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3 16:2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張仲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張仲景治心病探究論文

【摘要】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將心病分為“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證,其內容包含著豐富的治心病的學術思想。文章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張仲景治心病的溫補心陽法、溫通心陽法、清心安神法、養心安神法、和解安神法、補脾益心法、溫中寧心法、疏肝通陽法、溫腎寧心法、補腎瀉心法、陰陽并補法、化飲行氣法共十二法,充分體現了張仲景治心病的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

【關鍵詞】張仲景心病《傷寒論》

心病屬“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證的范疇。如《素問·臟氣法時論》云:“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薄鹅`樞·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睆堉倬袄^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心病的學術思想,在其《傷寒雜病論》中包含著豐富的心病辨證論治學術思想?,F探討總結如下。

1溫補心陽法

心之搏動,脈之通暢,皆賴心陽之鼓動。若心陽虛無力鼓動心脈,則可見心煩,心悸,甚則驚狂。治宜溫補心陽?!秱摗?1條:“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北緱l為下后發汗,津傷太過,陽隨津脫,故晝夜煩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湯,即四逆湯去甘草,用干姜附子以勝陰復陽,不用甘草,恐其緩助陽之功?!秱摗?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北緱l為發汗過多損傷心陽,空虛無主,故心下悸,虛則喜按。桂枝甘草湯用桂枝溫陽,炙甘草益氣,且可甘緩桂枝溫而不熱,不致汗出,并可辛甘化陽?!秱摗?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北緱l為誤用火療而復下之,致心陽虛損,心神浮越。方用桂枝甘草湯加龍骨牡蠣溫補心陽并鎮心安神?!秱摗?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眰}浮,本應解表,本條為誤用火劫,陽氣散亂而亡陽,驚狂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用桂枝湯去芍藥以解表,因芍藥性味酸收陰柔,非陽虛所宜。加蜀漆以散火邪,加牡蠣龍骨以固亡脫之陽氣,并鎮浮越之心神。

2溫通心陽法

查看全文

張仲景運用小柴胡湯探究論文

1異病同治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101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保ā秱摗?79條)。小柴胡湯的治療主癥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但是臨床證候常見錯綜復雜,典型的小柴胡湯證候不多,因此,張仲景認為臨床上只要見到一部分主證,即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少陽邪熱迫胃,導致膽胃氣逆以致嘔吐、發熱癥狀,故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少陽之邪得解,則熱除嘔止。張仲景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根據患者病證,認真分析病因病機及病邪所在,若符合少陽病證,即可以小柴胡湯治療,而非一病一方。

1.1黃疸病“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金匱要略·黃疸病21條》。黃疸乃脾胃濕熱溢于血脈,行于肌膚所成,其治療常用清利濕熱的茵陳五苓散。但是,在黃疸病過程中,常有肝邪犯胃侮脾所致腹痛、嘔吐,可與小柴胡湯疏肝和胃。

1.2大便異?!瓣柮鞑?,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保ā秱摗?29條)“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保ā秱摗?30條)。

以上兩條均為陽明少陽同病,以少陽為主的證治。陽明病主見潮熱、大便硬結,但是上兩條分別見潮熱無腑實、腑實無潮熱,沒有完全具備陽明腑實病的條件,所以不能用承氣湯攻下?!靶孛{滿不去,舌上白苔”是體現少陽證未解,病邪雖入里,但舌苔不是黃燥,未致大熱,更見嘔逆,說明證候仍以少陽為主,當從少陽論治,亦體現了先表后里的治療原則,可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使上焦氣機得以宣通,胸脅硬滿可去,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調,胃氣和降,則嘔逆可除,若三焦通暢,氣機無阻,自可周身濈然汗出而解。

1.3產后郁冒病“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窈鷾髦薄督饏T要略·產后病2條》。產婦郁冒病,除頭暈眼花、郁悶不舒的主癥外,還表現有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但頭汗出等癥。郁冒雖有外感因素影響,但主要是與產婦亡血陰虛有關。產后血虛,血虛則導致陰虛,陰虛則陽氣偏盛,偏盛之陽上逆,胃失其和降,津液下虧,腸道失潤,故見嘔不能食、大便堅的癥狀。治用小柴胡湯扶正達邪,和利樞機,使陰陽相和,則郁冒病諸癥自解,正如《金匱要略心典》所說:“邪氣不可不散,而正虛不可不顧,惟此法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陰陽耳”。

查看全文

脈經醫學性質論文

【摘要】中醫學界多數學者認為《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之脈學專著。本文作者則認為:該書系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魏以前經典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本文從七個方面論述《脈經》當屬醫經類著作的性質。

【關鍵詞】脈經性質醫經

《脈經》魏·王叔和撰。就該書的性質而言,日·丹波元胤的《中國醫籍考》將其著錄于“診法”類。中醫學界多承此說,認為《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之脈學著作。然該書自序曰:“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币虼耍摃狄浴邦惱鄰摹钡姆椒?,對魏以前經典醫籍做了一次歷史性的總結,是一部匯集魏以前醫籍之大成的經典著作。本文擬從七個方面論述《脈經》當屬醫經類著作的性質。

一、從歷史看

1.秦漢為醫經與經方分立時期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分類目錄。其“方技略”著錄的是與醫藥衛生相關的書籍,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種。其中房中、神仙兩種,章學誠在《校讐通義·漢志方技》中指出“房中、神仙,則事兼道術,非復方技之正宗矣”。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時醫學圖籍主要分列為醫經、經方。其中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醫經”類著作共計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其小序言:“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敝赋?,醫經是記述中醫學基礎理論的一類書籍。以《湯液經法》為代表的“經方”類著作共計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小序言:“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敝赋鼋浄绞怯浭隼弥兴幗M方配伍制成方劑的一類書籍。醫經與經方分立,體現了當時學術發展的狀況。

查看全文

剖析中原中醫學文化

醫學文化,是指為涉及保健與疾病的各種正規的人類學活動,包括從生物學和文化角度研究人類行為與保健、疾病標準物理現象、社會文化現象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中醫文化,是指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文化社會背景以及蘊含的人文價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文化,以其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有用藥手段而著稱于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學文化構成了中華中醫文化的基礎和主干。

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的活動。中原地區是中華中醫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早在伏羲、黃帝時期,就有了醫藥起源的美妙中華中醫文化的源頭。

河南是中醫的源頭,是中醫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人們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漸發現了植物藥,車漁獵生活中,逐發現了動物藥;在冶礦生產實踐中,逐漸發現了礦物藥。與此同時,又發明了針法、炙法和外治法等。

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時期,其標志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相繼同世,《黃帝內經》大約是戰國秦漢時期,為后世中醫理論之源?!秱s病論》系東漢南陽郡涅陽張仲景所著,該書的最大貢獻原則,奠定了臨床診斷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的洛陽,其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中藥學理論。而這三部醫藥學原完成的,可以說中華醫藥理論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進期,中醫學得到了全面發展。

查看全文

中西醫治療支氣管哮喘分析

摘要:古代醫家治療哮喘最常用的藥物為麻黃,應用時多“去上沫”,現代研究發現,“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黃堿,“去上沫”后可以減緩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更適于哮喘的治療。歷代醫家根據哮喘的病因病機,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如小青龍湯、參蘇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復雜、靶點不明等缺點。而西藥給藥便捷,作用機制明確,但亦存在諸多副作用。所以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應借鑒現代醫學手段,加大對給藥途徑、作用機制、中藥單體、復合制劑的研究。借鑒現代醫學疾病量化標準,將中醫證候量化,實現精準辨證、精準用藥,為治療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從痰飲論治;麻黃;中西醫結合

哮喘是以慢性氣道炎癥為特征的一種異質性疾病,主要癥狀有喘息、氣短、胸悶、咳嗽等,同時具有可變性呼吸氣流受限[1]。全球哮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哮喘患者約有3億,臨床患病率約為4.5%。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哮喘患者約有3000萬,臨床患病率為1.42%[2],14歲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1.24%[3],且哮喘患病率較過去明顯增加[4-5]。筆者總結古今各醫家對哮喘的認識,論述中醫藥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為臨床防治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1理論溯源

《黃帝內經》中有“喘鳴”“喘喝”“喘呼”“喘鳴肩息”等癥狀的記載,與現代醫學哮喘的典型臨床表現一致?!饵S帝內經》認為,陰陽失和是哮喘的核心病機,《素問•太陰陽明論》言:“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薄端貑?#8226;陰陽別論》言:“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東漢末年,張仲景在繼承《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對哮喘癥狀的描述更加完善,并提出相應的治則和方藥。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將哮喘發作的患者稱之為“喘家”,提出用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射干麻黃湯等治療。張仲景認為,外邪侵犯可致哮喘,患者可有“喉中水雞聲”,這與現代醫學之哮喘發作癥狀一致。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系統闡述了痰飲理論,如伏飲、留飲,至今仍對正確辨識呼吸道慢性疾病有指導意義。張仲景描述的哮喘患者易出現“背寒冷如手大”,切合現代臨床情況,也是現代從痰飲論治哮喘的理論基礎。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稱哮喘為:“上氣鳴息”“呷嗽”,并明確指出:“上氣鳴息”是因“邪乘于肺……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斑人浴笔恰八詣t氣動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指出外邪侵襲,與痰相合,使肺管咽喉不利,肺氣宣降失職,肺氣上逆而發出聲音。治療上應加用消痰破飲之品?!兜は姆ā肥状翁岢鱿?,強調痰濁是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將疾病分為未發、既發不同階段,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先”。治療時,因肺為嬌臟,則用藥應選用“薄滋味”之品,專主于“痰”。明代《醫學正傳》中初次將哮與喘分開論述,指出“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同時明確哮即“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毒霸廊珪诽岢觥百砀闭?,指出哮病的反復發作與“夙根”有密切關系,“哮有夙根,遇寒既發,或遇勞既發者,亦名哮喘。”將未發、已發不同階段的治法具體化:扶正氣者須辨陰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到清代,醫家對于哮喘的認識更加詳細具體,這對現代哮喘的治療有重大指導意義??傊?,哮喘病機可總結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后,與中醫學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中西醫結合治療哮喘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優勢。

2癥狀與證候

查看全文

昌盛的秦漢文化教案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脾胃學說分析論文

【關鍵詞】脾胃學說;升降學說

脾胃學說與升降學說均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中醫臨床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學習、研究這2種學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內容及其形成發展過程有很多重疊和交叉之處,如果把它們匯成兩條線,這兩條線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時有交點甚至緊緊纏繞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簡而言之,升降之中見脾胃,脾胃之中寓升降。

1內容上的交叉

脾胃學說的核心內容———脾胃為人體元氣之本,脾胃為精氣升降運動之樞紐,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之運化,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等,無一不與升降密切相關。氣機升降可以說是升降學說的靈魂內容,在升降還未引入醫學之前,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們就把自然界物質的運動變化歸于氣之升降,所以升降從一開始指的就是氣機的升降。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是人體元氣之本,李東垣說:“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1]可見脾胃與氣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那么升降一經引入醫學,必定與脾胃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2]這既屬升降學說的內容,又屬于脾胃學說的內容,既是對水液在人體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的描述,又是對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論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保?]開始運用氣機升降出入的理論解釋與脾胃相關的病理變化。

正因為脾胃為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所以脾胃為病必打破人體升降之和諧;正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病,氣血匱乏則必升降無權;正因為脾胃主水谷精微之運化,所以脾胃病則運化失調,升降無序。由此可知,脾胃病必定影響甚或打破人體升降出入的平衡。同樣,升降失調也會導致脾胃病。李東垣認為,脾胃內傷發病的主要病機是脾胃氣機失調,升降出入失常,所以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另外,自張元素發現藥性升降理論之后,脾胃病的治療用藥又開始受藥性升降理論的指導。綜上可見,脾胃病的病因、病機、治則、用藥與升降亦是聯系緊密、密不可分的??傊?,升降學說與脾胃學說在內容上大多是雜糅在一起的。

2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交叉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案: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教案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查看全文

我國傳統醫學中的醫學倫理觀論文

2以人為本的醫道觀

中國傳統醫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生命價值,認為天地萬物,莫貴于人,把保護人類健康、減少預防疾病、追求健康長壽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倫理的核心。“醫乃仁術”更是以人為本的醫道觀的高度概括。

中國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倡導以人為本,認為性命攸關為大,醫家應潛于醫道,濟世救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鹅`樞·師傳》講:“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中從“愛身知己”“愛人知人”出發,指出“精究方術”是為“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王叔和《脈經·序》中言“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一言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矢χk《甲乙經·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圍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葛洪《肘后備急方·序》中言選錄“率多易得之藥,其不獲已,須買之者,亦皆賤價草石,所在皆有”,以便“貧家野居所能立辦”,強調醫要“愍人之苦,惆人之急,救人之窮”[2]。禇澄在《禇氏遺書》提出“用藥如用兵”“當驗之藥未驗,切勿急投”。

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些醫家,更是把尊重人和愛護人的生命發展到極致,立“仁”為濟世救人的指導思想。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中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的著名論斷;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要求醫家心懷仁愛,不管“貴賤貧富,長幼妍媸,華夷愚智”,要“皆如至親之想”。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中教導醫家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十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施藥無二”。清初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說:“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薄叭省边€是評價醫生的重要標準。南齊楊泉的《物理論·論醫》指出良醫應是“仁愛之士”“聰明理達”“廉潔淳良”“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宋朝林逋在《省心錄·論醫》說“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明代龔信在《古今醫鑒·明醫鑒》中也說:“今之明醫,心存仁義?!庇纱擞^之,中國傳統醫學有著以人為本的仁愛傳統。

以人為本的醫道觀還體現在中國傳統醫學的預防倫理思想中。中國傳統醫學在治療上歷來防重于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睎|漢張仲景進而闡述治未病思想,《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葛洪提出:“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2]。”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敝斓は凇兜は姆ā分姓J為,“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清代葉天士研究既病防變,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摘要】中國傳統醫學對醫德、醫道、生命、健康等問題的深刻看法和認識,形成了傳統醫學倫理觀,鑄就了早期的醫學倫理大廈。它的精誠合一的醫德觀、以人為本的醫道觀、“三才”統一的整體觀以及樸素的生命質量觀為現代醫學倫理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并給當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頗多借鑒。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