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19:36: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有機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有機農業發展路徑探討
1當前我國有機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生產者業務素質低,專職生產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我國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種植的人員多數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或婦女,且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這部分勞動群體從事傳統農業根深蒂固,種植觀念相對守舊,思維不夠開闊,不能適應新的生產技術需求,對于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理解能力較差,相對于有機農業這種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而言,他們在知識儲備、技術支撐等方面表現較差,特別在更新農業生產理念的轉變方面表現得較為滯后,從而給有機農業的生產管理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也比較缺乏,國內各大農業高等院校尚未把有機農業單獨設為一門學科,只有個別研究人員的研究方向為有機農業,使得有機農業方面的人才培養受到了局限。目前,國內僅個別縣(市)農業局設置了“有機農業管理辦公室”,大部分縣(市)沒有專門的有機生產技術科研機構,有機農業工作的技術人員多數為高校專家兼職做顧問,有機農業技術推廣力量明顯薄弱,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有機農業生產需要很強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人才的欠缺導致有機農業生產技術不能有效推廣與普及,特別是在如今“互聯網+”的信息時代,需要更多的優秀大學生才能把農業信息技術帶到基層的田間地頭,推動有機農業技術的生產應用。
1.2生產規模較小,缺乏優質品牌
當前國內的耕地使用制度主要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土地非規?;稚⒔洜I狀況尚未改變,每個農戶手中的耕地面積小而不連片,農民的生產管理易受到周邊環境和生產的影響,靠普通農戶個體推廣有機農業幾乎不可能。另外,目前我國人均耕地較少,同時有機農業多數在山區開發,許多地方的土地難以集中成大面積,不便進行規?;a,這就給有機農業的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實施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增加了有機農業生產的成本,從而導致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縮小了市場消費群體,也遏制了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中央雖然提出加快土地流轉,但當前土地經營權流轉尚未形成規模,單靠農戶流轉土地發展有機農業,依舊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有機農業對大部分人來講是一個新鮮模式,多數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缺乏本質的了解。調研中發現,農民以及部分農業合作社雖然可以種植出優質的產品,但缺乏品牌意識,市場運作能力較差,從而導致產品優質但并不優價。近年來,隨著科技網絡信息的宣傳,農民的市場觀念有所提升,但整體仍處在較低的水平,對品牌的概念理解不夠深入,追求小農經濟,對有機農業生產標準的執行不夠嚴格,產品質量水分較大,以次充好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部分農業生產者只看重眼前利益,覺得品牌建設是多此一舉,不愿意承擔產品質量檢測認證的高額費用。
1.3消費者有機意識不強,市場培育難度大
有機農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摘要:設施農業是在農作物生長發育環境條件不適宜的情況下,利用現代化的工程技術手段,人工建造設備,建立起的保護設施,它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并通過人工調控作物的生長環境,創造一個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的條件,進而有效的推動農業生產,實現農業優質高產高效。華州區在設施農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地的設施蔬菜種植不斷擴大,并以此為基礎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園區,利用農業園區的帶動作用,更好的帶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轉變傳統農業生產結構。
關鍵詞:設施農業園區;現代農業;發展問題;發展對策
1華州區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華州蔬菜種植歷史悠久,明朝《華州初志》記載:“華則涉渭,無地不宜蔬;凡蔬之類,無一不備”。近年來,華州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按照“南果、北糧、中蔬菜、山塬區干雜果、金堆高山有機蔬菜”的發展布局,堅持“穩糧、擴菜、優果、興牧”的發展思路,突出“生態、綠色、安全、無公害”理念,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菜畜果”三大產業,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為主導,畜牧養殖為重點,時令水果和干雜果為補充的特色農業生產格局。2020年全區農業產值23.507億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3731元,農業呈現出“數量提高、質量提檔、效益提升”的良好發展態勢。先后榮獲“全國農業(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縣”“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省級平安農機示范區”“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等多項榮譽。十三五期間,華州區堅持農業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結合,結構調整與綠色生產相結合,圍繞積極發展名優特果菜,突出發展設施農業,鞏固發展大路菜的思路,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高附加值的設施果蔬產業,著力打造陜西農副產品生產與深加工基地和西安大都市的“大廚房”“菜籃子”,用設施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著新的活力,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2020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607hm2,總產60萬t(其中設施蔬菜7767hm2,總產29.3萬t);水果總面積3800hm2,總產7.7萬t;各類畜禽存欄141.26萬頭(只),發展各類規模養殖場(小區)151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建成了5個萬畝蔬菜基地,10個33.3hm2大拱棚示范園,5個高效設施日光溫室示范園,規模化蔬菜園區的種植標準化生產率達85%以上。目前發展現代農業園區39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發展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注冊登記各類合作社504家,認定各類家庭農場158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80人。這些都成為促進華州特色農產品不斷做大做強的有力引擎,有效激發群眾種植和培育精品、特色、優質農產品的熱情和積極性。持續強化品牌培育,嚴格規范生產管理程序,提高華州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全區注冊農產品商標65個,華縣大蔥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渭南華州山藥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綠色食品8個,注冊了“與華相宜”等區域優質農產品品牌。正在申請注冊“華州大白菜”“渭南華州黃金蜜桃”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個、獼猴桃、櫻桃、西梅、杏李有機食品認證4個。下一步,華州區將以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按照“規?;N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園區化布局”思路,通過項目建設、產權制度改革、技術服務等形式促進農業發展,推廣應用農旅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種養結合等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全面構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業,努力助推鄉村產業興旺,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
2華州區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發展面臨的幾點問題
2.1設施裝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有機農業園區建設經驗材料
各位領導、同志們:
我們西劉堡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2700多人,位于運西片南端,涉及有機農業園區一期工程5000多公尺,5846畝耕地。去年以來,我們圍繞配合江蘇省有機農業園區項目建設,把園區建設作為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增效,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次難得機遇來抓。在廣大干群中深入開展“加快建設生態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大討論,要求大家以十足的工作干勁、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投入園區建設,扎實搞好各項工作。
一、竭力改善農田環境,夯實有機農業園區建設基礎
按照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要求,確保有機農業園區開好頭、起好步,去冬今春,我們對全村七橫兩縱灌河、排河、生產河均進行了疏竣,同時依照有關規定收回了機場路等有關村級道路兩邊的樹木產權,并按照上級要求實施了砍伐,拓寬了綠化帶路基,備足了積土。我們先后共投入5000多勞力,清淤10多萬方,砍伐樹木2萬余株,新植2萬多株。過去河床淤積、排水不暢、垃圾亂倒亂扔等現象,已基本得到清理和控制。我們在整治過程中,還狠抓了道路、河床、樹木管護責任的落實,出臺了保潔公約,落實了長效管理責任制,為促進有機農業園區建設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凝心聚力,拼搏進取,扎實推進有機農業園區建設
為使園區達到上級項目建設標準,達到有機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要求,還需要我們加倍努力,奮力拼搏。今后一度時期,我們就我村有機農業園區建設主要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市政辦有機農業發展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為切實推進我市有機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根據我市實際,經市政府同意,現就2012―2015年我市有機農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意義
有機農業是按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獸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進行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對有機農產品生產特別關注,期待更多的綠色、生態、環保、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滿足物質的需求。目前,我市有機農業剛剛起步,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單位和合作組織40多家,生產基地面積2萬余畝,普遍處于自發的生產階段,存在著生產標準不統一、生產技術不規范、認證機構不一致、基地管理不落實、監督管理不到位、市場準入不嚴格、產品質量難保障等問題。因此,各級各部門要從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建設幸福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有機農業,對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科學規劃,強化措施,全力推進有機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進一步完善推進有機農業體系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強化管理、打造品牌,全面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建設京津冀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有機農業發展和食品價格對比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不斷改善,世界各國消費者對食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消費者偏好從常規食品向有機食品轉變。因此,有機食品價格變化和價格彈性成為一些國際組織和政府政策制定者關注的重點。本文對全球有機農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國內外消費者有機食品價格和價格彈性進行了比較,針對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20世紀70年代,“石油農業”在消除農業貧困、增加食品供應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時也帶來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高強度投入的化學品成為農業污染最重要的來源,進而造成了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系統的立體污染,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這促使人們對現代農業進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聯合會成立,對規范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推進有機農業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增長期,其標志是成立有機產品貿易機構,頒布有機農業法律,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有機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根據有機農業研究院、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2012年度報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生產遍及160個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面積達到3704萬公頃(包括過渡期面積),有機農業面積占農業面積的0.85%。具體來看,有機農業發展呈如下特點:
1.洲際有機農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呈穩定增長。與1999年相比,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2.4倍,但洲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機農業面積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機農業面積的33%、其次為歐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亞洲占比均為7%、非洲占比3%。歐洲為有機農業面積增長最大的地區,與2008年相比,有機農業面積增長了約170萬公頃。從有機農業面積占區域農業面積分析,大洋洲和歐洲占比較高,分別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為0.1%。
2.有機農業生產和市場規模。2010年,全球有機農業生產者達到1574971戶,比2009年有所下降。從洲際來看,在2005-2010年間,有機農業生產者增長平均為1.27倍數。其中,非洲為增長最快的地區,達到3.04倍,其次是亞洲為1.35倍、歐洲為0.48倍、拉丁美洲為0.46倍、北美洲為0.39倍、大洋洲為0.12倍。非洲和亞洲增長比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小,小農戶數量居多,而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機農業屬于大農場經營,農戶數少,但面積增幅較大。從市場規模看,2010年,全球有機農產品貿易達到445億歐元,比2005年增長89.2%。北美、歐洲和亞洲交易額分別達到220.59和195.83億歐元,占總交易額的93.5%。
3.有機農產品種類和有機農業生產大國。2010年,全球有機莊稼種植面積為609萬公頃,排名前5位的農作物面積包括:谷物類251萬公頃、草料203萬公頃、含油類種子46.8萬公頃、蛋白類作物30萬公頃、蔬菜27萬公頃;永久類作物面積265萬公頃,主要包括咖啡64萬公頃、橄欖油50萬公頃、可可29萬公頃、堅果類26萬公頃、葡萄22萬公頃。排名前10有機農作物生產大國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美國、巴西、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德國、烏拉圭和法國。
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原則
摘要:農業生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機農業種植成為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無論是傳統農業種植還是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防治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在分析有機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對有機農業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旨在為提升有機農業的生產效率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業種植;有機種植;病蟲害防治;原則
有機農業種植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在為農業生產注入活力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有機農業生產也無法完全避開病蟲害的侵害,需要結合有機農業生產的實踐防治病蟲害,以推動有機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有機農業與病蟲害防治
1.1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相對傳統農業而言的,是在遵循農作物生物規律的基礎上實施的農業生產種植技術,目的是依托現代化技術,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我國的有機農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重要促進作用[1]。有機農業種植按照類型可分為景觀布局式、群落立體式、生態系統式、種群食物鏈式等,且上一級有機農業可與不同層次的有機農業生產進行疊加,進而形成復合式有機農業生產模式。有機農業生產以產量和質量為切入點,在土地面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即使有個別作物產量下降的情況,但有機農業生產節約了生產成本,所以在其他層面上也能有效彌補經濟損失。有機農業生產是以提升綜合效益為目標實施的生產,如水稻與魚類共生,其產生的價值比單獨水稻生產和單獨魚類養殖要高許多。
農田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業的應用
摘要:食品安全、健康已成為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的重要考慮因素,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是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農田生物多樣性是有機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田病蟲害的生態防控、保持農田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實施生物多樣性是否能夠平衡生態與生產關系,以及大面積實施的防控效果,需要進一步的實踐驗證。河南鑫貞德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經過多年大面積有機農業生產,農田生物多樣性效果良好,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總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生物多樣性;有機農業;應用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有機農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美好生活需求、生態環境保護及農業發展綠色轉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今后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方向。有機農業生產對生產環境有嚴格要求,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有機農業生產環境影響巨大。
1農田生物多樣性研究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黃淮海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發生了極大變化,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種植結構逐漸趨向單一化,農田里的作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極度匱乏。紅薯、高粱、大豆、谷子、棉花等作物,由于機械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種植面積極大萎縮。黃淮海地區作為全國主要商品糧供應基地,小麥—玉米模式占生產比例的92%~95%,農業生產植保措施以化學農藥為主?;瘜W農藥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僅給人類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脅,而且使得很多害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引發害蟲的再增猖獗,導致農藥越用越多、蟲害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不斷頻繁出現;同時,農藥殘留引起土壤和水資源污染,破壞農田生物多樣性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7]。農藥濫用也造成授粉昆蟲及腐生性節肢動物大量消失,阻礙農田生態系統演進。農田生物多樣性是以自然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動力而形成的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生物多樣性系統。主要指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農作物、雜草、動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受到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1]。農田生物多樣性的保持對于養分積累與循環、土壤結構和肥力、空氣過濾、傳粉、增加天敵數量、保持生態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生態系統過程的調節者,也是生態系統提供的最終服務之一[2]。周海波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對昆蟲的生態調控作用[3],尤民生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與害蟲綜合治理[4],周艷飛等研究了農田生物多樣性快速評價方法及應用[2],鄭曉明等研究了中國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概述[5],席運官研究了有機農業的環境保護功能[6]。
2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有機農業創新發展優勢
目前,我國從食品安全角度分層劃分的安全級別是一個金字塔形結構,處在頂端的是最安全的有機食品,其次是綠色食品,然后是無公害食品。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業、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即是有機食品或有機食品原料。
1有機農業的發展及現狀
有機農業的發展是隨著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施用化學物質而不斷造成健康隱患提出來的。從世界范圍看,目前有機食品的銷售量還不到食品銷售量的1%,但其發展速度相當快,而且銷售潛力相當可觀。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多數人還在解決溫飽問題,有機農業的發展相對較慢;而在發達國家由于人們對這個問題認識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有機農業發展得比較快,如法國大約有5%的農場專門從事有機食品原料的生產,有機食品市場占整個食品市場的5%,嬰幼兒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機食品。歐洲其他國家從事有機食品生產的農場在2%~3%之間,90年代初已注冊登記專門從事有機食品加工的工廠有1716家。美國幾乎在所有的連鎖店都銷售有機食品,有1/3的美國人會購買有機食品,1980年有機食品銷售額為7800萬美元,2000年為60億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以每年12%的速度遞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個有機農場,有機食品的市場規模3500億日元左右,年增長率為30%左右。當然,“3•11”地震后,核電站泄漏事件,給了日本有機農業以沉重的打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有機農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有機農業的發展起始于八十年代。
1984年,中國農業大學開始進行生態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研究和開發;1988年,國家環保局南京環科所開始進行有機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為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會員。1994年10月,國家環保局正式成立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我國的有機食品開發走向正規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開發的有機茶第一次出口到荷蘭;1994年,遼寧省開發的有機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陸續在我國各地發展了眾多的有機食品基地,在東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遠山區有機農業發展得比較快。近幾年來,已有許多外貿公司聯合生產基地進行了多種產品的開發,如有機豆類、花生、茶葉、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絕大部分有機食品已出口到了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有機食品的生產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生產規模較小,且主要是面向國際市場。
2發展有機農業對社會的貢獻
2.1關于環保食品發展
有機農業發展暫行意見
為充分施展我縣生態環境上風,進一步加快全縣有機農業發展,根據市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委<關于加快發展有機農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辦函〔2012〕65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提出加快發展有機農業的實施意見。
一、加快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意義
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工業高端,以生態友愛和情況友愛為首要特征,在生產進程中不運用化學合的農藥、化肥、發展調理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采用基因工程取得的生物及其產品,倡導遵照自然規則和生態學道理,遵循有機農業標準,協調栽種業和養殖業的均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技能以維持持續不亂的農業生產系統。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減輕情況污染,改善鄉村生態情況;有利于提升農產物全體質量平安程度,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程度和農產物市場競爭力,對加速我縣新鄉村建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全縣鄉村經濟社會具體發展具有主要意義。
二、總體思路和工作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產業強縣、都市農業發展”戰略部署,堅持政策引導、市場化運作思路,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依托我縣特有的農業資源和工業基礎,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鼎力發展特色生態觀光農業,形工業結構公道、經濟效益凸起、產品上風顯著的現代特色高效農業體系。
(二)工作目標。按照市上確定的全市十大上風農業工業范圍,立足我縣資源上風,因地制宜地選擇具有生態上風的特色產品,力爭用3年時間,在全縣建蔬菜、茶葉和食用菌三大有機農產品種植基地共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