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治療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19:37: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康復訓練治療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從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開始時間、治療方式、早期康復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對近5年來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現狀進行綜述。早期康復治療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第一站,采用科學、合理的康復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在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時,同時需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要因人而異,制定合適的康復方案。
【關鍵詞】腦卒中早期康復
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達80%以上[1]。此類病人生活質量降低,給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促進病人各項功能的盡快恢復是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病人的各種功能和預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將腦卒中后早期康復治療的近況作一綜述。
1早期康復治療的機制
腦可塑性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是康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婙櫴龋?]認為,通過反復的特定的康復訓練可使腦損傷區喪失的神經功能由原不承擔該區功能的腦區部分代償。經失神經超敏反應,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及軸突出芽等機制[3]可實現CNS的功能重組。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使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大腦對刺激發生反應性的突觸形成,周圍神經組織通過軸突的側枝芽生,可能使臨近失神經支配的組織重新獲得支配,病灶周圍組織的代償使神經反饋回路得以重建。
早期康復針對病灶周圍半暗帶,通過增加腦血流量(CBF),從而改善短期內尚存活的腦細胞。李飛等[4]的研究證實,早期康復組大腦平均CBF比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CBF的增加對減少半暗帶區神經細胞死亡有益,反復的感覺沖動傳入中樞,對軸突出芽,潛伏通路和突觸的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障礙康復護理體會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言語康復訓練方法對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的療效。方法對72例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病人進行系統訓練,在治療前后運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評估其語言功能,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評估標準提高1度者為好轉,并進行比較。結果運動性失語的Ⅱ度以上病人經過3~4周訓練后,明顯好轉31例,好轉7例;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后明顯好轉17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康復治療效果較差,其中仍有4例經康復訓練后并無明顯改善。結論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語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1]。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F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2]。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腦卒中致語言障礙康復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言語康復訓練方法對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的療效。方法對72例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病人進行系統訓練,在治療前后運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評估其語言功能,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評估標準提高1度者為好轉,并進行比較。結果運動性失語的Ⅱ度以上病人經過3~4周訓練后,明顯好轉31例,好轉7例;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后明顯好轉17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康復治療效果較差,其中仍有4例經康復訓練后并無明顯改善。結論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語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1]。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F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2]。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腦卒中失語康復護理策略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言語康復訓練方法對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的療效。方法對72例腦卒中致語言障礙病人進行系統訓練,在治療前后運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評估其語言功能,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評估標準提高1度者為好轉,并進行比較。結果運動性失語的Ⅱ度以上病人經過3~4周訓練后,明顯好轉31例,好轉7例;感覺性失語的23例病人經6周訓練后明顯好轉17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均達到100%。但完全性失語的病人,康復治療效果較差,其中仍有4例經康復訓練后并無明顯改善。結論開展語言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語言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療效。
【關鍵詞】腦卒中;失語;康復訓練
腦卒中致殘病人出現失語癥的比率高達20%~30%。失語癥病人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聽理解障礙、口語表達障礙、閱讀、計算、寫字能力下降。因此,嚴重影響與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來,筆者對經頭顱CT、核磁掃描證實為腦卒中后致言語障礙的病人,進行了語言訓練,病人語言功能康復明顯?,F將訓練方法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68歲。其中腦出血26例,腦梗死46例,均經CT或MRI確診。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語流利,閱讀、書寫能力正常。按失語癥分類診斷為運動性失語38例,感覺性失語23例,完全性失語11例。失語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DAE)檢查。言語障礙的評估標準:0度,不能用言語進行實際的思想交流或言語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說極少量詞匯及短語;Ⅱ度,能說單詞或短句,對日常用語可理解,表達中存在語法上錯誤;Ⅲ度,對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經歷能較快地領悟或表達,對不熟悉的事物或經歷則表達困難;Ⅳ度,多數情況下無言語障礙,但有時有理解障礙,言語欠流暢;Ⅴ度,言語障礙極輕,不易被他人察覺,僅病人自己有所體會。根據評估標準,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筆者把經康復護理后評估標準提高2度者定為明顯好轉(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評估標準提高Ⅰ度者為好轉。
1.2方法
骨科患者康復護理效果探討
【摘要】目的本文對在骨科患者中進行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論述。方法選取在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康復護理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論述。通過數字表法進行分組,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分析評價康復護理。結果我們對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評價進行合理的分析,通過對了解進行有關康復知識調查,知曉率為88.89%,未知曉率為11.11%,護理后效果,完全自理為52.78,部分自理為44.44%,不能自理為2.78%,患者并發癥為,肌肉萎縮4例,關節痙攣2例,關節畸形2例。結論在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運用康復護理效果最為明顯。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骨折;臨床護理效果
患者患病后會對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骨科患者,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康復效果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對骨科康復治療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在骨科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康復護理尤為重要,康復護理主要是針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性訓練,針對不同患者運用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幫助骨科病人恢復正?;顒?。為此,本文對骨科患者中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了有效探究康復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選取在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護理康復的實際效果進行探究。骨科病分進行手術治療的基本都是創傷性病人,主要是急診手術、脊柱手術、擇期手術、單下肢手術、單上肢手術、雙肢手術。1.2方法。1.2.1護理原則。骨科患者手術前需要進行術前護理,手術過后需要進行術后護理,在創傷骨科患者必須做好術后護理。創傷骨科患者手術后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況不同要求對護理人員和骨科患者進行規范指導。第一,骨科患者康復宜早不宜晚,手術過后就因該進行康復訓練。第二,康復訓練不只是身體上的鍛煉,還要求對患者進行思想教育,從而使患者身體和心理同步,從各個方面提升患者的認識,從而保證康復訓練的正常進行。我們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因為患者來自不同的崗位,身體素質也大不相同,我們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身體和實際情況對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保證康復訓練的康復訓練的尺度跟患者的需求相對等。1.2.2護理評估。病情評估、心理評估和身體評估是護理評估中三個主要內容。其中的病情評估是護理人員需要對手術后的患者的整體回復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切口的愈合情況和牢固情況等。同時需要根據患者手術后傷口的恢復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心理評估是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知識的宣教,讓患者了解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消除煩躁、焦慮等負面心理情況。身體評估主要是對骨科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身體機能的活動情況和身體的正?;顒忧闆r的了解。在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為心理護理、病房護理和階段護理三個方面?;颊邔祻妥o理會產生比較大的抵觸心理,護理工作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我們在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思想教育,幫助患者獲得自信,讓患者主動進行康復訓練。為了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需要對患者進行病房護理,補定期的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保證病房內空氣質量,控制病房溫度。為了可以更好的進行康復訓練,骨科患者需要有一個充足的睡眠,不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需要臥床,不再進行活動。1.2.4效果評價標準。骨科患者穿衣服、吃飯、上廁所、洗澡是對骨科患者自理恢復情況綜合評價的標準。穿衣服、吃飯、上廁所、洗澡這四項活動全部完成視為全部自理,還需要其他人進行幫助視為部分自理,全權需要其他人進行幫助者視為不能自理。
2結果
運動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運動康復訓練對伴有認知功能損害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及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的影響。方法:63例認知功能損害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進入常規組31例和干預組32例;兩組在常規抗精神病藥治療及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干預組聯合8周的運動康復訓練(每次50min,每周5次),每次訓練前10min為熱身訓練,后40min為專項訓練。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第4周及8周末時采用連線測驗(TMT)-A、精神分裂癥簡明認知評估表(BACS-SC)、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HVLT-RTM)、Stroop色詞測驗(SCWT)評估入組者認知功能;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血清BDNF水平。結果:與基線比較,干預組各項認知評估指標持續改善且血清BDNF水平持續升高(P<0.05或P<0.01);與常規組比較,干預組第4、8周末的多項認知功能指標及血清BDNF水平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提高(P均<0.05)。結論:運動康復訓練對伴有認知損害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認知功能及血清BDNF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認知;運動;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損害會使患者表現出思維遲鈍,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的恢復,對患者的長期預后產生嚴重不良后果[1]。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對維持神經元功能和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2]。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通常較低,其大腦功能損害可能也與其BDNF功能低下有關[3-4]。血清BDNF水平還被認為可以當作認知訓練效果的潛在性生物標志物[5]。有研究[6]表明,運動訓練會增加老年癡呆患者的大腦和外周血液中BDNF的表達,可能對認知功能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運動康復訓練也是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常用的社會功能康復手段,但目前仍鮮有研究系統的探究運動康復對該類患者信息處理速度等認知功能的影響。本研究擬探討運動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及血清BDNF水平的影響。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伴認知功能損害的18~55歲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5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且確診>2年;②目前處于疾病緩解期,幻覺、妄想等陽性精神病性癥狀基本消失;③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26分,即認為存在認知功能損害[7];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按照提示進行簡單的鼠標操作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腦器質性疾病;②服用除苯海索或苯二氮艸卓類藥外其他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非抗精神病藥;③心肺及運動系統存在器質性或功能性損害者。
骨科病患康復訓練問題及護理
1康復鍛煉對骨科病人健康恢復的重要性
骨科創傷與疾病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對骨科病人進行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減少并發癥,增強病人的機能,幫助病人早日恢復健康,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1]。康復訓練是創傷與疾病治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是骨科病人獲得良好功能恢復的關鍵,是恢復各種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通過預防功能障礙、促進功能恢復、進行功能代償或代替,達到恢復運動系統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復訓煉中的護理活動是指護士為解決骨科病人的康復鍛煉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包括康復鍛煉評估、康復鍛煉指導、康復鍛煉相關知識宣教等方面的內容[2]。
2骨科護理康復鍛煉的發展現狀
2.1在思想認識方面
骨科護理人員對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癥十分清楚,很多輕癥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別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鍛煉后會逐漸恢復機能,所以就不太重視恢復期的康復鍛煉。而且康復鍛煉是極耗時間,又是起效緩慢的治療,很多醫院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足夠的精力去指導病人康復鍛煉。由于這些思想上的原因,導致很多醫院的骨科護理康復鍛煉擱淺,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2.2在醫護配合方面
小兒腦癱治療論文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
1.3康復訓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康復治療技術和相關理論的不斷完善,使康復訓練受到青睞,是目前治療小兒腦癱的主流方法。西醫學者形成各自許多學派,如Bobath法、Vojta法、Rood法等。康復訓練主要是針對患兒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和聽力障礙等進行治療。通過訓練有利于啟動腦癱患兒的大腦代償功能,改善患兒癥狀。如姚軍等[5]通過頭部控制、坐姿、爬行、上肢、下肢、立行走、智力以及Vojta及Bobath法中的誘導療法,結合針灸、推拿來抑制異常姿勢反射和肌張力,引出和促進正常的肌張力,姿勢反射和平衡反應。
1.4心理療法心理療法如今方興未艾,應用于小兒腦癱領域意義重大。如俞珍等[6]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強心理治療:對患兒提供針對性、有步驟的心理咨詢,對患兒的家長,特別是母親進行咨詢,使其建立對疾病的認識,消除心理障礙,社會適應性行為提高顯著。
1.5其它療法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許多治療手段應用在腦癱領域,如針對患兒足畸形,陳秀恩等[7]在腦癱松解術后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佩戴踝足矯形器,患兒痙攣和攣縮得到明顯改善;桂華等[8]應用高壓氧治療小兒腦癱,治療后患兒腦電圖異常率明顯降低,認為在高壓氧的狀態下腦組織氧代謝旺盛,對可逆轉的腦細胞有促進轉化作用,并可促進側枝循環的建立;此外,音樂療法作為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能改善腦組織微循環,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還有不同程度的鎮靜、鎮痛作用;而神經干細腦移植作為干細腦移植領域的主要一員,用于治療腦癱前景廣闊,但尚不完善,有待深入研究。目前有報道北京海軍總醫院完成世界首例缺血缺氧性腦癱患兒腦神經干細腦移植。
小兒腦癱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整理目前國內臨床應用對小兒腦癱的主要治療方法,對各種治療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并結合臨床應用,進行探討。認為治療腦癱使用單一療法,療效有限,應使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且要盡早治療,而針灸療法用于治療該病前景廣闊,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療法;藥浴
小兒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西醫學認為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中醫學認為小兒腦癱為先天不足、肝腎虧損,腦髓不充,以及后天脾胃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最終出現“五遲”“五軟”“五硬”。本病多四肢不利,常伴智力低下、癲癇、語言、視聽和其他障礙。由于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因而本病具有致殘性,一旦發病,不易恢復,往往給患者造成終身痛苦,隨著研究的深入,治療的方法日益增多,也越來越規范。中醫包括針灸、按摩、中藥、中醫穴位注射等。西醫有康復訓練、心理療法及藥物、手術等。
1西醫療法
1.1藥物目前藥物治療一類為促進腦組織發育和腦代謝類藥物如神經生長因子、腦蛋白水解物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多體現在促進原有神經細胞的發育及增強腦組織的代償能力,療效有限。另一類為對癥治療,肉毒桿菌毒素、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肌張力,但維持時間有限,長期反復應用有一定副反應,還有較大研究空間。如曲鳳媛等[1]應用A型肉毒毒素神經阻滯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患兒肌張力明顯降低,內收肌松弛,交叉腿、馬蹄足畸形消失,足跟可以放平行走。
1.2手術本法為通過調整神經通路,從而緩解癥狀,有一定創傷性。年齡大、有繼發障礙、有適應證的患兒可考慮。1991年徐林等[2]首先報道國內應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PR)治療腦癱患兒。近些年手術治療的方法日益完善,新的方法也不斷涌現。如袁海斌等[3]治療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對患兒行頸動脈交感神經網剝離,術后配合高壓氧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的癥狀,尤以改善流涎癥狀最佳,手足徐動、語言障礙也有一定改善。王文英等[4]應用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并與SPR法進行比較,認為激活傳導術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創傷小,療效顯著,副反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