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14:53: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知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美知覺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界和藝術作品的觀看,僅僅看到了形狀、色彩、空間或運動,那么這種知覺僅僅是普通知覺。而一個具有審美知覺能力的人,會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藝術心理學研究表明,那推動我們自己的情感活動起來的力,與那些作用于整個宇宙的普遍的力,實際上是同一種力。只有這樣去看問題,我們才能意識到自身在整個宇宙中所處的地位,以及這個宇宙整體的內在統一。
關鍵詞審美知覺能力異質同構表現性審美經驗
一、審美知覺能力
如果一個人對自然界和藝術作品的觀看,僅僅看到了形狀、色彩、空間或運動,那么這種知覺僅僅是普通知覺。而一個具有審美知覺能力的人,會透過這些表面的現象,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美國現代舞之母鄧肯說:“我的第一個舞蹈動作就是從海浪翻騰的韻律中產生的”[1]。因為,“在所有能使人感到歡樂、能使靈魂得到滿足的運動中,海浪的運動在我看來是最為壯觀的。這偉大的波浪運動貫穿著整個自然”[2]。鄧肯把貫穿整個自然的波浪運動視為自然運動的和諧形式,并由此提出,同自然偉力相吻合的波浪形曲線是其全部舞蹈動作的基點。
實際上,自然物的形狀往往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跡;正是物理力的運動、擴張、收縮或成長等活動,把自然物的形狀創造出來。大海波浪所具有的那種富有運動感的曲線,是由于海水的上漲力受到海水本身的重力的作用之后才彎曲過來的;凸狀的云朵和起伏的山巒...樹干、樹枝、樹葉和花朵的那些彎曲的、盤旋的或隆起的形狀,同樣也保持和復現了一種生長力的運動。
聲樂教學的感覺與知覺透析
內容摘要:從認知規律來說,任何事物的認知,都必須經過“感覺—知覺”這一階段。聲樂藝術中,學習各種技巧同樣是從感知開始的,各種感知覺能力的發展與運用,是形成聲樂技能的重要心理因素。感覺、知覺是聲樂老師描繪歌唱發聲的主要手段,是聲樂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
關鍵詞:聲樂教學感覺知覺
在聲樂課上,我們用得最多的詞就是“感覺”,到底什么是感覺?為什么要談感覺?怎樣把握感覺?……這些問題都有待于我們去深入理解和把握。實際上,“感覺”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在我們感覺的同時就會出現知覺,感覺和知覺是不能分割開的。
一、感覺與知覺
感覺與知覺都是客觀事物作用于感受器官并引起神經系統的活動而產生的。產生感覺和知覺的神經機構叫分析器,每種分析器都包括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即感受器、傳入神經和神經中樞。感覺與知覺的生理機制就是各種分析器單一或協同活動的結果。
1.感覺
知覺概念與企業思政教育
摘要知覺理論是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點,把握好知覺及其特性對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從知覺理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簡要分析了知覺理論在企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學設想。
關鍵詞知覺理論特性企業思想政治教育
1知覺理論概述
所謂知覺,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從知覺的這一定義不難看出知覺是人以感覺信息為基礎,在感覺的同時進行整合、加工,從而得出更理性的認識。與感覺不同,知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是多個生理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知覺也是人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分析識別各種信息的主要手段。人們運用知覺來感知世界,反過來作用謐約旱男形R虼?,思想政种^逃ぷ髡咴詼越逃韻蠼幸際庇Ω迷擻彌趵礪鄣撓泄刂?,枕擖x逃韻蟮奈侍庵?,磦蝤采取针对芯壞方法达禎蔡育引导的目的擻彌趵礪勱興枷胝謂逃諂笠倒芾碇型釁浞⒒幼饔玫牡胤健?br>知覺是人們行為的基礎和引導。同樣的,一個人對他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也取決于對他人的知覺,這里的知覺不僅包括對人的外表、穿著、語言等外部特征的印象,還包括對其性格、內心動機、愛好、信仰等內心本質的推測和判斷。知覺在決定企業中個人行為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將企業期望其成員做什么、怎樣做等信息傳遞給成員。然而,在很多的時候,成員在感知這些信息的過程中,仍容易歪曲地理解這些信息。例如,一個企業可以花費幾十萬元為員工創建愉快的工作環境,但是,不論花費多么巨大,如果員工們相信自己的工作環境很糟糕,他們依然會做出相應的行為。也就是說,員工對于情境的知覺是他們行為的基礎。因此,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員工的思想工作,或改變其不符合規范的行為,都必須從知覺入手進行引導。在企業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終是最首要的,員工因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尤其是在看待他人時,常受到各種偏見的影響,由于認識上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而造成知覺的歪曲,對別人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和理解。因此,如何運用知覺理論克服員工之間由于知覺偏差而造成的溝通障礙,對于調節企業人際關系、搞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知覺的偏差效應及其影響
在企業管理中,作用于員工行為的是員工的社會知覺。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這種知覺主要包括對人的知覺、對事件的知覺、對人際關系的知覺三個方面。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員工往往會出現知覺的偏見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和諧。把握好這些偏見及其影響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很有作用。
知覺理論與企業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知覺理論是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點,把握好知覺及其特性對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從知覺理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入手,簡要分析了知覺理論在企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學設想。
關鍵詞知覺理論特性企業思想政治教育
1知覺理論概述
所謂知覺,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從知覺的這一定義不難看出知覺是人以感覺信息為基礎,在感覺的同時進行整合、加工,從而得出更理性的認識。與感覺不同,知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整體屬性,是多個生理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一種,知覺具有整體性、選擇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知覺也是人們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時分析識別各種信息的主要手段。人們運用知覺來感知世界,反過來作用謐約旱男形R虼?,思想政种^逃ぷ髡咴詼越逃韻蠼幸際庇Ω迷擻彌趵礪鄣撓泄刂?,枕擖x逃韻蟮奈侍庵?,磦蝤采取针对芯壞方法达禎蔡育引导的目的擻彌趵礪勱興枷胝謂逃諂笠倒芾碇型釁浞⒒幼饔玫牡胤健?br>知覺是人們行為的基礎和引導。同樣的,一個人對他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也取決于對他人的知覺,這里的知覺不僅包括對人的外表、穿著、語言等外部特征的印象,還包括對其性格、內心動機、愛好、信仰等內心本質的推測和判斷。知覺在決定企業中個人行為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將企業期望其成員做什么、怎樣做等信息傳遞給成員。然而,在很多的時候,成員在感知這些信息的過程中,仍容易歪曲地理解這些信息。例如,一個企業可以花費幾十萬元為員工創建愉快的工作環境,但是,不論花費多么巨大,如果員工們相信自己的工作環境很糟糕,他們依然會做出相應的行為。也就是說,員工對于情境的知覺是他們行為的基礎。因此,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員工的思想工作,或改變其不符合規范的行為,都必須從知覺入手進行引導。在企業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終是最首要的,員工因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尤其是在看待他人時,常受到各種偏見的影響,由于認識上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而造成知覺的歪曲,對別人的行為做出錯誤的判斷和理解。因此,如何運用知覺理論克服員工之間由于知覺偏差而造成的溝通障礙,對于調節企業人際關系、搞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2知覺的偏差效應及其影響
在企業管理中,作用于員工行為的是員工的社會知覺。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社會環境中對他人(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這種知覺主要包括對人的知覺、對事件的知覺、對人際關系的知覺三個方面。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員工往往會出現知覺的偏見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和諧。把握好這些偏見及其影響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很有作用。
中學生觀察品質知覺過程探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選擇感知對象,培養觀察的目的性;注重感知程序,培養觀察的全面性;抓住本質特征,培養觀察的精確性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不可能同時對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對象集中在少數事物上、觀察的全面性是指通過觀察能獲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事物的特征是事物本質的外部表現,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認識事物本質的關鍵、根據教學目標體系,制訂出“雙基”與能力的具體要求、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實際和教學條件來選擇教法、廣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特點、化學習結構,使學生領悟和掌握五環節等,具體請詳見。
"化學教學中學生觀察品質的培養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人從現實中主動積極獲得感性認識的活動形式?;瘜W科學的發展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品質的培養,意義更顯重要。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品質呢?
一、選擇感知對象,培養觀察的目的性
在觀察過程中,人不可能同時對所有的事物感知,往往把感知的對象集中在少數事物上,也就是說知覺具有選擇性。根據知覺的這一特性,必須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目的,讓學生圍繞目的,主動地選擇感知的事物進行觀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維也才能清晰準確。
例如,做“鎂帶在空氣中燃燒”這一實驗,目的是要導出“化學變化”這一概念,而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的物質生成。因此,要引導學生把觀察的重點放在:(1)點燃前鎂帶的顏色、狀態和硬度;(2)燃燒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和硬度,以防止學生只注意了“燃燒時發出的耀眼的強光”這一現象,而忽視了“反應后生成物的特征”這一觀察的重點。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養觀察的全面性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注重正確的音樂知覺鍛煉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向,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梢哉f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也是一門感情的藝術。音樂會引發人的一系列知覺。通過知覺我們才可以感受音樂、了解音樂進而學習音樂?!缎乱魳氛n程標準》強調音樂教育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然而音樂教育本身,不論是聲樂、器樂亦或是理論的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一種技術和技巧的學習。如何將音樂教育真正轉變為情感的審美教育和技術技巧的教育,或者說如何將兩種教育緊密結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成為了當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我覺得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從我們如何感知音樂這一步做起,即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知覺。
一、音樂知覺的概念界定
(一)音樂知覺
知覺(perception)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不僅能反映個別屬性,而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的協同活動,按事物的相互關系或聯系整合成事物的整體,從而形成該事物的完整映象。音樂知覺最重要的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是從整體上感受、體驗音樂的要素。這種音樂知覺能力與注意、記憶、興趣、愛好有著密切的關系。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二者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因此,音樂知覺可以分為對音高、節奏、音量、音色及旋律、調式調性和曲式、復調、和聲、情感、審美體驗等方面的感知。正確的音樂知覺的形成對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我們了解音樂、學習音樂的前提和基礎。
(二)音樂知覺組成要素
通過以上概述,我們可將音樂知覺的組成要素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對音樂本身組成要素的感知,即直接通過聽覺就可以得到的音樂組成要素。這些要素包括音高、節奏、音色、旋律、調式調性、曲式、復調、和聲等。二是對音樂的“引申要素”的感知。這些要素包括對音樂情感、審美體驗和創作風格,創作意義等方面的感知。之所以稱之為“引申要素”,是因為這些要素本來也是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些組成要素不是我們可以通過聽覺感知就可獲得。而是我們需要利用或者結合其他的中介工具而獲得的。例如通過老師的講解,書籍資料的介紹,我們能了解到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風格以及音樂作品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情感;我們根據自身不同的人生閱歷傾聽音樂而獲得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探討論文
摘要: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一般被把握為一種“視知覺形式完形理論”,把視知覺完形形式的生成歸于視知覺的完形傾向之下。實際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個“完形”形式的生成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視知覺形式的達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進行的;那么所有創造出來的形式,也都呈現為動力式樣。同時,在視知覺形式動力作用下,意義、表現等在形式創造中所必須具備的東西也都得以產生。因此,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更多地將格式塔發展為形式的形成和建構的動力機制,從而使我們對之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
關鍵詞: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視覺動力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被認為是現代兩個影響最大的心理學美學流派之一。雖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經開始把格式塔心理學的許多基本原理運用于藝術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大放異彩的卻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無論從中國,還是國外來看,可以說阿恩海姆對視知覺形式的研究,已經成了美學和藝術理論的重要資源。
一、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國內學者對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介紹、評述,主要是把他當作格式塔心理學的形式理論在藝術領域的闡釋者來對待的,而沒有注意到其美學思想已經將視覺完形形式理論“動力化”了,因此,對其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主要原因是國內的一般學者對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藝術與視知覺》(1954)和《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1969)這兩部著作上。在對《藝術與視知覺》(1954)的理解上,大多數學者主要關注視知覺的“完形”傾向,而沒有對視知覺形式動力進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對《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這部著作也只是關注視覺與思維的問題,而沒有從視知覺形式動力之于視覺思維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審視。盡管國內有的學者對阿恩海姆“張力”理論給予了充分關注,但沒有發現他在1974年再版的《藝術與視知覺》中已用“動力”代替了“張力”的核心概念的情況。因此,國內學者一般在論述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時,大都談的是他的“張力論”,而不是“動力論”。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IanVerstegen在“Arnheim,GestaltandArt”一書中,對知覺動力理論在繪畫、啞劇、音樂以及詩歌等藝術門類中的具體體現進行了探討,但沒有從視知覺形式的形成和建構的動力機制這個角度對阿恩海姆藝術理論進行研究。
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一般被把握為一種“視知覺形式完形理論”,把視知覺完形形式的生成歸于視知覺的完形傾向之下。實際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個“完形”形式的生成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視知覺形式的達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進行的;那么所有創造出來的形式,也都呈現為動力式樣。同時,在視知覺形式動力作用下,意義、表現等在形式創造中所必須具備的東西也都得以產生。因此,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更多地將格式塔發展為形式的形成和建構的動力機制,從而使我們對之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
關鍵詞: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視覺動力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被認為是現代兩個影響最大的心理學美學流派之一。雖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經開始把格式塔心理學的許多基本原理運用于藝術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大放異彩的卻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無論從中國,還是國外來看,可以說阿恩海姆對視知覺形式的研究,已經成了美學和藝術理論的重要資源。
一、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研究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國內學者對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介紹、評述,主要是把他當作格式塔心理學的形式理論在藝術領域的闡釋者來對待的,而沒有注意到其美學思想已經將視覺完形形式理論“動力化”了,因此,對其視知覺形式動力理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主要原因是國內的一般學者對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研究大都建立在《藝術與視知覺》(1954)和《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1969)這兩部著作上。在對《藝術與視知覺》(1954)的理解上,大多數學者主要關注視知覺的“完形”傾向,而沒有對視知覺形式動力進行深入的研究。一般對《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這部著作也只是關注視覺與思維的問題,而沒有從視知覺形式動力之于視覺思維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審視。盡管國內有的學者對阿恩海姆“張力”理論給予了充分關注,但沒有發現他在1974年再版的《藝術與視知覺》中已用“動力”代替了“張力”的核心概念的情況。因此,國內學者一般在論述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時,大都談的是他的“張力論”,而不是“動力論”。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IanVerstegen在“Arnheim,GestaltandArt”一書中,對知覺動力理論在繪畫、啞劇、音樂以及詩歌等藝術門類中的具體體現進行了探討,但沒有從視知覺形式的形成和建構的動力機制這個角度對阿恩海姆藝術理論進行研究。
阿恩海姆藝術表現探討論文
一、視知覺形式動力摘要:通向探詢藝術表現之門徑
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但不囿于格式塔心理學的現成理論,而是把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藝術領域時有所拓展。他并沒有止于力的結構是藝術表現的基礎,而是為藝術表現引入了一個新的探究視角——視知覺形式動力。阿恩海姆認為,我們的視覺并不是一臺能夠進行自動調節的攝影機,而是有機體在生存斗爭中發展出來的能對外界環境做出適當反應的工具。和有機體關系最為密切的東西,莫過于那些在它四周活躍著的力——它們的位置、強度和方向。這些力的最基本屬性是敵對性和友好性。這樣一些具有敵對性和友好性的力對我們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們的表現性,而且只有形式動力才能被神經系統所把握??梢姡⒍骱D钒研问絼恿退囆g表現緊密聯系了起來。
1.視知覺形式動力是藝術的內在表現。一般認為,所謂的內在表現就是視覺對象本身所直接呈現出來的東西。阿恩海姆認為,一棵樹或者一座塔,看上去總是在往上伸展,斧子之類的楔形物體,使人感覺到有一種向著成銳角狀的兩側邊行進的動力。這些動力性質是知覺的原初成分,而且經常造成比外形本身還要直接的影響。因此,所謂的藝術內在表現,表面看來是視覺對象本身所直接呈現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視知覺和視覺刺激物相互功能而生成的視知覺形式動力。
沃爾夫林和利普斯都明顯意識到了物體外形的內在表現性,但他們都把這種內在表現解釋為觀者自己肌肉感覺的投射。阿恩海姆則認為,視覺表現的主要功能源自于視覺外形本身的形式屬性,由于觀者接受的是外表外形的視覺意象,經過觀者的神經系統加工,這些外形才獲得了動力特征,是主客體之間的“異質同構”,而不是觀者自己肌肉感覺的投射?!拔乙呀涥U述過,把感覺的原材料組織成我們覺察到的外形的心理上的力,和我們經驗為視覺意象的動力構成是同一種力。沒有必要求助于另一種感覺形式,比如肌肉運動知覺的意識來解釋這種主要的影響”{3}。
2.視知覺形式動力具有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性。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表現性源自于視覺外形本身的形式屬性,更進一步說是物體通過其形式所呈現出來的象征(symbol)意義。他認為象征就是藝術再現超越符號本身的東西?!八囆g作品的每一成分,不論它是從屬于知覺形式還是題材,都是象征化的,也就是說,所再現的是某些超越其本身的東西”{4}。關鍵之處在于,他認為真正的象征源自于知覺物體的內在表現,而不是人為地把某些符號賦予了象征意義。人們卻通常使用承載習俗意義的外形表達象征意義。比如,十字形教堂象征十字架,林肯紀念堂的三十六根立柱象征林肯逝世時組成美國的州數,把監獄的大門設計在地下,象征正義重壓之下的罪惡等。阿恩海姆認為這些象征意義停留在相對淺顯的層次上,這些傳統符號的象征意義具有相對的限定意義,不是原型而是有限的應用。比如,十字形不僅可以象征十字架,也可以象征十字路口、象征向四方拓展的行為、象征火種的傳播等。因此,阿恩海姆認為藝術家應該首先關注知覺表現的廣泛象征意義,而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覺之中,因為它們植根于最強、最普遍的人類經驗之中。這種象征意義才會非常深刻,不會隨文化習俗變化而變化。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覺之中,是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因為它們植根于最強、最普遍的人類經驗之中。這和榮格的有關象征的內涵直接在意象中知覺到的思想一般基本一致,但阿恩海姆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前進了一步,認為自然的象征意義源自于知覺物體的內在表現,對于視覺藝術而言,自然的象征意義也就是寓于物體形式中的動力,即動力的象征意義。二、阿恩海姆藝術表現論的有效性范圍及意義
對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有效性存在一個普遍疑問,并把它作為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局限性來看待,那就是同一對象、形式、力的結構,為什么在不同時代、不同種族、或不同個人的知覺中,卻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現性呢?⑤也就是說,既然是同一對象、同一形式、同一力的結構,那么在不同時代、不同種族、或不同個人的知覺中,應該具有相同的表現性。可為什么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呢?這種疑問的產生,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理解阿恩海姆視知覺完形力論的有效性范圍。
阿恩海姆藝術表現研究論文
一、視知覺形式動力摘要:通向探詢藝術表現之門徑
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但不囿于格式塔心理學的現成理論,而是把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應用于藝術領域時有所拓展。他并沒有止于力的結構是藝術表現的基礎,而是為藝術表現引入了一個新的探究視角——視知覺形式動力。阿恩海姆認為,我們的視覺并不是一臺能夠進行自動調節的攝影機,而是有機體在生存斗爭中發展出來的能對外界環境做出適當反應的工具。和有機體關系最為密切的東西,莫過于那些在它四周活躍著的力——它們的位置、強度和方向。這些力的最基本屬性是敵對性和友好性。這樣一些具有敵對性和友好性的力對我們感官的刺激,就造成了它們的表現性,而且只有形式動力才能被神經系統所把握??梢?,阿恩海姆把形式動力和藝術表現緊密聯系了起來。
1.視知覺形式動力是藝術的內在表現。一般認為,所謂的內在表現就是視覺對象本身所直接呈現出來的東西。阿恩海姆認為,一棵樹或者一座塔,看上去總是在往上伸展,斧子之類的楔形物體,使人感覺到有一種向著成銳角狀的兩側邊行進的動力。這些動力性質是知覺的原初成分,而且經常造成比外形本身還要直接的影響。因此,所謂的藝術內在表現,表面看來是視覺對象本身所直接呈現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視知覺和視覺刺激物相互功能而生成的視知覺形式動力。
沃爾夫林和利普斯都明顯意識到了物體外形的內在表現性,但他們都把這種內在表現解釋為觀者自己肌肉感覺的投射。阿恩海姆則認為,視覺表現的主要功能源自于視覺外形本身的形式屬性,由于觀者接受的是外表外形的視覺意象,經過觀者的神經系統加工,這些外形才獲得了動力特征,是主客體之間的“異質同構”,而不是觀者自己肌肉感覺的投射。“我已經闡述過,把感覺的原材料組織成我們覺察到的外形的心理上的力,和我們經驗為視覺意象的動力構成是同一種力。沒有必要求助于另一種感覺形式,比如肌肉運動知覺的意識來解釋這種主要的影響”{3}。
2.視知覺形式動力具有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性。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表現性源自于視覺外形本身的形式屬性,更進一步說是物體通過其形式所呈現出來的象征(symbol)意義。他認為象征就是藝術再現超越符號本身的東西?!八囆g作品的每一成分,不論它是從屬于知覺形式還是題材,都是象征化的,也就是說,所再現的是某些超越其本身的東西”{4}。關鍵之處在于,他認為真正的象征源自于知覺物體的內在表現,而不是人為地把某些符號賦予了象征意義。人們卻通常使用承載習俗意義的外形表達象征意義。比如,十字形教堂象征十字架,林肯紀念堂的三十六根立柱象征林肯逝世時組成美國的州數,把監獄的大門設計在地下,象征正義重壓之下的罪惡等。阿恩海姆認為這些象征意義停留在相對淺顯的層次上,這些傳統符號的象征意義具有相對的限定意義,不是原型而是有限的應用。比如,十字形不僅可以象征十字架,也可以象征十字路口、象征向四方拓展的行為、象征火種的傳播等。因此,阿恩海姆認為藝術家應該首先關注知覺表現的廣泛象征意義,而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覺之中,因為它們植根于最強、最普遍的人類經驗之中。這種象征意義才會非常深刻,不會隨文化習俗變化而變化。最有力的象征源自于最基本的知覺之中,是最自然、最深刻的象征,因為它們植根于最強、最普遍的人類經驗之中。這和榮格的有關象征的內涵直接在意象中知覺到的思想一般基本一致,但阿恩海姆在這個思想基礎上前進了一步,認為自然的象征意義源自于知覺物體的內在表現,對于視覺藝術而言,自然的象征意義也就是寓于物體形式中的動力,即動力的象征意義。二、阿恩海姆藝術表現論的有效性范圍及意義
對于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有效性存在一個普遍疑問,并把它作為阿恩海姆美學思想的局限性來看待,那就是同一對象、形式、力的結構,為什么在不同時代、不同種族、或不同個人的知覺中,卻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現性呢?⑤也就是說,既然是同一對象、同一形式、同一力的結構,那么在不同時代、不同種族、或不同個人的知覺中,應該具有相同的表現性??蔀槭裁磳嶋H情況卻不是這樣呢?這種疑問的產生,可以說是沒有真正理解阿恩海姆視知覺完形力論的有效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