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8:23: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然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然經濟淺析論文
舊中國社會分工不發達,自然經濟占優勢。解放后,自然經濟的思想殘余還需要時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反映出來,尤其表現為對商品生產的蔑視。十年動亂中,甚至要求機關、學校:“三自給”,家家自己蓋房子、做家具、腌咸菜,大有返回自然經濟之勢。
什么是自然經濟?我們可以分幾個或幾層含義來探討。
一自給自足的農民
自然經濟的概念來自古希臘。古希臘哲學認為,凡是自然的,就是合理的,應予肯定。而經濟,希臘語是“家庭管理”,是為了獲取自然供給的東西,因而是合理的。所謂自然,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解釋,是指合乎人類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的天賦本性不同(如男與女),所以家庭管理(即經濟)肯定分工(當然是指自然分工)。①
這樣,一個家庭的自給自足,就成為自然經濟的第一個內容光?!爱攣啴敻?、夏娃織布的時候,誰是貴族呢?”②
————————————————————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研究論文
人類歷史上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都是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史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只擬對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若干問題,作點初步探討。
一
首先從自然經濟說起。
什么是自然經濟,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人們對它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表述。馬克思主義是從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所反映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的關系出發,從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對立出發,來考察自然經濟的。凡生產是直接用于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換的經濟,不論它在人類歷史上以何種形式存在,都可以認為它是自然經濟。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就是這種經濟的本質特征。我國學術界通行的這種理解和表述,體現著自然經濟一般。
自然經濟是一個歷史范疇。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會性質,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質的社會經濟相聯系,曾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存在。在這幾個不同的社會形態中,自然經濟具有一系列的部分質變。探討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探討這個經濟范疇在封建社會具體的歷史內涵。
在封建社會中,封建國家、封建地主、個體農民以至個體手工業者,都經營有自然經濟性質的生產。如在中國,封建國家經營有滿足自己需要的官手工業,封建地主經營有“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以贍衣食”的自給性生產等等。然而個體農民(包括自耕農和佃農)是社會的主要生產者,農民家庭是社會基本生產單位,小農經濟是社會經濟的主體。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都集中通過小農經濟的發展變化而表現出來。
自然經濟系統研究論文
摘要:
本文給出了自然經濟系統的廣義概念,對其中部分特征、分析工具的難點,進行了重點論述;分析了市場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體系與自然經濟系統的關系;總結出了當代自然經濟系統的四種基本自然經濟系統形式,并分析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了當代聯合國改革、歐盟體系、WTO框架內自由貿易、自由匯率、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經濟、社會現象,在自然經濟系統中的準確位置;也許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具有劃時代的指導意義;也許經濟學新的構架體系已經建立;也許最高層面的自然經濟系統,正在由自發、啟蒙階段,不斷向必然階段過渡,是人類的自然行為。
關鍵詞:
自然經濟系統、動態均衡規律、顯隱性表觀規律、界面思維分析工具、梯度分析工具、增加值分析工具。
正文:
如果認為家庭(居民)是經濟學系統分析的細胞、則企業就是經濟學系統分析的組織、政府(國家)就是經濟學系統分析的器官、地球村就是經濟學系統分析的整體,目前經濟學系統的分析,大多集中在組織、器官層次。
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特點
一、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
內容上的自然經濟觀點,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經濟思想始終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看成是最理想的經濟生活模式。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經濟思想的基本觀點產生和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盡管地主階級內部當時存在著各種不相同的學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作為他們理想社會的經濟基礎。儒家思想后來發展為封建正統思想的主體。儒家創始人之一———孟軻曾這樣描繪儒家的社會經濟主張:“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孟子•盡心上》)這是一個典型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的圖畫。西漢后期召開的鹽鐵會議上,以封建正統思想標榜的文學賢良則認為社會經濟生活的模式應該是“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農民不離畦畝,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斬伐而足乎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無事焉”。(《鹽鐵論•水旱》)這里雖然有手工業者,也有商人,但僅限于百乘之家,千室之邑的范圍內,而絕不同外界交換:“遠方之物不交,而昆山之玉不至”(《鹽鐵論•通有》),“道路罕行,市朝生草”。(《鹽鐵論•力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是其基本主張。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甚至把世外桃源看成是最理想的社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稱道的太平盛世,無非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史記•平準書》)以及“頻致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通典•食貨七》)這種農業自然經濟的繁榮景象。直至到了近代的許多思想家,包括一些進步思想家,也仍然主張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如龔自珍的“農宗”思想,就主張一宗百畝之田,其中十畝之地為住宅,十畝之田出租稅,十畝之田養佃戶,十畝之田種經濟作物,三十畝自家人口食用,余三十畝所產用來交換手工業品。要求人們“皆不得以澹泉貨,百家之城,有貨百兩;十家之市,有泉十繩,裁取流通而已,則衣食之權重,則泉貨之權不重?!?《農宗》)雖然不主張徹底取消貨幣,但仍然主張“衣食之權重”的農村自然經濟。甚至革命農民,并且是近代革命農民,也把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濟看成自己的理想國。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就主張:“凡天下,樹墻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家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薄胺捕寮抑刑找蹦臼冉尘阌梦殚L及伍卒為之,農隙治事?!蓖耆且环爬系淖匀唤洕鷪D景。第二,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的表現,是它的輕商、賤商和抑商原則。重農抑商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涤袨樵赋鲋袊饨ń洕枷氲倪@一特點。他說:“吾國古者首去漁獵,則以農立國,是故分田制祿之經,重農貴粟之論,布滿經史?!?《請勵工藝獎創新折》)這里說的確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的實際情況。早在戰國,封建制度產生時起,地主階級思想家就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農業是富國富民的本業,而工商業則是末業。要富國強兵必須重本抑末。國家必須在政治上、經濟上、財政上大力推行重農政策,而打擊或限制工商業的發展。比如,商鞅變法就規定:百姓“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商君書•外內》)通過這種辦法,使“民不得無去其商賈技巧而事地利”(同上)。西漢時期,國家規定“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商人子弟,“不得仕宦為吏”(《史記•平準書》),在政治上壓抑商人的地位。西晉王朝規定:“儈賣者,皆當著巾,白帖額,題所儈賣者及姓名,一足著白履,一足著黑履?!?《太平御覽》卷八二八),對商人公然進行人身侮辱。直到近代,這種仇視商品貨幣經濟,賤視工商業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直到19世紀70-8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有相當發展的條件下,地主階級頑固派還在鼓吹只有“重農抑商”、“務本知儉”才能使中國富強的觀點,反對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振工商以求富”的主張,仍然認為“自來天下之大計,未有舍本而可以圖富者?!?曾廉:《紡磚樓記》)。在中國歷史上,既使那些重視工商業的思想家,也都難于擺脫傳統的農本工商末觀點。重農抑商思想和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了2000年之久,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原則。封建傳統經濟思想維護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不奇怪的,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1)農業是封建經濟最主要的部門,封建農業本來就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自然經濟觀點實際上是封建自然經濟基礎在經濟思想上的反映。(2)商品貨幣經濟對自然經濟有瓦解作用,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地主階級思想家自然要竭力贊美、維護農業自然經濟,而敵視、打擊商品貨幣經濟。
也就是說,地主階級的階級利益決定了封建經濟思想必然維護自然經濟,而敵視商品貨幣經濟。
二、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對各種經濟問題的看法,總是以國家為本位,從國家的角度,從國家的立場,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有的學者在比較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西方經濟思想時,稱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為國家經濟學觀點,就反映了傳統經濟思想的這一特點。中國歷代思想家經濟思想的中心點都是密切聯系如何治理國家問題的,如認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且陨茷閲?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國》)以個人為本位,從個人角度談論經濟問題的,不是沒有,但為數很少。古希臘色諾芬的《經濟論》專門論述私人奴隸主怎樣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經濟,而同時期中國的商鞅、孟軻以及其他許多思想家的經濟思想著作,研究的則都是如何富國富民問題。由于觀察問題主要持國家本位主義立場,因而形成了傳統經濟思想如下兩個重要特征:第一,在政治與經濟關系問題上,總是強調政治的首要地位。國家政權是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從國家立場觀察問題,自然也就是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它要求處理一切經濟問題,都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出發,認為政治上的安危比經濟上的貧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認為“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傳統思想的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貴義賤利思想在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長期統治上。中國古代所謂義,不僅是個道德規范,它實質上是一個表示封建政治原則和思想道德原則的范疇。利,則主要指物質經濟利益。中國經濟思想史上長期存在的義利之辯,實質是封建政治、思想、道德原則和物質經濟利益的關系問題,簡言之,也可以說是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地主階級傳統經濟思想一直堅持貴義賤利原則,即要求把義放在首位,謀利、求利必須符合義的原則,服從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和道德原則,要求統治者“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四書•大學》)必須“見利思義”,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不能見利忘義,而必須毫不猶豫地舍利取義。由于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封建士大夫都以安貧樂道為榮,而以置身經濟事務為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伴L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四書•大學》)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封建的義,是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貴義賤利原則,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原則,它只關心地主階級的既得利益,至于社會經濟、社會生產是否能得到發展,則是次要問題。正是這種貴義賤利思想,造成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輕視生產,鄙薄經濟事務的壞風氣。第二,關于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理論,成為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由于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立場,所以歷代思想家總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從封建經濟的全局出發來談論經濟問題。他們談論最多的,主要是義利關系即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問題,農工商關系即國民經濟各部門關系問題,以及國家財政問題、土地問題等,至于個人、家庭、單個生產單位如何處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則很少有人論及。所以,中國傳統經濟思想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思想,而不是微觀經濟學思想,它主要是關于封建經濟全局、或國民經濟總圖景的理論,這是傳統經濟思想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產生的原因,首先與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有關。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為了鎮壓農民的反抗,地主階級建立了強大的國家機器?!白郧厥蓟式y一中國以后,就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和西歐封建制度很不相同,西歐國家是封建領主制,一塊土地經濟上的所有者,同時也是政治上的統治者。中國則不然。封建地主對農民可以進行經濟上的榨取,而政治上的統治,則主要是通過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來實行。在地主和農民的關系中,封建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通過封建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經濟關系就不允許有大的變動,任何一個關系封建經濟全局的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中國封建專制國家在封建政治和經濟生活中這種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得十分突出,十分明顯。歷代地主階級思想家都十分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封建思想家考慮經濟問題往往從國家立場出發的重要原因。中國封建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與傳統經濟思想的國家本位主義立場這一特點也有關系。由于封建國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要干一番事業,要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必須做官,然后才有可能。中國封建知識分子走的是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追求的目標是讀書做官?!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他們平時學習,研究的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游說諸侯王公也好,參加科舉考試也好,靠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做官執政以后,用的也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所以,封建知識分子一生學的、說的、做的都是天下國家的大事,否則他們就沒有出路。所以,他們不談問題則已,一談問題就必然從國家立場出發,政治問題如此,經濟問題也如此,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觀察問題的國家本位主義特點形成的主觀社會原因。
三、理論發展上的停滯與僵化
發展農民土地股份合作制
為什么要發展農民組織?一是為了發展商品生產;二是為了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還是自然經濟,所謂基本就是不是完全的自然經濟,而是處于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時期。
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自足有余的部分農產品用作出售,所以自然經濟亦稱小商品經濟。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打破原來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并無根本變化,無非是農民打的糧食多了點,留足口糧、種子、飼料后的剩余多了點,出售的也就多了點。也就是說我國農村經濟就總體而論還遠沒有發展到完全的商品經濟。這種經濟形態,不要說與改革前就是與舊中國也無本質區別。發展農民經濟組織,是基于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盡快完成我國農村經濟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化。
自然經濟是最脆弱的經濟,從事自然經濟的農民是最軟弱的人群。這些年來中國農民的經濟權益屢屢遭受侵害。我國有19億畝耕地,每年被占用1000萬畝。鄧小平1992年南巡談話,經濟發展出現了高漲勢頭,誘發了大規模的圈地,相伴的是房地產泡沫。所謂改革后的第一次圈地運動。近年來在加速城市化進程中大規模建設開發區和公用設施。出現了改革后的第二次圈地運動。兩次圈地運動農轉非土地達1億畝。在工業化進程中,一部分耕地變為非耕地,這是必然的。問題在于占用耕地的補償,補償多少,根據是什么,補償給誰。根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中國農民組織建設的現狀》報告,“近5年征過地的村有44%。而且,征地的補償費很少,每畝超過1萬元的不到30%,分給農民的更少,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坝械谋徽鞯剞r民除了免除被征地的農業稅外,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導致出現數千萬無耕地、無收入、無保障的所謂“三無”農民。因此,因征地和拆遷等引起的土地糾紛已成為近年農民上訪的主要原因。在地方政府極力攔阻的情況下,到北京最高司法機關上訪的每日少則百人,多則幾百人。這其中相當部分也是因為征地和拆遷之糾紛。這反映了農民維權意識增強。但依法維權的意識又很弱。中國農民是最軟弱的,也是最容易統治的。但是被逼急了,造起反來又是最有戰斗力的。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主要依靠的就是農民的力量。所以,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我國政府是注意保護農民的經濟權益的。政策規定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意在保護農民的土地使用權。甚至堂堂的政府總理出面為作工農民討要工資。但保護農民經濟權益的法律和制度很不健全。1991年施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耙婪ㄉ暾垏型恋匕▏宜械耐恋睾蛧艺饔玫脑瓕俎r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這實質上就是國家通過征用,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變為國家所有。土地集體所有,集體是誰?現在就是普遍存在的村委會。而村委會是行政組織。既然是行政組織,就要聽命于上級行政組織,即鄉政府?,F在恰恰是一些鄉政府侵損農民經濟權益。政府通過征用農民的土地,以地生財,成了財政的重要來源。這是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農民吃虧,和政府講理,基本上是以卵擊石。萬般無奈,農民只好上北京找青天大老爺。這種農民自發的維權行為,是十分軟弱無力的?,F實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客觀上要求農民重新組織起來,發展商品生產,保護自己的經濟權益。
現在不能說沒有農民組織。有,而且很多。諸如村委會、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調節委員會、村經聯社、信用合作社、扶貧協會、減免協會、婦女聯合會、合作醫療組、老年協會、紅白喜事會等等。概括的講,就是行政組織、協調組織、服務組織。都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除了村委會之外,多為松散的、非經濟組織?,F在需要的是發展商品經濟和維護農民經濟權益的、強有力的、真正的經濟組織。
馬克思的小生產理論與中國現代化
【內容提要】從原始社會解體至今,小生產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表明了它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頑強的生命力。然而,小生產總是依附于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從來未能形成為一種決定社會性質的生產方式。但小生產及其意識對社會的影響卻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對我國當今現代化建設起了嚴重桎梏的作用。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的小生產理論,結合我國現代化實際,正確地認識它、改造它,消除其負面影響,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掃除障礙。
【關鍵詞】馬克思/小生產/小生產理論/現代化
【正文】
小生產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既有其歷史必然而具有歷史合理性,但又是當今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障礙而必須加以清除。尤其是對于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我國來說,由于小生產存在的長久性、普遍性、穩固性和影響深遠,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負面制約就更不容忽視。要在實踐中解除這種負面束縛,必須先從理論上弄清楚這個問題。因此,發掘馬克思關于小生產理論,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所謂小生產,是指以個體小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營規模狹小的一種生產。主要是指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的小生產,包括自給性的小生產和小商品生產。在商品貨幣關系不發達的社會形態中,個體農業生產基本上屬于自給性的小生產,即與自然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一般稱之為宗法式小生產或自然的農民經濟,其人格表現為宗法式小生產者或小農。個體手工業生產,基本上屬于商品性的小生產,即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其產品主要用于交換,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費,其人格表現為個體手工業者,他們是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也有個體農業生產者將自己的部分產品拿去市場交換,也屬于小商品生產者。馬克思說,當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適當的典型的形式”。(注:《資本論》第1卷,第830頁。)
馬克思生產理論與現代化論文
【提要】從原始解體至今,小生產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表明了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頑強的生命力。然而,小生產總是依附于和商品經濟,從來未能形成為一種決定社會性質的生產方式。但小生產及其意識對社會的卻是全面而深刻的,尤其是對我國當今化建設起了嚴重桎梏的作用。我們必須運用馬克思的小生產,結合我國現代化實際,正確地認識它、改造它,消除其負面影響,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掃除障礙。
【關鍵詞】馬克思/小生產/小生產理論/現代化
【正文】
小生產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既有其歷史必然而具有歷史合理性,但又是當今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障礙而必須加以清除。尤其是對于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我國來說,由于小生產存在的長久性、普遍性、穩固性和影響深遠,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負面制約就更不容忽視。要在實踐中解除這種負面束縛,必須先從理論上弄清楚這個。因此,發掘馬克思關于小生產理論,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所謂小生產,是指以個體小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營規模狹小的一種生產。主要是指個體農業和個體手的小生產,包括自給性的小生產和小商品生產。在商品貨幣關系不發達的社會形態中,個體農業生產基本上屬于自給性的小生產,即與自然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一般稱之為宗法式小生產或自然的農民經濟,其人格表現為宗法式小生產者或小農。個體手工業生產,基本上屬于商品性的小生產,即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其產品主要用于交換,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費,其人格表現為個體手工業者,他們是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也有個體農業生產者將自己的部分產品拿去市場交換,也屬于小商品生產者。馬克思說,當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適當的典型的形式”。(注:《資本論》第1卷,第830頁。)
馬克思的小生產理論與中國現代化
【關鍵詞】馬克思/小生產/小生產理論/現代化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90X(2001)04-116-05
小生產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既有其歷史必然而具有歷史合理性,但又是當今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嚴重障礙而必須加以清除。尤其是對于原來經濟文化落后的我國來說,由于小生產存在的長久性、普遍性、穩固性和影響深遠,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負面制約就更不容忽視。要在實踐中解除這種負面束縛,必須先從理論上弄清楚這個問題。因此,發掘馬克思關于小生產理論,對于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
所謂小生產,是指以個體小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經營規模狹小的一種生產。主要是指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的小生產,包括自給性的小生產和小商品生產。在商品貨幣關系不發達的社會形態中,個體農業生產基本上屬于自給性的小生產,即與自然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一般稱之為宗法式小生產或自然的農民經濟,其人格表現為宗法式小生產者或小農。個體手工業生產,基本上屬于商品性的小生產,即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小生產,其產品主要用于交換,而不是用于自己消費,其人格表現為個體手工業者,他們是典型的小商品生產者。也有個體農業生產者將自己的部分產品拿去市場交換,也屬于小商品生產者。馬克思說,當農民和手工業者成為“自己使用的勞動條件的自由私有者”之后,“它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才顯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獲得適當的典型的形式”。(注:《資本論》第1卷,第830頁。)
街道經濟圈打造規劃
一前言
**路東段至站前西路一帶在自然經濟形態下,目前已初步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保險行業及賓館住宿行業。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從單體來看其金融保險行業已覆蓋國內7大銀行、3大保險、2大通訊、1大傳媒,但由于仍處于自然經濟形態,其業態分布、產業聚集效應等均不明顯。目前城市發展非常迅速,如果我們不能緊緊抓住時機進行前置性規劃和引導,那么我們現有的產業優勢將一瞬而逝。
二、前景展望
打造**金融街區是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形勢下的迫切需要,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的首個創舉,是“經濟強區、文化大區”的發展需要,是營造經濟全球化商務環境的必由之路,是入世后金融保險行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金融街區是一種城市經營管理的理念,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產業鏈。我辦理念是“形成一個以金融保險業辦公及純商務寫字樓為主體,輻射形成餐飲、住宿、旅游、購物、娛樂、其它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綜合體”,從而相對形成一個金融核心區、資金密集區和經濟活躍區。
三、總體思路
封建社會的自給經濟研究論文
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研究課題,可以從各個方面,多種角度進行探討。我在《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一文中,曾對封建社會農民的自給生產和商品生產有所討論?,F在擬對封建地主(包括西歐封建領主和中國封建地主)自給經濟的若干問題,略加論列,作為補充。
(一)
在西歐中世紀領主制經濟下的封建莊園,是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剝削農民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封建莊園中,封建領主利用農奴勞動組織自給生產。其自給經濟通常包括農田、果園、菜園、葡萄園、家禽家畜飼養場、磨坊、面包房、手工作坊等等。這些生產設施,大都設立在領主的自營地上。此外,還有公用的森林、牧場等等。由于莊園大小懸殊,上述各種生產設施的規模,在各個莊園并不一致,有些莊園也并不齊備。盡管如此,封建領主的自營地生產大都可以滿足領主家庭日常生活的需要,在這個范圍內,其自給性是相當完備的。封建領主淖雜乜梢運凳薔哂械湫鴕庖宓淖愿謾?BR>
在封建莊園中,通常有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和自由佃農份地。因此,封建莊園與領主自營地,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我國學術界對封建領主自營地的自然經濟性質,是沒有多大分歧的,但有時卻把它與封建莊園混淆起來,從而過高地估計了自然經濟在封建莊園中的地位,對封建莊園與商品貨幣經濟的聯系卻估計不足。隨著對歐洲中世紀經濟史研究的深入,這種認識近年來已有很大改變,但對封建莊園自然經濟簡單化概念化的認識,并沒有完廓清。我認為,這主要有如下理論認識上的失誤。
首先,封建領主家庭作為一個消費單位,其生活消費所需的生活資料,按照恩格斯的分-類;應當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部分是生存資料,這是封建領主家庭成員延續生命所需的生活資料,如糧食、蔬菜之類。一部分是享受資料,這是封建領主家庭成員超越勞動者的生活需要,過養尊處優生活的生活資料,如美食、錦衣、華堂、珍寶之類。一部分是發展資料,這是封建領主及其子女受教育或進修所需的生活資料,如圖書、文具、樂器之類。恩格斯說,人類“一有了生產,所謂生存斗爭便不再圍繞著單純的生存資料進行,而要圍繞著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進行”[1]。封建領主作為一個封建剝削者,正是這樣為生存斗爭而組織自給生產,以保證自己以至子孫的優裕生活。
領主家庭經營自營地,就不僅是—個消費單位,而且是一個生產單位。其消費不僅有生活消費,而且有生產消費。領主家庭的自給生產,不論多么完備,也不可能全部滿足自己生產資料,特別是生活資料中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需要。小者如鹽、鐵、磨石,大者如錦繡珠寶金銀器皿、名貴食品、雕梁畫棟、名馬華鞍之類,是難以完全自給的。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封建領主的生活消費品會具有不同的范圍,數量和質量,即具有不同的消費水平??偟陌l展趨勢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存資料在消費總量中所占有的份額會逐漸縮小,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所占的份額會逐漸擴大。因之,封建領主自營地生產的有限性,和家庭需要的多樣性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還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歐各國,封建國王將土地以封地的形式分封給各封建領主,大封建領主又將土地的一部分分封給下一級的領主,都是以各級領主提供軍事義務為前提的。軍事開支是封建領主家計中首要的支出。他們所需兵器、甲胄、車騎之類,并不都能自己制造,而是已較早地成為商品。這是一種特殊消費,也是要列入領主家計簿的。上述這些不能自給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必然會引出對于貨幣和商品交換的需求,從而會引出莊園內部商品生產的出現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