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動態性與中國入世的政策導向
時間:2022-04-14 11:46:00
導語:小議動態性與中國入世的政策導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勞動密集型向勞動---資本密集型發展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低價格和數量推動,產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價值小,質量低,缺少名牌。人們擔心工資成本提高,已不復存在。上千萬城市工人下崗,上億農村過剩人口的流動,經濟不可避免的蕭條,有力地降低了工資成本,1996年以后實際利率的逐年提高,正是反映了中國資本短缺,勞動力密集的現實。但是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即提高每個工人的產出---收入比,則需要強有力的設備投資和教育培訓。如果中國的政府和社會組織能夠加強對眾多過剩人口的教育培訓,幫助提供就業機會,勞動密集優勢還可以持續數十年。
中國廉價勞動力與國內外資本結合,與國際資源和技術進行交換,將成為中國外貿的基本格局,跨國公司一大部分制造活動遷到中國來,將變成國際制造業最大基地。這種趨勢如此之明顯,以至于日本人寫書聲稱:中國正在制造下一次亞洲金融危機,因為它將把鄰國的制造業全部吸收。
中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化背景下,面臨嚴重挑戰。勞動力競爭優勢不僅是低工資,而且是與資本,技術和知識產權結合的程度。熟練勞動與資本配合,就成為勞動―資本密集型,這類產業應該成為中國比較優勢升級的基礎。
中國的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在關鍵生產環節技術落后,裝備水平低。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建筑業、公路水運、交通、鐵道、船舶、機械、電子信息、輕工、紡織、醫藥等15個行業,普遍技術水平比國際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在產業組織方面,企業小,形不成規模效益;自主研究開發能力差,技術水平低。在48種主要工業品中,低于國際價格的13種,高于國際價格的35種。有一半產品面臨激烈沖擊。
如造紙業:中國年產5000噸以下小廠占83%,而發達國家造紙廠年產14萬噸,世界平均6。8萬噸。國內造紙企業每噸紙和紙板的綜合能耗,1994年為1。94噸標準煤,水耗400立方米,比國際水平高出1倍。低檔產品占70%,積壓嚴重。高檔銅板紙只占1%,1996年進口63萬噸,高強瓦楞紙進口68萬噸。
紡織業是傳統支柱產業,1995年76000個紡織企業,7400億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13。6%,1/4出口;就業1470萬,占全國工業從業人員14。5%。紡織業在原材料開發,產品生產和后整理,生產工藝和款式,處于國際中等水平。初加工能力過剩,企業間過度競爭,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的最終產品少;出口產品以量取勝,出口數量世界第一,出口金額世界第四,年出口服裝50億件,價格只有法國的1/4?;w品種比國際水平差10---15年,紡織機械更為落后,無梭織機占5。4%,1994年世界平均水平為27%,發達國家在90%以上。
中國服裝行業出口世界第一,利潤不到2%,單件贏利不到4美圓,附加值為法國意大利的1/4,德國的1/2。70%出口服裝沒有自己品牌,缺乏知名度。優勢是絲綢服裝,出口2/3集中在美日歐,韓國香港。中國紡織服裝業依靠進口棉花,棉布。高檔面料和輔料60%進口。
化工行業過去使用的原材料(原油,天然氣,煤,鹽等),價格很低,成品價格很高,形成高額壟斷利潤,掩蓋了技術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問題。實際上化工產品價格已經遠遠高于國際價格。在與柯達,富士等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民用感光材料企業非停即并,只有樂凱作為民族企業發展起來。在技術方面中外差距不大,主要是國民偏愛進口貨的心理作怪。
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只有15--20%設備屬國際先進水平。板管帶之比,發達國家為60%,我國為38%。中國合金鋼比重只有6%,高附加值鋼材為13%,發達國家為40%。關鍵高檔品種有1/3---2/3需要進口。鋼鐵生產企業1996年787個,年產量在50萬噸以上的只有42個,100萬噸以上的24個,500萬噸以上的4個。寶鋼、鞍鋼、首鋼和武鋼4大集團,銷售額的總和只有新日鐵的63%。加入wto進口關稅下降,我國建筑用鋼材受沖擊不大;高附加值產品及特殊鋼材生產企業,如寶鋼,武鋼,太鋼及特鋼等,將受到沖擊。
可看出中國產業組織存在嚴重問題,企業規模太小需要兼并集中。相當部分現有產業將被跨國公司通過各種形式所整合,納入其全球化生產體系。國有企業喪失了國家保護,比民營企業受沖擊更大。企業破產兼并數量將大幅度增加,加劇國內通貨緊縮。一部分青年人和專業技術人員會找到高薪崗位,城市工人失業更加嚴重。政府應通過規范市場,打擊走私,減低稅收,發展資本市場等措施,積極促進絕大部分企業加入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對于傳統產業的破產和老工人下崗,應加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2.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發展
有先進技術創新,有獨立知識產權,主導行業技術標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企業勢所必爭,絕不能夠滿足于為外國公司加工裝配。
如中國的醫藥行業,有企業5396家,4家特大企業是華北制藥,東北制藥,山東新華制藥,哈爾濱醫藥。76%為中小企業,重復生產嚴重,有300家企業生產安乃進。產品有24大類,1300種化學原料,3500種制劑,多屬普通醫藥,附加值低,科技管理水平低,科研人員只占衛生系統500萬職工的0。5%。國際大型醫藥企業將年銷售額的15%以上投入新藥創新,在中國只占7%,在3000種醫藥產品中,90%仿制外國,每年30-40種。按照知識產權保護,仿制一種藥品每年要支付4--10億美圓。
家用電器企業有2500個,生產能力嚴重過剩,1995年實際利用率58%,彩電,冰箱,洗衣機的城鎮普及率為82%,農村普及率13%。1996年出口27。5億美圓,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生產企業的技術主要是引進的,自主開發能力弱,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能力差,在國際化競爭中,要向精益生產轉變。先進技術的挑戰仍舊性命攸關:1997年4月,美國率先采用數字電視,中國已經建成的世界最大彩電生產能力,以及攝象,錄象和錄音設備的生產能力,能否順利在零關稅條件下轉到數字軌道?就成為生死存亡的問題。
煙草行業也面臨品牌競爭。美國有煙草企業7家,其中3家占美國煙草的94%,生產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非常高。1996年菲利普卷煙年銷售1782萬箱,收入545億美圓,名牌是“萬寶路”,品牌價值446億美圓。占有美國44%的市場。4大煙草公司已經把世界市場瓜分完畢。第五位是云南紅塔集團年產量386萬箱,237億人民幣。為加入國際競爭,必須扶植企業集團與國內名牌。但國內有180個煙廠,2000個牌子。專賣制度嚴格進行計劃生產,為了平衡各省利益,完成各省稅收基數,平均分配生產額度,對優秀大企業限制產量。
中國汽車全行業生產能力240萬輛,其中轎車80萬輛。汽車產量為163萬輛,其中轎車占30%,53萬輛。1998年底中國汽車行業(含摩托車)目錄有2426家企業,其中集體、私人、股份合作制企業占24.5%。汽車整車制造廠115家,車用發動機廠56家,汽車摩托車配件廠1628家。115家整車廠中,產銷量大于10萬輛企業只有7家。中國汽車企業開發費用不足銷售額的2%,國際水平是10%。汽車每7--8年換一次車型,開發一個車型要10--20億美圓,300---400萬輛產品分攤投資,最小規模是年產整車40--60萬輛,零部件100---2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和國際水平的差距還在加大,知識產權不在自己手里,相關工業也不行,鋼材和相當設備需要進口,汽車工業一直沒有具備自主開發能力,沒有自己品牌。
中國從一般勞動密集型升級,到熟練勞動,資本密集,到技術密集,繼續發展比較優勢,遇到國際資本的技術品牌壟斷。中國對7個產業(程控交換機、數控機床、芯片、軟件、鋼鐵工業、轎車)的技術創新戰略研究,發現合資外方給我們的技術,是成熟期、開始衰退的技術。以市場換技術,根本不可能培養自主開發能力。
技術優勢是跨國公司擴張的基礎,他們控制世界70%技術轉讓和80%新工藝技術,不斷開發出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創新性產品,成為提高競爭能力、爭奪全球市場份額,最終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中國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獨立知識產權,創造企業品牌,這些比較優勢都不是企業自身力量能夠形成的。必須破除對外資的依賴,以國家扶植民族產業的獨立品牌。
有人反對自主開發,理由是投資太大,不如合資。實際上中國在開發方面很有優勢。蜂窩式移動電話,國外開發用8億美元,中國7000萬人民幣。國外開發程控交換機用1億美元,中國1000萬人民幣。長3甲火箭開發費用為國外幾十分之一。做雪蓮牌羊絨衫需要的羊絨分梳機,中國開發費用是意大利的1/10。
在高科技領域研制新產品的費用沒有外國公司說得那么大。西方的研發費是多少美元,中國用多少人民幣,是西方的1/8。原因何在?人力資本費用低和后發優勢。
- 上一篇:透析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分析
- 下一篇:團干部工作會議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