期以來的處境是由哲學給其指派身份[1](P13)。為了清楚地展示藝術與哲學這種古老而又復雜的關系,一種“類似精神與肉體間的關系”[1](P5),丹托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一剝奪理論做了考古學的研究。在丹托看來,作為政治家的柏拉圖,其藝術理論就是他的哲學,是服從于政治需要的,而壓制史正是來自其藝術理論。丹托一針見血地指出自古以來的哲學都是替柏拉圖遺囑添加的附言,哲學本身就是對藝術的剝奪[1](P8)。柏拉圖對藝術的抨擊基于兩方面:首先,依照“理式”論,他認為藝術是模仿的模仿,同真理相隔兩層,以“影子說”建構了一種排除藝術的本體論。其次,就是用理性解釋藝術,通過把藝術看做是與哲學相似的東西從而賦予藝術以合法地位。而這兩方面使得藝術要么從本體上被排除,要么成為變形的哲學,自始至終沒有獨立地位。到了康德,對藝術的態度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然而,這種思想依舊是來自柏拉圖,在選擇對“形式”贊美與關注時,藝術由于無功利性,而不與社會生活發生關系,從而離開有用領域,遠離了人們的關注,從而在整個體系中被中立。之后,叔本華還是繼承了康德,認為藝術不會影響世界秩序,藝術僅僅成為了一種把人們帶向自由烏托邦的精神鴉片。甚至到了今天的迪基,藝術也只是被動地等待闡釋的對象,它本身沒有一種哲學自覺性。通過這種追蹤,丹托讓我們確信的是一直以來都是哲學在給藝術指派哲學身份,而哲學最終并不是要處理藝術事物,因此,藝術史就是藝術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歷史。據此,藝術、生活與美事實上被隔開了,自柏拉圖以來諸如藝術定義的藝術理論,都是服務于某種政治意圖,通過揭示藝術在形而上層面的缺陷,從而取消藝術在本體論上的合法地位。而黑格爾的做法則是以認識論為中心,設想精神的發展經過了藝術、宗教和哲學三個階段,其中藝術是認識的一個必經階段,最終的目標是走向哲學,實現哲學對藝術的取代,是另一種柏拉圖對藝術哲學接管的翻版。黑格爾認為“歷史的終結”是精神實現了對其精神身份的了解[1](P18),是對意識的意識,而藝術的歷史使命正是在于讓哲學成為了可能[1](P18)。丹托認為杜尚的《泉》正好吻合黑格爾的這種思想,在那里藝術成為了形式生動的哲學[1](P18),它不是靠某種外在的強制,而是一種自覺的意識實現了對其哲學本質的揭示,所以藝術的使命得以完成,它讓哲學來接管它自己提出的問題,藝術最終將獲得的實現和成果就是藝術哲學。丹托意識到藝術哲學所依據的依舊是屬于柏拉圖的藝術取代哲學,“藝術的終結”是因為藝術對歷史有了自我意識,而這種意識又是成為了藝術自身性質的一部分,所以藝術不可避免成為哲學?,F階段,藝術已經被哲學滲透了。丹托再次機警地利用了柏拉圖的短暫化策略實現對藝術的辯護:既然傳統的“藝術哲學史”是通過閹割或者替代藝術,去除藝術的危險性進而服務某種政治意圖;那么,批判藝術無用的哲學,自己也深陷兩難的境地,因為短暫化策略試圖將哲學強加到藝術之上,從而取消藝術,其最終會質疑哲學本身。而通過本體論上對藝術的恢復,也是可以治愈哲學的。丹托從藝術界自身來考察藝術的“接管”,暗示著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自身被壓迫的幫兇。其目的是為了重新評估藝術的潛力和提出“藝術為何”的本質。藝術史因此可以被解讀為藝術逐漸變形為哲學的歷史,這一過程伴隨著藝術提出它自身本質的哲學問題而結束。需要注意的是,丹托敏銳地察覺到盡管藝術被哲學滲透,然而將藝術視為變形的哲學卻是對黑格爾的巨大反諷。所以,他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藝術卸下藝術哲學的重擔,轉向一種自由的存在,而這在《藝術的終結》中得以繼續進行。

二、藝術史———藝術終結的必然

在《終結》前言中,丹托給出一個重要的提示即“藝術史模式”代表了一種剝奪“藝術權利”的形式[1](P92)。因而,陳述“藝術的終結”必須同“藝術史模式”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其具體的論證也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的。首先,“藝術的終結”來自于丹托所歸納的兩種藝術史模式,它們分別是再現的藝術史和表現論的藝術史,代表是藝術被剝奪的兩種形式,但也讓藝術哲學成為可能。對此,丹托明確分析了這兩種模式的局限,丹托認為現階段藝術發展的現狀是符合黑格爾的體系理論的,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在本質上就是反思的,它自身的性質也是它自己的主要難題之一,因此藝術的重要性在于它使得藝術哲學成為可能和重要了[1](P125),而理論本身也成了藝術的一部分。這個歷史階段完成的重要性也正在于藝術提出了關于自身的哲學問題,但不能回答;而哲學雖然能夠回答,但它必須依靠藝術來提出這個問題。既然“藝術哲學”已經產生了,那么丹托所謂的后歷史時期藝術創作者的目的就不再是創作歷史重要性或者意義[1](P126),因為歷史本身已經結束了。其次,“藝術的終結”的目標不是讓哲學取代藝術,而是藝術的一種自由實現。借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精神的成長模式,丹托認為歷史的終結在于黑格爾所說的關于絕對知識的出現時相重合的,藝術家的努力就是為哲學鋪平了道路,把關于自身定義的任務交給哲學,這其實正是對其自身的一種解放。在這里,丹托表現出他的黑格爾的傾向,后者認為藝術因為理論而擁有光亮的價值,從而消除主客體間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歷史就不用承擔受制于歷史所要承擔的精神任務,可以追求任何風格或形式,標志著一個多元主義時代的到來。最終,藝術的目的遠離了歷史的范圍?!八囆g的終結”在很大程度符合黑格爾的關于生活在最高階段的人的歷史解釋。但是丹托對此有了更正,認為歷史已經變成哲學,并且讓藝術繼續。顯然藝術的終結不是藝術創作已經停止,而是藝術依據某種風格定義的時代已經結束。因此,歷史的終結和藝術的終結是不一樣的。丹托為了闡明藝術不是停止而是終結,把藝術看做是進入了一種自我意識,再次成為自己的哲學。但是對后歷史時代藝術的“多元主義”模式,丹托沒有明確的構想,造成曖昧的態度。簡言之,藝術的終結就是藝術通過提出自身的哲學問題,打破了以往的藝術史模式,達到一種黑格爾式的認知上的進步。

三、藝術的剝奪與終結———藝術的自由之路

查看全文

藝術的終結與重生

內容提要本文著重探討了黑格爾和丹托的“藝術終結”理論,指出“藝術終結”的根源是18世紀以來確立的“審美自律”?!盀樗囆g而藝術”導致藝術只與自身相關,藝術的創新就意味著對以往藝術的顛覆,現代藝術正是在這種創新的壓力下窮盡了所有的可能性而走向終結。要擺脫藝術終結的命運,首先要將藝術從自律中解放出來,重新恢復它的各種社會功能,尤其是其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功能。中國當代藝術表明,多元的藝術觀念、混雜的社會形態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是藝術在現代文明中獲得新生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黑格爾丹托美學獨立藝術終結藝術重生

藝術的終結是20世紀西方藝術哲學中引起廣泛討論的一個主題。事實上,這個主題早在19世紀就由黑格爾明確提出來了,只不過由于丹托等人在20世紀的重提,它才變得如此引人注目。鑒于藝術從來就沒有真正終結過,那么黑格爾和丹托等人做出如此斷言就更加令人深思了。黑格爾為什么會做出藝術終結的預言?丹托如何論證藝術業已終結?終結之后的藝術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這些是任何一個對藝術感興趣的人都迫切希望理解的問題。

一、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

如果將1734年鮑姆加通發表的《關于詩的哲學默想錄》看作現代美學的起點的話,那么在經歷了大約八十年之后,美學不僅發展成熟,而且被宣布終結。從1817年起,黑格爾開始講授美學,并提出了“藝術終結”的驚人論斷。藝術終結實際上意味著美學的消亡,至少在黑格爾的意義上就是如此,因為在黑格爾看來,美學這門學科的正當名稱不應該是感性認識的科學,而應該是“‘藝術哲學’,或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藝術,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當然就會面臨存在的危機。

黑格爾為什么會做出“藝術終結”這種奇怪的預言呢?因為事實上在黑格爾時代,藝術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梢赃@么說,藝術終結,與其說是黑格爾從當時的藝術實踐中觀察到的現象,不如說是黑格爾從他的理論體系中推導出來的結果。根據黑格爾的理論,藝術、宗教和哲學都是對絕對精神的表現,“藝術從事于真實的事物,即意識的絕對對象,所以它也屬于心靈的絕對領域,因此它在內容上和專門意義的宗教以及和哲學都處在同一基礎上”②。這里所說的“真實的事物”,并不是指現實中的具體事物,也不是理想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指現實和理想相結合的事物,是有普遍性灌注其中的具體事物。“心靈就其為真正的心靈而言,是自在自為的,因此它不是一種和客觀世界對立的抽象的東西,而是就在這客觀世界之內,在有限心靈中提醒一切事物的本質;它是自己認識到自己本質的那種有限事物,因此它本身也就是本質的和絕對的有限事物”③。

查看全文

媒介改革時期的藝術終結

面對當今世界不斷更新的藝術樣式,我們不得不做出這樣一個思考:藝術是不是如黑格爾所說已經終結了,藝術的任務已經完成,甚或說藝術已經死亡。這的確是令理論家們困惑的問題。而黑格爾所說的藝術終結,理論家們已爭前恐后地進行了大量的解讀,得出的結論卻莫衷一是。在當今媒介變革的時代,藝術是不是還能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其職能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都需要我們站在媒介變革的背景下對其進行解讀。

一、概念梳理

(一)何謂媒介變革?

媒介又稱媒體,英文為media,原意是居于中間之物,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用以承載并傳遞信息的物理形式(包括物理材料和技術手段)和通道。傳播學“鼻祖”施拉姆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1](P144)馬歇爾•麥克盧漢亦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譬如,印刷品相當于眼睛的延伸;廣播、擴音系統相當于耳朵的延伸;錄像機、錄音機的信息儲存功能,電子計算機的邏輯運算功能相當于人腦部分的延伸等等。[2](《引言》)一場話劇或音樂會,觀眾最多不過千人,但媒介的延伸作用,可以把文藝傳播范圍大大擴展。從人類生產力發展角度可以將媒介變革劃為為三個歷史時期。即自然經濟時期、商品經濟時期、知識經濟時期。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人類開始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媒介的第三次變革相伴而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使信息量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加,人們受到來自四面八方各種知識和信息的狂轟爛炸,大眾媒體網絡四通八達,公共傳媒通過衛星傳輸,電子信號暢通、快捷。[3](P45)當下,我們正處在媒介變革的第三時期,即“我們正處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革命之中,對此再也不能有任何懷疑了。這是一場全球規模的革命,而且,它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展。”[4](《序》)德國美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稱我們當今的電子媒體的強大功能為“人工天堂”,聲稱“依靠電子技術,我們似乎正在不僅同天使,而且同上帝變得平等起來”[5](P235)“現在我們有了這個網絡,于是不必重復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編輯,等回音,修改等等復雜的工藝了。想到什么,打開電腦,輸入、發送———就OK了。你甚至可以在幾分鐘之后看到讀者給你的回應?!盵6]

(二)何謂藝術終結?

19世紀黑格爾將藝術納入到廣闊的實踐范圍內,深刻地說明藝術的需要源自于人類認識自己的強烈愿望,藝術既是一種實踐活動,亦是一種認識活動,是成為滿足人的“一種較高的需要,有時甚至是最高的、絕對的需要”[7](P38)的活動,一種和日常勞動、日常生活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活動,而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偶然事件和幻想的游戲”。[7](P38)人的自由理性、人類心理的自由需要乃是藝術最根本和必然的起源。1817年,黑格爾在海德堡開始了后來被譽為“西方歷史上關于藝術之本質的最全面的沉思”[8](P300-310)的美學講演。在此講演中,他提出一個振聾發聵的觀點:藝術已經走向終結。他說:“就它的最高的職能來說,藝術對于我們現代人已是過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寧說,它已轉移到我們的觀念世界里去了。”[7](P15)黑格爾眼里的藝術終結,只是終結了“時代的”藝術,并非“一般的”藝術。換言之,黑格爾是緊密聯系時代及藝術實踐來感嘆其心目中的“經典藝術”的不斷衰落乃至消亡,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死亡,他并沒有給所有的藝術下達死亡通知書。一個多世紀之后,美國學者阿瑟•丹托在《藝術的終結》(即《哲學對藝術的剝奪》)中,重新討論了黑格爾的命題,直接提出了“藝術終結”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被稱為藝術的“二次終結論”,藝術,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衰老了,結果又會怎樣呢?”[9](P78)

查看全文

電影藝術發展與終結論文

研究電影的人,特別是喜歡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思考的人,總不免要追索“電影是什么”,“電影應當怎樣”,這樣一些電影學的“元”問題,也就是說,總試圖回答關于電影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人們稱此為對于電影的終極關懷。然而一百年的電影歷史卻再清楚不過地向人們昭示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電影的本質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不居的。人們根本無法一勞永逸地獲得關于電影本質的永久性答案。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存在于電影與現代科學技術之間那種異乎尋常的緊密聯系之中。一百年的電影歷史,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緊隨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而不斷生成又不斷變化的歷史。目前正蓬勃于世的電子數碼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場將引發電影藝術本體性變革甚至消亡的深刻的技術革命。

當電影告別了自己技術雜耍的丑小鴨階段而成為藝術的白天鵝時候,還處在電影藝術的默片時代,然而就在這默片時代,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天才的電影藝術大師們就創作出了永載史冊的電影藝術精品。后來形成的電影藝術史上的第一個系統的電影美學理論——蒙太奇理論,可以說主要就是這種默片時代電影藝術的美學表達和理論自認。那么,這默片時代電影藝術的本性或本體是什么呢?如果參照后來巴贊的紀實主義電影美學關于電影藝術本體的表達方法(巴贊把電影藝術的本體概括為“攝影影像”,亦即著名的“攝影影像本體論”)[1],則可將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本體概括為“蒙太奇”。也正因為這樣,“蒙太奇”一詞才不僅作為一種重要的電影藝術方法和技巧存在,而甚至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然而電影的這樣一種本質或本性存在了多久呢?最多不過20年。然而當聲音技術的進步沖破包括幾乎所有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大師的習慣與成見的阻礙而終于挺進到電影藝術中來的時候,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無疑發生了質的變化。電影“蒙太奇本體論”把電影的全部藝術可能性都歸結為電影畫面(影像)之間的自由組接,即蒙太奇上,甚至對用來進行這種自由組接的畫面本身都認為是次要的,無關宏旨的。至于聲音因素則根本未予考慮。即使在聲音因素已經進入到電影藝術中來之后,在這種蒙太奇本體論的理論視野之內,也一直被作為一種次要的因素而附帶涉及的(直到艾柯、麥茨等人的符號學電影理論階段,也仍有這種情況。麥茨的八大組合理論就基本上沒有考慮電影的聲音因素)[2]。而事實上如果說運動的電影較之靜止的繪畫和攝影也不過是增加了一個運動的維度的話,那么擁有了聲音的電影較之默片也是實實在在地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聲音的維度。電影藝術在本體構成上的這一重大變革,其意義究竟有多大,其實直到現在也難以概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變成了視聽結合的藝術[3]。無論如何,僅就這一點來講,雖同樣被稱為電影藝術,而此電影已決非彼電影。在人類的五種感官當中,最重要的是視聽,而且迄今為止人類所創造的藝術也無一例外都是訴諸這兩種感官的(李澤厚稱之為充分“人化”的感官),非此即彼。而至此為止,電影藝術獨自以便捷的方式占據了人類接收外部信息的這兩大頻道。

此后的色彩技術以及光學鏡頭和感光膠片等方面的技術革新和進步雖都程度不同地給電影藝術的發展帶來一些影響,但基本上都沒有觸及電影藝術的本體構成,也就是說在聲音進入電影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藝術的發展進步是處于一種量變的積累過程中,真正給電影帶來一次新的本體性變革的是電視技術的出現和發展。

電視技術的出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媒體存在的。而一旦當電視作為藝術形式出現時,正像聲音因素被電影藝術習慣力量視為異己一樣,電影藝術也把電視藝術看成是自己的敵對勢力,在美國就爆發了持續十年之久的電影電視大戰。而事實上在各國都曾程度不同地發生過類似的影視大戰。默片時代的電影藝術家當時沒有意識到聲音的出現是不可阻擋的,它必定要進入電影并使電影藝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前電視時代的電影藝術家們也同樣沒能及時地意識到電視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強勢媒體對于電影藝術的深刻意味。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論文:藝術的黃昏與黎明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八囆g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痹谛碌氖兰o,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查看全文

藝術的發展研究論文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八囆g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紀,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皻v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查看全文

藝術黃昏黎明管理研究論文

關鍵字: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八囆g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痹谛碌氖兰o,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查看全文

藝術黃昏黎明研究論文

進入新的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文學終結論”等等的“終結論”思潮。這股思潮對文學藝術界沖擊很大。它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人們的心頭。如何面對這種現實?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預示著文藝的終結?迫切需要我們結合實際予以理論上的回答。

本文首先分析了“終結”論出現的歷史文化語境,認為它的滋生與發展,是與高科技的發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指出世界文學藝術的歷史表明,隨著各民族詩意的生存方式和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豐富、發展和變化,在文學藝術領域出現萌發與消亡、起始與終結,是一種帶有規律的現象。我們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靜的頭腦,面對中外文藝的實際,從不同的層面上去認識“終結”論的方方面面。

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八囆g的終結,恰恰是藝術新生的起點,藝術的黃昏則是藝術的黎明的前夜?!痹谛碌氖兰o,文學藝術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關鍵詞]藝術終結;讀圖時代;黃昏與黎明

人類懷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迎來了21世紀。但是新的世紀世界并不平靜,西風東漸,眾聲喧嘩的不同聲音,不斷地震動著人們的耳鼓。“歷史終結論”、“哲學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藝術終結論”……,像一棵棵小小的飛彈,不僅打進了書刊、報端和各種媒體,而且打進了文學藝術的圣殿,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哲學家、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作家、藝術家的驚悸和恐慌。

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雅克·德里達驚呼:“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視_定無疑地導致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學、甚至情書的終結?!盵1]

查看全文

文學的發展論文

德里達、米勒:“文學的時代將不復存在”

在當代中國,文學曾經有它非常“火”的年代。大家還記得剛剛粉碎的那幾年——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文學曾經接連不斷引起“轟動”,為全社會所注目,似乎它是歷史活動的主體,作家成為時代的驕子。然而,曾幾何時,文學頭上的光環慢慢黯淡下來。到了九十年代之后,文學似乎打蔫兒了,作家成了“邊緣化”的人物,失去了昔日站在社會舞臺中央的英雄光彩。而到了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更有一個令人吃驚的命題傳到中國來:“文學的時代將不復存在”,“文學將要終結”。比較集中和明確地傳達這個訊息的是美國著名學者J·希利斯·米勒教授,2000年金秋,他在北京召開的“文學理論的未來: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了一個長篇發言,借德里達的話闡述了全球化時代(或者說電信技術時代、電子媒介時代)文學將要面臨的“悲慘”命運,引起了與會者不小震動和爭論,鄙人有幸在場。當時我對米勒教授的觀點雖然有些疑惑、不解,甚至還有些不滿,但對他發言的蘇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誘和雄辯,十分佩服。這個發言后來以《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為題,發表在2001年第1期《文學評論》上。

米勒一開始就引述了雅克·德里達《明信片》中的一段話:“……在特定的電信技術王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影響倒在其次),整個的所謂文學的時代(即使不是全部)將不復存在。哲學、精神分析學都在劫難逃,甚至連情書也不能幸免。”

然后,他的整個發言就圍繞這段話的思想加以發揮。米勒說:

“德里達就是這樣斷言的:電信時代的變化不僅僅是改變,而且會確定無疑地導致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學,甚至情書的終結。他說了一句斬釘截鐵的話:再也不要寫什么情書了!”德里達的話對于文學工作者、文學愛好者、甚至所有慣于以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米勒在轉述德里達的話時,也盡量照顧人們的這種情緒,說得委婉、退讓,但他是贊同德里達的,這個意思表達得很明白:“盡管德里達對文學愛好有加,但是他的著作,像《喪鐘》和《明信片》,的確加速了文學的終結,……在西方,文學這個概念不可避免地要與笛卡兒的自我觀念、印刷技術、西方式的民主和民族獨立國家概念,以及在這些民主框架下,言論自由的權利聯系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只是最近的事情,開始于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的西歐。它可能會走向終結,但這絕對不會是文明的終結。事實上,如果德里達是對的(而且我相信他是對的),那么,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把它引向終結?!蹦敲矗拔膶W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是怎樣被“改變”的呢?——“照相機、電報、打印機、電話、留聲機、電影放映機、無線電收音機、卡式錄音機、電視機,還有現在的激光唱盤、VCD和DVD、移動電話、電腦、通訊衛星和國際互聯網——我們都知道這些裝置是什么,而且深刻地領會到了它們的力量和影響怎樣在過去的150年間,變得越來越大?!庇谑蔷蜐u漸造成了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如下狀況:“民族獨立國家自治權力的衰落或者說減弱、新的電子社區或者說網上社區的出現和發展、可能出現的將會導致感知經驗變異的全新的人類感受(正是這些變異,將會造就全新的網絡人類,他們遠離甚至拒絕文學、精神分析、哲學和情書)——這就是新的電信時代的三個后果。”

米勒還引用了麥克盧漢“媒介就是信息”的話,說如果用德里達的獨特方式,這句話就是“媒介的變化會改變信息”,換一個說法即“媒介就是意識形態”。保羅·德曼曾說,我們所稱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是語言和自然現實的混合體。米勒補充說,創造和強化意識形態的不僅是語言自身,而且是被這種或那種技術平臺所生產、儲存、檢索、傳送所接受的語言或者其他符號。手抄稿和印刷文化是這樣,今天的數碼文化也是如此。就是說,“電信技術王國”通過形成和強化意識形態的作用而使得文學、哲學、精神分析甚至情書走向終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