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0:09: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支氣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支氣管肺炎護理
1一般護理
1.1環境將不同病原患兒盡量分開房間收住,接觸患兒,注意消毒隔離操作。病室每天定時紫外線消毒1小時,開窗通風換氣2~3次,每次20~30min,室內溫度要保持在18℃~20℃,濕度為55%~65%,患兒內衣應寬松,及時更換尿布,使患兒感覺舒適,各種處置集中進行,安靜、舒適的環境能使患兒更好地休息和睡眠,有利于病情好轉。
1.2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缺氧癥狀根據病情采取相應的體位,凡有缺氧癥狀,如呼吸困難、口唇發紺、煩躁、面色灰白等情況時應立即給氧。一般采用鼻導管給氧。氧濃度為0.5-1L/min,氧濃度不超過40%,氧氣應濕化,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缺氧明顯者可用面罩給氧,氧流量2-4L/min,氧濃度50%-60%。若出現呼吸衰竭,則使用人工呼吸器。
1.3發熱護理支氣管肺炎患兒常有發熱,發熱時幫患兒松解衣被,及時更換汗濕衣服,并用熱毛巾把汗液擦干,以免散熱困難而出現高熱驚厥;同時也避免汗液吸收、皮膚熱量蒸發而引起受涼加重病情。體溫在38.5℃以上按醫生要求予物理降濕或藥物降溫,如酒精擦浴、冷水袋敷前額等,對營養不良、體弱的病兒,不宜服退熱藥或酒精擦浴,可用溫水擦浴降溫。退熱處置后30~60min復測體溫,高熱時須1~2h測量體溫一次,及時做好記錄。并隨時注意有無新的癥狀或體征出現,以防高熱驚厥或體溫驟降。給患兒多喝溫開水或者靜脈補液,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虛脫。
1.4飲食肺炎患兒在患病期間要有足夠的水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于消化的食品。喂養時將頭部抬高,鼓勵較大的患兒多喝水,適量喝些新鮮果汁,宜食半流食品,如稀飯、爛面條、雞蛋湯等。如果不能進食,則需要靜脈輸液等治療。
2密切觀察病情
細支氣管肺研究論文
關鍵詞:細支氣管肺泡癌
細支氣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BAC)在wHO分類中歸于肺腺癌。自1876年malassez報道本病以來,盡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不但病因發病機理未闡明,而且其組織發生、亞型分類、以及究竟是肺腺癌的亞型,還是肺癌的獨立類型等等均無統一認識。近年來發達國家的一些研究資料表明,bAC的發生率明顯上升。barsky等[1]統計分析了1955~1990年1527例肺癌各種類型構成比的動態變化發現,鱗癌從56.1%(1955~1960年)下降至22.2%(1986~1990年);同期,肺腺癌(包括bAC)從14.6%上升至46.5%,大大超過鱗癌。bAC的增長尤為顯著,1955~1960年僅占肺癌的5%,70年代以來迅速上升,至1990年已達24%,幾乎與鱗癌相等。而非bAC肺腺癌變化不明顯,表明肺腺癌的上升主要是bAC發生率增長所致。這與auerbach(美國1991年)和ikeda(日本1911年)的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bAC患者平均年齡低于非bAC腺癌,前者為59.2±11.5歲;后者為64.1±13.5歲。女性肺癌1/4以上為bAC,十分突出[1]。
一、bAC的組織學分型
bAC在鏡下觀察其基本特征和4項診斷標準(周圍型病灶、非來源于中央支氣管、腫瘤細胞沿肺泡間隔生長、肺外無原發性腺癌)已被廣大病理工作者接受。有關亞型分類尚無統一意見。各家從自己的認識提出各自的組織學亞型,如manning等將bAC分為Ⅰ型和Ⅱ型兩個亞型。閻培莎、李維華根據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將bAC分為4型即肺泡型、乳頭狀型、粘液型和混合型。近期的文獻將bAC分為3型[2]:粘液型、非粘液型和硬化型。
1.粘液型:約占bAC的42%,形態改變與maning等的Ⅰ型bAC和閻培莎、李維華[3]的粘液型基本相同。細胞呈杯狀細胞樣,光鏡、電鏡和組織化學檢查均具粘液細胞的特征,往往無間質纖維化,間質無慢性炎癥細胞浸潤,形態學上很難與轉移性腺癌,特別是來自結腸和卵巢的腺癌鑒別。
支氣管哮喘藥物整治情形
1、茶堿類
茶堿是常用的平喘藥物,應用已經有50余年。茶堿是屬于黃膘類衍生物,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除了直接舒張平滑肌外,還具有抗炎作用,具體表現為:首先,抑制IgE介導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通過提高人體內嗜酸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內環磷腺苷(cAMP)的濃度而抑制其釋放;其次,能降低支氣管哮喘患難者呼吸道中白細胞介素4(IL-4)和白細胞介素5(IL-5)的含量來影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從而使嗜酸粒細胞釋放白三烯減少約61%;第三,茶堿可明顯抑制中性粒細胞粘附毛細血管壁,進一步抑制其游出毛細血管而發揮吞噬作用,同時能加強單核-巨噬細胞的趨化作用,由于平喘效果顯著,是臨床上首選藥之一,目前使用的有氨茶堿、喘定、定喘止咳片及茶堿緩釋片、控釋片等,今后主要是小劑量,長效控釋制劑為其發展方向。
2、B2腎上腺素受體興奮劑(B2-AG)
B2腎上腺素受體興奮劑也是常用藥物之一,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少,主要是擴張支氣管,它刺激B2-AG受體可使收縮的支氣管平滑肌舒張,最近研究表明,它對免疫系統、炎癥介質具有廣泛的調控作用,能過TH1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抑制TH細胞因子分泌,間接促進TH2細胞因子分泌,還有抑制嗜酸粒細胞粘膜附和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但根據循證醫學調查發現,長期吸入可使癥狀加重,氣管反應性增高,病死率升高,病死率升高。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有舒喘靈,氯喘片、博利康尼,阿斯美等藥物,中藥麻黃也含有其成分,因此一些平喘中成藥中基本上含有此成分。
3、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目前治療中最為有效的藥物,主要作用于靶細胞,它能夠能過抑制氣管炎癥而有效地控制支氣管哮喘癥狀。研究發現,使用糖皮質激素可明顯抑制IL-4和IL-5面IL-4與呼吸道重塑結構有關,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撤藥過快,可能導致急性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和呼吸道炎癥的復發,就慢性支氣管哮喘者來就,即使長期給予糖皮質激素也難以降低其持續的呼吸道高反應性,臨床上除了地塞米松,強的松外,最常用的是倍他米松的氣霧劑。
支氣管擴張患者藥學護理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醫療機構應當配備適當數量的臨床藥師,臨床藥師應當全職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工作,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指導患者安全用藥。我院通過規范化培訓的臨床藥師于2011年5月開始深入臨床,加入由醫師和護士組成的臨床治療團隊,開展臨床合理用藥工作,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用藥咨詢,受到醫師和患者的好評。本文是臨床藥師參與一例支氣管擴張癥患者治療的實踐,主要對患者進行藥學監護、用藥教育等,供廣大臨床藥師共同探討、交流,以達到互相提高、合理用藥的目的。
1病例資料
患者,男,58歲,因“咳嗽,咳黃膿痰,咯血5天”入院。3個月前出現咳嗽,咳黃痰,在當地醫院行抗感染治療后好轉(用藥不詳),此次于5天前開始咳嗽,咳黃膿痰,突發大咯血,為鮮紅色,約200mL,乏力,伴胸悶,無胸痛、發熱,為明確診斷,進一步治療,求治我院。既往無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結核病史,否認藥物過敏和藥物不良反應史。入院查體:體溫36.7℃,呼吸22次/miIl,脈搏80次/min,血壓126/89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慢性消瘦病容,神志淡漠,雙肺呼吸音弱,聽診雙肺可聞及干濕性噦音,杵狀指(+),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輔助檢查:CT顯示,右下及左肺野見斑片狀、磨玻璃樣模糊影,肺紋理粗亂,肺野透亮度增高,考慮支氣管擴張并感染;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肺型P波(右房大),sT.T改變;心臟彩超示,右房擴大,右室肥大;血常規,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為89.1%。入院診斷:支氣管擴張癥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2用藥情況
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先后使用了注射用頭孢哌酮/他唑巴坦鈉、注射用頭孢他啶、環丙沙星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微量泵泵入垂體后葉素注射液收縮肺小動脈、肺毛細血管止血;在抗感染的基礎上靜滴氨茶堿注射液擴張支氣管,改善氣流受限,霧化吸入氨溴索注射液清除氣道分泌物;口服氫氯噻嗪片、氨苯蝶啶片緩解心肺壓力和雙下肢水腫癥狀。
3藥學監護
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資料、本組42例患兒具有發熱、咳嗽、氣促或呼吸困難、肺部有較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出現不同程度氣促或呼吸困難31例,肺部存在中細啰音28例、方法、記錄患兒治療前癥狀和體征,并逐日觀察記錄治療后癥狀和體征變化、取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清進行支原體等非典型病原菌抗原或抗體測定、療效評估、痊愈: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病原學檢測及藥敏試驗、肺炎患兒各項指標恢復時間、治療結果、小兒支氣管肺炎常見病原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目的:研究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本院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42例。阿奇霉素劑量按10mg/(kg·d),用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成阿奇霉素濃度為1.0mg/ml靜脈滴注1~3h,療程為5~7d。觀察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變化及外周血、肝功能、腎功能、X線胸片變化,并取咽部或上呼吸道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阿奇霉素藥敏試驗,或取上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清進行支原體等非典型病原菌抗原或抗體檢測。結果:痊愈16例,顯效21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為88.1%。6例發生不良反應,占14.3%,其中,納差3例,惡心、腹痛1例,皮膚風團1例,靜脈滴入處疼痛1例,停藥1d后不良反應消失。結論: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療效好,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阿奇霉素;兒童;支氣管肺炎
為了解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的臨床療效,筆者對2007年1~12月在本院兒科應用注射用阿奇霉素(沈陽第一制藥廠生產)治療的42例小兒支氣管肺炎患兒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小兒支氣管哮喘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小兒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支氣管哮喘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用綜合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協定方口服,方劑組成:炙麻黃、杏仁、白果、半夏、地龍、甘草各3g,黃芪10g,茶葉1g,蔥白半支。發熱者炙麻黃改為生麻黃,每日1劑,水煎服代茶頻服。結果:治療組臨床治愈22例占84.6%,復發12例占66.7%,兩組比較P<0.01,有顯著性差異。結論:采用本中藥協定方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確切,減少復發率,增強患兒的免疫功能,是小兒支氣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病之一,為提高本病的治療效果,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取得較好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所有病例為1998年1月~2001年5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的支氣管哮喘患兒。診斷依據為1993年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制訂的《兒童哮喘診斷標準》確診,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齡5~11歲,平均9.2歲;病程1~5年,平均2.4年;病情程序:中度39例,重度6例。對照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齡5~11歲,平均9.1歲;病程1~4年,平均3.1年;病情程度,中度37例,重度8例,所有患兒入選時無急性哮喘發作。
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藥學服務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治療和藥學服務,探討藥學監護的模式和臨床效果;方法將46例哮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3例,觀察組,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藥學監護計劃,進行用藥基礎知識、依從性、合理性、肺功能、哮喘控制測評,接受6個月的全面藥學服務,并每月跟蹤調查登記;對照組僅常規治療和一般干預。結果兩組患者,在哮喘用藥知識、依從性、合理性、肺功能、(FEV1%、PEV%)、哮喘控制測試等方面,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5)。結論藥學服務能夠顯著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知識知曉度,提高用藥依從性和合理用藥水平,改善肺功能、控制哮喘,提供全面的藥學服務是提高支氣管哮喘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關鍵詞:哮喘;藥學服務;效果分析
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專家提出既要控制發作又要降低未來風險作為目標[1]。由于以往治療未能重視藥學服務,許多哮喘控制率遠低于指南目標,而且反復發作加重造成患者肺功能不斷破環,再住院治療次數增加,身心健康和經濟負擔都得到嚴重影響。為了提高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我們于2014年2月起對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全面實施藥學服務,取得非常滿意的效果,先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間門診、急診及住院病人的支氣管哮喘患者46例為研究對象。年齡為6-50歲不等,病期半年至15年,根據患者就診時肺功能測定(FEV1%、PEF%)兩項指標,結合患者哮喘嚴重程度分輕、中、重三個程度,將46例隨機分成兩組,且兩組在年齡、病期、嚴重程度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5)。所有患者均登記基本資料,便于隨訪追蹤調查。
1.2藥學服務。藥學監護、藥學干預、藥學咨詢。兩組患者均給與常規治療,輕度:每天吸入氟替卡松氣霧劑;中度:加口服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重度:布地奈德溶液、沙丁胺醇溶液、異丙托溴胺溶液混合霧化吸入,每晚口服孟魯司特鈉片。觀察組施行藥學服務干預,周期為6個月,建立患者電子檔案,每月一次登記基本信息、病史、用藥情況、不良反應、依從性等,針對不同患者提供個體化用藥指導。向患者及家屬面對面指導用藥方法、給藥劑量、途徑、藥物相互作用、不良反應、禁忌癥、聯合用藥及患者依從性問題。并利用電話隨訪提供即時服務,發現問題及時溝通、調整用藥方案。解答患者或家屬提出的有關用藥咨詢,用藥常識,指導合理用藥。
中西醫治療支氣管哮喘分析
摘要:古代醫家治療哮喘最常用的藥物為麻黃,應用時多“去上沫”,現代研究發現,“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黃堿,“去上沫”后可以減緩麻黃發汗解表之力,更適于哮喘的治療。歷代醫家根據哮喘的病因病機,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如小青龍湯、參蘇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復雜、靶點不明等缺點。而西藥給藥便捷,作用機制明確,但亦存在諸多副作用。所以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應借鑒現代醫學手段,加大對給藥途徑、作用機制、中藥單體、復合制劑的研究。借鑒現代醫學疾病量化標準,將中醫證候量化,實現精準辨證、精準用藥,為治療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支氣管哮喘;從痰飲論治;麻黃;中西醫結合
哮喘是以慢性氣道炎癥為特征的一種異質性疾病,主要癥狀有喘息、氣短、胸悶、咳嗽等,同時具有可變性呼吸氣流受限[1]。全球哮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哮喘患者約有3億,臨床患病率約為4.5%。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哮喘患者約有3000萬,臨床患病率為1.42%[2],14歲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1.24%[3],且哮喘患病率較過去明顯增加[4-5]。筆者總結古今各醫家對哮喘的認識,論述中醫藥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為臨床防治哮喘提供思路與方法。
1理論溯源
《黃帝內經》中有“喘鳴”“喘喝”“喘呼”“喘鳴肩息”等癥狀的記載,與現代醫學哮喘的典型臨床表現一致?!饵S帝內經》認為,陰陽失和是哮喘的核心病機,《素問•太陰陽明論》言:“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薄端貑?#8226;陰陽別論》言:“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東漢末年,張仲景在繼承《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對哮喘癥狀的描述更加完善,并提出相應的治則和方藥。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將哮喘發作的患者稱之為“喘家”,提出用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射干麻黃湯等治療。張仲景認為,外邪侵犯可致哮喘,患者可有“喉中水雞聲”,這與現代醫學之哮喘發作癥狀一致。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系統闡述了痰飲理論,如伏飲、留飲,至今仍對正確辨識呼吸道慢性疾病有指導意義。張仲景描述的哮喘患者易出現“背寒冷如手大”,切合現代臨床情況,也是現代從痰飲論治哮喘的理論基礎。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稱哮喘為:“上氣鳴息”“呷嗽”,并明確指出:“上氣鳴息”是因“邪乘于肺……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斑人浴笔恰八詣t氣動于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指出外邪侵襲,與痰相合,使肺管咽喉不利,肺氣宣降失職,肺氣上逆而發出聲音。治療上應加用消痰破飲之品?!兜は姆ā肥状翁岢鱿瑥娬{痰濁是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將疾病分為未發、既發不同階段,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先”。治療時,因肺為嬌臟,則用藥應選用“薄滋味”之品,專主于“痰”。明代《醫學正傳》中初次將哮與喘分開論述,指出“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同時明確哮即“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毒霸廊珪诽岢觥百砀闭?,指出哮病的反復發作與“夙根”有密切關系,“哮有夙根,遇寒既發,或遇勞既發者,亦名哮喘。”將未發、已發不同階段的治法具體化:扶正氣者須辨陰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到清代,醫家對于哮喘的認識更加詳細具體,這對現代哮喘的治療有重大指導意義。總之,哮喘病機可總結為:“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后,與中醫學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中西醫結合治療哮喘已成為我國獨有的優勢。
2癥狀與證候
小兒氣管支氣管異物護理探討論文
呼吸道異物是耳鼻喉科急癥之一。是經口誤吸外界物質而致病。多發生于4歲以下的小兒,原因是小兒氣管與食管交叉處的“會厭軟骨”發育不成熟,功能不全,咽反射弱,也就是一旦異物嗆入,無法通過強的咳嗽反應咳出異物,導致異物吸入氣管。一旦吸入異物,較大的易致喉阻塞,出現呼吸困難、面唇紫紺,短時間引致窒息危及生命。較小的則易進入支氣管引起嗆咳,繼而轉為劇烈陣咳,喘鳴,呼吸困難。尖銳異物刺傷喉部可發生咯血、甚至皮下氣腫[1]。常見異物的種類有:鈕扣、玻璃球、豆類、果核、玩具的零件、硬幣、花生米、瓜子、螺絲釘等,以及有些家長給幼兒喂藥時,不注意方法,捏緊幼兒的鼻子喂藥,結果導致藥粒進入幼兒的氣管等等。
1預防
(1)首先應教育兒童不要養成口內含物的習慣。當小孩口中含有食物的時候,不要引逗他們哭笑、說話或驚嚇,應耐心勸說,使其吐出,不可打罵,以防將食物吸入氣管。如果小兒已經哭鬧,不能再硬逼其進食,否則容易導致異物進入呼吸道。把孩子容易吸入的小物品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玩具應安全。(2)小孩嘔吐時,應該把他的頭偏向一側,使他容易吐出,免得吸入氣管。(3)如咽部有異物,絕不可用手指挖取,也不可用吞咽大塊食物的方法將異物壓下去,應設法誘其吐出。(4)3歲以下小兒應盡量少吃干果、豆類,家長及保育員平時對小兒應注意,不要給予瓜子、花生米一類食物給小兒。(5)幼兒哺乳用奶瓶喂奶時要注意橡皮奶頭孔眼不要過大,防止吸奶過急、過沖;喂奶次數不要過多或喂奶量過大;喂奶前不要讓寶寶過于哭鬧;不要吸吮帶眼的假奶頭;喂奶時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滿奶頭。做到這些可以防止寶寶胃內吸入過多的空氣而致嘔吐。此外,喂奶后不要過早地翻動寶寶,最好把寶寶豎起來,輕輕拍打背部,使他打出幾個”飽嗝”后,再放回床上,這樣寶寶就不容易發生嘔吐了。容易嘔吐的孩子最好喂奶后,將他的床頭抬高一些,頭側位睡,防止嘔吐時發生窒息或引起吸人性肺炎及氣管異物。
2護理
(1)在未取出異物之前要設法讓其安睡,避免身體震動,避免各種原因導致患兒刺激性咳嗽,防止咳嗽震動后在支氣管的異物松動,又回到總氣管來而發生呼吸困難和窒息的危險。(2)為保證鏡取異物成功,在使用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①小兒氣道細窄,所用的支氣管鏡外徑應細,操作技術應熟練,以縮短操作時間,減少對氣道動力學的干擾。②為減少全身麻醉對小兒的不利影響,鏡檢時可不用麻醉,但其喉頭活躍,操作難度增大,有可能突發窒息,故應與有關科室合作,做好氣管切開和心肺復蘇的準備。③取出異物后,還應密切觀察有無喉頭、聲門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3)術后護理:在手術取出異物后,患者的病情改變,以呼吸道粘膜損傷、可能受到細菌感染為主要矛盾,應給予抗感染治療及減輕粘膜反應護理等。①術后平臥休息,少說話,小兒應避免哭鬧,以防引起并發癥。②局麻2h內禁食禁水,飲食宜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手術后的1~2天可進食流質飲食,逐步過度為普通飲食。③喂食要小心,不宜過快過急,以免食物嗆入氣管,誘發呼吸道感染。防止溢奶時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④注意口腔清潔,可用撒羅水或食鹽水漱口。⑤觀察有無皮下氣腫或縱隔氣腫、氣胸及肺部感染情況,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還應準備胸腔抽氣用物,水封瓶等。⑥氣管鏡術后24h內應密切觀察有無呼吸困難并備好氣管切開包、吸引器、氧氣及急救藥品等。⑦保持病室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用暖氣設備時,空氣太干燥,可以在地上灑水。
參考文獻
支氣管結核仿真內鏡與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對比研究
【關鍵詞】仿真內鏡;,,纖維支氣管鏡;,,結核,,,,
摘要:目的:對比研究仿真支氣管鏡(Virtualendoscopy,VE)檢查與纖維支氣管鏡(FiberopticBronchoscopy,FOB)檢查在支氣管結核診斷中的價值。方法:分別從發現支氣管結核肉芽腫生長的陽性率、發現管腔狹窄的陽性率、支氣管變形和肺不張顯示陽性率及檢查到狹窄遠端支氣管的陽性率四個方面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結果:兩種檢查方法在發現支氣管變形和肺不張顯示方面完全一致;在發現支氣管結核肉芽腫生長方面FOB優于VE;在發現支氣管狹窄方面,VE和FOB檢查無明顯差別;在檢查結核狹窄處遠端支氣管方面,VE優于FOB。結論:VE和FOB各有優缺點,VE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FOB,用于支氣管結核的診斷。
關鍵詞:仿真內鏡;纖維支氣管鏡;結核
多年以來,臨床對支氣管結核診斷所采取的檢查手段為:CT、MR、痰細胞學檢查、纖維支氣管鏡(FOB)等,隨著螺旋CT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仿真內鏡(Virtualendoscopy,VE)技術得到應用。而VE技術是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醫學影像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無創性檢查手段。自1993年Vining[1]等報道以來,國內外得到廣泛研究和應用,本研究就VE和FOB對支氣管結核的檢查作一對比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