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防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5:10: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豬病防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豬生產與豬病防控匯報
近年來,我縣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扶龍頭、建基地、強服務,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產業來抓,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畜牧產業,一手抓養殖基地建設,一手抓龍頭企業發展,畜牧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F將我縣實施“市生豬產業發展361計劃”的執行情況及今夏豬病防控工作匯報如下:
一、生豬產業發展情況
(一)生豬生產穩步增長。2009年1-7月份,全縣出欄生豬13.6萬頭,實現產值2.2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68.1%;生豬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53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2%。生豬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撐點。
(二)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推行大戶帶動,發展適度規模,有效提高了生豬的綜合生產能力和養殖效益。目前,全縣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473戶,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欄生豬9.2萬頭,規模養殖比重達26.1%。
(三)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目前我縣萬頭養豬場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生豬產品注冊商標3個,成立生豬協會5個。
(四)防疫體系逐步完善。從2003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著重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隊伍體系上,全縣組建了283人的基層防疫隊伍,人員經費按省定標準列入縣財政預算;冷鏈體系上,縣畜牧局裝備了疫苗冷庫,鄉鎮站均配備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員配備了摩托車。在全面推進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標準化鄉鎮站建設,今年全縣已建成的標準站12個,還有9個站正在建設中。動物防疫基礎的夯實,有效提升了全縣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水平,為全縣經濟建設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豬病防控與生豬生產工作匯報
一、生豬產業發展情況
(一)生豬生產穩步增長。2009年1-7月份,全縣出欄生豬13.6萬頭,實現產值2.2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68.1%;生豬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53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2%。生豬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撐點。
(二)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推行大戶帶動,發展適度規模,有效提高了生豬的綜合生產能力和養殖效益。目前,全縣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473戶,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欄生豬9.2萬頭,規模養殖比重達26.1%。
(三)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目前我縣萬頭養豬場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生豬產品注冊商標3個,成立生豬協會5個。
(四)防疫體系逐步完善。從2003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著重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隊伍體系上,全縣組建了283人的基層防疫隊伍,人員經費按省定標準列入縣財政預算;冷鏈體系上,縣畜牧局裝備了疫苗冷庫,鄉鎮站均配備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員配備了摩托車。在全面推進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標準化鄉鎮站建設,今年全縣已建成的標準站12個,還有9個站正在建設中。動物防疫基礎的夯實,有效提升了全縣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水平,為全縣經濟建設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主要做法
春季豬病防控試析論文
1豬瘟
豬瘟又叫爛腸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均易感。1月齡以內的仔豬很少感染發病,1月齡以后易感性逐漸增加。本病有高度的傳染性,當易感豬群受到傳染時,即引起急性暴發,最先發病的豬呈最急性經過而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主要表現突然發病,高熱稽留,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黏膜發紺。春季前后進入豬瘟發病高峰期,在該病的常發地區或受威脅地區,要對種母豬于配種前或配種后各免疫l次;仔豬于20~25日齡進行首免,50~60日齡二免。在非疫區,應對種母豬于配種前或配種后各免疫1次;種公豬于春秋兩季各免疫l次;仔豬斷奶后免疫1次。另外,可以對仔豬進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頭份,2h后再喂初乳),能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由于春季溫差較大,應做好豬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抗病能力。豬圈內勤換勤墊,圈舍周圍常用草木灰水、石灰水、火堿水等消毒。飼料要多樣化,常喂些胡蘿卜、白蘿卜等青綠多汁飼料。防治上肌肉注射抗毒免疫增強針,用量為0.1mL/kg體重。分點注射冰毒5號(主要成分為羅瓦爾精),用量為0.2mL/kg體重。若出現呼吸道癥狀與細菌性病混合感染可肌肉注射咳喘康(主要成分為膽酸、地龍)效果更佳。同時,用派毒殺(主要成分為聚維銅碘)每3d給豬舍消毒1次。
2豬流感
豬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豬流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呼吸道疾病。臨床上以發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難、發熱、衰竭、迅速康復為特征。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主要為呼吸道。發病豬不分品種、性別和年齡,多發生于冬春兩季,多在早春呈地方性流行。往往突然發病,迅速傳播整個豬群,發病率高達100%,潛伏期2~7d,病程1周左右。如果在發病期管理不當,則易發生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等,增加豬的病死率。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用豬流感佐劑滅活苗連續接種2次,免疫期可達8個月。預防還應加強豬舍的消毒工作,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加強飼養管理,定期用5%的火堿對豬舍消毒,在天氣突變或濕冷時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環境穩定。尤其是春季注意豬舍通風,但要防賊風、防潮。此外,在發病季節不可從外地引進新豬,凡引進新豬必須隔離飼養,待1周確認無病后再并入原豬群。定期用阿毒(主要成分為利巴韋林)拌料預防。一旦發生豬流感,首先應供給富含營養的青綠多汁飼料,及時查明病豬與可疑病豬,隔離治療。豬舍用2%燒堿液消毒,糞便堆積發酵。病初給以緩瀉,以后解熱鎮痛,抑菌消炎??杉∽?0%安乃近注射液3~5mL/頭,或復方氨基比林、復方奎寧注射液5~10mL/頭,另外添加適量抗菌素或碘胺類藥物,以減輕并發癥?;蚍每股鼗蚧前奉愃幬?,以防細菌感染。對病重豬可用青霉素、鏈霉素、病毒靈同時肌注,每天2次,連用5d。還可用精通一號(主要成分為柴胡)+熱毒5號(主要成分為氨基比林)肌肉注射0.2mL/kg體重,或用病寄靈(主要成分為蒽諾沙星)+病毒5號(主要成分為羅瓦爾精)肌肉注射0.1mL/kg體重,每天1次,連用3d。
3豬肺疫
該病是由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染,但以仔豬和架子豬發病率較高。以灰色水泥狀下痢、嘔吐、脫水為主,大豬很少死亡,10日齡以下仔豬死亡率達50%~100%。根據本病傳播特點,防制首先應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加強飼養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誘因如圈舍擁擠、通風采光差、潮濕、受寒等。圈舍、環境定期消毒。新引進豬隔離觀察1個月后健康,方可合群。進行預防接種,每年定期進行有計劃免疫注射。仔豬斷奶時肌肉注射豬肺疫弱毒苗,種豬于春秋兩季注射豬瘟、豬肺疫二聯苗。發生本病時,應將病豬隔離、封鎖、嚴密消毒。同欄的豬,用血清或用疫苗緊急預防。對散發病豬應隔離治療,消毒豬舍。治療可采用青霉素80~240萬單位/頭肌注,同時用10%磺胺嘧啶10~20mL/頭加注射用水5~10mL肌注,12h用1次,連用3d;45kg以上豬用氯霉素2500mg/頭、鏈霉素3000mg/頭、10%氨基比林20mL/頭肌注,6h用1次,
農村常見豬病診治措施
摘要:農村地區把養豬作為一項重要的致富手段,然而,豬病卻成為危害養豬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傳染病的危害最嚴重,需要加強防控。本文對一些常見的豬傳染病癥狀診斷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常見豬??;診斷;防治措施
眾所周知,豬瘟、豬流感等疾病是威脅豬養殖的重要原因,一旦發生這些豬病,就會導致豬的大量死亡,人吃了這些不健康的豬肉,會危害身體健康,同時,也會給養豬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對當前豬病的診斷和防治進行了分析,并得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1常見豬病的診斷
1.1弓形蟲病。弓形蟲病是人畜共患病,以仔豬患病較為嚴重,常呈急性經過,病豬表現發熱,溫度升高至40℃以上,出現呼吸不暢,皮膚有瘀斑,內臟有出血,尤其是膀胱和腎臟。該病常突然暴發,傳播的速度非???,死亡率可達60%。小豬患病,則會出現咳嗽、嘔吐等狀況。由于該病與豬瘟有相似的癥狀,因此在診斷時要注意區分。1.2豬喘氣病。該病具有和豬流感比較相似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很多豬會呈隱性感染,需加以重視。對隱性感染豬,需采取X線檢查進一步確診。1.3豬流感。該病傳播非常迅速,如果沒有繼發感染和并發癥,其死亡率不高。其診斷一般需要根據臨床經驗和該病的病史調查等。
2常見的豬病防治措施
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診斷與防控
摘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農業部規劃的養豬重點地區,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生豬養殖的核心地區之一。隨著生豬養殖規模的擴大,病害預防越發引起整個養殖業的重視與關注。豬瘟與豬藍耳病均是急性、傳染性疾病,二者均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更為嚴重的是二者混合感染呈現出逐漸增加態勢。從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學、診斷、防控方面展開研究,以期為當地生豬養殖業病害預防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豬瘟;豬藍耳病;混合感染;診斷;防控
病害是生豬養殖業面臨的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一旦出現勢必會給養殖戶帶來沉重的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豬病單一典型病例逐漸減少,混合感染或者是多重感染卻隨之增加。豬瘟、豬藍耳病是常見豬病類型且經常發生混合感染,由此導致防控難度進一步加大。及早診斷、積極防控是降低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帶來危害的重要手段。故本文從當地實際出發,對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診斷方法、防控措施進行總結,以期為生豬養殖業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幫助,最大限度保障養殖戶的利益不受損害。
1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
雖然近些年我國諸多豬場進行了科學化、規范化的養殖管理,但由于豬自身生長習性及其特殊養殖條件所限,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可以發生在任何季節。豬瘟病毒以及豬藍耳病毒均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生豬養殖業要想獲取更大的經濟收益就需要擴大養殖規模,在生豬接觸過程中容易因咳嗽或者是打噴嚏而導致以上2種病毒交叉感染,僅有呼吸道侵入體內后發病。一旦發生混合感染,在短時間內即可大面積的擴散和蔓延,當前混合感染發病率約為60%,死亡率則高達80%[1]。一般情況下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生豬表現為高熱,體溫可達39℃~41℃,如果是母豬則表現出明顯的厭食情形,癥狀持續時間為7~14d。部分生豬表現為耳朵發紅并隨著病程時間的延長、病情的加重而轉為淡藍色。仔豬的潛伏期多在4~7d,具有起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點,并且伴有明顯的咳嗽、流鼻涕、呼吸急促、全身發紅、便秘/腹瀉交替出現、厭食等癥狀表現,有超過1/3的豬群死于起病72h內。經解剖病死豬進行醫學觀察和判斷發現,一般情況下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侵犯的主要器官為肺部,肺間質增大為其病理改變,切開氣管可見內部存在大量的泡沫狀液體,全身的淋巴結明顯腫大,腎臟形態結構異常,以凹凸不平為主,在腎臟表面廣泛分布有出血點。
2豬瘟和豬藍耳病混合感染的診斷
畜牧局生豬生產疾病防控工作總結
近年來,我縣緊密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造,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扶龍頭、建基地、強服務,把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點產業來抓,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畜牧產業,一手抓養殖基地建造,一手抓龍頭企業發展,畜牧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F將我縣實施“市生豬產業發展361計劃”的執行情況及今夏豬病防控工作報告如下:
一、生豬產業發展情況
(一)生豬生產穩步增長。20**年1-7月份,全縣出欄生豬13.6萬頭,實現產值2.2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68.1%;生豬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53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2%。生豬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撐點。
(二)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推行大戶帶動,發展適度規模,有效提高了生豬的綜合生產能力和養殖效益。目前,全縣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473戶,其中今年新增24家,年可出欄生豬9.2萬頭,規模養殖比重達26.1%。
(三)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目前我縣萬頭養豬場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生豬產品注冊商標3個,成立生豬協會5個。
(四)防疫體系逐步完善。從20**年開始,縣委、縣政府著重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造。隊伍體系上,全縣組建了283人的基層防疫隊伍,人員經費按省定標準列入縣財政預算;冷鏈體系上,縣畜牧局裝備了疫苗冷庫,鄉鎮站均配備了冰箱,部分防疫人員配備了摩托車。在全面推進動物防疫體系建造的同時,加快標準化鄉鎮站建造,今年全縣已建成的標準站12個,還有9個站正在建造中。動物防疫基礎的夯實,有效提升了全縣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水平,為全縣經濟建造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校外養殖實習基地建設研究
作為養殖場關心的是如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學生在生產實習階段不能獨立工作,接受實習學生會增加養殖場在硬件設施、管理、防疫方面的負擔,因而對安排學生進行生產實習缺乏熱情,實習基地聯系困難的主要原因。即便有養殖場同意接受學生實習,也只允許進行參觀性學習,很少能為學生提供真正動手實踐機會,很難保證實習質量。但是養殖場養殖的風險越來越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在疫病的防控方面需要一個技術力量雄厚部門或單位支撐,這些包括養殖場有效免疫程序制訂、正確的藥物預防、疫病發生時需要細菌藥敏實驗、疫病的實驗室診斷等,很多養殖場都缺乏細菌藥敏試驗和實驗室診斷設備和技術,而作為學校方應從這些方面與養殖場方探討合作,提供技術支持。校外養殖實習基地是指校外養雞場、養牛場、養豬場等。學校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要針對養殖行業臟、累、臭的特點,注重培養畜牧獸醫專業學生不怕臟、不怕累、能吃苦的愛崗敬業精神。從學生的發展觀出發,校外實習基地應該有校外當地養殖基地(中等規模養殖場),省內養殖實習基地(大型規模養殖場),發達省份或沿海養殖實習基地(集約化、工廠化的現代化養殖場)發展思路,滿足學生專業發展不同階段需要的參觀、實習、見習、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甚至就業創業等。校外養殖實習基地不是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練習實踐操作的全部平臺,既不要在黑板上畫養豬,在教室里放牧,也不要在養豬場里面制作培養基接種細菌,在牛欄養圈里面練習肌肉注射。而應循序教育教學規律,先簡單后復雜,先學容易的后學困難,理論指導實踐,實踐中檢驗理論,完善提高理論,再實踐并不斷提高創新等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方法。應先在教室里上好課堂理論教學,讓學生掌握夠用的畜禽飼養和疾病診治基本的理論知識,然后在實驗室重點訓練常用的實用的血清學,微生物,寄生蟲等實驗室診斷方法,在校內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實用的常用的實踐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比如筆者教的養豬與豬病防治課就應在校內實訓室訓練公母豬閹割、免疫程序的制訂,肌肉、皮下、靜脈、腹腔注射方法,合理配伍用藥、正確使用藥物預防和治療豬病,封鎖消毒,控制消滅疫病,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及其污染物。最后才到校外養殖實習基地進行生產實習或頂崗實習。所以學校內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實訓室、小養殖場等都一同考慮建設,科學協調良性可持續發展。
校外養殖實習基地建設根據河池民族農業學校具體情況可以細化為校外養豬實習基地建設、校外養牛(羊)實習基地建設、校外養禽(雞鵝鴨)實習基地建設、校外特種養殖實習基地建設等,并由相應任課教師與對應的養殖場進行合作,具體參與養殖場的生產經營管理,提高養殖企業經濟效益。如養豬與豬病防治課老師負責校外養豬實習基地建設,養禽與禽病課老師負責校外養禽基地建設,養牛與牛病課老師負責校外養牛實習基地建設,特種養殖課老師負責校外特種養殖基地建設。這種細化校外養殖實習基地建設好處有:①可以使專業教師朝某一領域集教學、科研、生產等專業化發展,最后成為集名師、專家于一身的真正雙師型教師的必備硬件;②可以提高專業課的有效教學。任課教師通過參與相應校外養殖基地建設,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第一線,知道養殖企業需要什么知識,需要什么技能,從而對原有的教材進行篩選整合并適當的補充最新知識和技能,形成滿足養殖企業需要的有效教學內容。在參與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通過照相和攝影把關鍵的生產技術環節或典型病例拍攝下來進行課堂ppt展示的直觀動態教學,還可以依托養殖實習基地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情景模式教學,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式教學,病例教學等來提高專業課的有效教學。實踐證明通過結合養殖基地建設,能提高畜牧獸醫專業課的有效教學。教師的工作效率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③專業教師在與具體的養殖基地建設過程中,體會到對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提高有效教學有幫助,反過來又促進自己更加的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中去,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企業老板滿意,形成良性的合作,最終實現校企合作雙贏。
校外養殖基地建設對學校的畜牧獸醫專業師生的教學、科研、生產有很大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但對如何建設好和利用好校外養殖實習基地,真正的為學校教學服務,為畜牧獸醫師生教學科研生產服務,為養殖企業健康發展,為養殖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等需要進一步摸索探討。
本文作者:唐旭平牙海寧廖玲玉趙湘萍高京紅工作單位:河池民族農業學校
畜牧局科技推廣意見
2012年我局確定為“畜牧科技推廣年”,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努力推進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全市畜牧科技人員要以聯系千場萬戶為紐帶,以科技進步與創新為突破口,大力推廣普及畜牧科技,提高畜牧科技入戶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根據我市的實際,重點推廣普及以下六方面畜牧獸醫技術。
一、奶牛改良與規范化飼養技術
奶業是我市畜牧生產重點產業。為進一步提高奶業生產的整體水平,要繼續實施好奶牛良種補貼項目,推廣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術,加速品種改良。堅持高產奶牛凍精細管畜牧系統主渠道供應,爭取高產細管冷配改良奶牛數占適齡奶牛90%以上。要以奶牛養殖小區為載體,大力推廣科學飼養、集中擠奶技術,建立規范化飼養管理及生產方式。根據奶牛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特點,制定相應的飼料配方與飼喂方法,確保奶牛的營養品充足與均衡。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優質青貯飼料的應用比例。推廣科學的免疫程序和奶牛疫病綜合防治技術,合理用藥,減少獸藥殘留,提高乳品質量和安全性。組織專家進行知識培訓,提高奶農科技素質。
二、水貂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技術
水貂是我市的優勢產業,近幾年發展迅猛。制定科學合理的飼養配方,重點推廣母貂產仔前后的飼養技術,仔貂的護理和疫病防治技術。對母貂應用配合飼料進行飼喂,降低飼養成本,保證營養價值的全面,生長狀況良好。搞好仔貂疫病綜合防治,降低仔貂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爭取仔貂成活率達到95%以上。定期進行環境消毒,做好傳染性疫病防控工作。
三、瘦肉型豬生產配套技術
畜牧局豬藍耳病防控工作通知
各鎮、鄉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有關工作部門:
去年下半年,我省部分市縣發生了以高熱、皮膚發紅和出現呼吸道癥狀等特征的高致病性豬藍耳?。ㄘi“高熱病”),給養豬業造成較大損失。該病由東向西,呈蔓延之勢,目前已波及到我區。為了進一步做好高致病性藍耳病防控工作,促進我區養豬業健康穩定發展,現就有關問題緊急通知如下:
一、認清形勢,增強做好防控高致病性藍耳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變異株引起的一種高致病免疫抑制性疫病,是國家規定的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呈區域性流行,發病急、傳播快,對母豬和仔豬危害較大,仔豬發病率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今年1—5月全國已有22個省194個縣區先后發生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其中我省西安、渭南、安康等5地市8個縣區發生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我區目前已經發現疑似疫情。當前已進入高溫、高濕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發季節,防控形勢十分嚴峻,防控任務十分艱巨。為此,各鎮、鄉、辦事處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要以對黨、對社會、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對當前的疫情形勢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對疫情帶來的危害性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充分認識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工作的緊迫性及對我區生豬產業發展、促進養殖戶增收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精心部署,狠抓落實,加大防控工作力度,完善各項防控措施,切實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工作,保證我區生豬產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
二、明確重點,認真落實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各項措施
當前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工作要嚴格按照“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24字方針,從防控疫情暴發流行出發,堅持預防為主,依法防治,群防群控,密切配合,把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防控作為當前的重點工作來抓,強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重點,夯實工作責任,全力以赴消除疫情隱患。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生豬養殖病害發生及預防措施研究
【摘要】在我國農業生產領域之中,生豬養殖行業占據著重要地位,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著農民的增收。本文將在闡述常見的生豬養殖病害和應對要點基礎上,探討今后生豬養殖更加完善的病害預防措施。
【關鍵詞】生豬養殖;常見病害;應對要點;預防措施
養殖業屬于畜牧業的一個類型,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作用,其發展規模也在持續擴張。與此同時,卻也出現了更加嚴重的病害問題,究竟怎樣加以有效地預防,進而全方位保障養殖戶的利益并推動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處理措施會在后續論述。
1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常見病害的特征和應對要點
11.1豬氣喘病。1.1.1特征。是幼豬的肺炎霉形體引發的一類疾病,存在潛伏時間較長等特征。在患病初期很難借助人為觀察加以確認,延續到后期會引發咳嗽、喘氣不均勻等現象。因為該病有著較強的傳染性,所以包括生豬幼崽和妊娠母豬在內,都是頻繁被感染的對象。1.1.2應對要點。第一,免疫預防方面。確保定期針對不同類型的生豬進行疫苗接種,其中仔豬要在7-15日齡進行首次接種,待到70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接種,若是全新引入的仔豬,則要在出現臨診癥狀前第一時間內接種疫苗;至于種豬則要求在每年的9月進行一次接種即可[1]。對待那些尚未出現病癥的養豬場,應該持續加強防疫,以遏制豬氣喘病的出現。第二,藥物治療方面。一些條件優越的養殖場,可以考慮對患病的生豬進行隔離,同時保證在單舍內養殖母豬,不并欄養殖斷奶后的仔豬,并集中性地實施育肥。在條件不允許時,則應該借助藥物來進行病情控制,具體方式就是在生豬出現咳、喘等狀況時,及時在材料之中加入適量的鹽酸土霉素、秦妙菌素、蒽諾沙星等藥物,保證持續5天,并在15天后進行二次給藥,從而順利減少豬氣喘病的產生幾率。當已經患病后,則必須利用泰樂霉素、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等抗菌性較強的藥物進行注射。11.2豬瘟。1.2.1特征。對于生豬養殖行業來說,豬瘟發病幾率算是比較高的,同時也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后果,屬于突發性疾病且伴有較強的傳染性。如若說管理人員平常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時發現并予以隔離處理,就會在短時間大面積地擴散,加上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還會急速提升致死率,令農戶們蒙受不白的經濟損失[2]。通常來講,豬瘟的傳播路徑基本上就是病毒感染,具體就是借助空氣介質擴散,進入到生豬呼吸道內,在呼吸道黏膜與內臟壁上附著,隨后引起不同程度的病變,患病初期的癥狀表現為眼角膜紅腫、飲水和飲食量慢慢減少,中后期則會突發高燒,并且在皮膚和眼角處滲血。2.應對要點。首先,創造優質化的養殖環境。加大對豬舍內部的清潔力度。為了使生豬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長,第一要務就是為他們創造比較清潔和舒適的養殖環境,以克制豬瘟患病率的增長。因此,平常應該要做好衛生清潔工作,保證定期消毒。此外,必須盡快樹立起完善化的衛生防疫機制,針對豬舍予以封閉化管理,每當有人要進入前,最好先進行清潔消毒,全程保持謹慎,避免將任何病菌攜帶到豬舍內。而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則需要維持豬舍內部空氣質量的優質性,即始終保持空氣流通、合理調整內部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同時設置隔音板來達到降噪的效果。再有就是生豬的排泄物,也要及時得到清理,否則很容易滋生出許多細菌,對生豬的體質和免疫力造成影響,對應的處理方式便是第一時間清理生豬的排泄物,實時性優化豬舍環境。需要加以強調的是,不同生長階段,生豬對于溫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成年豬普遍不喜歡高溫,而仔豬對于低溫又十分敏感,特別是那些剛剛斷奶的仔豬,如若處于低溫的環境下,就會影響到食欲和抵抗力,接連催生腹瀉或是呼吸道疾病。其次,加強免疫。為了更加高效率地防控豬瘟疾病,應該要處理好有關的免疫工作。具體方法表現為:嚴格把關疫苗的運輸和保存環節,保證靈活合理地使用各類疫苗,竭力發揮出疫苗的免疫功效;確保在專業獸醫的指導下組織免疫工作,并實時性檢測免疫抗體,以準確把握抗體的實際功效,為后續制定完善化的免疫措施提供指導;再就是基于國家基本標準要求,選用沒有過期的疫苗并嚴格控制注射數量,確保不會加重病情。11.3豬鏈球菌病。1.3.1特征。每年的6月和10月是豬鏈球菌病的發病時間,包含蚊蠅和呼吸兩種傳播途徑,患病初期的生豬呈現出體溫快速上升等跡象,后期則直接導致長臥不起,而其糞便中還會帶有血絲。1.3.2應對方法。首先,預防方面。加大對養殖場的清潔力度,保證實時性地予以通風處理,同時依照生豬實際的發育狀況,進行養殖密度有針對性地調整,其間為了令生豬的免疫力增強,還應該考慮在飼料當中加入一定量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再有就是嚴格遵循自養自繁的理念,竭力規避豬鏈球菌病的擴大跡象基礎上,加大對豬舍的清潔和消毒力度,尤其是在處理閹割、斷臍、豬舍等皮損工作環節中,要做到及時消毒,避免皮損部位出現任何形式的感染。透過生豬免疫角度觀察分析,可使用鏈球菌多價疫苗進行按期注射,以換取更好的防治效果[3]。其次,治療方面。豬鏈球菌的類型不同,對應的治療藥物自然有很大的區別。如對于腦膜炎型豬鏈球菌,應該使用磺胺-6甲氧治療;而敗血型豬鏈球菌病,須借助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紅霉素等藥物來治療;至于關節炎型豬鏈球菌病,便需要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藥物治療。另外,當情況嚴重時,可以考慮開展手術,在將病變組織和膿液清除之后,借助生理鹽水來清洗患處,并搭配碘伏來消毒,最后再予以包扎,保證恢復過程中不會引起交叉感染。
2今后進行生豬養殖病害完善性預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