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指標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4:17: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指標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指標統計學論文
一、概況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已日益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所重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最早系統收集科技統計數據的國際組織,在世界科技統計界處于領先地位,對科技統計的國際標準化和規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OECD的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在組織上有一套機構,并有專業人員專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指標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統計、科技指標與管理決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注意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統計手冊,為科技統計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統一標準與規范;
系統地收集科技統計數據,并建立了科技統計數據庫;
定期出版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網傳輸信息;
科技指標統計管理論文
一、概況
出于制定科技政策的需要,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已日益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所重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最早系統收集科技統計數據的國際組織,在世界科技統計界處于領先地位,對科技統計的國際標準化和規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OECD的科技統計與科技指標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在組織上有一套機構,并有專業人員專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分析、指標研究工作,并把科技統計、科技指標與管理決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注意統計數據的國際可比性,研究并制定了一整套科技統計手冊,為科技統計工作提供了共同遵循的統一標準與規范;
系統地收集科技統計數據,并建立了科技統計數據庫;
定期出版科技統計和科技指標出版物,并充分利用INTERNET信息網傳輸信息;
統計源期刊和核心期刊的區別
一、簡介
"統計源期刊"全稱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亦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目錄每年都會出現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國家科技部委托,從1987年開始對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表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利用統計數據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廣泛好評。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CSTPCD的數據來源。通過中國科技期刊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對期刊學術質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對收錄期刊的范圍進行調整。
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兩次給當年經過多項學術指標綜合評定而被收錄的期刊頒發收錄證書,中國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會在北京向媒體召開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會"。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并非終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將對其進行重新評定,遵守"優入劣汰"原則。因此"統計源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越來越被各學術單位和科研機構接受,用它作為科研論文的學術水平的評價指標之一。
統計源期刊與核心期刊均能反映與某一專業有緊密聯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內容上又有一定的區別。前者包括社會(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大類,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僅收錄自然科學類,以文獻引文數據為依據,選擇多項指標進行綜合篩選,再根據期刊論文引用情況列出排名順序。兩者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提供參考價值比較大的一些期刊,為單位和個人訂購、收藏、閱讀、投稿選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核心期刊所涵蓋的期刊數量多,讀者面廣,但收錄的生物、醫藥學期刊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時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當年的期刊狀況。而源期刊則收錄生物、醫學期刊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較客觀地反映期刊的當年情況。
二、統計源期刊選刊標準
統計源期刊的選刊標準有17項,它們是:(1)總被引頻次;(2)影響因子;(3)年指標;(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賴斯指數;(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數;(10)來源文獻量;(11)參考文獻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數;(14)地區分布數;(15)機構數;(16)國際論文比;(17)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值.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說明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石油天然氣學科核心期刊發展現狀
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已成為衡量期刊出版質量的重要手段,并得到社會廣泛認同,本文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為參考,對其所收錄的38種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將各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作為指標單元數,加權后得到各指標單元對期刊總分的貢獻排名;引入標準差和變異系數,對各指標進行橫向比較。結果表明:他引率貢獻最大,其次為影響因子和平均引文數,因此,在不考慮各指標單元提升難度的情況下,提升他引率、影響因子和平均引文數能提升較大的總分。他引率變異系數最小,其次為基金論文比和平均引文數,不考慮指標權重的情況下,他引率對總分的提升效果最佳。目前,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普遍以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為參考,對職稱、科研項目等開展評定、評審等相關工作??萍计诳u價體系已成為衡量期刊出版質量的重要手段,各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其所收錄的38種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評價體系構成以及各指標的提升難易程度,以期指導期刊出版單位利用有限資源快速提升指標分數,為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提供參考。
一、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簡介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的評價由中信所主辦,其分析數據由萬方數據提供,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每年更新一次,此外,每年評選百杰科技期刊,每3年評選科技精品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共收錄18種科技核心期刊,在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大致遵循三條基本原則:1.中國科技期刊的評價要與國際期刊評價在方法和理論上保持一致,為中國科技期刊走上國際舞臺奠定基礎。2.要結合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具體實際,確定反映我國科技期刊學術水平和發展狀況的指標。3.要突出可操作性,統計數據要易于采集和方便計算。(一)指標得分及總分計算方法。1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國內首先提出了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幾個主要學術指標,通過隸屬度轉換、加權評分,最終得出每一種期刊的綜合指標排序值。式中:S為期刊綜合評價總分;μi為評價指標i所對應的權重,i=1,2,…,n;ki為評價指標i的值歸一化結果;x為評價指標i的值;xmin為本學科內評價指標i的最小值;xmax為本學科內評價指標i的最大值。(二)評價體系及其指標。由于學科的差異,指標數字也有較大的差異,因此,評價以學科劃分單元,單元內綜合評價,各期刊總分的計算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同年度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中考核的指標及權重也有所不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在列次的指標調整過程中,一直采用的指標有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和他引率,并且以上指標所占權重占絕對主導(5年0%;8年0%;年0%;6年80%)。從指標及其權重的變動,可以隱約看到評價機構對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建議。近年來,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相關指標及其權重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評價體系共包含6個指標: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總引比、基金論文比、開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數,并對各指標賦予不用的權重。相較于以往的評價體系版本,最新版最大的變化就是削弱了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的比重(但仍然是主導指標);增加了開放因子評價指標。(三)評價指標特點。從微觀角度出發,某一刊物各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隨著平均引文數的提升,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也相應提升;隨著他引率的提升,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相應下降,開放因子相應提升;總被引頻次與影響因子正相關;基金論文比與其他指標無關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所制定的評價體系帶有強烈的指導,其總體目標為:通過平均引文數,提升國內科技期刊整體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通過基金論文比,提升國內科技論文的整體學術水平。通過構建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他引率、基金論文比、開放因子和平均引文數6大指標的評價體系:①鼓勵期刊增加平均引文數,提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②鼓勵期刊增加基金論文數量,提升論文整體學術水平;③為了避免因自引過高而影響國內期刊聲譽,鼓勵通過他引的方式提升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④通過開放因子,遏制期刊小范圍內的暗箱互引。
二、石油天然氣學科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發展現狀
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對石油天然氣學科期刊及期刊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年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主要計量指標均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石油天然氣學科主要計量指標較往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影響因子明顯高于國內整體水平,但他引率與篇均引文數均低于國內整體水平。(一)期刊總分。對38種期刊總分進行統計,其中種期刊總分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間段期刊較多,兩端期刊較少,幾種優秀期刊優勢比較明顯,說明優秀期刊總體發展比較均衡,各項指標均位于學科前列。與往年相比,學科綜合評價總分平均值變化不大,12種期刊總分大于40,占31.6%。(二)期刊總被引頻次。對38種期刊總被引頻次進行統計,種期刊總被引高于平均值,占34.2%,中間段期刊較多,兩端期刊較少,3種期刊優勢明顯??偙灰l次最大值為最小值的.08倍,差距較往年被進一步拉大,因此,導致學科內絕大多數的期刊在該指標上表現不良。種期刊總被引大于10,但在計算得分時,《新疆石油地質》(第名,總被引12,比學科內73.7%的期刊優異)得分卻只是《石油學報》(第一名,總被引08)的32.3%。(三)期刊影響因子。對38種期刊影響因子進行統計,12種期刊影響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1.6%,6種期刊優勢明顯,多數期刊在平均值附近,幾種優秀期刊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因子的優勢。影響因子最大值為最小值的43.2倍,差距較往年被進一步拉大,《石油勘探與開發》近年來影響因子在不斷提升,但絕大多數期刊的影響因子卻停滯不前。由于《石油勘探與開發》影響因子全國排名第一,導致部分期刊在指標數值實現較大提升的情況下,得分卻較往年下降。種期刊影響因子大于1,《石油鉆探技術》(第名,影響因子1.2,比學科內76.3%的期刊優異)得分卻只是《石油勘探與開發》(第一名,影響因子)的26.8%,同時,第二名得分僅為第一名的65.4%。(四)期刊他引率。對38種期刊他引率進行統計,1種期刊他引率高于平均值,占%,他引率分布區間較小[0.4,0.5],主要是受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選刊原則中一票否決的影響。綜合評價總分靠前的幾種期刊他引率均較高,有可能是他們已感知到他引率對總分的影響,在辦刊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減少自引,他引率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06倍,比值在進一步縮小。11種期刊他引率大于0.85,絕大多數期刊的他引率得分基本與指標數值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斷塊油氣田》因他引率低于40%而被一票否決,以上兩刊物的其他指標均在學科內排名靠前。該項指標得分中,指標數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11.74分。(五)期刊基金論文比。對38種期刊基金論文比進行統計,23種期刊基金論文比高于平均值,占.5%,各期刊基金論文比自上而下基本呈直線排列?;鹫撐谋茸畲笾禐樽钚≈档?1倍,比值在進一步縮小,且最大值有下降的趨勢,主要是受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于基金論文審核越來越嚴格有關。12種期刊基金論文比大于0.8,越來越多的期刊已注意到基金論文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適當地增加了基金論文的數量。該項指標得分中,指標數值高于平均值即可得6.分。(六)期刊篇均引文數。對38種期刊篇均引文數進行統計,17種期刊平均引文數高于平均值,占44.7%,總分排名靠前的期刊平均引文數也排名靠前,近年的數據顯示,優秀刊物在不斷加大篇均引文的工作力度,但有少數期刊并沒有重視該項指標。篇均引文數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5.68倍,第一名數值在不斷上升,而最后一名卻在不斷下降,導致比值在不斷拉大,同時,也存在與影響因子相類似的問題,即學科內整體發展不均衡。種期刊平均引文數大于17。(七)期刊開放因子。對38種期刊開放因子進行統計,15種期刊開放因子高于平均值,占3.5%,學報、勘探類、化工類期刊排名靠前。開放因子最大值為最小值的25倍。分析認為:指標大小與同專業方向期刊數量多有關;最高分可提升空間不大,而最低分將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在1分,因此該指標歸一化時,分母將維持在24的水平。15種期刊開放因子大于。統計石油天然氣學科核心期刊各指標的平均值及得分情況,考查學科主要指標平均值的得分情況:他引率得分最高,其次為總被引頻次、基金論文比、影響因子、開放因子,篇均引文數得分最低。假設各指標從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難度系數相同,施加權重后的得分情況即為相關指標的貢獻水平。但是,實際工作中,各指標從某一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的難度系數不可能是一致的。
三、指標分析
科技期刊內在質量特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只有不斷改革與創新,持續穩定地提高科技期刊的質量,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由于期刊既是精神產品又是物質產品這一特性,所以期刊的質量分為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內在質量主要指期刊的實質性內容,期刊的文字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衡量期刊內在質量主要是看所要研究的科技期刊的內容是否豐富,該期刊的信息量的大小,文章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可信度,發表文章的速度,特別是對屬于本專業的重大事件的首次報道率的高低。外在質量主要是指期刊的四封設計、版面設計、印刷質量、照片與插圖等期刊包括的所有物質屬性。在期刊的質量中內在質量是核心,外在質量要服務于內在質量,二者的完美統一[1],即秀外慧中是期刊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一、科技期刊的內在質量特性
1.相對不穩定性期刊是由許多作者的不同作品匯編而成的。由于種種不確定的原因,期刊每一期的質量是不相同的[2]。在某一期中,可能由于稿件的來源很好,或者由于所探討的問題的時效性很高,或者編輯人員對文章審稿比較嚴格等許多因素使這一期刊物的文章水平均較高。每一期的期刊質量是有所波動的,因此,我們對科技期刊質量高低的判斷是運用期刊的一些評價指標經過較長時間的綜合考察來確定的。
2.衡量的多角度性期刊是一種具有精神與物質雙重性質的產品,所以對一個期刊的評價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首先,要從期刊的內容入手,對于科技期刊要看其內容是否準確真實,作者對某一觀點的論述是否全面,是否具有前沿性,是否有創新點,是否運用交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該期刊中是否有很大的信息含量。其次,要從讀者的角度看,讀者能從閱讀的期刊中獲得多大的效益,期刊中的信息能否給讀者帶來幫助,期刊能否在他所研究的領域推動理論的繼續發展,能否將理論轉化成經濟效益或社會生產力。第三,還要衡量該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衡量期刊的國際地位等。由于期刊本身的特點,期刊的質量不能簡單的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來衡量,而應該從多個角度不同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長期的動態的衡量。
3.期刊內在質量的功能性期刊的功能性是指期刊發揮的作用和效能,滿足顧客需要的程度。期刊的所有功能都由期刊的內容來體現,期刊有傳播知識傳遞信息的功能,有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的功能,還具有導向功能,可以對某一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前沿研究。期刊為學者、科學工作者和理論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一些高質量的期刊還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功能,其刊載的前沿理論可以運用到實際生產、管理、醫療等社會的方方面面,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4.經濟性期刊內在質量的經濟性是指讀者讀到不同質量的期刊所需支付的費用是不同的。期刊同其他的商品一樣,都包含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高質量的期刊要比低質量的期刊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資金。不僅如此,對于好的科技期刊來說,一項前沿科技理論的研究不是短期的加工和制造就可以生產出來的,而是眾多學者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其中所包含的內在價值和潛在價值都是極大的。期刊內在質量上的差別顯示在出售價格上,那些信息量大、時效性和可用性強、具有權威性的科技期刊的價格就會高于普通的科技期刊。
骨外科學類科技核心期刊評價指標分析
科技期刊是一種發表自然科學理論及專業技術的雜志,是科技工作者宣布科研成果的直接渠道,同時也是積累和傳播科學技術的平臺,最終促進先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開始從事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工作,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和定量評價,每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選取國內各學科領域中較重要的、能反映本學科發展水平的科技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筆者就國內主要的幾種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近5年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根據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1]顯示,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有16種,分別為《骨科》、《國際骨科學雜志》、《脊柱外科雜志》、《頸腰痛雜志》、《臨床骨科雜志》、《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實用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國骨與關節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骨科雜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中華手外科雜志》。以上雜志中《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2016年進入目錄,而其余期刊近5年均未被退出核心期刊目錄。選取核心影響因子排名前5位的骨外科學類核心期刊進行分析,分別是《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的數據來源于2018年度期刊發表的論文。1.2評價指標與研究方法選取5個主要評價指標[2]進行比較分析:①核心影響因子,即期刊前2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期刊前2年總數之比。②核心總被引頻次,即期刊自創刊以來所有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③學科影響指標,即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該刊的期刊數占全部期刊數量的比例。④AR論文量,即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中文獻類型為學術性論文(Article)和綜述評論性論文(Review)的論文數量。⑤基金論文比,即國家、省部級以上及其他各類重要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統計期刊2014~2018年的各項評價指標,列表并采用描述性分析。
2結果
《中華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平均核心影響因子高于其他3種期刊,總體上《中華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核心影響因子趨于平穩?!吨腥A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近5年核心影響因子呈上升趨勢?!吨袊桥c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核心影響因子波動較大,但2014年影響因子為2.614,在當年所有醫學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一。見表1?!吨腥A骨科雜志》近5年平均核心總被引頻次最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其次,《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最少。見表2?!吨腥A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近5年學科影響指標均達到100%,而《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與《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僅達到90%左右。見表3。《中華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國脊柱脊髓雜志》近5年平均AR論文量沒有太大差異,但明顯大于《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與《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見表4?!吨腥A骨科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近5年平均基金論文比明顯高于其他3種期刊,接近50%,而《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近5年平均基金論文比最低,僅22%。見表5。
3討論
區域創新體系經濟影響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創新系統的經濟支持力的內涵;支持力評價指標體系;支持力指數評價模型;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支持力的評價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創新系統在區域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單指標指數計算模型、規模指數計算模型、貢獻指數計算模型、支持力指數模型、創新資源投人和創新技術的擴散方面有待加強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支持力評價
論文摘要: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驅動作用。本文討論了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的支持力,建立了支持力評價的指數模型,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經濟支持力進行了評價。
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支持和帶動作用〕研究區域創新系統是否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否與區域經濟系統相協調,是否能夠很好地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其支持程度如何等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為此,本文使川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的支持力指數,對東部10省市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經濟的支持力進行評價,據此分析山東省區域創新系統對山東經濟的支持力
一、區域創新系統的經濟支持力的內涵
區域創新系統在區域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指區域創新系統與經濟系統發展的適應、協調和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因此,本文將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定義為:區域創新系統與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適應、協調程度,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與引領能力_區域創新系統的支持力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要反映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規模,以體現區域創新系統發展與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度;第二,要反映區域創新系統在區域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程度,以體現區域創新系統對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
國際競爭力管理論文
一、我國科技成果的發表現狀
中國加入WTO以后,科技期刊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已成為融入國際科技大舞臺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科技期刊有4600多種,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躍居世界前列,并且,中國科學家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國家加大力度重點支持原創性研究,科研立題、研究思路和論文質量逐步和國際接軌。據200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統計分析,與1997年相比,2001年我國國際論文數在《SCI》、《EI》和《ISTP》三系統中由世界排名第11位上升到第6位。(1)2001年《SCIE》共收錄我國科技工作者的論文35685篇,比上年增長17%。就論文數而言,據世界第8位。與1997年相比,5年間我國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排序上升了4位,被收錄的論文數增長了2倍多,年平均增長17%。(2)2001年《EI》收錄的論文為18578篇,比上年增長32.79%,世界排名穩定在第3位,僅落后于美國和日本。(3)2001年我國被《ISTP》收錄的會議論文10263篇,比上年增長4247篇,增長率為70.6%,由上年的第8位躍至第6位。目前,世界六大檢索系統,如美國的《SCI》核心版收錄我國期刊14種,《EI》收錄107種,《CA》收錄721種,英國的《SA》收錄129種,俄羅斯的《РЖ》收錄493種,日本的《JBST》收錄140種。[1]
隨著中國科學家頻頻亮相《自然》、《科學》等國際權威雜志,中國科技期刊也漸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12月公布的統計分析數據[2],《細胞研究》、《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等刊物的學術質量開始向世界水平看齊。2001年我國《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達到2.102,《世界華人消化雜志》達到1.445,兩種期刊均為中國英文版科技期刊。在美國IS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有指標數據的中國科技期刊60種,總被引頻次超過1000次的只有《高等學?;瘜W學報》(中文版)等4個。2001年我國被《SCIE》收錄的數量雖然從63種上升至67種,有60種有計量指標,但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只有0.386。并且,根據美國ISI的2001年的JCR提供的指標計算,所收錄的5667種科技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467,我國2001年按照中國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統計,發表的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為1.093,低于世界平均值。而美國的學術刊物——《免疫學年度評論》和《生物化學雜志》分別以50.340的影響因子、344256的被引頻次,榮登2000年全球最有影響科學刊物排行榜之首。[2]這說明,我國現有的科技期刊中,真正能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或是權威的期刊為數不多,這與我國的聲望和綜合國力以及我國科技高速發展的現狀是極不相稱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盡快把我國的科技期刊引向世界,真正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競爭力。
二、我國科技期刊現存的問題
1.學術質量問題。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尚未達到國際水平,國際影響力也低。期刊的影響力包含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及時率和半衰期等指標。期刊的總的被引頻次是反映期刊被使用和重視的程度,期刊的影響因子是國際上通行的評價指標,是一個相對的統計量,可以公平地評價和比較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其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我國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較低,科技論文被轉載、摘錄、索引較少,進入國際檢索系統的也較少。我國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雖呈上升的趨勢,比前幾年有所改觀,但總的來說還很低。2001年我國科技期刊總的被引頻次最多的是《世界華人消化雜志》,為6468次,影響因子大于1的只有26種,最高的《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也只有3.733;而英國著名的刊物《自然》1999年的影響因子為29.491;著名的《CELL》雜志,1999年的總的被引頻次超過30萬次,影響因子為36.242。由此可見,我們和世界有影響力的期刊相比差距還很大。
2.語種問題。目前科學技術界國際交流中,普遍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等少數幾種。國際發行的科技期刊都是使用英語,這對于使用漢語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是一道天然的屏障。2001年,《SCIE》收錄中文論文為4151篇,英文論文為21724篇,英文論文的比例雖然比往年大大降低,但也達到83.91%??梢?,良好的英文水平是科技工作者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國科技期刊絕大部分用的是中文,有的期刊還沒有英文摘要,或英文摘要不符合國際檢索系統的要求。這樣,在世界了解我國科技成果方面就存在極大的障礙,妨礙了我國期刊被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這也是我國科技期刊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論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
收藏到網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書簽收藏到新浪ViVi
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涉及眾多指標,利用多指標評價企業創新能力是一個復雜問題。本文構建了技術創新指標體系,利用多元統計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原理,結合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對溫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
[關鍵詞]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創新”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主發動機”,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經典的創新測度把創新與發展理解為一種線性關系,即科學研究是創新的起始點,增加科學研究的投入將導致下游的創新與新技術的增加。
一、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考核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對我市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探索科學考核評價高層次人才成果實績的辦法和途徑,進一步促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制定本考核辦法。
第二條考核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堅持客觀公正、民主開放的原則,實行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
第二章考核范圍
第三條考核適用對象主要包括我市的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培養對象。
其他各類市管高層次人才可參照本辦法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