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8:30: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自然科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自然科技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自然科技常識1

一、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晌

1.對氣候的影響:太陽活動與地球上氣候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雖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定的相關性。特別是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與黑子11年周期的相關性非常明顯。

(1)在中高緯度,降水量與黑子數兩條曲線的谷、峰的高低變化基本吻合,呈正相關性,即黑子數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數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論在哪一緯度觀測,太陽黑子和降水量年際變化的周期(谷一峰一谷一峰一谷一峰)基本吻合均約為11年。

2.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短波通信衰減或中斷。因為太陽耀斑發射的電磁波擾動了或全部吸收了電離層傳播的短波無線電信號。

3.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磁針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因為太陽大氣拋出的帶電粒子流使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查看全文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自然科技常識2

考情動態綜述

自然、科技常識涵蓋了生物學、地理以及現代新興科技等領域的知識,是對公務員考試考生綜合知識的一個考查。這方面的題量不大,但如果能夠在備考時多掌握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得分應該不難。一般考題涉及的常識不會太偏,是日常生活中能接觸的,復習時不必記憶太復雜的知識??键c精講與真題拓展

一、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最本質的特征,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新陳代謝中有關的能源物質:

1.直接能源物質——三磷酸腺苷(ATP)

查看全文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自然科技常識3

一、現代生物技術

現代生物技術是以DNA分子技術為基礎,包括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術的總稱?,F代生物技術在農作物改良、醫藥研究、食品工程、治理污染、環境生物監測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現代生物技術對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如:糧食、健康、環境和能源等將開辟廣闊的前景,因此越來越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界所關注,與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并列成為影響國計民生的四大科學技術支柱,是21世紀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

(一)遺傳工程

遺傳工程的研究發展,為器官移植提供了一個很有前途的新手段——利用動物的器官代替人的器官。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異種器官移植,豬較為合適。首先豬器官的大小與人的相當,生理上也比較接近;其次豬在無病原體條件下比較容易飼養和容易保證無病的供體;此外豬的繁殖率高,每窩可產十幾只豬崽,存活率也較高。為了保證植入的器官不被排斥,生物學者正在培養具有人的基因的新型豬,這種豬叫轉基因豬。

在農業生物技術中,轉基因動植物的研究與開發最為突出。1983年轉基因植物問世,1986年被批準進入田間試驗,根據美國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APHIS)的數據,截止1997年1月31日,美國已批準的轉基因植物田間試驗達2584例。近年來,抗除草劑的大豆、抗病毒病的甜椒、抗腐能力強、耐貯性高的番茄、具有高含量必須氨基酸的馬鈴薯等轉基因植物開始進入市場,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第一批成果;轉基因的瘦肉型豬、高產奶的奶牛和能從奶中提取藥物的轉基因羊等也將進入實用化階段。未來農業的模式將是:農業工廠化,按人類要求高水平的控制環境因素,實現規?;C械化、自動化生產,產生質量穩定、供應穩定、價格穩定、營養豐富的農業產品;安全的轉基因動植物投放市場;具有營養保健、醫療功效的獵牛羊、蔬菜水果等轉基因食品大批走向餐桌。

農業生物技術的應用在我國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國用花藥培養、染色體工程等育種技術培養出才稻、小麥、油菜、橡膠等一批作物新品種、新品系、新種質。其中較突出的有京花3號、小偃1o7號小麥和中花1o號水稻等新品種,具有優質高產、抗病、抗鹽堿等特性,已經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我國轉基因技術在家畜及魚類育種上也初見成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世界上率先進行轉基因魚的研究''''成功地)將人生長激素基因、魚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鯉魚,育成的當代轉基因魚生長速度比對照組快’并從子代測得生長激素基因的表達,為轉基因魚的實用化打下基礎。

查看全文

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相關性及熱點

與普通高校相比,師范類高校是以師范教育為主的高等院校.與之對應的師范類高校學報是展示相應主辦高校各學科最新科研成果,促進校內外學術交流的主要窗口,也是展示教育人才培養最新教育研究成果和促進教學改革經驗交流的主要平臺.我國科技期刊主辦單位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科協系統等3類[1],師范類高校學報是高等學校學報中的一類.為了配合師范類高校擔負的使命,師范類高校學報也應配合學校的發展,不斷提升學術影響力.師范類高校學報主要以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為主,也有醫學版、教育科學版和工程技術版等.本研究圍繞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2018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26種;同年,北京大學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3]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16種;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公布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遴選報告(2019—2020年度)》[4]中,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有5種(核心庫1種,擴展庫4種).陳留院[5]的調研數據顯示,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入選上述3種數據庫的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數量和入選率均較低,入選數量僅高于中醫藥大學學報,入選率僅高于自然科學綜合大學學報類;總被引頻次均值和影響因子均值均最低,且與同類學報的差距較大;影響因子增速較慢且有降低的趨勢.在激烈的辦刊環境中,師范類高校學報所面臨的處境不容樂觀.近些年來,同行發表了不少圍繞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力提升相關的研究論文.王建平和翁佩萱[6]以17種師范類高校學報中的核心期刊為研究對象,對1998—2002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和他引率進行對比分析了期刊的學術影響;陳漢忠[7]以17種獲獎師范類高校學報為研究對象,對載文信息及2000—2003年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進行88了統計分析;張建合[8]以高被引論文為研究視角,提出師范類高校自然科學學報選題策劃以提升學報的影響力和影響因子;張建合和王榮珍[9]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對25種師范類自然科學學報高被引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和研究;趙茜[10]以本單位學報自然科學版的辦刊之道為例,分析了普通高等師范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發展定位;李宗紅[11]從影響因子和h指數2個引文指標評價了我國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學術影響力;李拓宇[12]以1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期刊為研究對象,對載文量、內載率、基金資助論文占比與學報的影響力進行了相關分析;杜利民[13]以8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期刊為研究對象,對2012—2016年發表的論文引頻、下載數據、篇均引頻與篇均下載進行了統計分析;陳留院[5,14]以26種師范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2014—2017年基本信息及被收錄情況、載文量、內稿量、機構分布數和核心作者數,分析稿源優化的影響因素.綜上所述,目前以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數量相較于同類非師范高校學報的數量偏少,為了縮小與其他類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擴散和核心競爭力的差距,仍然需要繼續不斷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統計創刊時間、累積載文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和2009—2019年熱點關鍵詞等指標,借助統計學數據軟件,深入分析主要參數相關性,并首次統計分析不同學報的熱點關鍵詞,借此分析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之間的異同點,為師范類高校學報發展尋找突破口,以發揮師范類高校的綜合優勢.

1數據分析方法

為了方便進行數據比較,本研究以《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收錄的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為研究對象,選取多種數據庫進行數據采集.通過對比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數據,結果顯示CNKI數據庫統計的數據更加全面和廣泛,因此,本文統計了CNKI數據庫提供的創刊時間、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熱點關鍵詞,其中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和累積總被引頻次的統計起始年以CNKI數據庫收錄為準,所有參數統計的截止日期為2019年10月16日.統計關鍵詞時,合并同類型關鍵詞,如:北京市與北京合并為北京、安徽省與安徽合并為安徽等;刪除指代不明的關鍵詞,如:1、2、圖等;排名相同的關鍵詞統一列入排名,即所統計的關鍵詞數目≥20個.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數據來自《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板)自然科學卷》[2].使用OriginPro2018軟件繪制數據曲線圖;使用SPSS24軟件進行數據離散度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相關系數(r)越接近于1或-1,相關度越強,相關系數越接近于0,相關度越弱.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調查結果

2.1整體情況.26種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創刊時間、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及排名等數據列于表1.26種學報累積載文量為2246~8045篇,合計114136篇,平均4390篇/種,其中9種學報的總載文量高于平均值;累積總下載頻次是277053~1205606次,合計15100801次,平均580800次/種,其中11種學報的總下載頻次高于平均值;累積總被引頻次是9106~49612次,合計511242次,平均總19663次/種,其中11種學報的總被引頻次高于平均值;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是194~1196次,合計9989次,平均384次/種,其中10種學報的核心總被引頻次高于平均值.2.2時間分散情況.26種學報的創刊時間是1942—1984年,《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時間最早,是1942年;《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最晚,是1984年.26種期刊創刊時間及所屬主辦單位建校時間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兩者的時間差為4~71a,時間跨度范圍最小和最大的期刊分別是《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和建校時間數據的標準差分別是11.60和21.71a;方差值分別是134.66和471.34a,可知與各師范高校建校時間時間分散性相比,見刊時間較集中,主要集中在1951—1960年(17種)和1976—1984年(7種).982.3指標相關性分析.26種學報的累積量、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曲線如圖1所示.通過趨勢圖可知,4個參數的整體趨勢是一致的.將4個參數間進行兩兩相關性分析,累積量與累積總下載頻次、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807、0.807和0.761,P<0.01);累積總下載頻次與累積總被引頻次和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925和0.884,P<0.01);累積總被引頻次與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正相關(r=0.940,P<0.01).4個參數之間均相關,且相關性較高,其中累積總被引頻次與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相關性最高,如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4個參數均排名第一.與其他3種曲線變化趨勢有出入的是《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量、《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被引頻次、《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下載頻次、《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下載頻次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累積總被引頻次.累積總下載頻次是累積總被引頻次的22~46倍,平均倍數31倍;累積總被引頻次是2017年核心總被引頻次的39~76倍,平均倍數53倍;即總09下載次數在31次,才有可能被引用1次;總被引在53次時,才有可能實現核心被引1次.累積總下載頻次是累積量的86~208倍,平均倍數133倍;累積總被引頻次是累積量的3~6倍,平均倍數4倍;即篇均下載頻次為133次/篇,篇均被引頻次為4次/篇.2.4熱點關鍵詞分析.通過統計CNKI數據庫中26種學報、所有師范類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019年排名前20位的熱點關鍵詞,結果列于表2.可知,不同學報的熱點關鍵詞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如出現以所屬地域和具有地域特征的詞為熱點關鍵詞的學報分別有23和13個,如安徽、蕪湖、北京、揚子鱷、漓江、白頭葉猴和喀斯特等;出現與教學相關的詞為熱點關鍵詞的學報有10個,如教學改革、大學生和課程體系等詞;在不同學報中出現10次以上的熱點關鍵詞分別是合成、穩定性、不動點和晶體結構,分別出現23、14、11和10次.這從數據上說明了不同學報的學科傾向性,如《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關鍵詞傾向于地理、數學和化學等學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傾向于物理、環境和生物等學科.本研究同時對所有CNKI數據庫收錄的師范類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進行熱點關鍵詞統計,通過與26種學報數據比較,結果表明,師范類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都存在于26種學報數據中;而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有2個未出現在26種學報數據中,分別是仿真和有限元.師范類與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的熱點關鍵詞有12個關鍵詞是一致的,即相似率達60%,分別是合成、穩定性、教學改革、對策、大學生、應用、教學、高校、吸附、單片機、影響因素和數據庫,其中有6個關鍵詞是反映教育動態的內容.

3討論與建議

查看全文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對比研究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縣關于優秀自然科學類論文評選方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促進我縣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根據縣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科協工作的意見》精神,縣人民政府設立"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第二條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受理縣級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推薦的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不受理個人直接申報。

第三條縣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第二章評審組織

查看全文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比較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科技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科學研究團隊申報通知

各高等學校:

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省教育廳對20*年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和省級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的申報立項工作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F將調整改革后的申報工作通知如下:

一、項目類別

20*年度增設高等學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和高等學校省級專項科研計劃項目。調整后的項目類別為:

1、省級科技創新團隊計劃項目;

2、高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

查看全文

中西方傳統科技觀比較論文

摘要:中西方傳統科學技術觀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來看,既有密切聯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從科技是干擾“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科技是“認識和征服自然”觀念的對立;“非理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對立;非系統化、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與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獨立學科體系的區別等三個方面對中西傳統科技觀的差異作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中西傳統科技觀;差異;比較

Abstract:Traditional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closelyrelateddespitetheobviousdistinctionsconsideringtheperspectivesofontology,epistemologyandmethodology.Thispapermakesacomparisonof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cussingparticularlythedisputesastowhetherscienceandtechnologydisturb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ortheymeanknowingandconqueringthenature,whethertheyarerationalknowledgeorirrationalknowledge,andwhethertheyarenon-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ortheyaresystematic,theorized,andindependentbodyofdiscipline.

Keywords:thetraditionalSino-Westernideasofscienceandtechnology;distinction;comparison

科技觀即科學技術觀,是科學觀與技術觀的統稱,它是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總體看法和基本態度。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理論,對科技的看法和態度常常有很大差異。

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總會受到科技觀的影響??萍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社會作用。這種作用的方向、強度、方式等不僅取決于科技本身的發展狀況水平,而且還取決于社會歷史的發展現狀和條件。由于科技觀的差異,所以它引導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正確的科技觀可以引導人們深入地揭示世界的奧秘,揭示真理和追求真理,進而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相反,錯誤的科技觀則會引導人們走向錯誤的認識,離真理越來越遠,達不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查看全文

建筑學類學科研究發展情況分析

【摘要】文章對2010~2019年全國建筑學類學科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進行了數據收集,重點統計分析了2010~2019年以來四川省建筑學學科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經費額、項目類別、項目負責單位等相關信息。通過綜合分析四川省建筑學類學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情況來了解四川省建筑學類學科科研研究基本情況,進而了解四川省建筑學類學科研究中存在的挑戰并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夠對科研人員和科研管理者在開展科學研究和科研管理支撐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學類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

建筑學類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是從人與資源環境相互關系的高度,研究區域、城市與鄉村、建筑的發展,研究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建筑學基礎理論、規劃設計方法和建筑技術的創新[1]。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分類,與建筑學類相關的領域包括建筑學(E0801)、城鄉規劃(E0802)和建筑物理(E0803)3個二級申請代碼,均隸屬于建筑環境與結構工程(E08),全部分布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主渠道之一,面向全國,重點資助具有良好研究條件、研究實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研究人員[2]。作為資助建筑學類學科研究工作發展的重要途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我國建筑學類學科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開展情況也能從宏觀上反映建筑學類學科發展現狀及趨勢。對2010~2019年四川省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建筑學類學科項目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有助于了解四川省建筑學類學科研究的發展情況,進而為四川省加強建筑學類學科基礎研究和相關管理支撐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年度資助項目

2資助情況統計和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