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現代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5:5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現代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現代化教學管理論文
深圳特區是一個移民城市,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語言不同程度地帶有方言色彩,造成了語文教學的一個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深圳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學校的教學設施齊備,錄放機、投影儀、電視機、計算機等硬件設施應有盡有。特區語文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使來自各個方言區的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熟悉、掌握以至能夠正確地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教師、教材和教法等都適應特區的實際,適應語文教學現代化的需要。
以下,筆者從深圳特區語文教學的實踐出發,探討有關語文教學現代化的幾個問題。
一、語文教材的現代化1.教材內容的現代化就語文教材來看,由于很多課文歷史較久,思想性太強,語言的差別也較大,遠離學生的生活,不適宜學生的學習,更不利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據統計,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現代名篇及外國文學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名著的價值和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疲于疏通文字障礙,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內容,難得閑暇去學習寫作手法,況且這些不朽的名著的寫作手法也絕非一朝一夕,三、二節課的時間就領會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現代化的教學內容,選擇貼近現實生活、貼近自然,有著指導寫作意義且易于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課文,就成為特區語文教學現代化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特區語文教學大膽地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礎上,適量增加了一些貼近自然、貼近學生生活并適合采用現代化教法的課文,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現代化書本是傳統的教材形式,這種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便于攜帶,可隨時隨地反復閱讀。但這種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觀性,且形式單一,顯得呆板,影響教學和學習效果。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完全有條件對傳統的教材形式進行改革。我們可以使用諸如錄音帶、錄像帶、投影片、電影、電視、電腦等媒體進行教學。通過使用現代化的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習的過程形象、生動、輕松、直觀,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編寫適合現代化教學形式的多媒體教材,成為特區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目前,深圳市電教站組織專家編制了各種教學軟件,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這些軟件把教學、練習、批改、考試和有趣的電腦活動融為一體,既幫助了教學,也幫助了學生學習。這些軟件已成為了學生自學的好幫手。
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手段,綜合生理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學、教育學等科研成果,在繼承以往合理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注重掌握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學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從而達到教與學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區的許多學校在進行教學整體改革的同時,大膽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向教學方法的現代化邁出了可喜的步伐。還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區的一部分小學已實行雙語教學法。這種方法將普通話和英語同時作為教學語言,使學生在學習母語和其它課程的同時,像學習漢語一樣地學習英語。雙語教學法可以早期開發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促進兒童智能發育,減輕兒童長大后學習英語的負擔,提高了兒童的語言交際能力。雙語教學法,切合深圳的實際,為1997年香港回歸創造了條件,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三、教師隊伍的現代化要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關鍵是要有一支具有現代教育意識、掌握多學科現論和技術、能夠操作現代電子設備的教師隊伍。現代教育意識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傳統教育和現代化教育的優劣,發揚優良傳統,摒棄陳舊觀念,不斷汲取新的科學知識,正確運用現代化手段,使語文教學適應特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F代教育應該是開放的,現代的教師應該具有能夠接受現代意識的廣闊胸懷和視野,有豐富的學識,有教學改革的膽識和能力。
語文教育的民族化與現代化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在當今世界的發展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對于如何上好語文課表現得不知所措,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那么,對于傳統語文教育和現當代語文教育又存在很大區別,教師是循著一條傳統的道路繼續走下去還是開拓進取,聯系當今實際從中尋找另一條路解決這一問題。下面我們將對語文教育的民族化與現代化的統一與發展道路問題進行闡述。
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應該明白其中所包含的真實內容,而不只是單純地學習書本?!罢Z文教育”中“教育”的含義是明確的“,語文”的含義尚不一致,概括起來大約有四種理解:(1)指“語言文字”;(2)指“語言文學”;(3)指“語言文章”;(4)指“語言文化”。以上這些理解的共同點,是把“語文”中的“語”看作“語言”,分歧在于“語文”中的“文”指的是什么。由于對“文”的理解不同,也牽涉對“語”的理解的差異;理解(1)中的“語言”不包括“文字”,其他三種理解中的“語言”顯然包括“文字”內容。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義上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民族教育是指對作為有著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體的民族集團進行的文化傳承和培養民族或民族集團的成員,一方面適應現代主流社會,以求得個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團的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少數民族教育,指的是對在一個多民族國家中人口居于少數的民族成員實施的復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僅只是書面上的一種教育,還包括許許多多的社會原因。而在語文教育現代化方面出現了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張志公。20世紀60年代初,張志公提出語文教育科學化問題;70年代末,闡述語文教育科學化;80年代初,張志公舉起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大旗,參與并指導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教學實驗和理論建設。他潛心第二次研究傳統語文教育,吸取外國語言學和教學論的成果。他領導并指導英語、俄語、漢語文的教材編寫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導小學“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學實驗,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編《現代漢語》教材并親自講課,應邀在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教授辭章學。他赴美、日等國和香港地區講學,考察中小學教育工作和語言學的研究工作。這種中外古今的研究領域,這種語文教育的全方位調查和實驗,這種政治和學術的特殊經歷,這種堅實、廣博的專業技能,為張志公建設語文教育的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理論提供了條件。
中國傳統的文化中有許多精髓和糟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國普遍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客觀研究?,F在不是明清時代,不用熟讀八股文以參加考試,許多學生就普遍認為傳統的語文文言學習已不那么重要。就是因為有這種心理才使大多數學生不能理解語文的真實含義。只單純了解文字意思,不能從中了解作者本身的寫作目的,等于沒了解文章。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崩畎讖拿髟侣撓氲郊亦l僅用短短的四言絕句來表現??赡墁F在很多學生都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想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就十分困難。這就是傳統語文教育跟現代語文教育脫節的地方。文字的使用在不斷發展,但對于文章的寫作卻處于脫節的地方,雖然我們可以大聲地說:我們不是李白,沒必要寫出那樣的詩文。但是,是真的不想寫,還是寫不出呢?我們的老師一邊在課堂上拼命地講解著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一邊又叫我們抵制傳統,活出現代人的樣子。可什么是傳統,什么是現代,他們又真的分得清楚嗎?現代教育要取得發展就必須依靠傳統教育,傳統語文教育也離不開現代語文。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提出了“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上課不是簡單地傳授課本知識,也不是完全脫離課本,只介紹社會,而是二者結合,共同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一種強制性教育,過分考慮對學生灌輸知識,其目標就是死啃書本,課堂成了一個封閉的地方,成了阻礙學生發展的一道屏障,毀掉了學生的獨創性和智力興趣。語文教學的現代化要求對傳統的教學進行改革,要知道“教育只有一個課程,那就是生活及其所有表現”。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質,民族文化素質的根是語文素質,所以語文素質理應是“民族的根之根”。
語文是民族性很強的人文學科,而民族性深刻影響著廣大中國人民的文化心理與行為,從而鑄造具有特殊意味的民族精神品格。沒有語文教學的民族性,語文教學所培養出的現代人將是不完整的、不是真正的現代人,也就不能奢談語文教學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在談論保證傳統文化不流失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現代化。二者相結合的道路雖然崎嶇,但是,只要不放棄,努力找出前進的方向,語文教育的民族化與現代化問題一定能夠解決。
作者:吳素榮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鹿寨縣第一初級中學
朱自清先生與語文現代化探析論文
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白話文運動當屬最成功的,而在這成功的進程中,那些平易、新鮮、通俗明了的優秀白話文作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一個文學運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不是學說而是作品。在這些典范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得到眾口一辭的贊賞。在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大多都是評論他的散文,而且多著重于作品的分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的價值和作用,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極有概括性,他說:“在寫語體文的作家之中他是很早的一位。語體文運動的歷史還不算太長,作家們都還在各自摸索路徑。較老的人們寫語體文,大半從文言文解放過來,有如裹小的腳經過放大,沒有抓住語體文的真正的氣韻和節奏;略懂西文的人們處處模仿西文的文法結構,往往冗長拖沓,佶屈聱牙;至于青年作家們大半過信自然流露,任筆直書,根本不注意到文字問題,所以文字一經推敲,便見出種種字義上和文法上的毛病。佩弦先生是極少數人中的一個,摸上了真正語體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簡潔精煉不讓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確是日常語言所用的字,語句聲調也確是日常語言所有的聲調。就剪裁錘煉說,它的確是‘文’;就字句習慣和節奏說,它的確是‘語’。任文法家們去推敲它,不會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給一般老百姓聽,他們也不會感覺有什么別扭?!币虼?說到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這方面的成就要和語體文運動共垂久遠的”[2]。
國語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一直相依發展。朱自清先生始終支持國語用活的方言———北京話(當時稱北平話)做標準,他認為,國語應該有一個自然的標準。他說:“有人主張不必用活方言作標準,該兼容并包的定出所謂‘國語’。而所謂‘國語’就是從前人所稱的‘藍青官話’。但個人‘藍青’的程度不同,兼容并包的結果只是四不像罷了。我覺得總是有個活方言作標準的好。”朱自清先生還以他本人為例來表明他的觀點,他說:雖然本人是蘇北人,但也贊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其中一個原因,是北平話的詞匯差不多都寫得出來[3]。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對北方方言的使用也是有口皆碑,有學者對此評論說:北方方言的許多語句被他活生生地捉到紙上,生動、自然、親切,而且很有分寸。這又使人想到一個問題:“能不能完全用一種方言———比如北平話———寫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動,才有個性,也才能在民間生根??墒欠窖杂袝r就不夠用,特別在學術用語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話,也覺得流利的有點俗。朱先生在這方面的主張,是以北平話作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話。那也就包含一個結論,便是:我們文章的語言,必須是出于一種方言,這是語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種方言術語,加以擴大,成為自創的語言?!盵4]
朱自清先生似乎對誦讀情有獨鐘,在他的著述中多處談到誦讀的話題。朱光潛先生曾回憶說:“我們都覺得語文體必須讀得上口,而且讀起來一要能表情,二要能悅耳,所以大家定期集會,專門練習朗誦,佩弦對于這件事最起勁?!盵5]朱自清先生認為白話文并非怎樣說就怎樣寫,而是“對于說話,作一番洗煉的工夫。洗后仍是白話,那么就體例說是純粹,就效果說,可以引起念與聽的時候的快感”。他認為,朗誦的發展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教學,也可以幫助白話詩文上口,促進“文學的國語”的成長?!爸灰盐兆∫粋€標準,就是上口不上口”,即是朱自清先生心目中純粹的、理想的白話文[6]。
在用白話文寫作上朱自清先生很看重標點符號的作用,他認為,標點符號和從前的圈點或句讀符號不一樣。后者只是加在文字上,幫助讀者的了解;對于文字的關系是機械的。前者卻是用在文字里,幫助寫作者表達情思;對于文字的關系是有機的。因為用了標點符號,才有了新的“句”的觀點?,F在還有些人不大會用標點符號,先寫好了文字,再去標點起來。這真是所謂“加”標點了。后“加”標點的文字里,往往留著舊白話的影子。他把這原因之一歸于當初由胡適起草的標點符號施行條例,因為其中所舉的例句都是古書和文言,加上一些舊小說的白話,現代的白話文似乎沒有。他認為這種例句“加”上標點符號,究竟很不自然,不能充分表示每種標點符號的用處。而白話文之所以成為白話文,標點符號是主要成分之一。能用標點符號的人,將標點符號當作文字的一部分,不當作文字外的東西。他們寫作時,隨著句讀標點下去;這是“用”進去,不是“加”上去。這些人的文字,現代化的成分大概要多些[7]。
30年代,在白話文發展過程中的“歐化”傾向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朱自清先生對此則從時展的角度去加以探討。他的態度應該也與他曾在英國專修過語言學有關系。他認為時代處于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現代化的語言是比舊文言舊白話復雜得多、精密得多”。這種精密也體現在文法的現代化上,即體現了分析的精神。他將白話文的歐化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模仿歐化語法,一般人行文時,往往有牽強不過的詞匯,讀起來感覺非常蹩扭。第二個時期注意到歐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這個時期的成功作品。他在批評一些人的“歐化”是堆砌形容詞,使人眼花繚亂,語句艱澀等等的同時,也提出:現作的人,大約不止我一個,似乎都多多少少徘徊于所謂“歐化”與熟語化兩條路中間。他們求清楚,不得不“歐化”;他們求親切,又不得不熟語化。怎樣才能使“歐化”與熟語化調和得恰到好處,還待研究和練習。這是留心語言現代化的人所應當努力的。白話文不但不全跟著國語的口語走,也不全跟著傳統的白話走,卻有意的跟著翻譯的白話走。這是白話文的現代化,也就是國語的現代化。中國一切都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語言的現代化也是自然的趨勢,是不足怪的。語言的“歐化”在適應和發展現代生活上也是必要的,不得不然的[8]。
白話文的“歐化”傾向是由于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交匯融合,而翻譯是介紹外國的文化到中國來的“第一利器”,朱自清先生寫了《譯名》一文,專門談名詞術語的翻譯問題。談到借用外語時,朱自清先生認為:原來中國的六書文字同西洋音標的文字性質本是格格難入,同他們的交通又很晚。以前同中國交通的大概都是文化低下的國,沒有什么新語輸進來;只有漢到六朝之間,印度哲學輸入,佛經譯出的很多;結果也只是在中國文字里添了許多新詞,并沒有借用梵語的所在。直到近幾十年,才有借用日本名詞的現象。至于西洋文字,因為同中國的文字相差的實在太遠了,所以一直沒有借用的事情。他們的音形都差的太厲害,就是借過來,要叫他普遍通行,讓人人明白他的意義,恐怕是千難萬難呢!主張
朱自清與語文現代化試析論文
摘要五四之后,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持續高漲,對此,朱自清先生一直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支持。他的散文創作也是對白話文運動最有力的推動;同時朱自清先生還在他的許多著述中闡述了他的中國語文觀。本文是對朱自清先生的著述中有關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論述和觀點的綜述。
關鍵詞朱自清語文現代化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歐化簡體字拼音化
朱自清先生曾寫了一篇文章《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綜合引述魯迅先生對中國語文改革的看法,文中并未加入朱自清先生本人對這些觀點的價值性評說,但從朱自清先生不同時期的著述中也可看出,他對魯迅的語文觀是大體贊同的。帶來了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簡化字運動的持續高漲。這些運動所追求的就是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即語言的共同化、文體的口語化、文字的簡便化和注音的字母化[1]。而朱自清先生同魯迅先生一樣,一直在倡導與追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從五四時期在北京大學就學時起,直至后來近三十年的任教生涯,朱自清先生一直都關注著中國語文的改革運動,這并非全是出于這些運動在當時與他所從事的文學創作與研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不僅支持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學說與理論,而且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影響知識分子,這無疑起了推動中國語文現代化進程的作用。
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白話文運動當屬最成功的,而在這成功的進程中,那些平易、新鮮、通俗明了的優秀白話文作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一個文學運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不是學說而是作品。在這些典范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得到眾口一辭的贊賞。在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大多都是評論他的散文,而且多著重于作品的分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的價值和作用,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極有概括性,他說:“在寫語體文的作家之中他是很早的一位。語體文運動的歷史還不算太長,作家們都還在各自摸索路徑。較老的人們寫語體文,大半從文言文解放過來,有如裹小的腳經過放大,沒有抓住語體文的真正的氣韻和節奏;略懂西文的人們處處模仿西文的文法結構,往往冗長拖沓,佶屈聱牙;至于青年作家們大半過信自然流露,任筆直書,根本不注意到文字問題,所以文字一經推敲,便見出種種字義上和文法上的毛病。佩弦先生是極少數人中的一個,摸上了真正語體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簡潔精煉不讓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確是日常語言所用的字,語句聲調也確是日常語言所有的聲調。就剪裁錘煉說,它的確是‘文’;就字句習慣和節奏說,它的確是‘語’。任文法家們去推敲它,不會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給一般老百姓聽,他們也不會感覺有什么別扭?!币虼?說到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這方面的成就要和語體文運動共垂久遠的”[2]。
國語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一直相依發展。朱自清先生始終支持國語用活的方言———北京話(當時稱北平話)做標準,他認為,國語應該有一個自然的標準。他說:“有人主張不必用活方言作標準,該兼容并包的定出所謂‘國語’。而所謂‘國語’就是從前人所稱的‘藍青官話’。但個人‘藍青’的程度不同,兼容并包的結果只是四不像罷了。我覺得總是有個活方言作標準的好?!敝熳郧逑壬€以他本人為例來表明他的觀點,他說:雖然本人是蘇北人,但也贊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其中一個原因,是北平話的詞匯差不多都寫得出來[3]。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對北方方言的使用也是有口皆碑,有學者對此評論說:北方方言的許多語句被他活生生地捉到紙上,生動、自然、親切,而且很有分寸。這又使人想到一個問題:“能不能完全用一種方言———比如北平話———寫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動,才有個性,也才能在民間生根。可是方言有時就不夠用,特別在學術用語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話,也覺得流利的有點俗。朱先生在這方面的主張,是以北平話作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話。那也就包含一個結論,便是:我們文章的語言,必須是出于一種方言,這是語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種方言術語,加以擴大,成為自創的語言?!盵4]
朱自清先生似乎對誦讀情有獨鐘,在他的著述中多處談到誦讀的話題。朱光潛先生曾回憶說:“我們都覺得語文體必須讀得上口,而且讀起來一要能表情,二要能悅耳,所以大家定期集會,專門練習朗誦,佩弦對于這件事最起勁?!盵5]朱自清先生認為白話文并非怎樣說就怎樣寫,而是“對于說話,作一番洗煉的工夫。洗后仍是白話,那么就體例說是純粹,就效果說,可以引起念與聽的時候的快感”。他認為,朗誦的發展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教學,也可以幫助白話詩文上口,促進“文學的國語”的成長?!爸灰盐兆∫粋€標準,就是上口不上口”,即是朱自清先生心目中純粹的、理想的白話文[6]。
論朱自清先生與語文現代化
摘要五四之后,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持續高漲,對此,朱自清先生一直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支持。他的散文創作也是對白話文運動最有力的推動;同時朱自清先生還在他的許多著述中闡述了他的中國語文觀。本文是對朱自清先生的著述中有關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論述和觀點的綜述。
關鍵詞朱自清語文現代化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歐化簡體字拼音化
朱自清先生曾寫了一篇文章《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綜合引述魯迅先生對中國語文改革的看法,文中并未加入朱自清先生本人對這些觀點的價值性評說,但從朱自清先生不同時期的著述中也可看出,他對魯迅的語文觀是大體贊同的。帶來了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簡化字運動的持續高漲。這些運動所追求的就是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即語言的共同化、文體的口語化、文字的簡便化和注音的字母化[1]。而朱自清先生同魯迅先生一樣,一直在倡導與追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從五四時期在北京大學就學時起,直至后來近三十年的任教生涯,朱自清先生一直都關注著中國語文的改革運動,這并非全是出于這些運動在當時與他所從事的文學創作與研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不僅支持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學說與理論,而且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影響知識分子,這無疑起了推動中國語文現代化進程的作用。
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白話文運動當屬最成功的,而在這成功的進程中,那些平易、新鮮、通俗明了的優秀白話文作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一個文學運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不是學說而是作品。在這些典范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得到眾口一辭的贊賞。在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大多都是評論他的散文,而且多著重于作品的分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的價值和作用,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極有概括性,他說:“在寫語體文的作家之中他是很早的一位。語體文運動的歷史還不算太長,作家們都還在各自摸索路徑。較老的人們寫語體文,大半從文言文解放過來,有如裹小的腳經過放大,沒有抓住語體文的真正的氣韻和節奏;略懂西文的人們處處模仿西文的文法結構,往往冗長拖沓,佶屈聱牙;至于青年作家們大半過信自然流露,任筆直書,根本不注意到文字問題,所以文字一經推敲,便見出種種字義上和文法上的毛病。佩弦先生是極少數人中的一個,摸上了真正語體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簡潔精煉不讓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確是日常語言所用的字,語句聲調也確是日常語言所有的聲調。就剪裁錘煉說,它的確是‘文’;就字句習慣和節奏說,它的確是‘語’。任文法家們去推敲它,不會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給一般老百姓聽,他們也不會感覺有什么別扭?!币虼?說到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這方面的成就要和語體文運動共垂久遠的”[2]。
國語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一直相依發展。朱自清先生始終支持國語用活的方言———北京話(當時稱北平話)做標準,他認為,國語應該有一個自然的標準。他說:“有人主張不必用活方言作標準,該兼容并包的定出所謂‘國語’。而所謂‘國語’就是從前人所稱的‘藍青官話’。但個人‘藍青’的程度不同,兼容并包的結果只是四不像罷了。我覺得總是有個活方言作標準的好?!敝熳郧逑壬€以他本人為例來表明他的觀點,他說:雖然本人是蘇北人,但也贊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其中一個原因,是北平話的詞匯差不多都寫得出來[3]。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對北方方言的使用也是有口皆碑,有學者對此評論說:北方方言的許多語句被他活生生地捉到紙上,生動、自然、親切,而且很有分寸。這又使人想到一個問題:“能不能完全用一種方言———比如北平話———寫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動,才有個性,也才能在民間生根??墒欠窖杂袝r就不夠用,特別在學術用語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話,也覺得流利的有點俗。朱先生在這方面的主張,是以北平話作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話。那也就包含一個結論,便是:我們文章的語言,必須是出于一種方言,這是語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種方言術語,加以擴大,成為自創的語言?!盵4]
朱自清先生似乎對誦讀情有獨鐘,在他的著述中多處談到誦讀的話題。朱光潛先生曾回憶說:“我們都覺得語文體必須讀得上口,而且讀起來一要能表情,二要能悅耳,所以大家定期集會,專門練習朗誦,佩弦對于這件事最起勁?!盵5]朱自清先生認為白話文并非怎樣說就怎樣寫,而是“對于說話,作一番洗煉的工夫。洗后仍是白話,那么就體例說是純粹,就效果說,可以引起念與聽的時候的快感”。他認為,朗誦的發展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教學,也可以幫助白話詩文上口,促進“文學的國語”的成長?!爸灰盐兆∫粋€標準,就是上口不上口”,即是朱自清先生心目中純粹的、理想的白話文[6]。
朱自清與語文現代化研究論文
摘要五四之后,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持續高漲,對此,朱自清先生一直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支持。他的散文創作也是對白話文運動最有力的推動;同時朱自清先生還在他的許多著述中闡述了他的中國語文觀。本文是對朱自清先生的著述中有關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論述和觀點的綜述。
關鍵詞朱自清語文現代化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歐化簡體字拼音化
朱自清先生曾寫了一篇文章《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綜合引述魯迅先生對中國語文改革的看法,文中并未加入朱自清先生本人對這些觀點的價值性評說,但從朱自清先生不同時期的著述中也可看出,他對魯迅的語文觀是大體贊同的。帶來了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簡化字運動的持續高漲。這些運動所追求的就是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即語言的共同化、文體的口語化、文字的簡便化和注音的字母化[1]。而朱自清先生同魯迅先生一樣,一直在倡導與追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從五四時期在北京大學就學時起,直至后來近三十年的任教生涯,朱自清先生一直都關注著中國語文的改革運動,這并非全是出于這些運動在當時與他所從事的文學創作與研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他不僅支持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主流學說與理論,而且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影響知識分子,這無疑起了推動中國語文現代化進程的作用。
在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白話文運動當屬最成功的,而在這成功的進程中,那些平易、新鮮、通俗明了的優秀白話文作品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一個文學運動的最有力的推動者不是學說而是作品。在這些典范作品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更是得到眾口一辭的贊賞。在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大多都是評論他的散文,而且多著重于作品的分析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語文現代化運動中的價值和作用,朱光潛先生的一段話極有概括性,他說:“在寫語體文的作家之中他是很早的一位。語體文運動的歷史還不算太長,作家們都還在各自摸索路徑。較老的人們寫語體文,大半從文言文解放過來,有如裹小的腳經過放大,沒有抓住語體文的真正的氣韻和節奏;略懂西文的人們處處模仿西文的文法結構,往往冗長拖沓,佶屈聱牙;至于青年作家們大半過信自然流露,任筆直書,根本不注意到文字問題,所以文字一經推敲,便見出種種字義上和文法上的毛病。佩弦先生是極少數人中的一個,摸上了真正語體文的大路。他的文章簡潔精煉不讓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確是日常語言所用的字,語句聲調也確是日常語言所有的聲調。就剪裁錘煉說,它的確是‘文’;就字句習慣和節奏說,它的確是‘語’。任文法家們去推敲它,不會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給一般老百姓聽,他們也不會感覺有什么別扭?!币虼?說到白話文運動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這方面的成就要和語體文運動共垂久遠的”[2]。
國語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一直相依發展。朱自清先生始終支持國語用活的方言———北京話(當時稱北平話)做標準,他認為,國語應該有一個自然的標準。他說:“有人主張不必用活方言作標準,該兼容并包的定出所謂‘國語’。而所謂‘國語’就是從前人所稱的‘藍青官話’。但個人‘藍青’的程度不同,兼容并包的結果只是四不像罷了。我覺得總是有個活方言作標準的好?!敝熳郧逑壬€以他本人為例來表明他的觀點,他說:雖然本人是蘇北人,但也贊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其中一個原因,是北平話的詞匯差不多都寫得出來[3]。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對北方方言的使用也是有口皆碑,有學者對此評論說:北方方言的許多語句被他活生生地捉到紙上,生動、自然、親切,而且很有分寸。這又使人想到一個問題:“能不能完全用一種方言———比如北平話———寫文章;用方言,文字才生動,才有個性,也才能在民間生根??墒欠窖杂袝r就不夠用,特別在學術用語方面。并且若是全用北平話,也覺得流利的有點俗。朱先生在這方面的主張,是以北平話作底子而又不全用北平話。那也就包含一個結論,便是:我們文章的語言,必須是出于一種方言,這是語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種方言術語,加以擴大,成為自創的語言?!盵4]
朱自清先生似乎對誦讀情有獨鐘,在他的著述中多處談到誦讀的話題。朱光潛先生曾回憶說:“我們都覺得語文體必須讀得上口,而且讀起來一要能表情,二要能悅耳,所以大家定期集會,專門練習朗誦,佩弦對于這件事最起勁?!盵5]朱自清先生認為白話文并非怎樣說就怎樣寫,而是“對于說話,作一番洗煉的工夫。洗后仍是白話,那么就體例說是純粹,就效果說,可以引起念與聽的時候的快感”。他認為,朗誦的發展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教學,也可以幫助白話詩文上口,促進“文學的國語”的成長?!爸灰盐兆∫粋€標準,就是上口不上口”,即是朱自清先生心目中純粹的、理想的白話文[6]。
語文現代化教學論文
相對于傳統語文教育的“開放性語文教學”,以緊密聯系社會生活為基本特征,它擴展了語文教學的外延,增加了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涵,是21世紀語文教學改革的最佳選擇。因此,實施開放性語文教學,必須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要立足整體設計語文教學目標學校教育是教育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又從屬于社會大系統,這就決定了學校的各科教學必須受社會大系統的制約,即在學科教育目標上必須服務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谶@種理性認識,我們必須從教“語”教“文”的狹小天地里走出來,從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特點出發,以教育方針為依據,以21世紀的人才需求為目標,制定語文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必須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方面(包括理想、道德、學習習慣、心理品質等),學生知識素質培養方面(包括語文教材中的語文知識與教材外的語文知識等)和學生的能力素質培養方面(包括語文能力、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加以考慮,立足于整體設計,培養具有現代素質的人才。
二、要立足整體優化,對教學各因素進行全方位改革語文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構成人的文化環境的重要因素。以人的發展來說,語文教育無疑是居于首位的,不但出于參加社會交際的需要,而且還因為語文素質的提高是人的整個文化素質提高的基礎。開放性語文教學,將課本上的基本知識、時展的信息與實踐應用三者相結合,構成完美的教學內容體系,加上它強調整體性、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性,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育人優勢。因此,要進行全方位的語文教學改革,必須立足整體優化教學各因素:
①切實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②教師要努力提高文化素質和理論素質,因為教師素質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③教材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載體。優化教材因素,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調整,如增加一些古詩、科學小品文和舉辦文學講座等。同時,要開展大量的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
語文現代化教學管理論文
語文教學必須達到“現代化五要素”的要求,才能適應四個現代化的步伐。
一、務實。
空談誤事、誤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教學中提倡“大三實”,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究實效。我們要反對種種形式主義及煩瑣哲學的課文內容分析及其提問。我們還主張“小三實”,即扎實、樸實、真實。所謂“扎實”,是要把語文基本訓練落到實處,落到聽、說、讀、寫的基本功訓練上,特別是讀寫的基本功。所謂“樸實”,是提倡反樸歸真,在課堂上不搞無益的“花樣”。有人提倡“玩,玩,玩,玩中學”的所謂“樂學”,實不可??;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勤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把課本劇搬到語文課堂上來,只能喧賓奪主、嘩眾取龐。短暫的外在興趣產生不了持久的學習動機。所謂“真實”,主要針對某些觀摩課的弄虛作假,事先搞排練而言。這樣的公開課沒有實用價值,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正面道德熏陶。
二、效率。
工農業生產講究生產率,教學工作也要講究教學效率。課堂教學的空間相對穩定,而各種教學環節的安排卻因人而異。學生的讀寫能力只有主體在讀寫活動中才能得到提高、發展、表現和檢驗。課堂“三少”(讀得少,思得少,寫得更少)很難高效率地培養學生讀寫能力。造成“三少”的原因之一是受前蘇聯專家“文學分析法”的影響。明白如話、一讀就懂的課文也要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分析,占用了學生大量讀寫時間。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教師把啟發式混同于提問或談話法。提問可能有啟發,也可能毫無啟發。應該提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一節課給學生寫的時間不應該少于20分鐘。包括聽寫,默寫,抄書,寫讀書筆記,寫片斷,等等?!熬觿涌诓粍邮帧钡默F象必須改革。
三、理論。
教育現代化下的大學語文論文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分析
根據全國高校課程統計數據來看,語文作為我國學科教育的基礎內容,是全國近30%大學的必修科目,且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將語文修訂為必修課,但正是這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卻處于尷尬境地: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一)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
眾所周知,語文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并在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語文教育,所以說,語文教育已經成為了全民認可的教育內容。但是,到了大學階段,語文教育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傾向已經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大學生更加注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深入研究。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學語文教育能夠給大學生帶來的知識應用和學習體驗已經拙荊捉襟見肘,學生認為語文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學與不學都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造成不了什么影響,與其花時間接受語文教育,還不如搞好自己的專業課。
(二)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社會發展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各項高新技術不斷涌現,可以作用于大學教育工作的設備、工具急劇增加,但是大學語文教育由于多涉及語言文字的教學,受傳統教學思路的影響頗深,所以在現代化教育進程上,遠遠落后于其他科目,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呈現出低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策略之一。
語文教學現代化發展運用探究論文
[關鍵詞]現代教學手段語文教學教學質量
[摘要]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而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它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現代教學手段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1874年日本首先提出了把幻燈用在教學上,幻燈的使用揭開了教學現代化的序幕。二十年以后。電影又開始在教學中運用了。緊接著,1925年又發明了電視,1932年美國把電視運用在了教學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電視在教育、教學方面開始廣泛地使用,1958年美國IBN公司沃斯頓研究中心設計了第一個計算機教學系統,從此揭開了計算機教學的序幕。近十年來又根據教學的需要把不同的教學媒體進行有效地組合,以實現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從此,隨之而來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手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抑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挫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科學地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現代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哪些優越性呢?
一、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可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是課堂容量小,學生一節課下來所接受的知識量小,而且由于形式單調,沒有新意,枯燥乏味,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出現昏昏欲睡的現狀,根本無法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談不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是運用了錄音、幻燈、電影、音樂、投影、電腦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的話,那么教師就會表現出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學內容,其效果之大是教師的一張嘴要表達的所不能企及的。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