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個人所有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4:2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重建個人所有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重建個人所有制內涵分析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F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边@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重建社會主義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F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p>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边@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與市場經濟研究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边@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的本質探討論文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思想的理解上分歧很大,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八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個人所有制”是指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及其產品的局部的個人所有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是指“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共同所有權”;第三種觀點是指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第四種觀點認為,是指作為社會主義補充形式的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第五種觀點認為,是指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第六種觀點認為是指勞動力的個人所有制;第七種觀點認為是指勞動力的私人所有制;第八種觀點認為是指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上述八種觀點,筆者認為都沒有能完整、科學地反映和表述出馬克思“個人所有制”思想的原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片面的方面,值得商榷。筆者認為,馬克思這里提出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概念,指的是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通過長期的研究,認為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比之以后的各種社會形態,各種所有制關系都“崇高得多”。因此,未來的社會應該是重建、恢復原始所有制下的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但是,這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在原來意義上的更進一步的發展,是重新建立一種嶄新的個人所有制,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本文把三大形態下的主要所有制列成下面的簡表,從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們的共同點和區別點,看出這種否定之否定地過程和實質。(見表1)。
從表一可見,這種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除保留有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人始終是生產的目的、人的發展呈現著圓滿境界等特點外,還克服了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的不足,加進了新的內容,也就是說。這種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比之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刻:它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生產資料自由人聯合體所有;二是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三是產品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四是勞動自由個人所有;五是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在這五項內容里,第一項內容是基礎和前提;第二、三、四項內容是第一項內容的引申、展開和結果。由于生產資料是自由人聯合體所有的,所以勞動者自由個人能夠既對自己的勞動力又能對自己的勞動有所有權和占有權。從表一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勞動力個人所有是三大形態里的主要所有制的共同點。在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勞動力是自由個人所有;在交換關系形態下的資本主義所有制里,勞動力仍然是個人所有。資本主義所有制將原始所有制的其他方面、其他特點都徹底地完全地否定了,而唯獨保留了勞動力個人所有這一條沒有被否定。自由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它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的其他特點、其他方面,而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這一點也仍然被保留下來。不僅如此,在自由經濟形態下的“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里還將發展勞動力的自由個人所有制,使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更加完善。這說明,勞動力個人所有是三大經濟形態的共同點,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保證和動力。因此,它也是馬克思“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另外,資本家所有制在否定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時,將勞動個人所有這一條也否定了,用勞動歸資本家所有來代替它,從而使勞動力自由個人所有只有形式而無內容。因為,當工人將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后,勞動者在出賣的時間(為資本家工作的時間內)實際上也就不能支配、占有自己的勞動力了。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否定了資本家所有制下的勞動歸資本家所有這一條,重新恢復勞動自由個人所有,從而使勞動力個人所有重新既有形式又有內容。公務員之家
“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五項內容中的最后一項內容即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它是“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的目的,不僅如此,它還是“重建個人所有制”內涵中的最高層次,也是馬克思設想的未來社會的最本質、最主要的特征。在原始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原始人的勞動力和勞動都是歸自由勞動者個人所有,而由于勞動力和勞動是結合在一起的,兩者都是歸勞動者個人所有,所以在原始人那里,人的發展能呈現“圓滿”的境界;雖然是有限的“豐富”和有限的“圓滿”,但畢竟是“圓滿”和“豐富”的;在交換關系形態下的資本家所有制里,由于生產資料是資本家所有的,產品也必然是資本家所有,從而勞動者的勞動也歸資本家所有。因此,人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發展;在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由于生產資料歸自由人聯合體共同所有,產品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勞動者的自由勞動力和勞動重新得到了結合,都歸勞動者個人所有,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成為可能。在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里,無論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共同所有,還是勞動力和勞動歸個人所有,這些都不是原始所有制下的個人所有制存在的目的;原始的自然共同體存在的目的,只是原始人的再生產和發展。在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里,和原始所有制下一樣,無論是生產資料和產品所有,還是勞動力和勞動個人所有,這些也都不是“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的目的,它們只是達到目的的“中介”,唯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發展才是自由經濟關系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的目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對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下個定義的話,筆者以為,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本質特征的正確的定義,應該是表述為,所謂“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即是重建(重新恢復)一個生產資料和產品由自由人聯合體所有基礎上的,勞動者的勞動力和勞動都歸自由個人所有。從而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發展的所有制。
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
摘要:所有制改革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三十年來我們圍繞著所有制改革的問題進行了不斷的理論探索,而最終我們選擇了股份制作為中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實踐證明股份制極大地改善了國有企業的效率,有效地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從馬克思主義關于股份制的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視中國所進行的股份制改革,說明“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股份制對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
關鍵詞:股份制;公有制;主體地位
一、引言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此后股份制就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國鋪開。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重大決定》中更進一步明確指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從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對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時,也有人對股份制改革提出質疑,認為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當中存在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存在著“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資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脅到了中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甚至威脅到中國社會主義性質。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從馬克思關于股份制的論述談起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于股份制的問題曾有過經典的論述。在《資本論》第3卷第27章對股份制有這樣的論述:“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边@句話告訴我們,股份制資本,是與私人資本相對立的“社會資本”,而股份制企業是與私人企業相對立的“社會企業”。那么這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能否就理解成為公有資本和公有企業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馬克思同時還指出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所謂“揚棄”顯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馬克思這里講的股份制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它僅僅是一種私人資本的聯合,但同時又“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認為股份制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毫無關系。因為馬克思也曾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制企業,“應該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頁),它“表現為通往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的過渡點”(同上,518頁)。“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須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相互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蔽覀冎涝隈R克思本人的話語中,這種“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指的就是“社會所有制”,即我們現在講的公有制。
個人所有制理論內涵論文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有制;產權;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闡述了其價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該理論為指導,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边@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重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研究論文
對于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筆者以為有兩個方面:一是要重新建立勞動者對勞動的支配權利和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和占有權利,恢復勞動者的自主地位;二是民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歷史前提。現實中的社會主義要求發展商品經濟,那么就內在地決定了民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運行基礎,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與作為資本主義社會運行基礎的民有經濟是存在著重大區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并不是籠統意義的民有經濟,而是具有資本和勞動相聯合為特征的民有經濟。最后,本文指出,發展民有經濟關鍵在于對民有經濟的產權進行有效保護。
一、準確理解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
對于馬克思提出的“重建個人所有制”到底具有怎樣的內涵,學術界歷來就存在著許多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是指對社會主義社會消費品的個人占有,其理由根據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提出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產品“一方面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面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和享樂的資料”,“公有制包括土地和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p>
對此觀點,本文不能茍同。如果“重建個人所有制”僅僅是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理論和實踐上其實并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消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是一個產品分配的問題,而產品的分配不過是生產要素分配的結果。這是由于,“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個人從屬于一定的生產關系)——這是上述同一關系的進一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并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如果在考察生產時把包含在其中的這種分配撇開,生產顯然是一個空洞的抽象;反過來說,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一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2頁)可見,生產資料的分配問題是生產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分配、消費和交換關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重建的“個人所有制”強調的應該是重建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
為透徹理解和把握“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重溫馬克思宏大的經濟理論體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主義社會的中心問題——資本和勞動的對立為主線貫穿全文,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交換關系,即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基礎及其這種運行基礎之上的體制和制度。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開始,分析了商品以及商品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矛盾,探討了這一系列商品內部的矛盾是如何表現為外部矛盾;探討了伴隨商品經濟內部矛盾的發展、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下,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勞動力如何變成商品,商品和貨幣的對立如何轉化為資本和勞動的對立;探討了伴隨資本對剩余價值剝削的加強,在對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無止境追求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是如何深化;探討了這種日益深化的矛盾在工資的形式下是如何被掩蓋起來了,并在再生產過程中由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又如何成為剝削的手段,使得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同時增加,而導致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信用的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呈現相反方向的運動趨勢,即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而勞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分離程度與日俱增的趨勢,一端是資本家占有的資本和財富的積累,而另一端則是工人貧困的積累,于是就會出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兼容的地步”,“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边@樣一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基于資本和勞動之間愈演愈烈地對立和沖突情況下,馬克思提出“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經典論斷。
可見,“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內涵,在于強調要摒棄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的個人所有制,而重建勞動者對生產要素即勞動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在這一重建的“個人所有制”中,勞動者是主體,所有權歸勞動者所有,勞動擺脫了異化的狀態而回歸到自主的狀態。勞動成了社會生產過程中的主體,成為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勞動者恢復主體地位,自主勞動的太陽普照整個世界,整個世界撒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一切歸于自主勞動。自主勞動成為社會的最高價值取向、最高道德標準、最高理想境界,成為激勵勞動者最大限度發揮創造、勤奮的動力機制;成為勞動者自我完善、實現的前提和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成為主宰經濟活動的真正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萬事萬物必然以勞動者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將與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交融,經濟增長將符合勞動者的需求限度,經濟發展將與勞動者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該無愧于勞動者的根本要求。勞動者的個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有和公有統一在一起,每一個社會成員以自由聯合體為中介保持對生產條件的所有權即以公共所有和共同占有的方式體現個人所有,生產的條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共同的生產條件。
個人所有制的內涵與意義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边@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3.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個人完整享有所有者權益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要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權分離所導致的勞動與人的異化,為勞動者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因為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只有讓勞動者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產資料的同時,又能對生產資料完全擁有一份屬于他個人的所有權,充分享有占有、使用、支配和管理等一系列權益,個人利益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才能夠充分發揮勞動者的能動性、創造性,從而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是重視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產權全面享有的所有制。
二、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價值分析
個人所有制理論內涵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有制;產權;改革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闡述了其價值所在,指出只有以該理論為指導,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一、個人所有制理論的內涵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边@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其內涵表現在:
1.個人所有制是公有制。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那么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就自然轉到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重逢上來,社會主義所有制當然不是對原個人所有制的簡單還原。因為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根本變化,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已經讓位于社會化大生產,孤立的個人的生產已經成了聯合起來的集體生產。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如果理解為生產資料歸屬于勞動者個人的私有制,那就與否定之否定規律相矛盾了,所以應理解為公有制。
2.個人所有制是聯合起來的所有制。重新建立的、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小生產狀態下孤立的、原始的所有制,而是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地位的高層次回歸。不是只要生產資料全體社會成員人人都有了,就建成了個人所有制。實質上,即使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但如果是孤立的、單獨的擁有,就與歷史上的私有制沒有根本的區別。因此,個人所有制不是個人各自占有生產資料,而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個人對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
國有經濟基礎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有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所有制;股份制
論文摘要:國有經濟基礎論是一個過時觀念,違背十五屆四中全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兩個決定,在已經明確了國有經濟的定位,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體以后,還強調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脫離了中國改革實踐,阻礙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基礎論,成為維護壟斷行業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個借口,是國企改革一大障礙;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論述,是頑固堅持斯大林的模式,忘記了“一大二公”的歷史教訓。
社會主義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對它的認識涉及到目前所有制改革,以及未來所有制的塑造。當前國有經濟在我國經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它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因而國有經濟在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中占據什么地位,國有經濟是否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否是主體地位,就成為目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改革就難以推進,甚至會出現倒退。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論述中,運用最多的有四種:國家所有制、社會所有制、自由人聯合體、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在這四種論述中,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三種,社會所有制是一個總稱,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區別于一般公有制。自由人聯合體和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可以理解為同一內容,屬于兩種不同表述。另外一種是國家所有制,即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時,剝奪剝奪者的財產形成的。但在經典著作家論述中,沒有一個全民所有制,這是斯大林杜撰的,是一個內含和外延誰也說不清的非科學概念。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無產階級在掌握政權以后,必須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建立國家所有制,以便保證革命的勝利和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但應注意:其一,馬克思、恩格斯講的剝奪只限于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而不剝奪其他人的生產資料,允許其他所有制存在,不是一律公有。其二,國家所有制是暫時的,一旦階級消滅,國家立即消亡,國家所有制也隨即過渡到自由人聯合體。由國有制過渡到自由人聯合體,在《共產黨宣言》和《反杜林論》中,都講得非常清楚?!豆伯a黨宣言》指出:“當階級差別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資料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中的時候,公眾的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73頁)將生產資料“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手中”,“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237頁)馬克思把自由人聯合體的內容界定為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表明:一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并不消滅個人所有制,而是個人所有與公有制相融合。二是個人所有制不等于私有制,不能利用這一所有制去剝削他人??梢?,在公有制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制,就是將公有和個人所有有機的結合,二者融為一體,這才是社會主義所有制,而不是國家所有制。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是判斷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斯大林在1936年宣布蘇聯已建成社會主義時,階級差別應當消滅了,可是他并沒有將國有制向自由人聯合體過渡,來實現公有和個人所有相結合。相反的他虛構了一個全民所有制來掩蓋國家所有制,完全剝奪了個人所有,并將這種單一公有制凝固化,使其成為官僚所有制。由于這種公有制排斥個人所有,就使公有利益和個人利益相對立,嚴重地脫離了群眾,沒有一個緩解矛盾的機制,使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最后導致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