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營養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06:59: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植物營養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植物營養學開題報告
一、培養目標
總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植物營養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
1、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在業務上掌握植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了解土壤學作物栽培學與遺傳學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在本學科能獨立從事研究教學和其它技術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協作精神良好。
3、身體健康。
二、學習年限
植物營養學專業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培養目標
總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植物營養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
1、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在業務上掌握植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了解土壤學作物栽培學與遺傳學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在本學科能獨立從事研究教學和其它技術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協作精神良好。
3、身體健康。
二、學習年限
垂直農業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根據DicksonDespommier2009年發表在Scien-tificAmerican(科學美國人:垂直農業的興起)中的論述,垂直農業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1]第一,Farmingisruiningtheenvironment,andnotenougharablelandremainstofeedaprojected9.5billionpeopleby2050.2050年有95億人,土地不夠用。第二,Growingfoodinglasshigh-risescoulddrasticallyreducefossil-fuelemissionsandrecyclecitywastewaterthatnowpolluteswaterways.減少排放和循環利用城市廢水。第三,Aone-square-blockfarm30storieshighcouldyieldasmuchfoodas2,400outdooracres,withlesssubsequentspoilage.面積相當于一個街區30層樓高的農場,其產量與2400英畝戶外農田相當,而耗費更少。第四,Existinghydroponicgreenhousesprovideabasisforprototypeverticalfarmsnowbeingconsideredbyurbanplannersincitiesworldwide.現有溫室水培法為立體農場原型提供了現實基礎,正為全世界的城市規劃師所認可。在中國,土地問題日益嚴重,所以有必要探索一下垂直農業在中國發展,特別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發展可能性。
中國的垂直農業研究
首先,2003年,華南師范大學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孫儒泳就曾向廣東省政府打報告要求在廣州市蓋樓建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的科研項目。當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越來越少、人們的食物供應問題,盡管沒有提出垂直農業這個概念,但意思是一樣的,所以說中國在垂直農業方面的研究還要早于美國人(他們是2009年提出這個概念)。
第二,近10年來,廣東農墾在甘蔗大面積種植園中已經成功引進了以色列滴灌技術[3],通過在大田中的探頭感應,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對需要水分的地方實施滴灌。從理論方面分析,所謂垂直農業的概念,其實就是應用植物營養學、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現代技術的“精準農業”,就像美國亞桑納大學環境控制農業中心的主任吉恩賈克梅里認為的那樣:通過在室內種植植物,其環境可被前所未有地進行精確控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廣東農墾在垂直農業中的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的應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農業科學前列的。
第三,前幾年,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區鐘落潭建立了廣州金穎園農科旅游度假區,采用溫室大棚技術,將營養液直接輸送到各式農作物的根系,這種做法也是垂直農業應用的一種。這方面的應用還有很多[4],比如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投資3億多建設的熱帶雨林、濕地等模擬環境,它們大多作為少年兒童課外實習基地,但由于電費、營養液等花費巨大,現在很多都支撐不下來,不再對外展示。最近,根據中國園林資料網2011年7月8日消息:山東首家實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體垂直農業示范園日前開工建設。智能化立體垂直農業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空間進行農業生產,還可以對栽培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全程監控。雖然垂直農業節省了傳統農場使用機械、農藥、除草劑、化肥、運輸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還包括作物減產的成本。但這些不能證明垂直農場在能源和金錢上具有競爭力。其實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復雜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礎設施和安全密閉負壓通風設備的探測和維護等方面會耗費更大的能源和金錢。所以,目前“垂直農業”仍處于概念階段,還沒有成型的應用模式,具體實施起來會遇到一些障礙。最大的障礙是水和能源這兩個必要條件的來源問題?!按怪鞭r業”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環利用和能源供應系統作為配套。
熱帶亞熱帶地區發展垂直農業的思考
施用氮鉀肥對大蔥產量經濟效益的影響
摘要:為了明確氮、鉀肥對大蔥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開展了多年施用不同數量的氮、鉀肥對大蔥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增施鉀肥對大蔥生長發育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能顯著提高產量。白廟和黃嶺地區試驗在氮肥(純N)水平為225、300kg/hm2時,大蔥經濟產量分別增加11.9%~16.8%和13.2%~21.1%,平均分別增長13.9%、16.7%,大蔥產量均隨鉀肥施用量的加大而提高。在氮肥低用量條件下,適當增加氮肥施用量,也能有效提高大蔥的經濟產量,不同鉀肥(K2O)用量下施氮肥大蔥可增產9.9%~14.8%,平均增產12.5%;其中,白廟地區大蔥產值增收26160~41900元/hm2,產投比為20.22~43.21。
關鍵詞:大蔥;氮鉀肥;產量;經濟效益
大蔥為百合科草本植物,以鮮嫩的葉身和假莖為消費品,是香辛葉菜類特產蔬菜。大蔥的蔥白含有較多的蛋白質、VC和磷等礦物質,營養豐富,能消除腥味,廣泛用作日常調味品,具有開胃消食、殺菌治病和保健等作用,并能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1]。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蔥生產國和出口國。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我國大蔥栽培面積穩定在54萬hm2,占世界大蔥栽培面積的91.67%,出口量占世界大蔥貿易量的90%[2]。大蔥產量高,吸收的養分較多,對鉀、氮的需求量較大[3-6]。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區,大蔥種植戶盲目施肥、過量施肥和施用單一氮肥等不合理施肥現象突出,鉀投入小于產出,土壤速效鉀含量下降[7],氮、磷、鉀比例失調,導致大蔥品質變差、產量低、經濟效益差,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大蔥的積極性[8-9]。因此,開展大蔥優質高產施肥技術研究,對指導農民合理施肥和促進大蔥生產有積極作用。在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IPNI)的資助下,筆者在臨泉縣連續多年開展了大蔥施肥效應研究?,F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臨泉縣白廟、黃嶺等鄉鎮進行,土壤為砂姜黑土,肥力中等。大蔥移栽前0~20cm耕層土壤,經北京中-加合作土壤植株測試實驗室采用ASI綜合分析方法分析,養分狀況:pH值為6.20~6.65,有機質含量為0.40%~0.57%,土壤有效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1.1~18.4mg/L、17.6~30.1mg/L和11.1~18.4mg/L。
生物學鉀離子研究論文
摘要:鉀離子通道是植物鉀離子吸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到多種鉀離子通道基因,包括內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OsAKT1,DKT1,Ktrrl,KIll,KZM1,ZMK2等)和外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CORK,PTORK,STORK等)。文章分別從結構、功能以及相關基因等三方面綜述了關于植物鉀離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并對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改良植物的鉀營養性狀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鉀離子通道;結構;基因
離子通道(ionchanne1)是跨膜蛋白,每個蛋白分子能以高達l08個/秒的速度進行離子的被動跨膜運輸,離子在跨膜電化學勢梯度的作用下進行的運輸,不需要加入任何的自由能。一般來講,離子通道具有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離子通道是門控的,即離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開或關兩種構象所調節,并通過開關應答相應的信號。根據門控機制,離子通道可分為電壓門控、配體門控、壓力激活離子通道。
二是通道對離子的選擇性,離子通道對被轉運離子的大小與電荷都有高度的選擇性。根據通道可通過的不同離子,可將離子通道分為鉀離子(potassiumion,K)通道、鈉離子(natriumion,Na)通道、鈣離子(calciumion,Ca2)通道等。其中,K通道是種類最多、家族最為多樣化的離子通道,根據其對電勢依賴性及離子流方向的不同,可把K通道分為兩類:①內向整流型K通道(inwardrectifierKchannel;Kin),②外向整流型K通道(outwardrectifierKhannel;Kout)。K是植物細胞中含量最為豐富的陽離子,也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唯一的一價陽離子,它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中可能存在K通道,這一點早在20世紀6o年代植物營養學界就有人提出,而一直到80年代才被Schroeder等人[23證實,他們利用膜片鉗(patchchmp)技術,首先在蠶豆(V/c/afaba)的保衛細胞中檢測出了K通道鉀離子通道的結構單個鉀離子通道是同源四聚體,4個亞基(subunit)對稱的圍成一個傳導離子的中央孔道(pore),恰好讓單個K通過。對于不同的家族,4"亞基有不同數目的跨膜鏈(membrane。span。ningelement)組成。兩個跨膜鏈與它們之間的P回環(porehelixloop)是K通道結構的標志2TM/P),不同家族的K通道都有這樣一個結目前從植物體中發現的K通道幾乎全是電壓門控型的,如保衛細胞中的K外向整流通道等,其結構模型如圖2一a所示。離子通透過程中離子的選擇性主要發生在狹窄的選擇性過濾器(selectivityfilter)中(圖2一b),X射線晶體學顯示選擇性過濾器長1.2nIll,孔徑約nIll,K鉀離子通道的作用.有關K通道在植物體內的作用研究并不多。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認為主要是與K吸收和細胞中的信號傳遞(尤其是保衛細胞)有關。小麥根細胞中過極化激活的選擇性內流K通道的表觀平衡常數Km值為8.8mmol/L,與通常的低親和吸收系統Km值相似[。近年來,大量K通道基因的研究表明,K通道是植物吸收轉運鉀離子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衛細胞中氣孔的開閉與其液泡中的K濃度有密切關系。質膜去極化激活的K外向整流通道引起K外流,胞質膨壓降低,導致氣孔的關閉。相反,質膜上H.ATPase激活的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促使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Kin)的打開,引起K的內流,最終導致氣孔的張開鉀離子通道相關基因及其功能特征迄今,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得到多種K通道基因(圖3),根據對其結構功能和DNA序列的分析,可以把它們分為5個大組:工,Ⅱ,Ⅳ組基因屬于內向整流型通道;m組屬于弱內向整流型通道(weaklyinwardAKT1ArabidopsisKTransporter1)是第一個克隆到的植物K通道基因,采用酵母雙突變體互補法從擬南芥cDNA文庫中篩選出來cDNA序列分析表明,AKT1長2649bp,其中的閱讀框為2517bp,編碼83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相對分子質量約為95400Da。AKT1編碼的K通道,對K有極高的選擇性,其選擇性依次是K>Rb>>Na>Li。
鉀離子通道研究論文
摘要:鉀離子通道是植物鉀離子吸收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到多種鉀離子通道基因,包括內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OsAKT1,DKT1,Ktrrl,KIll,KZM1,ZMK2等)和外向整流型鉀離子通道基因(如CORK,PTORK,STORK等)。文章分別從結構、功能以及相關基因等三方面綜述了關于植物鉀離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并對應用生物工程技術改良植物的鉀營養性狀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鉀離子通道;結構;基因
離子通道(ionchanne1)是跨膜蛋白,每個蛋白分子能以高達l08個/秒的速度進行離子的被動跨膜運輸,離子在跨膜電化學勢梯度的作用下進行的運輸,不需要加入任何的自由能。一般來講,離子通道具有兩個顯著特征:
一是離子通道是門控的,即離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開或關兩種構象所調節,并通過開關應答相應的信號。根據門控機制,離子通道可分為電壓門控、配體門控、壓力激活離子通道。
二是通道對離子的選擇性,離子通道對被轉運離子的大小與電荷都有高度的選擇性。根據通道可通過的不同離子,可將離子通道分為鉀離子(potassiumion,K)通道、鈉離子(natriumion,Na)通道、鈣離子(calciumion,Ca2)通道等。其中,K通道是種類最多、家族最為多樣化的離子通道,根據其對電勢依賴性及離子流方向的不同,可把K通道分為兩類:①內向整流型K通道(inwardrectifierKchannel;Kin),②外向整流型K通道(outwardrectifierKhannel;Kout)。K是植物細胞中含量最為豐富的陽離子,也是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唯一的一價陽離子,它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中可能存在K通道,這一點早在20世紀6o年代植物營養學界就有人提出,而一直到80年代才被Schroeder等人[23證實,他們利用膜片鉗(patchchmp)技術,首先在蠶豆(V/c/afaba)的保衛細胞中檢測出了K通道鉀離子通道的結構單個鉀離子通道是同源四聚體,4個亞基(subunit)對稱的圍成一個傳導離子的中央孔道(pore),恰好讓單個K通過。對于不同的家族,4"亞基有不同數目的跨膜鏈(membrane。span。ningelement)組成。兩個跨膜鏈與它們之間的P回環(porehelixloop)是K通道結構的標志2TM/P),不同家族的K通道都有這樣一個結目前從植物體中發現的K通道幾乎全是電壓門控型的,如保衛細胞中的K外向整流通道等,其結構模型如圖2一a所示。離子通透過程中離子的選擇性主要發生在狹窄的選擇性過濾器(selectivityfilter)中(圖2一b),X射線晶體學顯示選擇性過濾器長1.2nIll,孔徑約nIll,K鉀離子通道的作用.有關K通道在植物體內的作用研究并不多。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認為主要是與K吸收和細胞中的信號傳遞(尤其是保衛細胞)有關。小麥根細胞中過極化激活的選擇性內流K通道的表觀平衡常數Km值為8.8mmol/L,與通常的低親和吸收系統Km值相似[。近年來,大量K通道基因的研究表明,K通道是植物吸收轉運鉀離子的重要途徑之一。保衛細胞中氣孔的開閉與其液泡中的K濃度有密切關系。質膜去極化激活的K外向整流通道引起K外流,胞質膨壓降低,導致氣孔的關閉。相反,質膜上H.ATPase激活的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促使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Kin)的打開,引起K的內流,最終導致氣孔的張開鉀離子通道相關基因及其功能特征迄今,已從多種植物或同種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中分離得到多種K通道基因(圖3),根據對其結構功能和DNA序列的分析,可以把它們分為5個大組:工,Ⅱ,Ⅳ組基因屬于內向整流型通道;m組屬于弱內向整流型通道(weaklyinwardAKT1ArabidopsisKTransporter1)是第一個克隆到的植物K通道基因,采用酵母雙突變體互補法從擬南芥cDNA文庫中篩選出來cDNA序列分析表明,AKT1長2649bp,其中的閱讀框為2517bp,編碼83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相對分子質量約為95400Da。AKT1編碼的K通道,對K有極高的選擇性,其選擇性依次是K>Rb>>Na>Li
土壤退化研究論文
提要定義了土壤退化的概念,分析了全球及我國土壤退化概況,總結了土壤退化的研究進展,最后提出了土壤退化科學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土壤退化;概況;進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S1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037(2000)03-0280-05
鑒于土壤及土地退化對全球食物安全、環境質量及人畜健康的負面影響日益嚴重的現實,從土壤圈與地圈—生物圈系統及其它圈層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特別是人為因素誘導的土壤退化的發生機制與演變動態、時空分布規律及未來變化預測與恢復重建對策,已成為研究全球變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將繼續成為21世紀國際土壤學、農學及環境科學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但是,迄今為止,有關土壤退化的許多理論問題及過程機理尚不清楚,還沒有公認的或統一的土壤退化指標和定量化評價方法[1]。因此,及時了解國際土壤退化研究的最新動向,并結合我國實際創造性地開展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生產意義。
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探析
摘要:畢業論文在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畢業論文是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以安徽科技學院農科類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得出以下結論:畢業論文改革應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題,畢業論文開題時間應提前至大二學期,根據學生發展動向和創新特點而設計不同的畢業論文課題,以畢業論文為載體培育“四型人才”。注重過程和畢業論文答辯考核,逐步構建和地方應用型農業高校相適應的畢業論文改革路徑,最大功效的發揮畢業論文對農科人才的培養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農學;畢業論文;改革路徑
黨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學類專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同時也對農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養出來的農科人才與當今社會需求高度匹配成為新的時代課題,也是新時代農業高校辦學水平的最直接體現[2]。安徽科技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是該校傳統優勢學科,學校高度重視農學類專業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樣,農學類專業屬于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提高學生實踐水平的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畢業論文設計、試驗操作和論文撰寫等工作,論文進展的每一步都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畢業論文工作開展的水平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通過畢業論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專業水準,是增強應用型高校農學類本科生培養水平和能力的關鍵。
1畢業論文在農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1畢業論文是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素養的重要載體。興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樣,培養專業興趣也是學好一個專業最有效的途徑,而專業素養的形成也是個人發展潛能的重要支撐[3]。學生只有對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本科生要想取得專業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就是早日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參與創新性研究,這樣在實驗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做到“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學生在開展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課題的同時,會有更多機會與導師和同學交流探討,從而逐步加深和鞏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調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準“興趣點”。高水平科學研究是一所高校辦學能力和水平的集中體現,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國家級創新平臺、省校重點實驗室在每個高校都被打造成“亮點”,這就為本科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恰好是創新活力最旺盛的階段,部分同學可能會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對農業科研產生強烈的興趣,更加堅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學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畢業論文實習,加深了對農科相關企業的熟悉度,為畢業以后從事農學類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有這些畢業論文實習的有力推進和實施,都將對學生專業興趣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1.2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畢業論文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內容。一般來說,農科專業本科生所選擇的學科分支開展畢業論文實習,大多也就決定了該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業路徑乃至人生道路的選擇。農學類本科專業學習科目較多,包括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蔬菜學、果樹學、茶學、花卉學以及植物營養學、土壤肥料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學等分支方向,學生的選擇余地很大。但是,學生在增加了選擇性的同時,也增添了盲目性。筆者通過系統調查發現,雖然學生主修的科目比較廣泛,但掌握得都比較膚淺,對以后的就業深造、參加工作等的支撐作用較小。當今許多農科生從未系統了解過“土地”“農作物”“果樹”“蔬菜”“肥料”“病蟲”等概念。由于缺乏實踐訓練,他們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能完全掌握,對農業概況一知半解的學生較多。因此,為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畢業論文實習階段成為本科生加大專業學習力度、“近距離”感知專業、明確用功方向和增強實踐的“黃金期”。畢業論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農學類本科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
2畢業論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對策
1農業科技創新內涵
對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研究,首先要深入剖析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對農業創新體系進行系統分析,才能地揭示農業創新過程中的規律,針對農業創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便使農業科技在農業國際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支撐作用。目前,我國很多學者對農業科技創新內涵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高布權[4]認為農業科技創新表述為將農業科技發明應用到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引起的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吳林海[5]認為農業科技創新實質就是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創造及向現實農業生產力的轉化;王豐等[6]從農業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模式和生產工藝等方面創新來解析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劉春香等[7]則從技術研發、品種改良、資源配置、市場設備、綜合效益等角度認識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以上學者從不同角度刻畫了農業科技創新的內涵,本質基本上趨于一致,也就是對農業生產要素重新組合,以達到農業效用的最大化。有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研究,劉愛群等[8]從研究和成果轉化、推廣角度來認識,朱玉春等[9]則強調農村公共服務功能,段莉[10]則認為是網絡關系系統。以上學者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認識有獨到見解,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的吳敬學研究員則認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涉及多部門、跨學科、跨地區的系統工程,以中央政府統籌為主,主攻方向明確、核心支撐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區域分工明確、資源優勢互補、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管理科學、運行高效、研究開發一體的國家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這種見解更為全面和深刻,說明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復雜和系統工程,應舉全國之力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農業科技創新不僅僅是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經濟中的活動,更是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事。
2SWOT分析
SWOT分析框架是1979年由Steiner提出的一種戰略管理分析框架,這種框架是對被分析主體處于內、外部環境下的競爭力態勢分析[11]。SWOT分析是一種較客觀的態勢分析方法,通過調查的形式挖掘與研究對象發展相關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與挑戰(Threats),從而根據找出有利因素以及不利且需要回避的因素,發現問題,調整發展思路,制定發展策略[12]。運用SWOT分析框架對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問題進行分析,就是要對農業產業本身的優勢、劣勢有比較客觀清晰的認識,做到知彼知已、趨利避害,進而把握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問題和外部發展機遇,時刻警惕并化解外部威脅,以便及早發現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做到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目前,大多數學者對農業創新問題的研究都是偏重于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對策,沒有對農業科技創新存在優勢、機遇及挑戰進行深入剖析。因此,運用SWOT分析方法,把握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的機遇,充分發揮優勢,克服不足,化解威脅,做到揚長避短,從而提出合理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對策。
2.1優勢
2.1.1經濟優勢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科技創新又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397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農業增加值40497億元,增長4.3%;耕地面積12172萬hm2,林地面積30590萬hm2,水資源總量30906.4億m3,森林覆蓋率20.36%,內陸水域面積1747萬hm2,草地面積39283萬hm2,海水可養殖面積260萬hm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hm2,糧食產量達54641萬t,棉花產量達596.1萬t,油料產量達3230.1萬t。木材總產量8089.6萬m3,飼養牲畜12238.5萬頭,水產品總產量5373.0萬t,農用機械總動力達92780.5萬kW,農村用電量6632.3億kWh,鄉村辦水電站裝機容量5924萬kW。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必備的條件。2.1.2科研優勢一個國家要想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農業科研人員及農業科研機構是主要因素。據統計,我國現有農業科研機構1144個,農業科研機構從業人員約9.6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3.7萬人,科研管理1萬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近70萬,在農業主管部門注冊的種業公司8700家[13]。其中,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大學有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等農業院校,研究所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龍頭的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經濟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畜牧獸醫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草地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及省市地方農業科學研究院所等,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培養人才和創新提供了支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農業昆蟲學家邱式邦院士、畜牧學專家張子儀院士、作物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院士、核農學家徐冠仁院士、土壤肥料植物營養學家劉更另院士、植物生理學家施教耐院士、農業工程學家陳秉聰院士、土壤與環境微生物學家陳文新院士、農業工程與農業機械化專家曾德超院士、昆蟲生理學家欽俊德院士等農業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以及大批在各自農業科研及農業推廣應用行業的廣大科技人員,他們是科學理論的探索者,是新生產力的推進者,是農業科學知識的擁有者,是農業實用技術的傳播者,對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4],正是他們在農業科技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掀起了我國農業科研創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