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1:32: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傳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傳播論文

地方跨文化傳播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在評述跨文化傳播的典型研究視角的基礎上,提出從地方性知識的視角研究跨文化傳播的新思路。文章主要對地方性知識視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式的闡述,認為借助地方性知識的視角能夠彌補跨文化傳播中研究視角不足,為跨文化傳播研究帶來新的內容和特征。此外,還對地方性知識視角的研究局限和必須注意的問題做了簡要的分析。

論文關鍵詞:地方性知識;跨文化傳播;視角

人類對跨文化傳播活動的關注與思考由來已久。歷史上,人們很早就對跨文化傳播研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大都是從跨文化傳播研究中起步的??缥幕瘋鞑ケ旧硌芯康氖俏幕c傳播的關系,因研究對象的不同形成了兩個分支:其一,強調文化對國際傳播的影響;其二,強調傳播對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在介紹、研究跨文化傳播方面有分量的著述卻非常稀少,國內的跨文化研究大多屬于新聞傳播領域和外語領域,缺乏批判精神和形而上學的哲學關懷,從哲學和文化視域對其進行系統的有創新性的研究依然是一個有待開拓的學術疆域。北京大學關世杰教授在考察了近十年來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后指出,“閱讀一些中外相關著述,提出某個觀點或理論+一些論據+結論”是中國學者研究跨文化傳播常用路徑,“因而,著述中通論式的多,專論式的少,寬泛的多,深入的少。這與筆者的看法不謀而合,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創新性視角的缺乏,的確是導致此領域研究薄弱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提升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水平,有必要探索一條適合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角。

1典型研究視角的局限性

我們知道,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的??缥幕瘋鞑パ芯克鶎で蟮氖窃凇盎ハ鄥⒄铡钡倪^程中認識文化的特性,使各種文化都能通過對話而獲得思想新資源。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互相參照”的主體是民族和國家。跟人類所有的傳播現象一樣,跨文化傳播離不開“國家、民族”和“市場”的雙重介入,國家之問、民族之間、階級之問乃至性別之間形成的權力關系影響甚至操縱著跨文化傳播,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不同文化問的交流和沖突更加嚴重。強勢文化在全球的擴張必然帶來一些弱勢文化的萎縮,文化霸權正在威脅著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全球化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也導致單向的不平等的文化傳播??缥幕瘋鞑サ难芯勘仨殢母旧戏此歼@種權力關系及其影響。

在反思跨文化傳播的各種權力關系中,“后殖民主義”是學者們經常使用的典型研究視角。的確,后殖民主義的理論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學者對于資本主義文化的反省和批判,更揭示了人們對于冷戰結束后資本主義發展特征的思考與認識。這一理論引入我國后,給我們提供了研究跨文化傳播的廣闊視野,同時也為探討不平等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較為適宜的角度。目前,我國學者在研究中西跨文化傳播時也以它為理論向導,在對西方傳媒與西方輿論的認識和評判中,時時顯露這一理論思維方式的運用。然而,毋庸置疑,后殖民主義視角在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應用也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后殖民主義是在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基礎上對國際文化傳播中的不平衡現象的表述,對此,我國學者始終是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場,反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傳播霸權,保護民族文化的。同時,“后殖民主義”表述對中國人來說還包括了許多民族情緒:它包含百年屈辱留給中國人的對西方文化的敵對、仇視和恐怖的情感;它是“帝國主義”印刻在中國內心深處的心理陰影;它是一種民族主義而非殖民化的文化抵抗;它還帶有自卑情緒的文化保守主義。如果將后殖民主義的研究視角泛化于跨文化傳播研究中,難免會導致研究者在審視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以及雙向的交流傳播時欠缺理性思考。另外,“后殖民主義”的理論也僅僅適用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文化傳播,而涉及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文化傳播時則變得無力。因此,在全球文化風暴刮起時,“后殖民主義”只能作為一種堅定的文化立場,不能作為對跨文化傳播的認識模式或普遍化的研究視角。

查看全文

文化傳播領域分析論文

論文提要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中心課題是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如何建構和理解意義系統。它的學術傳統主要來自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和修辭學。80年代以后,“焦慮和不確定性管理”、“面子-協商”、“口語代碼”理論建立了更為精細的研究范式。

全球化趨勢和傳播技術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語言??缥幕瘋鞑パ芯康?個主要的現實關切問題緊扣時代,尋求著文化調適的途徑。

關鍵詞:傳播學跨文化傳播

在傳播研究的廣闊領地中,跨文化傳播研究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分支,是跨學科知識交叉融匯的產物。學術關懷總是基于現實關懷,跨文化傳播研究也是如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地球村”正在形成的今天,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沿貼近時代變遷的敏感點。本文試圖疏理這一學科分支的理論思想源流,并說明它的現實關切所在。

一、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論

查看全文

文化傳播研究領域論文

論文提要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中心課題是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如何建構和理解意義系統。它的學術傳統主要來自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和修辭學。80年代以后,“焦慮和不確定性管理”、“面子-協商”、“口語代碼”理論建立了更為精細的研究范式。

全球化趨勢和傳播技術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跨國語言??缥幕瘋鞑パ芯康?個主要的現實關切問題緊扣時代,尋求著文化調適的途徑。

關鍵詞:傳播學跨文化傳播

在傳播研究的廣闊領地中,跨文化傳播研究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分支,是跨學科知識交叉融匯的產物。學術關懷總是基于現實關懷,跨文化傳播研究也是如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地球村”正在形成的今天,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沿貼近時代變遷的敏感點。本文試圖疏理這一學科分支的理論思想源流,并說明它的現實關切所在。

一、研究的視角和方法論

查看全文

廣告文化傳播論文

現代廣告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且無所不在,而且正越來越深入地進入意義生產這一領域,廣告不僅僅“廣而告之”產品與服務,還在指引人們購物的同時輸出某些觀念,給人們以意義,給人們以種種美夢和由這些美夢所標識的生活方式,并試圖速成某些慣例,把消費者納入這一“意義”框架。換言之,廣告首先推介和生產利益,這些利益包括大眾在消費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時獲得的實際利益,還包括他們同時獲得的某種“精神享受”,并把這種雙重滿足或通過廣告詞直接言說,或通過營造氛圍實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其次通過在大眾媒體上的廣泛傳播,通過把受眾建構為廣告主體,使創設的某種觀念化的說辭和極具誘惑力的意象推廣到大眾中去,竭力使之成為大眾的利益和觀念,在此廣告完成了它的意識的制造和傳播。當這一觀念或意象成為大眾或某一群體的自覺不自覺的觀念或意象時,意識形態便發生了論文。

正如理查特·奧曼所言:最常見的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這個群體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社會的利益或者人類的利益。①換言之,最常見的廣告意識形態策略,就是說明廣告角色的利益(廣告主的利益)怎樣“真的”大體上等同于廣告受眾的利益乃至社會或人類的利益。本文試從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和廣告受眾的假想主體化來探討廣告頗為“成功”的意識形態策略。

廣告言說的意識形態化: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界定游離于兩種意見之間。其一,一種某個階級特有的信仰系統;其二,一種可能以真實的或科學的知識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統,即偽思想和偽意識。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則認為,意識形態不存在真實與否,他將其定義為“個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現實環境的想象性關系的再現”。②以此來認識廣告意識形態不無道理,因為看似虛擬的廣告世界中充斥著“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且在此基礎上,廣告意識形態更有其獨特性。

廣告在它的各個歷史時期,從未像現在這樣進入商品使用價值之外的現實世界:功成名就、下崗待業、奮斗拼搏、甜蜜愛情,入世、申奧、伊拉克戰爭、文體賽事,廣告為每一件產品都粘上了通向現實世界的無數鏈接,廣告的觸角已深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在廣告世界中,“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并不同于阿爾都塞的相關本義,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無意識的,而廣告意識形態所提煉或創設的這種與現實世界的“想象性關系”則是完全有意識的,有著其明確的目的。它在提倡“送禮送健康”的新觀念時,目的直指“收禮只收XXX”;它在兒子因疏忽了對父母的照顧而心懷歉疚時,借小孫女之口點題:小“為什么不給爺爺奶奶買XXX?”這種借天真的小女孩之口說出的話猶如道德拷問,質問著對父母的不夠孝順,但如此大的道德問題最后只輕輕落在了:未買XX口服液。那么根據廣告邏輯,其隱含主題則是:買了XX口服液=孝順父母。該命題似無不妥,作為受眾而言,自然不會對一則廣告的思維和推理是否合乎邏輯大加推敲。并且,更重要的是,它為現代人指出了一條對老人表示關愛和孝心的途徑——購買保健品。這一點非常體貼地為忙忙碌碌無暇顧及老父老母而心懷歉疚的現代人找到了一條快捷方便的彌補方式。而另外一些廣告則假托老人之口,從老人的角度回應了上述命題:“收禮只收XXX”,進一步證實了該命題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通過媒體的廣泛傳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實場景:商家在商場醒目處陳設著保健品專柜,促銷員的推薦進一步印證著消費者腦中的上述命題,于是,手拎包裝精美的保健品拜年的行人幾乎成了一道流動的風景。正如阿爾都塞所認為的那樣,社會個體覺得自己在直接自由的把握現實,但實際上,他的意識由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所限定,在這一系列思想體系和再現體系中,廣告意識形態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跨文化傳播與文化安全戰略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廣泛,文化產品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它在傳播人類文明,促進人類信息資源和文化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文化觀念、價值觀念與意識形態的滲透與碰撞。本文基于傳播效果的理論分析,探討了文化產品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及特點,以及我國的文化產業管理該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論文關鍵詞:文化產品跨文化傳播文化安全策略

20世紀下半葉,隨著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隨著高新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愈演愈烈,隨著工業型社會向服務型社會的過渡,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現了規模化、壟斷化、跨國化等一系列新趨勢,因此,文化產品的跨文化傳播也成為歷史的必然。它既給全球文化帶來了日益頻繁的融合,又難免給國家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應對文化產品的跨文化傳播,確保本國文化安全,這是當前各國政府都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而文化產品的多重屬性與綜合功能,使得這一問題顯得相當復雜棘手。這就需要我們首先要了解文化產品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滲透的意義、接受的方式及特點,認識到“文化帝國主義”和“民族保護主義”的偏頗,比照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文化產業管理模式,提出我們的應對策略。

一、文化產品跨文化傳播的歷史必然

1959年,美國人類文化學家愛德華·T.霍爾在其經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傳播(intercalturalcommunication)一詞,認為跨文化傳播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交流的一種情境”(李正良、李玉平,2006)。他通過對非語言符號傳播維度的分析,比較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模式,指出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經歷和假設的差異,都會使交流異常困難,有時甚至無法開展??缥幕瘋鞑ビ腥龑雍x: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反映不同文化范疇人群在日?;舆^程中的溝通;二是文化心理結構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代表了不同文化意義系統的傳播可能性;三是前兩種層面在實際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沖突甚至戲劇性變化,決定了文化傳播中的融合和變異。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種文化不斷相互融合的傳播史,多樣文化造就了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而跨文化傳播則打通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分割,形成了文化與文化的交流互動,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創造了共享的人類文明。因此,研究文化差異所引發的文化誤解和障礙,既是現實交流的要求,也是達成良性傳播的必需條件。

查看全文

云南文化的視覺文化傳播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目前云南省止在大力進行文化大省建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化傳播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式,而要進一步通過視覺化傳播來發展云南的文化產業,需開拓思路和領域。

論文關鍵詞:云南文化;文化產業;視覺文化傳播

云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資源特別是民族文化資源尤為豐富。悠久、多樣、神奇、瑰麗的云南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云南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基礎。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國較早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日標以來,在促進文藝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培養文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云南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走出來具有云南特色的發展模式一一“云南模式”,并在全國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的“云南現象”。目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子音像、文藝娛樂、網絡、新媒體、體育、會展和鄉村特色文化等主導性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1視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傳播

視覺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也就是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志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而與之密切聯系的“視覺文化傳播”是“指經由形象媒介,特別是影像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傳播形態”。

查看全文

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霸權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全球化背景環境下,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推行文化策略的一部分??缥幕瘋鞑ナ侨祟惞餐M步的重要條件,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由于經濟、政治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是不對等的,這種不對等性導致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霸權。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霸權對弱勢國家存在很大的威脅,因此值得引起全球發展中國家的高度關注。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文化霸權表現形式危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政治經濟逐漸形成一體化的格局,世界大文化背景也正在日益形成。在這一過程中,傳播,尤其是跨文化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缥幕瘋鞑ナ侨祟惞餐M步的重要條件,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全球各個國家之間的跨文化傳播是不對等的。由于這種不平等性的存在,使跨文化傳播中存在著文化霸權的現象,這應當是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本文將從跨文化傳播理論、文化霸權理論、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霸權的表現形式及危害等幾個方面來分析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霸權現象

跨文化傳播理論

當代新聞信息傳播領域出現了許多關于跨文化傳播理論的研究,其中對“跨文化傳播”的解釋、描述和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拉里·A"薩默瓦和理查德·E·波特認為,所謂“跨文化傳播指的是擁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他們的這些不同足以改變交流事件’心。

被譽為“跨文化傳播研究之父”的美國傳播學者愛德華·霍爾也沒有對跨文化傳播給出明確的定義。后來的一些傳播學者給跨文化傳播下了一個言簡意賅的定義:所謂跨文化傳播是社會信息的跨文化傳遞,或者是社會信息系統的跨文化運行。

查看全文

云南文化的視覺文化傳播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目前云南省正在大力進行文化大省建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視覺文化時代,視覺化傳播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方式,而要進一步通過視覺化傳播來發展云南的文化產業,需開拓思路和領域。

[論文關鍵詞]云南文化;文化產業;視覺文化傳播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國較早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目標以來,在促進文藝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培養文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和整體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在文化建設方面,形成了令人矚目的“云南現象”、“云南模式”。日前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子音像、文藝娛樂、網絡、體育、會展和鄉村特色文化等主導性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云南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l視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傳播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傳播技術迅速變革,視覺文化時代早已悄然而至,人們被各種各樣的視覺刺激包同著——電影、電視、招貼海報、商品包裝、雜志插圖、書籍封面等,已經身處視覺文化的包圍之中。視覺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態,“也就是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標志著人類思維方式的一種轉換”。而與之密切聯系的“視覺文化傳播”是“指經由形象媒介,特別是影像媒介對廣義的可視形象實施傳播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和傳播形態”。

在視覺文化時代,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為廣泛和更為自由的傳播,而其他非圖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圖像、形象等視覺符號進行傳播。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更為快捷,更為自由。在這樣的發展機遇中,云南的文化產業可以借助視覺化傳播的優勢,加大產業發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查看全文

跨文化傳播對文化意識的影響透視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大眾媒介跨文化傳播的日益發展,現代大學生的文化意識也多樣化了。基于此,文章對于跨文化傳播給現代大學生服飾、飲食、節日、娛樂文化意識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

“魚是否知道自己是濕的?”這是文化、媒介評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魚的生存是由水決定的,只有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魚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處境。這個例子對于人和大眾媒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媒介已經完全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以至我們經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媒介向我們傳遞信息,給我們提供娛樂,使我們興高采烈,讓我們煩惱困惑。媒介改變我們的情緒,挑戰我們的文化意識,侮辱我們的理智。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查看全文

新時期文化傳播史探究綜述論文

論文摘要: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內地學界對“中國文化傳播史”研究歷經三十年,在傳統文化傳播的主體、媒介和內容三個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史料梳理、理論建設和成果的實踐應用方面存在不足,未來仍具備較大的拓展空間。

論文關鍵詞:文化傳播傳播主體媒介傳播內容

“中國文化傳播史研究”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課題。盡管歷史學、社會學甚至文學研究者對于文化傳播的相關現象早已有所關注,但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傳播學被引內地以來,大陸學者才開始嘗試以傳播學的角度探討中國固有文化傳播的歷程,歷經三十年已取得一定成果,為這一課題開辟了新的天地。

作為傳播學研究的分支,文化傳播研究有自己的邊界。所謂“文化”,指的是以觀念形態為核心形成的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文明體系,即錢穆所謂:“文化”是關乎人類群體生活的精神層面,由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的東西川?!皞鞑ァ眲t是傳播學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施拉姆的定義,指的是信息經過社會信息系統運行而實現的交流及其影響。傳播學視域下的“文化傳播”研究把社會信息的傳遞視為文化保存、傳承、蛻變、增殖的過程,關注文化通過社會信息系統得以傳承的問題。事實上,“文化”與“傳播”關系密切,有文化則必有傳播,傳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條件,有傳播則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動,人類正是通過文化的代代相傳,構建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文化傳播是人類傳播活動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類型。

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完整的傳播活動需要五個基本要素:傳播者、受傳者、媒介、傳播內容和反饋,其中傳播者(主動進行信息傳遞的人)和受傳者(接受信息并作出反映的人)是傳播活動的主體,傳播媒介是承載信息的載體和渠道,傳播內容指的是傳播活動具體傳遞了什么性質的社會信息,它們涵蓋了傳播活動的基本方面,傳播學者在文化傳播史領域的研究也可以這三個維度來概括。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對新時期以來大陸學者的研究情況作一總結,并例舉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