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00:29: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種質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刂品N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山楂種質資源研究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以國家果樹種質沈陽山楂圃種植保存的28份25年生山楂屬植物資源為試驗材料,包括黑果綠肉1份、伏山楂4份、山楂野生類型2份、大果山楂品種(系)21份。
1.2試驗方法
選擇長勢一致的28份山楂種質資源,于2006年4月—2007年12月,對供試的28份山楂種質資源的24個數值性狀和10個二元性狀進行觀察記錄及測定。觀測方法因性狀、性質不同而異,對于二元性狀采用觀察法,對于數值性狀采用具體測量法。觀測標準參照《山楂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
1.3數據的統計分析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刂品N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論文關鍵詞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
論文摘要馬鈴薯種質資源非常豐富,要科學合理的利用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是一個關鍵性環節。就馬鈴薯種質資源的2種保存方法,即試管苗保存方法和田間種植保存方法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工作提供參考。
水產種質資源收集現狀與展望
摘要:水產種質資源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擁有量和研發利用程度已成為衡量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強化收集保護與高效利用,既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破解世界食物短缺、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徑。本文簡要評述了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整理與共享的研究現狀與主要成效,展望了未來的收集保存工作發展趨勢。
關鍵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未來展望
水產種質資源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擁有量和研發利用程度已成為衡量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1-6]。水產種質資源是保障水產優質蛋白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石,強化收集保護與高效利用,既是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創新驅動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未來世界面對食物短缺挑戰、保障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徑。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3]109號)中明確指出:要更好地保護、挖掘、研究和利用種質資源,提高種業發展基礎性公益性服務能力。開展水產種質資源收集、整理、保存和共享非常重要,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環境需求提供戰略支撐。
1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收集和保存的現狀
1.1資源收集保存的架構體系。在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支持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國內35家水產科研院所、大學,以及水產原良種場及龍頭企業建設成立了水產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平臺下設黃渤海區分中心、東海區分中心、南海區分中心、長江流域分中心等10個保存整合分中心,區域覆蓋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黑龍江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黃河流域等主要水域。平臺于2005年開始籌備建設,2011年建設完成,根據我國水產種質資源生態分布類型和特點,以布局科學合理、范圍廣泛、盡量覆蓋全國的原則,不斷完善平臺的組織框架結構和運行管理體系,至今已平穩運行了8年。保存類別涵蓋魚、蝦、蟹、貝、龜鱉和水生植物等,保存形式主要包括活體、標本、組織、胚胎、細胞和基因資源等。1.2資源收集保存的模式。平臺活體資源收集模式分為自然資源和養殖資源兩種模式。自然資源結合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專項和財政專項“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西藏重點水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等開展我國主要流域水生生物野生資源收集、整理和保存。養殖資源依托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國家(省級、地方級)原良種場、養殖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實驗基地,結合科技部“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專項”等開展養殖資源保存、繁育和更新。通過活體資源的收集整合,建立我國水產種質資源活體庫。平臺的標本、細胞、基因等資源整合模式,依托建立的水產種質資源活體庫,開展主要水產種質標本制作、細胞培養、基因挖掘和利用。1.3資源收集保存的種類和數量。平臺主要以活體資源、標本資源、精子及胚胎資源、基因資源和細胞資源等為水產種質資源的主要保存形式,已整合的物種不僅包括我國水域中魚蝦貝藻等的常見物種,還延伸到了青海湖裸鯉Gymnocyprisprzewalskii、滇西低線鱲Bariliusbarila、墨脫四須鲃Barbodeshexagonlepis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和地方性土著種類。截止目前,共收集整理共享2028種活體資源信息、6543種標本種質資源信息以及28種基因組文庫、32種cDNA文庫和42種功能基因等DNA資源信息(精子368種,細胞145種,DNA1396種),活體整合數量占全國保存數量的95%以上,重要養殖生物種類的整合率達到100%。相比而言,國外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歷史悠久、保存體系完善。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群體、個體、細胞和分子水平開展了水生生物遺傳資源保存的系列研究。20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多個國家開展了魚類精子和胚胎冷凍保存研究工作。例如,美國建立了西北部鮭鱒魚類原種冷凍精子庫,保存了采自500多尾大鱗大麻哈魚和150尾虹鱒野生個體的精子,保存精液樣品達10000多份。按照保存類型分設了不同的專業保存機構。例如,美國基因資源保存庫,包含動物、植物、真菌、微生物等多種生物類型的基因資源20萬份;印度魚類基因資源中心收集了多達100多種的魚類資源;挪威鮭鱒魚基因組資源保存中心保存2萬余條基因信息。
2水產種質資源共享服務成效
山楂種質資源形態性狀分析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以國家果樹種質沈陽山楂圃種植保存的28份25年生山楂屬植物資源為試驗材料,包括黑果綠肉1份、伏山楂4份、山楂野生類型2份、大果山楂品種(系)21份。
1.2試驗方法
選擇長勢一致的28份山楂種質資源,于2006年4月—2007年12月,對供試的28份山楂種質資源的24個數值性狀和10個二元性狀進行觀察記錄及測定。觀測方法因性狀、性質不同而異,對于二元性狀采用觀察法,對于數值性狀采用具體測量法。觀測標準參照《山楂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
1.3數據的統計分析
馬鈴薯種質資源保存分析論文
1試管苗保存
從田間種植的種質資源選擇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從形成壯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莖段7~10個,用清水沖洗1~2h,然后置于超凈工作臺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莖段較粗則增加至12min左右。用滅菌的鑷子將莖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個,在滅菌水中徹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養基中進行培養(特別注意每次從升汞中取莖段要用無菌的鑷子)。分次取出莖段可以使莖段在升汞中的處理時間有一個梯度,保證至少有1個已經成為無菌苗。由于種質資源數量比較多,這樣做就會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將處理好的莖段放在組培苗生長間,補充光照。保持生長間的溫度在20~25℃。無菌苗形成過程中,天天進行檢查,發現污染苗后挑出并進行高壓滅菌,以防備造成試管苗生長間的整體污染。無菌苗形成后,在無菌條件下,將無菌苗繼續在普通MS培養基上擴繁1次,每1~2個莖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養基的試管中進行保存,一般每1個資源至少要保存3管,這樣取用非常方便??刂品N質資源保存庫的溫度在15~20℃,每周對資源庫進熏蒸消毒1次,防止試管苗二次污染。在這種條件下,每1代試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間,要定期檢查試管苗的情況。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繼代過多或是環境因素的影響,有些資源早期就會玻璃化,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立即將玻璃化的試管苗轉移到普通的MS培養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試管苗繼續保存。
2田間種植保存
以試管苗保存約2年,試管苗會表現出明顯的退化,例如整體的玻璃化,生長極緩,甚至在繼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試管苗,這就需要進行1次田間種植以重新獲得試管苗保存。在當地馬鈴薯播種時間的前1個月,將已退化的試管苗種質資源轉入普通培養基中,擴繁1代15~20株形成比較壯的組培苗,定植在育苗缽,置于溫室或網棚中,每份資源至少擴繁15株以上,溫室或網棚中的管理與微型薯溫室生產相同。待植株根系較發達長出7~10片葉時,將其移入室外進行煉苗5~10d,然后帶土移入大田。這種移栽苗因長勢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條件好,肥料充足,并要嚴防人畜破壞。大田移栽時,每個資源選到10株壯苗移入大田,每個資源種植1行,株行距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丟棄,可以作補苗用。田間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強肥料的充足供給,花期前可追施1次壯苗肥,壯苗肥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定期進行病蟲害防治。植株健壯后,以具有典型品種特性的健康植株作為試管苗的來源。
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的保存過程中,田間種植與試管苗保存是相互結合、密不可分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由于種質資源少則幾百份,多則幾千份,所以種質資源可以多點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種植一部分,試管保存一部分,來年可以反過來,這樣可以經濟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參考文獻
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精神,確保三年內全面完成全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各項任務,按照全國、省及市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全面完成涉農鎮街的普查與征集,摸清各地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農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近緣植物種質資源的時空分布狀況,分析演變趨勢,為實現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提供依據;搶救性收集珍貴、稀有、瀕危、特有種質資源;在完成國家普查任務的同時,對食用菌、中藥材種質資源進行全面普查與收集,按照對其他作物的要求,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各種種質資源征集達40份以上。分年度實現以下目標:
2021年,全面完成13涉農鎮街種質資源普查與征集任務。全區征集資源40份以上并送交省普查辦入庫(圃)妥善保存。
2022年,配合省農科院完成新增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入庫(圃)妥善保存。
2023年,全面完成我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各項任務。配合省級完成我區征集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入庫(圃)妥善保存;普查、征集、收集種質資源及相關信息納入全國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配合編輯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志。
農業單位作物種質保護工作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我國熱帶作物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0]45號),進一步加強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加快培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農業部制定了《年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方案》。
年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方案主要工作:加大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和保存力度。依托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信息平臺,對種質圃(庫)保存資源整理編目。加大熱帶作物野生近緣種、農家種、栽培品種等種質資源收集力度,收集保存橡膠樹種質10份、木薯種質25份、香蕉種質75份、荔枝種質20份、龍眼種質10份、芒果種質20份、菠蘿種質90份、咖啡種質25份、胡椒種質30份、南藥種質150份、熱帶牧草種質30份和其他熱帶作物種質300份以上。
提升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圃(庫)維護水平。24個種質資源圃(庫)進行維護,規范橡膠、木薯、香蕉、荔枝、龍眼、芒果、咖啡、熱帶牧草等9個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圃管理,重點提升澳洲堅果、番木瓜、枇杷等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圃建設水平,確保資源安全。
加快熱帶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步伐。對保存的主要熱帶作物種質資源的重要農藝、品質、抗逆等性狀進行鑒定評價,其中,鑒定評價橡膠樹種質40份、木薯種質30份、香蕉種質80份、荔枝種質35份、龍眼種質55份、芒果種質80份、菠蘿種質40份和咖啡種質20份,為資源的創新和利用奠定基礎。
加強種質創新利用。重點創制抗寒、高產橡膠樹種質3份,高淀粉木薯種質60份,高產、抗逆、優質香蕉種質25份、芒果種質10份、菠蘿種質10份和番木瓜種質10份,荔枝、龍眼、枇杷各2~3份,耐寒、矮化椰子種質5份,高產、抗逆咖啡種質10份、石斛種質3份,澳洲堅果種質10份和劍麻種質5~10份。
推進新品種培育進程。重點選育優質高產的香蕉、荔枝、芒果等熱帶果樹新品種;培育高產多抗的木薯、椰子、咖啡、石斛、熱帶牧草等作物新品種;通過區域適應性試種,推進膠木兼優橡膠樹品種和高產高抗油棕品種選育進程。
水稻資源不育胞質恢復力鑒定研究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優異的水稻種質資源作為開展水稻育種的工作的物質基礎,一直以來都受到育種家的重視。1973年三系雜交秈稻的配套成功與引進國外優異的恢復種質是分不開的。通過測交發現了如‘IR24’、‘IR26’、‘IR28’、‘IR30’、‘IR36’、‘密陽46’、‘泰引1號’、‘古154’等一大批強恢復系。近年來,‘華占’是生產上廣泛應用的對兩系、三系皆恢的恢復系,它是以馬來西亞‘SC02-S6’為基礎材料選育而成。盡管中國的水稻種質豐富,但是僅依靠中國現存的資源不能滿足中國的水稻育種需求[1]。三系雜交稻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方式,而秈型三系不育系主要利用CMS-WA不育胞質。目前,中國雜交秈稻的遺傳背景狹窄,遺傳單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三系雜交稻的大部分不育系都含有相同的線粒體基因WA352c[2]。三系雜交稻的強恢復系主要來自中國的華南地區以及低緯度的東南亞國家。因此,當前急需擴大中國恢復系和不育系的遺傳多樣性。鑒定引進水稻資源恢保特性,對中國三系雜交水稻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研究表明,許多優異的外引種質直接或間接被利用于水稻育種和基礎研究,具有外引細胞質雄性不育和國外恢復種質,年種植面積超過600萬畝的雜交稻組合達33個[3]。鐘秉強等[4]對33份美國稻的恢保關系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在美國稻種中存在著對野敗雄性不育育性恢復程度不同的品種,鑒定出了2份具有高恢復力以及10份具有保持能力種質。鄭靈等[5]對從美國農業部戴爾幫佩國家水稻研究中心引進197份水稻資源在中國的抗病性以及對野敗型、岡型、印尼水田谷型、紅蓮型、萬88型、D型等6個不同細胞質不育系的恢保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對野敗型不育胞質恢復的資源有25份,保持資源110份,對6種不育系都恢復的資源2份,保持資源22份,同時鑒定出3份高抗稻瘟病水稻種質資源。李存龍等[6]對236份云南軟米水稻種資源進行恢保關系測定,結果表明,云南軟米水稻種質資源中有恢復能力的種質資源占12.0%,保持種質占6.3%,而大部分屬半恢半保類型。黃富等[7]對97份水稻種質資源對稻瘟病的抗性和恢保特性進行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37份種質資源對三系不育系具有恢復性,9份種質資源對三系不育系具有保持性。謝戎等[8]對引進廣東的72份水稻品種的恢保關系進行了研究。鑒定出定出恢復型品種45份,保持型品種8份,半恢半保型品種19份。蘇澤勝等[9]、陸賢軍等[10]、阮仁超等[11]分別利用安徽、四川、貴州水稻地方種質與野敗型不育系測交皆篩選部分強恢或保持類型種質。明確外引資源對野敗型不育系的恢保關系和強恢種質的分布地區,為高效的選育新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以國際水稻所引進的441份水稻種質為待測種,與野敗型雄性不育系‘明218A’配制441份測驗種(F1),考察測驗種的自然結實率,明確外引種質的恢保關系和強恢種質的分布地區,為進一步利用這些資源,高效的選育新的恢復系、保持系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供試材料為50個國家的441份水稻種質資源以及利用野敗型不育系‘明218A’(引自福建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與引進種質配制的441份測驗種(F1)。種質資源是2017年引自國際水稻所。該資源在五大洲分布為:亞洲296份,非洲46份,歐洲40份,南美洲34份,北美洲25份。1.2田間種植與恢保關系鑒定1.2.1田間種植2018年在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東辛基地種植441份F1以及441份引進種質,測驗種F1與相應的父本成對相鄰種植,不設重復,5月10日播種,6月12日移栽,行株距23cm×17cm,每個測驗種(父本)種植4行,每行8株。田間管理如一般大田管理。1.2.2恢保關系鑒定所有測驗種及其父本材料成熟后,取中間5株,考察其自然結實率。取中間10株考察株高、有效穗、穗長等農藝性狀。根據F1小穗結實率,參照陸賢軍等[10]提出的育性分類方法,將測交父本分成了4種類型:強恢類型:F1結實率在75%以上;半恢半保型:F1結實率在5.1%~75%之間;保持類型:F1結實率在5.0%以下。
2結果與分析
2.1測交F1的自然結實率的表現考察441份外引種質與野敗型不育系‘明218A’測交F1的自然結實率,結果表明F1結實率在0%~94.2%之間。由圖1可見,大多數品種的結實率在10%~30%之間,在此出現峰值。同時在80%~90%之間,又形成1個分布小峰。由此可見,在外引水稻資源中既可篩選出恢復系,又可篩選出保持系。2.2測交父本的類型分類以供試441份外引水稻種質與野敗型不育系‘明218A’測交F1自然結實率為依據,對外引種質資源恢保關系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表1),多數品種的測交F1結實率在5.1%~74.9%之間,屬于半恢半保型;53個品種的測交F1自然結實率在75%以上,對野敗型不育系的恢復能力較強,可作為選育恢復系的親本;43個品種的測交F1自然結實率在5%以下,對野敗型不育系保持力強,可作為選育野敗型保持系的材料;由于水稻的感光感溫性,12份種質測交F1未安全抽穗。2.3測交組合F1與其父本的性狀表現差異通過分析測交F1結實率在75%以上的53個組合以及相應父本的株高、有效穗、穗長、穗總粒數、實粒數、自然結實率和千粒重等7個性狀(表2)。從表中可以看出,43個測交父本的株高在140cm以下,10個父本株高在144.4~166.5cm之間。所有測交F1的株高在150cm以下,絕大部分測驗種株高在130cm以下,個別組合株高較高,如‘明218A/RACEPERUMAL’、‘明218A/LENKIBE-N’的株高分別達到了144cm和146.2cm。有效穗、穗長和千粒重有增加的趨勢。F1的千粒重受父本影響較大,父本的千粒重較高,其后代的千粒重也較高,因此,選擇千粒重高的恢復系可以提高F1的千粒重。一般情況下,相對恢復指數CR<1,表明測驗種的結實率小于父本的結實率。一般以相對恢復指數CR=0.8為恢復閾值,本試驗中4個品種的CR>1,超過了恢復閾值0.8,可能是這些種質對光溫反應較為敏感,在連云港地區的結實率低于原產地的緣故。2.4強恢種質的地理分布依據測驗種的小穗自然結實率,共篩選恢復種質53份(表2)。分析篩選恢復種質的來源地區,數據表明5大洲都篩選到強恢種質(圖2)。來源于亞洲國家(地區)的種質最多,達到了33份,占恢復種質的比例為62.3%,占來源于亞洲種質的比例為11.1%。從亞洲地理方位來看,來源于東亞國家(地區)的種質共12份,其中中國7份,代表性品種有中國臺灣‘NABESHI’、‘C662083’以及中國內地的‘SANGHAI’、‘NX3533’、‘MAOZHANUO’、‘NANERHAI5’、‘QINGZAO3’。來源于南亞國家的種質12份(其中孟加拉國5份)、東南亞國家的種質共9份,其中來自菲利賓種質較多,共有6份??偟膩碚f亞洲的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有較多的強恢種質。來源于北美洲國家的種質7份,其中美國的強恢種質6份,占來源美國種質31.6%,說明美國種質中含有較多的強恢資源。而來源于歐洲國家的種質僅2份,分別是來自意大利的‘GIOVANNIMARCHETTI’和保加利亞的‘RODINA’,占來源于歐洲種質的比例為5%,說明歐洲恢復種質相對較少。綜上所述,對野敗型不育系強恢的種質在5大洲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亞洲的東亞、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美國。2.5恢復種質測交F1與父本主要性狀的相關與回歸對53份強恢種質測交F1與測交父本7個重要性狀均值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表3)7個性狀都呈正相關,其中株高(r=0.97**)、穗長(r=0.747**)和千粒重(r=0.934**)3個性狀達極顯著相關,而其余的4個性狀的相關不顯著。從相關系數的大小看,F1代與父本性狀的相關程度為:株高>千粒重>穗長>有效穗>穗總粒數>穗實粒數>自然結實率。從決定系數看,父本的株高、千粒重以及穗長對F1貢獻率在55%以上。因此,恢復系的株高、千粒重以及穗長這3個性狀對雜種F1的影響較大。
3討論和結論
小議生物資源保護現狀與發展探討
摘要:簡述了保護與利用農業生物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總結分析了山東省農業生物資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現狀。針對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構建全省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的設想,包括平臺建設的總體思路、平臺結構、三大體系建設及八大重點任務。
關鍵詞:生物資源;保護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戰略
農業生物資源包括農作物、畜禽、農業微生物和藥用植物等種質資源,是維持人類生存、健康與發展的最根本物質基礎和戰略資源,也是農業新品種和生命科學源頭創新的材料基礎。育種實質上就是作物種質資源優異基因的重組再加工,小麥矮稈基因、水稻“野敗”型不育基因的應用引發了“綠色革命”。因此,保護農業生物資源多樣性,發掘其中的優異基因,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心策略[1]。當前,山東省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許多不足,而作物種類減少、品種遺傳基礎狹窄的問題卻日益突出。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農業生物資源在經濟社會、農業可持續發展及食物與生態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的高度,切實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2]。
1山東省農業生物資源保護現狀和主要存在問題
1.1農業生物資源收集保存現狀
山東省地處溫帶,由于具有良好的氣候、土壤、地形地貌條件及悠久的墾殖歷史,農業生物資源相當豐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農業行政部門和科研單位組織了三次較大規模的農作物品種資源調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別是近幾年,在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的支持下,大力開展了新品種選育和國內外種質資源的引進收集工作,進一步豐富了山東農業生物資源。初步統計,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學單位的農業生物種質資源約4萬份,這些資源有效地支撐了全省動植物育種和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