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22:4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發展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論文

科學發展分析論文

一、發展的臨界點:發展與生存已起沖突

(一)發展是生存的本質要求,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否發展似乎成了判斷一切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大家想的較多的是怎樣發展,怎樣大搞快搞發展,而對于為什么發展,發展意味著什么卻想的不多。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解決一切問題都依賴于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出路。只有發展,才有出路,這是硬道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什么樣的發展?什么樣的出路?誰有出路?是永續發展還是斷子孫路的發展?是國家的出路還是小團體的出路?是大多數人的出路還是個別人的出路?有些領導愛說思路決定出路,有為才能有位。這本沒有錯。但是認為發展就是要有速度,就是GDP;有速度、有GDP才能有位、有出路。這種思路就值得懷疑了。最要害的一點,是發展的出發點錯了。在這種思路指導下,一切發展圍繞速度、GDP而展開。一些大手筆,大藍圖,大思路出臺了,一些大開發,大工程,大戰略上馬了?;驗樯w,或為留名,或為人生抱負,或為生命豪情,真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這樣的大發展態勢下,我們確實沐浴著發展的陽光帶來的光明和溫暖,但同時卻不得不接受一個又一個災難的降臨。我們的美好家園被污水、廢氣、毒素所包圍。發展的結果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結論:發展對我們的生存已構成了威脅。

生存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沒有生存就沒有一切。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生存,還要生存的更好,這才是問題的實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卻往往被某些人所忽略。

(二)在臨界點附近,發展與生存已起沖突

我們要生存,所以要發展。但是發展為什么又威脅到生存呢?根本原因在于發展是有度的,有臨界點。越出度,接近或超過臨界點,就會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這個度,既包括規模也包括速度。其根本是發展方式問題。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經濟發展應用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能動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和平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創新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生態文明發展觀、保持經濟的理性發展、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科技進步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本文首先探討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結合十七大的精神,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發展的途徑,實現“又好又快”的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

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性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1.1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發展觀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發展論文

本世紀初,辦大而全的綜合性大學成為國內高校發展的潮流。做學科發展中的“全能冠軍”的確令人神往,但是考量東華大學的實際情況,先做“單項冠軍”顯然更為科學。東華大學的前身華東紡織工學院,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在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紡織學科優勢和特色,成為

紡織業人才的搖籃。這樣的歷史積淀,就是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謀求發展的現實資源和財富。由此,我們確立了學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就是建設“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

確定目標之后,“*”、“211工程”的建設資金全部投入紡織、材料、染整、服裝四個國家重點學科,7年來不斷收獲堅持特色、重點突破的成果。

首先,學校在教育部評價體系中的眾多空白點陸續取得了“零”的突破。其中包括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精品課程、國家教學名師、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長江學者、長江講座教授、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111引智基地等。目前,學校已有5篇論文被評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包攬了“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歷屆全部的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從2003年起連續六年獲得11項國家科技三大獎;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2004年躍居世界同類學校第一,2005年和2006年已經超過世界九所同類學校的總和;2004年學校成功舉辦了世界紡織大會的第83屆年會,這是此項具有百年歷史的大會第一次登上中國大陸;“紡織科學與工程”在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一,并在2007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估中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其次,特色學科努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產生了一批“頂天”和“立地”的標志性科研成果,如“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貢獻,無毒輕質內層防護材料、高性能介質玻璃封裝材料、儀表特種玻璃、宇航員排泄物收集裝置等為“神五”和“神六”的發射成功做出了貢獻,年產1000噸級的萊塞爾生產線成為上海首批科教興市29個重大項目之一等。學校連續三年獲得了“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的殊榮,其中一項是服務于國防建設的碳纖維,一項是綠色環保的萊塞爾纖維,一項是艙外航天服。

按照一般的觀點,發展的速度和力度是與投入的強度成正比的。但是我們從一開始就清醒地認識到,憑借學校當時的聲譽、地位和實力,簡單地與兄弟學校“拼投入”肯定不行,而必須更多地依靠更新觀念和改善管理,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校的內功上。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探討論文

一、發展的臨界點:發展與生存已起沖突

(一)發展是生存的本質要求,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否發展似乎成了判斷一切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大家想的較多的是怎樣發展,怎樣大搞快搞發展,而對于為什么發展,發展意味著什么卻想的不多。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解決一切問題都依賴于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出路。只有發展,才有出路,這是硬道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什么樣的發展?什么樣的出路?誰有出路?是永續發展還是斷子孫路的發展?是國家的出路還是小團體的出路?是大多數人的出路還是個別人的出路?有些領導愛說思路決定出路,有為才能有位。這本沒有錯。但是認為發展就是要有速度,就是GDP;有速度、有GDP才能有位、有出路。這種思路就值得懷疑了。最要害的一點,是發展的出發點錯了。在這種思路指導下,一切發展圍繞速度、GDP而展開。一些大手筆,大藍圖,大思路出臺了,一些大開發,大工程,大戰略上馬了?;驗樯w,或為留名,或為人生抱負,或為生命豪情,真的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這樣的大發展態勢下,我們確實沐浴著發展的陽光帶來的光明和溫暖,但同時卻不得不接受一個又一個災難的降臨。我們的美好家園被污水、廢氣、毒素所包圍。發展的結果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結論:發展對我們的生存已構成了威脅。

生存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沒有生存就沒有一切。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生存,還要生存的更好,這才是問題的實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卻往往被某些人所忽略。

(二)在臨界點附近,發展與生存已起沖突

我們要生存,所以要發展。但是發展為什么又威脅到生存呢?根本原因在于發展是有度的,有臨界點。越出度,接近或超過臨界點,就會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這個度,既包括規模也包括速度。其根本是發展方式問題。

查看全文

基層檢察院科學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檢察工作法律監督職能

論文內容摘要:當前,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政治任務。作為基層檢察院,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真正將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實際能力。著力解決檢察發展難題,推動檢察工作科學發展,是其新的歷史使命。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大好形勢下,作為基層人民檢察院,將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正確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實際能力,著力解決檢察發展難題,推動檢察工作科學發展,是其新的歷史使命。

一、業務立檢,彰顯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主要成效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關鍵在于實踐。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必須通過檢察實踐,開展業務工作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突出重點,堅持以辦案工作為中心,不斷提高辦案質量和辦案水平。

作為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的檢察院,我院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刑檢工作方面,2005年至2008年9月份共受理公安移送批捕案件6386件8995人,批準逮捕犯罪嫌疑人6119件8550人;受理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案件6835件9733人。提起公訴案件6079件8407人。辦理了全省首宗盜竊網絡虛擬財產案,首宗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案,全省首宗以國家名義對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案,民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及劉大力等7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22億元案等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案件。批捕、起訴案件全部在法定期限內依法辦結,人均辦案數和辦案質量位居全市前列。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旅游發展論文

摘要:“以人為本”是旅游發展和科學旅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要求,基于此視覺,發展媽祖文化旅游,不僅要達到景觀開發與保護的和諧,還要做好各利益群體的和諧。同時設計旅游產品時要人文關懷,彰顯生命意義。媽祖文化旅游要獲得空間上的持續發展,必須走區域聯動發展之路。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本真性;媽祖文化;和諧;“以人為本”

21世紀初,黨中央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符合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新觀念——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思想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媽祖文化作為一種民間文化,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地域環境下的一定人類族群生存狀態、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外化表現形式。它承載著媽祖信仰者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追求,雖然在文化領域里它屬于非物質的下層文化,但它是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歷史傳承價值和社會和諧價值,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發展媽祖文化旅游,弘揚媽祖精神,傳承媽祖文化,不僅可以為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通過對科學知識、道德修養、民族精神和人文關懷等文化因素來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2007年上半年,僅來湄洲島進香拜謁的臺灣客人累計就達150多萬人次。天津、澳門、臺灣、廣東、福建等地每年都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在同一文化認同的光環下通過旅游交往增進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悄悄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這幾年伴隨著媽祖信仰熱,媽祖文化旅游也得到較快的發展,媽祖文化的內核即是媽祖本身的精神力量,而媽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所以基于科學的發展觀,從“以人為本”的視覺來看待媽祖文化旅游的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人為本”是旅游發展和科學旅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要求?!耙匀藶楸尽标P注的是多數人的利益,講究的是人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因此要堅持科學的旅游發展觀。

一、媽祖文化景觀開發與保護的和諧

媽祖文化景觀有祭典、服飾、飲食等民俗景觀,也有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景觀,還有豐富的媽祖碑文、題刻、詩辭、楹聯、文學作品、祭祀法器、刺繡工藝、各種雕塑、書畫古籍等其他人文景觀。從發展旅游的本初動機即經濟動機而言,旅游只有最大限度和最廣泛地利用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將經濟與文化有機結合,才能形成越來越強大的產業優勢。然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世代代共同擁有的財產,在旅游開發中應一分為二,那些傳承于歷史的傳統而開發出的旅游產品可以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如媽祖面源于民間,寄予平安的美好祝愿,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方式,設計符合現代旅游者口味的旅游產品,甚至可以發揮品牌優勢,生產一系列的媽祖面旅游商品,使之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相反,那些承載異質特性的景觀,作為媽祖文化旅游的符號標志,應采取政府主導的保護性的運作模式。如媽祖服飾、媽祖祭祀民俗、媽祖禁忌民俗等,作為異質文化的載體,是發展媽祖文化旅游核心競爭力的主打要素。這部分的文化載體“越是本土的,也就越是國際的”,越有旅游價值和生命力。本土人應當善待本土的文化景觀,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避免景觀在旅游開發中的商品化和俗化。規劃、設計和投放這部分旅游產品時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宏觀、全局和持續性問題上把握開發的層面和開發的力度。只有在開發和保護兩者之間取得和諧,媽祖文化景觀才有可能本真地代代相傳。

查看全文

生態文藝與科學發展觀發展論文

當歷史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和實踐,和諧社會的建設和推進,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發展相當活躍、收獲頗豐??茖W發展觀與和諧文化建設、唯物史觀與當前文藝創作、文化研究、生態文藝批評、網絡文學及其理論發展、關于底層文學的理論探討都是近5年來提出并取得很大進展的一些文藝理論問題?,F就一些比較重要的文藝理論問題做一疏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編者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生產力空前提高和社會經濟總量迅猛增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人類在改造自然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如人口失控、環境污染、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等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不無遺憾地深切感到,物質財富的創造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幾乎是同源、同步地降臨到人間,人們往往尚未來得及享受和品味現代化的成果,就頻頻陷于惡劣環境的困擾與折磨之中。更為嚴峻的是,當今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不僅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而且也擴展為新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如何開辟一條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已經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關切。以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在21世紀之初就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發展理念,為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思路,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開拓了廣闊視野。就此而言,我國方興未艾的生態文藝批評的出場可謂適逢其時,它是“人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

然則,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現狀如何呢?它在發展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視域下予以認真總結。

在我看來,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經過了一段短暫時間的“西天取經”之后,目前正處在良好的文藝生態過程中。首先,它初步生成了創作與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我們知道,文藝批評固然具有超前引導文藝創作的功能,但它的基礎仍然有賴于文藝創作本身的發展,缺乏豐富文藝作品支撐的文藝批評只能是胡說八道。從這一點來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始終是與生態文藝創作齊頭并進的,已經初步生成了創作和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生態文藝創作異?;钴S,涌現了包括姜戎、陳應松、葉廣芩、胡發云、哲夫、郭雪波、阿來、李青松、陳桂棣、徐剛、莫言、賈平凹、張煒、李松濤等著名作家在內的一支實力雄厚、生態意識明顯的創作隊伍,也奉獻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生態文藝作品,其中像陳應松的“神農架系列”(2001—2004)、姜戎的《狼圖騰》(2004)和阿來《空山》的第二部《天火》(2005)更是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生態文藝批評也呈現出異常繁榮的發展態勢,生態批評隊伍日趨壯大,生態批評研究日趨深入。在魯樞元、曾繁仁、曾永成、徐恒醇、胡經之、王先霈、王寧等知名學者的大力提倡下,在王諾、趙白生、宋麗麗、劉蓓、彭松喬、蓋光、陳劍瀾、韋清琦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人積極參與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正在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其中像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2000)、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000)、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2003)等論著,從某種意義來看,更是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次,它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毋庸諱言,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崛起是直接受到西方生態批評的啟發而產生的。所以,以介紹西方生態批評為己任的“譯介式”生態批評無可爭辯地獲得了話語優先權,像王諾的《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朱新福的《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梁坤的《當代俄語生態哲學與生態文學中的末世論傾向》、劉蓓的《生態批評研究考評》等論文,宋麗麗直接與西方生態批評家對話的文章,特別是王諾的西方生態批評專著《歐美生態文學》(2003)都是很有分量的西方生態批評研究成果。不僅如此,從事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特別注重對西方生態文藝創作和生態文藝批評的推介,如《世界文學》2003年第3期,有一輯就是“美國生態文學小輯”;清華大學出版的《新文學史》叢刊就設有“生態批評”專欄,選載英美生態批評譯文。這些有關西方生態批評的研究和介紹,為中國21世紀生態批評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而中國本土生態批評研究的崛起,更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從最近幾年的生態批評研究來看,以中國本土具有生態意蘊的文學文本和理論文本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與著作正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并且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趨向年輕化。這其中既有錢中文、陸貴山、童慶炳、李衍柱等學術前輩的有意介入和推動,也有陳炎、王德勝、張皓、黃秉生、彭松喬等學人的著意建構,還有一批更年輕的研究生的積極參與,目前已經取得了一批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張皓主編的國內第一套文藝生態探索叢書(2002)、彭松喬最近推出的《生態視野與民族情懷——生態美理論及生態批評論稿》(2006)以及以黃秉生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廣西民族大學文藝學學科對民族生態美學與民族生態文學批評的研究尤為值得關注。無論是側重于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是側重于中國本土生態批評建構的學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辛勤耕耘,又注意互相取長補短,這無疑為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發展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

其三,它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在生態文藝批評的首倡者魯樞元、曾繁仁等學者的引導與規范下,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的話語形態真正體現了多元共生的生態精神。有人曾經在《文藝報》上撰文專門論述生態文藝批評的多元話語形態,將之概括為“宏闊的、開拓建設的生態批評觀”,“激進的、生態主義的文學批評觀”,“溫和的、以人為本的生態批評觀”,“低調的、要求學理化的生態批評觀”,“寬容的、主張多元化的生態批評觀”等五種基本形態。雖然這種概括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國生態文藝批評實際,但是說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已經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則是可以肯定的,其中主流的生態批評聲音十分強勁,同時邊緣的生態批評聲音也頗具特色。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生態文藝批評會議的召開總是予人以和諧、進步的積極效應。以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社教司支持下2005年8月19日至22日于山東青島舉辦的“人與自然: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例,會議吸引了國內外180多位學者與會,收到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并分為“中國當下的生態文學與生態美學研究態勢”、“西方的生態批評與環境美學”、“東方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四個論題展開研討。盡管研討會上大家的觀點有很大不同,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但由于主辦者及在場學術前輩秉持多元話語共生的學術胸懷,會議開得十分圓滿,達到了團結廣大學人,推進生態文藝批評研究和生態美學研究的預期目的。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發揮教師論文

摘要:高等院校作為知識、理論和人才創新的重要基地,教師肩負著“科教興國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的傳道方法、授業觀、解惑觀都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三為主”的思想,注重“四實”和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同時,現代新型教師應向學習型、研究型發展,并在教學研究中發揮主體作用。

關鍵詞: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主導作用:現代新型教師

科學的發展觀是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性概括和升華??茖W發展觀是發展觀上的與時俱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協調發展觀,科學發展必須堅持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高等院校成為知識創新、理論創新、人才創新的重要基地,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與時俱進。教師肩負著“科教興國教書育人”的重任,為培養對象傳道、授業、解惑。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的觀念、知識和主導作用也應與時俱進,并向學習型、研究型發展。

一、教師傳道方法的與時俱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教師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將學科知識“填鴨式”的灌輸給學生,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基本屬于被動式、死記硬背式,所以很多用人單位反映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重理論知識輕動手能力,更缺少實踐鍛煉。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爱斀袷澜纾孕畔⒓夹g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出現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爆F代科學知識內容豐富、發展迅速,教師不可能在幾年學校教育時間內完全傳授給學生,而且,現代知識更新也很快,單純的傳授學科知識已跟不上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教師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教師更重要的職責在于發揮主導作用,指導學生獲取和應用所需知識和信息。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確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方法,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當的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挖掘潛能,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同時努力發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挖掘各種潛能和個性特長發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一個寬容、輕松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學習,并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機會、環境和條件。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激發者、指導和幫助者,各種知識、素質、能力和發揮個性特長的培養者,將教學重點放在激發促進學生“學”上,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和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思想理論品質研究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思想是晚年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科學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科學發展思想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發展的科學。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特殊國情,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也為同志科學發展觀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科學發展思想;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發展觀

2008年9月19日,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鄧小平、同志關于科學發展的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關于科學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觀點。經過對科學發展思想的深入分析,發現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發展思想仍然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有其獨有的理論品質。

一、科學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深厚的理論淵源

1.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發展的一般過程,馬克思將人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分析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他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盵1]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對思想繼承和發展探討論文

摘要:發展是人類從古到今的不懈追求。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針對中國國情,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21世紀發展的國家戰略,繼承和發展了社會發展戰略思想,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偉大品格。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繼承;發展

發展是人類從古到今的不懈追求。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社會發展戰略思想。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思想。在這一重要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為以后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物質技術基礎。以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針對中國國情,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21世紀發展的國家戰略。這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新探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偉大品格。

一、的社會發展戰略思想

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思想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以前,早在1945年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1]在建國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即說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即將獲得的時候,便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民主革命取得全國勝利后,即無產階級取得全國政權后,黨的根本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盵2]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黨和即已明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中國社會的特點和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