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級人才對付金融危機
時間:2022-08-25 04:45:06
導語:培育高級人才對付金融危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的職業教育最早在洋務運動時期就已提出要“漸化其賤工貴士之心”,重視發展近代“工藝”之學,以造就“治事”之人。1916年以后,蔡元培提出中國教育“為中學生籌救濟,當注意職業教育”。其后,黃炎培倡建了一個宣傳、研究、試驗、推廣職業教育的全國性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對職業教育作了明確的闡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推波助瀾。1922年制訂頒行了“新學制”,建立起了系統的職業教育體系。舊中國的仁人志士為挽救國家、富國強民,大力倡導“實業教育”、“生活教育”、“技術教育”、“大職業教育”等,由于歷史原因,他們的思想難以實現。解放后,我國教育推行蘇聯模式,重視發展綜合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有了新的發展。不過我國的早期職業教育發展,是在借鑒和學習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模式基礎上進行的。到1982年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將職業教育確認為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種教育類型,正式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稱謂,職業教育開始有了長足的發展。
一、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對職業教育問題的討論漸漸多起來,不斷有高水平的論文和著作面世,這是職業教育工作者積極致力于其理論體系的構建,開始走出低水平重復研究局面的可喜現象。但是,隨著社會的日新月異以及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職業教育仍以原來的理論和實踐去發展的話,必然被時代大潮所拋棄。目前的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多數是高等教育的翻版,培養地學生就業時處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基礎知識不足,理論知識有余;動手實踐能力極度欠缺,沒有創新精神,完全喪失自身的特點。由于社會偏重學歷的舊俗和崇尚經濟之上主義的利益驅使下,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面臨很多問題。(1)國家對職業教育的監管不嚴。資源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招生困難與無序競爭。(2)在專業設置上與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不高。(3)課程結構上,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所采取的學科課程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客觀要求;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實踐性教學。(4)從師資隊伍建設來看,目前我國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整體素質不高,學歷水平較低。(5)從人們的思想觀念來看,職業教育備受鄙夷。雖然國家大力提倡高等職業教育,但一方面,從文化學來看,我國有著濃厚的“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傳統,人們傾向于追求高學歷,更愿意選擇普通高中教育,繼而再接受高等教育。本文擬就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的構建發展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職業教育的深化與發展。
二、日本的職業教育
日本為趕超歐美先進國家,躋身經濟大國橫列,不斷的制定和修改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8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科學技術立國”的戰略方針,重視“產?學?官”的合作,加強對有獨創性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圖擺脫模仿、自成體系。90年代,重視培養高級職業人才,一方面提高在職人員的學歷水平,制定便于在職人員取得博、碩士學位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對有天賦才能的優秀人才可以提前接受大學或研究生教育。這是日本開始重視英才教育的一個新動向,也是日本職業教育走進21世紀的重要課題之一。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正在進行綜合調整和重新組合,呈現出個性化、彈性化、多樣化、綜合化、集約化的特色。從日本職業教育的走向的分析可見,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以下特點:(1)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形成雙元制的體系。并重現職業教育學制體系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獨立化的基礎上向初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兩頭延伸的趨勢。(2)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綜合化的趨勢。(3)由于職業學校與職業培訓的溝通,出現了職業教育終身化的趨勢。
三、培養高級職業人才模式
(一)開發適應職業初、中、高等學生的新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模式教學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是進行教學工作、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材直接關系到教學內容,教材遴選和教材評估是重要環節。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就相對較慢,這就必然會造成知識的陳舊,教材已經老化。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使用自編教材為主,其他教材為輔的方針。另外,除了正規教材外,要注意職教的特點,也要采用一些報紙、網絡上的內容,及時吸收一些新的知識。多媒體教學能大大豐富和完善教學的內容,做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擴大課堂信息量,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職業教育教學需要教師盡可能地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偠灾?,應采用有效的、切合實際的方法順利地完成由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向新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二)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與政策扶持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中央財政將對職業教育投入100億元;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將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神,激勵他們的攝影創作積極性,支持大膽拍攝,學中拍、拍中學,逐步總結提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創作出內容豐富、思想性強、富于時代精神,具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攝影作品。
四、高校攝影課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是指能夠迅速準確地看出對象和現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顯著的特征和重要細節的能力。它是個人通過長期觀察活動所形成的,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第一要素,是攝影發展的基礎。攝影觀察是攝影人認識世界、獲取圖像的重要途徑,也是攝影藝術創作的重要方法。攝影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確、系統的觀察基礎之上的。只有運用觀察,才能使攝影人對攝影對象獲得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通過抽象概括達到理性認識,最終創造出優秀的作品。觀察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攝影人感知的精確性,影響攝影人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觀察力是攝影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攝影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掌握大量的觀察方法。如“多路思維”方法與“想象思維”方法等,幫助學生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被攝體,積累大量的視覺信息,找到觀察拍攝對象的新方法,打破原來束縛思路和拍照的老習慣,發掘出自己從未覺察到的想象力,使學生擺脫常規的束縛,而走上探索的新途徑。培養精確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并能用照片來有效地表現主題或題材。高明的觀察力并不能保證創作出上乘之作,然而沒有這種觀察能力,要獲得優秀的攝影表現力是不可能的。指導學生認真聽、仔細看,盡量多接觸拍攝主體,用各種感官去認識、辨別拍攝主體的特征,引導他們在觀察的基礎上認真思考,使學生對拍攝主體的認識能夠逐漸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我們在進行攝影創作時,要對作品有清晰的概念和準確的定位,除了熟練地運用攝影技術技巧和造型語言之外,創作者還要善于傾注自己的情感,滲透更強的個人情緒,創作中更注重細節的表達和注重細節的處理,才能展現生活中最具代表意義以及最美的一面,從而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 上一篇: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
- 下一篇:金融支持新農村建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