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概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00:05: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經濟學概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歇爾企業家素質分析論文
一、企業家的界說
在馬歇爾之前,已有經濟學家使用“企業家”這一概念。在坎蒂隆的《商業性質概論》中多次使用了“Entrepreneur”這一術語。在他看來,企業家的外延很廣,比如租地農場主、布商、制造商、面包師、屠戶、商店店主和零售商等等。(p25-26)亞當·斯密,“對企業家的界說為后繼經濟學家研究企業家問題確立了基本框架”(p275)。他認為,資本家(企業家)“幾乎沒有勞動”,但由于其資本的墊付能力而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對企業家做出了明確的定義。他說,企業家“是應用既得的知識創造供人類消費的產品”的人(p372)。在馬歇爾的著作中,企業家的地位很重要。馬歇爾喜歡在企業家前面加上限定詞,例如“機警的企業家”,“機敏的企業家”,“謹慎的企業家”等,這無疑包含著馬歇爾的價值判斷。在《經濟學原理》的正文中,馬歇爾沒有給出“企業家”的直接定義,所以通過馬歇爾的敘述,必須明確“企業家”所指代的內容。
馬歇爾在談到生產要素之一的組織時,涉及到了企業管理。他說:“在大多數營業中,都有企業家這個特殊階級參與其事?!保╬305)“在近世的大部分營業中,能夠如此地指導生產以致一定程度的努力能最有效地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任務,不得不分裂開來,而轉入專門的雇主手中,或用較為普通的名詞來說,轉入商人的手中。他們‘冒著’或‘擔當’營業的風險;他們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他們安排或‘計劃’營業的一般打算,并監督它的細小事情?!保╬305)可見企業家是營業中的主體,是中間人,是商人。企業家所擔當的角色是企業中風險的承擔者和管理者。在《經濟學原理》的附錄中,馬歇爾給出了一個近乎定義的論述:“這一名詞來自亞當·斯密而慣用于歐洲大陸,用它來指那些把企業的風險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組織工業工作中應盡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適當不過了?!?p392)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企業家是勞動者,企業家只有在工業中,才能稱之為企業家,并且要承擔一定的職能,盡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礎上,馬歇爾對企業家進行了分類:“一類引用先進的企業方法,另一類墨守成規”。
二、企業家的素質及作用
馬歇爾道出了理想的企業家所需的才能。
馬歇爾依據企業家所履行的不同職能對其所需的能力和素質進行了分析。
馬歇爾企業家理論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歇爾企業家素質
[論文摘要]馬歇爾立足于現實闡述了自己的企業家理論。馬歇爾從企業家的界說、企業家的能力和素質、企業家的作用幾個方面對企業家進行了分析。馬歇爾把企業家的界定與企業家的素質和職能聯系起來,認為企業家應擔當風險、經營管理和創新,并具有相應的知識、領導和一般能力。
阿弗里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新古典學派的代表。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闡述了其企業家思想。
一、企業家的界說
在馬歇爾之前,已有經濟學家使用“企業家”這一概念。在坎蒂隆的《商業性質概論》中多次使用了“Entrepreneur”這一術語。在他看來,企業家的外延很廣,比如租地農場主、布商、制造商、面包師、屠戶、商店店主和零售商等等。(p25-26)亞當·斯密,“對企業家的界說為后繼經濟學家研究企業家問題確立了基本框架”(p275)。他認為,資本家(企業家)“幾乎沒有勞動”,但由于其資本的墊付能力而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對企業家做出了明確的定義。他說,企業家“是應用既得的知識創造供人類消費的產品”的人(p372)。在馬歇爾的著作中,企業家的地位很重要。馬歇爾喜歡在企業家前面加上限定詞,例如“機警的企業家”,“機敏的企業家”,“謹慎的企業家”等,這無疑包含著馬歇爾的價值判斷。在《經濟學原理》的正文中,馬歇爾沒有給出“企業家”的直接定義,所以通過馬歇爾的敘述,必須明確“企業家”所指代的內容。
馬歇爾在談到生產要素之一的組織時,涉及到了企業管理。他說:“在大多數營業中,都有企業家這個特殊階級參與其事?!保╬305)“在近世的大部分營業中,能夠如此地指導生產以致一定程度的努力能最有效地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任務,不得不分裂開來,而轉入專門的雇主手中,或用較為普通的名詞來說,轉入商人的手中。他們‘冒著’或‘擔當’營業的風險;他們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他們安排或‘計劃’營業的一般打算,并監督它的細小事情?!保╬305)可見企業家是營業中的主體,是中間人,是商人。企業家所擔當的角色是企業中風險的承擔者和管理者。在《經濟學原理》的附錄中,馬歇爾給出了一個近乎定義的論述:“這一名詞來自亞當·斯密而慣用于歐洲大陸,用它來指那些把企業的風險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組織工業工作中應盡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適當不過了?!?p392)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企業家是勞動者,企業家只有在工業中,才能稱之為企業家,并且要承擔一定的職能,盡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礎上,馬歇爾對企業家進行了分類:“一類引用先進的企業方法,另一類墨守成規”。
馬歇爾企業家理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歇爾企業家素質
[論文摘要]馬歇爾立足于現實闡述了自己的企業家理論。馬歇爾從企業家的界說、企業家的能力和素質、企業家的作用幾個方面對企業家進行了分析。馬歇爾把企業家的界定與企業家的素質和職能聯系起來,認為企業家應擔當風險、經營管理和創新,并具有相應的知識、領導和一般能力。
阿弗里德·馬歇爾(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新古典學派的代表。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闡述了其企業家思想。
一、企業家的界說
在馬歇爾之前,已有經濟學家使用“企業家”這一概念。在坎蒂隆的《商業性質概論》中多次使用了“Entrepreneur”這一術語。在他看來,企業家的外延很廣,比如租地農場主、布商、制造商、面包師、屠戶、商店店主和零售商等等。(p25-26)亞當·斯密,“對企業家的界說為后繼經濟學家研究企業家問題確立了基本框架”(p275)。他認為,資本家(企業家)“幾乎沒有勞動”,但由于其資本的墊付能力而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對企業家做出了明確的定義。他說,企業家“是應用既得的知識創造供人類消費的產品”的人(p372)。在馬歇爾的著作中,企業家的地位很重要。馬歇爾喜歡在企業家前面加上限定詞,例如“機警的企業家”,“機敏的企業家”,“謹慎的企業家”等,這無疑包含著馬歇爾的價值判斷。在《經濟學原理》的正文中,馬歇爾沒有給出“企業家”的直接定義,所以通過馬歇爾的敘述,必須明確“企業家”所指代的內容。
馬歇爾在談到生產要素之一的組織時,涉及到了企業管理。他說:“在大多數營業中,都有企業家這個特殊階級參與其事?!保╬305)“在近世的大部分營業中,能夠如此地指導生產以致一定程度的努力能最有效地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任務,不得不分裂開來,而轉入專門的雇主手中,或用較為普通的名詞來說,轉入商人的手中。他們‘冒著’或‘擔當’營業的風險;他們收集了工作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他們安排或‘計劃’營業的一般打算,并監督它的細小事情?!保╬305)可見企業家是營業中的主體,是中間人,是商人。企業家所擔當的角色是企業中風險的承擔者和管理者。在《經濟學原理》的附錄中,馬歇爾給出了一個近乎定義的論述:“這一名詞來自亞當·斯密而慣用于歐洲大陸,用它來指那些把企業的風險和管理看作自己在組織工業工作中應盡的本分的人,似乎最適當不過了。”(p392)從這一定義中可以看出,企業家是勞動者,企業家只有在工業中,才能稱之為企業家,并且要承擔一定的職能,盡自己的本分。在此基礎上,馬歇爾對企業家進行了分類:“一類引用先進的企業方法,另一類墨守成規”。
國際貿易主導生產要素涵義論文
摘要:生產要素理論經歷了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但其沒有闡明生產要素的主次和優劣,基于此,本文提出主導生產要素概念,并對世界主導生產要素的歷史演進進行了考察,農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工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資本,后工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技術、管理和知識。
關鍵詞:國際貿易主導生產要素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
一、生產要素理論的發展
自從有了經濟學以后,對生產要素問題的研究不乏其人。各派經濟學者對生產要素的用語不一,且概念的表述各種各樣,但它是探討經濟學和貿易理論的前提。
古典經濟學大多沒有清晰的生產要素的概念,甚至于沒有明確的生產要素用語。威廉·配第認為“所有物品都是由兩種自然單位—即土地和勞動—來評定價值,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說一艘船或一件上衣值若干面積的土地和若干數量的勞動。理由是,船和上衣都是土地和投在土地上的人類勞動所創造的?!薄巴恋厥秦敻恢?,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其后,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提出“土地是所有財富由以產生的源泉或質料。人的勞動是它的形式”。據此可以推斷,配第和坎蒂隆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生產要素的概念,但兩人都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和勞動,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要素二元論。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將生產要素理論推進了一步,明確使用了生產要素用語,提出了生產要素三元論,認為“產品是由人類所能掌握的生產手段創造出來的,即由人的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創造出來?!毙в檬峭ㄟ^生產要素的協同活動和協力作用生產出來的。無論何時何地生產都不能缺少這三個要素。西尼爾原則上同意薩伊關于生產要素分類的觀點,但與薩伊不同,他用“節欲”取代了資本。約翰·穆勒追隨薩伊,把資本主義生產條件歸結為生產的三要素,即勞動、資本、自然要素(土地)。與薩伊不同的是,他認為惟一的生產力是勞動生產力,并實際上把資本生產力歸結為特定生產方式下的勞動生產力。
與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是,新古典經濟學有了清晰的生產要素概念,對生產要素的分類也更為準確。對生產要素理論進行專門研究的當推馬歇爾,他用幾乎一本書的篇幅專門論述生產要素,認為“生產要素通常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類。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賜予人類的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的物質及力量。勞動是指人類的經濟工作,不論是體力方面的還是腦力方面的。資本是指為了生產物質產品以及為了獲得通常被算做一部分收入的利益而儲備的一切資源。”在此基礎上,馬歇爾認為資本大部分是由知識和組織構成的,主張把組織從資本要素中獨立出來當作第四生產要素。由此可,馬歇爾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實際上提出了生產四要素論,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理論,豐富了生產要素理論的內容。
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
摘要:高職思政課要想實現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教師必須加強對高中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實際和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異同,提高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實現高職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有效融合。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與融合
高中政治教師雖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但是很少深入研究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充分講解現有教材中的理論難點,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誤解和偏差。高職思政課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較為深厚,但是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歷,對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對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也無從把握,導致高職與高中的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出現脫節現象。
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設置給課堂教學帶來挑戰
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特征和本質,從而學會把握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和實現自身的發展。高中“經濟生活”課程任務多樣,內容豐富,既包含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如價格波動、價值形成、生產投入等,又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貨幣認知、理性消費、保險理財、就業創業等,還融入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這些知識內容匯聚在一本教材中,要求高中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給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一是內容多,涉及面寬,不僅高中生難以理解與把握,而且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覆蓋面。“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基本理論,如價值理論、經濟制度、生產理論、消費理論等,還涉及金融、財政、稅收、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勞動就業等內容。“經濟生活”課所用教材對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以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信用工具和外匯內容”為例,當前銀行卡結算主要使用借記卡,但是該教材卻沒有介紹借記卡,反而直接介紹信用卡。學生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儲備和實踐經歷,僅憑教材的介紹無法實現對信用知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借記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此外,教材還介紹了支票,但是對于學生乃至普通大眾而言,支票是很少接觸的一種金融票證和支付方式。二是在教材介紹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中存在矛盾。高中政治課具有特殊屬性,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介紹了勞動價值論,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在“專家點評”板塊中強調了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觀點。但是,該教材對相關內容缺乏深入剖析與論述,容易引發高中生認知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困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論述邏輯而展開的,脫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單純強調某一結論,不利于學生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構成是學界長期爭論的經濟學理論焦點之一。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勞動力作為商品生產主體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是多元的,僅把商品價值歸因于勞動就難以理解商品的本質。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知識和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本質,就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導向編制框架、設置內容;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僅僅是介紹當前經濟學界形成共識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地對某些觀點做一般性知識介紹。顯然,《經濟生活》在勞動價值論內容介紹方面傾向于后者,這容易使高中生對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價格對應等問題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解答學生的疑問,最終影響了高中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認知。三是教材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內容呈現與理論體系的系統性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和基本職能,是因為學生對經濟生活的感受與認識是以貨幣或錢物的使用為起始的。教材的這個開端雖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知興趣,但是與經濟學一般理論體系的起點存在較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商品分析入手的,進而圍繞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逐步展開,深入發掘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屬性?!督洕睢方滩臎]有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出發,而是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展開論述,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卻因缺乏理論邏輯的支撐而導致知識呈現碎片化。四是教材內容相對單調且與高職課程存在一些重復。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維敏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愿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特別喜歡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新動態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但是,高中政治課教學難以將學生的良好愿望與課程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原有的課程安排講授教學內容,而有些內容往往滯后于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也難以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知識內容的相對滯后,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無法滿足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由于部分內容在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已經有所介紹,高職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大大削弱了學習實效。
二、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教學內容銜接上的困惑
剖析國際貿易企業生產加過生產要素論文
摘要:生產要素理論經歷了從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再到現代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但其沒有闡明生產要素的主次和優劣,基于此,本文提出主導生產要素概念,并對世界主導生產要素的歷史演進進行了考察,農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工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資本,后工業社會的主導生產要素是技術、管理和知識。
關鍵詞:國際貿易;主導生產要素;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
一、生產要素理論的發展
自從有了經濟學以后,對生產要素問題的研究不乏其人。各派經濟學者對生產要素的用語不一,且概念的表述各種各樣,但它是探討經濟學和貿易理論的前提[1]。
古典經濟學大多沒有清晰的生產要素的概念,甚至于沒有明確的生產要素用語。威廉·配第認為“所有物品都是由兩種自然單位—即土地和勞動—來評定價值,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說一艘船或一件上衣值若干面積的土地和若干數量的勞動。理由是,船和上衣都是土地和投在土地上的人類勞動所創造的。”[2]“土地是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3]。其后,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提出“土地是所有財富由以產生的源泉或質料。人的勞動是它的形式”[4]。據此可以推斷,配第和坎蒂隆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生產要素的概念,但兩人都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和勞動,這就是所謂的生產要素二元論。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將生產要素理論推進了一步,明確使用了生產要素用語,提出了生產要素三元論,認為“產品是由人類所能掌握的生產手段創造出來的,即由人的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創造出來?!盵5]效用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協同活動和協力作用生產出來的。無論何時何地生產都不能缺少這三個要素。西尼爾原則上同意薩伊關于生產要素分類的觀點,但與薩伊不同,他用“節欲”取代了資本。約翰·穆勒追隨薩伊,把資本主義生產條件歸結為生產的三要素,即勞動、資本、自然要素(土地)。與薩伊不同的是,他認為惟一的生產力是勞動生產力,并實際上把資本生產力歸結為特定生產方式下的勞動生產力。
與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是,新古典經濟學有了清晰的生產要素概念,對生產要素的分類也更為準確。對生產要素理論進行專門研究的當推馬歇爾,他用幾乎一本書的篇幅專門論述生產要素,認為“生產要素通常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類。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賜予人類的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的物質及力量。勞動是指人類的經濟工作,不論是體力方面的還是腦力方面的。資本是指為了生產物質產品以及為了獲得通常被算做一部分收入的利益而儲備的一切資源?!盵6]在此基礎上,馬歇爾認為資本大部分是由知識和組織構成的,主張把組織從資本要素中獨立出來當作第四生產要素。由此可,馬歇爾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實際上提出了生產四要素論,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理論,豐富了生產要素理論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論文
一、把握原理課程體系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P5)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目的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只有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講授“原理”課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是在對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并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列寧、斯大林、等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礎。[2]據此我們設計和構建課程教學體系,應該是以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為邏輯主線和主要內容,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和理論歸宿,最后落腳于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工具,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把握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的自覺性。
2.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哲學為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提供了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既是哲學理論和方法的具體運用,同時,又是對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論證??茖W社會主義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經濟學說的必然結果。整個教學內容的三個組成部分是有機聯系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形成一條主線。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升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舉數字、圖表與斧頭換綿羊之類的講解。從哲學的社會歷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體的資本主義的分析,再到解決的途徑,兼容和合并原來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目前,要想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學科,必須在重塑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上下功夫。著重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后人對它的運用和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并由、鄧小平、、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又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以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相統一的整體性。[2]
“原理”教學內容多,課時少,講授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做到精講,要“管用”,那么我們對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重點必須搞清楚。而且“原理”課也要與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整體協調,一些重復的內容可以歸類、化簡?!霸怼闭n中“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內容與“概論”、“綱要”中的有關內容有所重疊,在講授中要有所取舍。
自然力經濟學研究論文
一、關于自然力的含義
1.自然力含義的寬派和窄派之說。關于自然力的含義,理論界有寬派和窄派之說。最早給自然力下定義的是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讓·巴迪斯特·薩伊,他認為:自然力是指自然賜予的,非人工的,卻在生產中能夠與勞動、資本協力的東西,如土壤、風、太陽、無生物、磁力、鋼的彈力、大氣的重力、熱的自然發火性能等等?!_伊把自然力歸屬于天然物質,與通常所說的人造物質相區別。他的自然力定義屬于窄派。與薩伊的定義比較一致,甚至把自然力限定得更加狹窄的是約翰·穆勒,他把自然界的天賜之物分為兩類:自然原料和能夠提供動力的自然力,如風力、水力等等。而對自然力給予最寬泛界定的第一人是卡爾·馬克思,他把自然力歸結為人自身的自然力和人周圍的自然力。人自身的自然力,包含勞動自然力和社會自然力兩方面內容:勞動自然力即“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到他自己的控制”。社會自然力即“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它是社會勞動的自然力”。人周圍的自然力則為天賦自然的自然力,即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自然力和與生產密切相關的生產自然力。從馬克思對自然力的定義我們看到,他對人周圍的自然力,即天賦自然力的見解是獨創性的。從馬克思的著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僅關注自然力問題,而且對自然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尊重自然、重視自然的“自然生產力”思想,視天賦自然力為自然生產力。
2.自然力的自然資本之說。當代一些學者,把自然力概括為自然資本,以此與人造資本——機器、道路、港口、機場相區別。如英國經濟學家埃里克·諾伊邁耶在《強與弱》一書中指出:“能提供效用能力的東西被稱為資本,資本在這里的定義是廣義的,作為一種提供目前和將來(潛在)豐富的服務存量,自然資本是自然的總體——資源、植物、物種和生態系統——能夠提供人類物質和非物質的豐富的服務。人造資本是傳統上被人們歸入資本的東西,即工廠、機械、道路等等”?!鞍汛笞匀徽f成是自然資本在可持續發展中很普遍”。
3.自然力是資源、環境和生態的代名詞。當代社會科學工作者,絕大多數認為自然力就是自然資源、生存環境及生態系統的代名詞,也有少數的經濟學研究者(如肖海鵬、陳崖崖等)及大量的自然科學工作者,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家,視自然力為自然物質的機能。
簡要評述: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1)馬克思、薩伊、穆勒以及當代學者對自然力界定的交叉點在于人周圍的天賦自然物。由此,本文以天賦自然物作為研究的立足點。(2)前人對自然力的界定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逐漸明朗的過程。但是,他們的概念仍然不夠清晰,以至于當代許多學者把自然力同資源、環境及生態相混淆。正是由于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導致他們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自然力中的“自然物質”上。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入研究自然力中的“力”。(3)比較而言,馬克思對天賦自然力的定義較為明晰,即自然資源的各種作用“力”。但是,由于馬克思在經濟學中更加注重人本身的自然力。所以,對于天賦自然力的界定比較寬泛,有待后來者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和論證。有鑒于此,對于《自然力經濟學》這一新興學科來說,首先必須清晰地界定自然力的概念,唯有如此,才能為以后的研究鋪墊基礎。那么,什么是自然力?筆者認為,自然力就是天然物質與能動力之和;即:自然力=天然物質+能動力。天然物質乃天然的、非人工的各種有形的、無形的、有機的、無機的自然物質,如風、雨水、江河湖海、森林、蒸汽、礦藏、土壤等;能動力則為自然物質本身所具有的對生存世界所產生的“能”力和“動”力,是自然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對生存世界的作用力,如土壤的肥力、風的推力、蒸汽的壓力、雨水的灌溉力、江河湖海對船只的承載力、太陽的光和能等等。自然物質是自然力的基礎要件,是“能動力”的載體,就像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樣。在一定的技術和認知水平下,天然物質的數量和質量決定其能動力或自然力的大小、優劣。
二、關于自然力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探討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設置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可從把握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策略等方面不斷努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本課程的教學略陳管見。
一、把握原理課程體系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P5)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目的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只有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講授“原理”課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是在對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并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列寧、斯大林、等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礎。[2]據此我們設計和構建課程教學體系,應該是以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為邏輯主線和主要內容,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和理論歸宿,最后落腳于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工具,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把握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的自覺性。
小議提高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思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設置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可從把握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策略等方面不斷努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本課程的教學略陳管見。
一、把握原理課程體系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P5)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目的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只有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講授“原理”課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過教學使大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馬克思主義是在對人類文明成果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并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列寧、斯大林、等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礎。[2]據此我們設計和構建課程教學體系,應該是以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為邏輯主線和主要內容,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和理論歸宿,最后落腳于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工具,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把握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