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社區建設論文
時間:2022-03-10 03:23:17
導語:創新型社區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區在創新社會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一)加強社區治理創新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
加強社區治理創新有利于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當前,各種社會矛盾隨著改革的深化、利益的調整正呈現出日益復雜化、尖銳化的態勢。由于群眾的利益大多在基層,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和糾紛也集中出現在基層。社區作為最基層的組織,一方面直接面對各階層群眾的衣食住行訴求和家庭鄰里矛盾,如果工作到位可以化解許多矛盾,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社區在聯結政府、社會組織中的橋梁紐帶作用,涉及哪一方面的群眾訴求及時聯系哪一方面的社會組織,該哪一家職能部門解決的問題及時向哪一部門反映情況,通過調動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力量群策群力,使各種老大難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二)加強社區治理創新
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備的社區服務和管理體系是黨的領導水平、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和有效載體?;鶎?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sztlw/sqjslw/201503/592858.html" target="_blank">社區建設會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使基層黨組織的影響力和組織覆蓋范圍得到深化和拓展,社區黨組織通過帶領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積極協助基層人民政府完成大量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任務,有利地推動了民生建設。與此同時,社區黨組織還可以充分發揮貼近群眾、聯系居民的獨特優勢,傾聽民眾呼聲,了解民情民意,維護合法權益,化解社會矛盾,從細微的服務和接觸中就加深了基層黨組織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了黨委、政府在基層群眾中的公信力。
(三)加強社區治理創新有利于更好地行使民主權利
通過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對于發展基層民主、培育群眾民主法制意識、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維護群眾切身利益有著重要作用。人民群眾通過自我管理和服務,可最大限度地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創造活力;通過民主公開的選舉,可以把群眾廣泛擁護的人士選為社區和各類群眾組織的帶頭人,進而得到更多民眾的擁戴和支持。
二、促進社區發揮功能作用的對策思考
(一)進一步強化社區黨建工作,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創新社區治理體制,要大力加強社區黨建工作。既要配齊配強基層街道社區黨組織,還要完善工作和協調機制。要圍繞社區內社會性、公益性、群眾性工作,定期召開轄區內有關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及時交流情況,共同研究社區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要切實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對離退休和下崗職工黨員實行“直管”,充分發揮其“余熱”;對社區在職黨員實行“協管”,協助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實施“雙重”管理;對流動黨員實行“托管”,通過建立聯絡站和活動機制等定期組織流動黨員開展活動,切實發揮各類黨員的作用,真正把社區黨組織建設成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堅強堡壘。
(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形成政府指導與基層群
眾自治相結合的管理服務體系要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實現由原有的絕對領導向指導與協作轉變。要逐步探索取消街道辦事處,減少層次,提高效率。要從責、權、利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社區資源,努力實現人員配置、工作任務、服務承諾、考評監督和經費劃撥五進社區,使社區“有職有權”,真正想事干事,能干成事。
(三)建立健全社區運行的法律法規,把社區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社區內部的制度規則代替不了法律法規,要確保社區工作規范化,必須率先實現社區工作法制化。要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黨組織、政府部門與居民自治組織的權利、義務及活動領域、范圍,依法調解三者關系,確保各自在法律法規限定的范圍內活動。要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法制教育,通過開展普法活動、組織參加法院“庭審”和各種形式的法律活動,增強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確保社區工作依法運行、矛盾調處依法進行。
(四)全面改進治理方式,培育發展群眾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
要在黨委的領導和政府的主導之下,依托社區建立起多種社會需要、群眾自治類的社會組織,政府把所有不該管、不便管和管不好的服務和管理類事項統統交給社會組織。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的資金支持、分包項目、購買服務扶持社會組織運行。另一方面,還要引進市場機制,通過社會力量支持、有償服務等方式建立形成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市場化機制。要以社會組織為載體,建立起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暢通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服務和管理機制,切實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發揮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使之成為聯系基層群眾、為民代言、化解社會矛盾的主體。
(五)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和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欠發達地區,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改變欠發達地區社區的落后面貌是當務之急。要按照建設標準化社區的要求,建設好社區“五室”,即辦公室、黨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體娛樂室和警務室。建立起“三站”,即社區工作站、醫療衛生服務站和勞動就業保障服務站。對于“五室”、“三站”要指定專人管理,配備必備的公益設施,確保其實際運轉,發揮其實際作用。
(六)適應新形勢,切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任何事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社區,隊伍建設仍是第一位的因素。要選配優秀干部擔任社區黨組織的負責人,鼓勵引導優秀機關干部到社區任職或掛職,要通過公開招考吸收社會優秀人才到社區工作。與此同時,還要通過民主選舉引導復員轉業軍人、離退休干部到社區工作。對于各種方式到社區工作的人員都要在工資待遇上予以保障。在此基礎上,還要建立形成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考核激勵機制,將其業績與工資待遇掛鉤,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獻身社區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孟憲麗單位:中共黑河市委黨校
- 上一篇:工程項目電網建設論文
- 下一篇:城市低碳社區建設論文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