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住宅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15:09: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住宅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住宅設計

地域文化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

[摘要]新農村建設中農宅的翻新、重建迎來了新的高潮,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和居住環境,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但一味地追新逐異,也讓本土建筑地域特色文化受到破壞。地域文化承載了農村本土習俗、建筑特點等要素,具有顯著的歷史和地域特征。加強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不容忽視的部分。藉于此,本文立足新農村建設,就農村住宅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徑展開探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住宅設計;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農村住宅的改造與翻新成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對于農村傳統民居建筑,難以割斷其地域文化的傳承。一些民居依山傍水,順應自然地勢;一些民居簡約質樸,倡導節約精神;一些民居色彩雅致,增添藝術感染力。如果對這些傳統民居結構、風格進行“別墅式”改造,勢必將破壞傳統民居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也將喪失地域濃郁的特色文化風貌。因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在農村住宅設計上,設計師要深刻認識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續與傳承,不能照搬城市住宅設計思路,更不能千篇一律地開展統一化設計,而是要保護特定地域文化特色基礎上,體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農村住宅保留更多的鄉土氣韻。

1新農村背景下農村住宅設計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現狀

新農村建設要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國范圍內對農村住宅設計,更要突出生態目標,關注傳統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續,改善農村居住環境。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場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環境和諧,健康舒適的住宅設計模式,迫切需要將傳統建筑生態理念,與當下農民物質文化需求相結合。很多農村地區,傳統的大瓦房,要么走向農村公寓樓,要么走向農村別墅,特別是在鄉鎮合并、撤村并鎮進程中,千篇一律的鄉村建筑格局,對農村地域文化的破壞更趨嚴重。國家倡導新農村建設,更要注重綠色發展,蓋別墅、住高樓,盲目地照搬城市住宅設計思路,讓農村喪失了歷史記憶、破壞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更與新農村建設初衷相背離。梳理新農村住宅設計中的問題,集中于兩點:一是在住宅設計上片面追求生態化。很多設計師,在住宅結構設計上,多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加強對太陽能、雨水循環利用,以及僅限于對一些節能材料的使用,忽視生態化住宅設計的理念與施工過程。一些設計師,將農村住宅設計等同于低能耗住房,缺失從建筑學、環境學、生態學、建筑文化等領域進行統合考查與設計。二是對傳統村落文化帶來斷層。一些地方,傳統土坯房被鋼筋混凝土所取代,傳統農家院被公寓樓所覆蓋,統一規劃、形式單一的新農村住宅,看似改善了民居生活條件,但卻破壞了傳統鄉村人文脈絡?!班l愁”無處尋,更無法留住,這一農宅設計方案,不僅改變了建筑結構本身,更導致農村建筑空間肌理、農村傳統文化習俗的消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自然景觀、建筑藝術形態的綜合體,在改造農村住宅設計實踐中,要體現農村住宅的人文特色,體現鄉土氣息,要充分考慮農村農民生活方式、生產需求,在統籌解決各個問題中,實現住宅方案的優化設計。

2農村住宅設計應遵循的基本理念

查看全文

南方農村住宅設計論文

1傳統民居經驗延續和發展

我國南方傳統鄉土民居積累了幾百年的經驗。結合自然氣候、因地制宜,以最簡便的手法、極低的能耗創造了宜人的室內居住環境,與城市住宅相比,具有明顯的熱舒適及節能優勢。

南方多丘陵的地貌誕生了不少坡地式的民居形式,比如湖南湘西吊腳樓、四川山地住宅等,這種形式除了避潮通風良好,同時合理利用地形現狀,通過場地和建筑的良好結合并使設計和施工策略統一起來,從而獲得更多的舒適和更大的使用效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運用可持續的場地設計理念,謹慎對待建筑,最小限度甚至不破壞自然環境,對現今小康農居設計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此外南方民居經常采用的深檐有很好的遮陽效果,在設計中也可加以借鑒。

由于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節能設計側重面南北也不同北方抓冬季供暖期節能,南方抓夏季空調期節能。因此南方建筑為了通風避熱,大多比較開敞,圍護墻體多輕薄,夏天是沒問題了,可是冬季一來,采暖很是讓人頭疼,特別是在像湖南這種四季非常分明的夏熱冬冷地區。南方建筑外墻通常不如北方的厚重,熱阻較小,熱量損失較大,而且室內沒有供熱設施(北方冬季一般采用集中供熱系統或火炕、火墻、地炕等取暖設施),導致冬季室內寒冷,即使采用火爐等供熱,也由于保溫措施不完善使熱量通過熱對流、熱輻射流失。這些民居上的熱工缺陷需要在未來的設計中彌補。

傳統民居要提高和發展,達到新時期小康農居的標準,需認真總結,其經驗教訓上升為理論并以此指導設計實踐,在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持下,揚長避短,使傳統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查看全文

南方農村住宅設計發展論文

摘要:21世紀的中國要建立在高效節能建筑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可持續建筑的原則在各不同的建筑類型和氣候條件下都得以實現,本文即是通過南方農村住宅設計的思考,探尋小康農居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及可實現性。

關鍵詞:小康農居;可持續發展;資源有效利用能源

21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城市建筑的發展來說,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能綠色發展模式,這不但在中國也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全世界有近30%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能源問題將成為本世紀的熱門話題,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出發,使建筑盡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降低對外界環境的污染,并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與自然和諧的工作及生活空間。

我國的建筑設計重心依然在城市,農村住宅的發展遠遠滯后城鎮,規范針對的對象也主要為城鎮建筑(《民用節能建筑節能管理規定》中明確農民自建低層住宅不適用),新研發的各種節能產品,資源回收系統也因其高昂的價格并不能在廣大農村推廣,地處我國廣袤大地上的農村住宅成了可持續生態設計中的盲區,這種現象在南方地區尤甚。當全中國打出“節約中國”大旗時,建筑師是否更應該關注占全國人口3/4的農民兄弟“住”的問題呢?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生態建筑為全人類所關注。生態建筑對于建筑理念、發展模式和消費方式,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它從建筑生命周期全過程出發,全面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和健康舒適要求,是最能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筑模式。我們的農村住宅設計,確切定位為小康農居設計,生態型農宅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由于工作原因接觸了不少農村住宅項目,04年長沙市農村小康住宅設計中對生態農居作了嘗試,當時的構想還很不成熟,這幾年的積累完善,也總結了不少設計心得。

1傳統民居經驗延續和發展

我國南方傳統鄉土民居積累了幾百年的經驗。結合自然氣候、因地制宜,以最簡便的手法、極低的能耗創造了宜人的室內居住環境,與城市住宅相比,具有明顯的熱舒適及節能優勢。

查看全文

新農村建設地域性室內設計研究

摘要:伴隨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及城鄉協同發展政策的深化落實,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但農村地區整體建設水平與城市環境仍存在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簡要介紹了農村人居環境現狀,并結合新農村建設背景,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地域性室內設計策略,旨在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新農村;人居環境;地域性;室內設計

全面建設特色主義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新世紀的發展目標。而扶持特色農業經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群眾經濟收入則是構建小康社會的重要根基。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住宅建設始終是小康生活的量化指標。為此,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應當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結合地域經濟特征、環境特征與人文特征,優化室內設計,改善人居環境品質。

1農村地區住宅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規劃建設一直是社會焦點問題。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極具個性化與藝術化的高層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但是,我們不能始終將眼光投放在少量“高、精、尖”的“樓、堂、館、所”上。室內、室外環境設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只有兼顧量變與質變,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國家的經濟建設水平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總數居世界前列,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在整個人口體系中,農村人口占據絕對比重,而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村住宅文化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住宅是農民群眾安家立業之根本,擁有一棟美觀且實用的住房是每一位農村群眾的強烈訴求。從經濟層面來說,農村住宅既是農業生產必須資料,又是文娛生活必須資料,對于組織農業生產活動,促進農業經濟穩定增長具有實際意義。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水平,直接決定了住宅投資理念,且除了影響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以外,經濟收入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村生產力水平與生活消費水平。而如何基于國情,優化農村住宅規劃與室內環境設計,就成為構建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2優化農村住宅設計的可行性策略

查看全文

農村小康住宅建筑分析論文

摘要:隨著中國國民經濟迅猛發展,中國農村小康住宅林立于全國各地。小康住宅中的建筑電氣工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針對目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的建筑電氣工程進行追蹤、分析,并著重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電氣化設計與施工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村小康住宅建筑電氣工程

自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我們中國人自己在北京西苑宮庭最早亮起了電燈,到今天迅猛發展的電氣事業共經歷了100多年,正在為實現全國農村電氣化加倍努力。中國農村小康住宅電氣化近十年來有了很大進展,農村小康住宅中的電氣工程雖然比不上象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美國華盛頓大教堂、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中國的亞運村、國際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建筑電氣工程那么復雜。但畢竟是一個涉及中國數十億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大量的家用電器成了小康家庭財富中的支柱的財產之一,人們對用電的需求也提高了。因為小康住宅電氣工程中有強電,還有弱電。如電燈、電熱、空調、共用電視系統、閉路電視、有線電視、廣播、電話、音響系統、傳呼系統及防盜報警系統。而當今迅猛發展的建筑業對小康住宅的電氣設計與施工也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人們對電光源方面的選擇要求也高了,從以前的白熾燈到發光柔和的日光燈、節省電能的節能燈、高效光源燈。白熾燈將在小康住宅中逐步減少,它雖有造價低廉、安裝方便等優點,但在同樣的功率下,發光率低,色度差。但我們也不可忽視在豪華的裝飾之中選用白熾燈泡更為富有、豪華。日光燈還是目前使用較多的產品之一。高效節能燈雖然造價高了一些,但有美觀、光源色度好、省電、體積小、安裝方便等優點,但目前國產的質量還沒有完全過關,但最終畢竟將代替白熾燈和日光燈的趨向。

燈具外觀造型變化很快,上了一批,淘汰一片。人們對燈具的外觀選擇要求也高了,農村小康住宅燈具外型選擇一般力求大方、明快、光源適當,與室內外環境相配套。因為燈具的選擇與室內的裝飾檔次高低是有一定聯系的,在當今發展的小康住宅建筑有些是別墅式、西式、獨立庭院式的這還要考慮到室外周圍環境相匹配。如室外選用園林柱子燈加以修飾與整體吻合,裝飾豪華的需配一些豪華燈具。所以說農村小康住宅電氣設計應與整個建筑與環境相配套。

一、農村小康住宅的類型、特點與電氣工程淺析:

查看全文

農村住宅建設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日本不斷推進農村居住和生態環境整治。注意營造農村景觀,建設出富有特色的日本農居成為這個國家新農村建設方面的一大亮點。在此期間,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民居建筑文化。日本農宅建設的基本情況,啟示我國的新農村住宅建設應在結合國情和地方特點的前提下,從創新觀念、加強立法和執法、加大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深入開展。

關鍵詞:日本農宅;我國;新農村住宅建設

幾乎所有后發展中國家或者地區都曾經是二元格局社會,也就是城市先進而農村卻遠遠落后,它們要發展,就必須在實際建設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拉近城鄉差別,使得農村和農業擺脫困局。對于我國新農村規劃工作中的農村住宅設計,很有必要在結合國情和地方特點的前提下,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熟經驗,取長補短,統籌兼顧。其中,日本農宅建設的經驗就值得借鑒。

一、日本農宅建設概況

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日本不斷推進農村居住和生態環境整治。注意營造農村景觀,建設出富有特色的日本農居成為這個國家新農村建設方面的一大亮點。在此期間,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民居建筑文化。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節約性和節能性。日本的民居建筑單個房間占地小,樓房層較小,節約用地和材料。日本是一個節能模范國家,節能在日本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日本在提出“建筑節能與環境共存設計”理念的同時對住宅設計提出了“環境共生住宅”的設計理念。在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資源的同時提出對各種能源的循環回收和利用。在材料方面,墻體利用保溫材料,利用中空玻璃窗,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板等。(2)統一性。日本農居高度趨于一致,較少有特立獨行的建筑形態。建筑材料輕且比較整體,磚瓦材料運用較少。雖然新的建筑融入了一些時代的元素,但住宅風貌依舊保持原有的形態,很富有日本民族特色。(3)以人為本的環境理念。日本在家居環境方面的思考和改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自然式的小橋流水,配以野生的植物,給人以心曠神怡的和諧家居環境。(4)以功能劃分住區建筑形態。普通的農居住家往往辟有單獨的工具用房、倉庫用以堆放雜物。家居住房則分開建造,與其他住房有明顯的距離空間。因此,很少有私搭亂建的現象。(5)注重文化的傳承與文脈的延續。日本常見的宏偉的廟宇、傳統的民居、受保護的農村古建筑形態等,并未因為半個多世紀的“西化”發展而消失。(6)日本住宅具有分散性。由于日本是土地私有國,住宅往往建在擁有土地的中央。因此,日本住宅多呈星羅棋布狀。

以上特點是當今日本農村住宅建設發展的主要潮流,形成日本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可以說它有許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建設來說,更重要的是創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傳承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脈絡。

查看全文

新農村庭院式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研究

一、發展現狀

蘇南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依托良好的經濟基礎,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工業化和在新農村建筑中引入生態節能技術等方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的位置,目前該地區大量鄉村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并成為周邊地區學習效仿的成功典范。但在很多地區提出“學昆山,追蘇南”的口號的同時,卻忽略了近年來蘇南地區在新農村農宅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首先,江蘇各個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都在進行鄉鎮合并、村莊合并,新建成的鄉村民居建筑在經過統一規劃后,戶與戶之間的外觀相似,毫無差別。對于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現狀,群眾評價說:“這個村和那個村差不多,這個鄉和那個鄉一個樣”。其次,蘇南農宅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特征鮮明的建筑樣式,在新農村改造和社區建設中,很多村莊的傳統農宅被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山寨版”歐式建筑所代替。雖然近年來大力提倡在農宅設計中加入本土建筑元素,但很多設計師在處理設計中“變與不變”的關系時出現偏差,繼而導致大量鄉村仿古建筑群的出現?,F有的蘇南地區新農村住宅中不乏優秀的案例,如江蘇無錫市玉祁鎮的農宅設計,以“恢復江南古鎮風韻”為目標,新建的農家住宅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使用空間的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對傳統建筑空間的尊敬,使新老農宅在空間原型、建筑高度、體量、形態和色彩上保持協調統一,整個村莊的空間肌理和傳統風貌得意保留和延續。建筑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與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向來以天人合一的觀念考察人與建筑的關系,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和空間特征。每個地區的建筑都體現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精神,不可能有固定的案例模式供其他地區借鑒或“照搬照抄”,蘇南地區農村不缺房,缺的是更為合理的設計方法。探索合理的“自主設計”方式已成為江蘇省新農村建設中農家住宅設計的當務之急。

(一)蘇南地區新農村住宅建筑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蘇南的村莊環境和基礎建設得到了大幅提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一路高歌,鄉鎮格局也在迅速地改頭換面,農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房子從青磚房轉變為鋼筋混凝土的歐式小洋樓,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農村的公共設施也日趨完善,但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卻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蘇南地區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都在進行鄉鎮合并、新農村建設、村莊合并,新建成的鄉村民居建筑都經過統一規劃,戶與戶之間的外觀相似,毫無差別。當前我國新農村住宅建設,尤其在蘇南地區,主要問題集中在:一是對農村住宅建設的經濟性需求認識不足;二是沒有很好地針對農民傳統生活習慣,解決好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很多地方直接將城市住宅搬到農村,甚至“送城市別墅到農村”,表面上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實際上破壞了農村特有的生活模式,忽視了地域特征和傳統文化習慣。在傳統農村向新農村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每年消失八十到一百個自然村,以蘇南地區為代表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新農村農家建筑的設計出現了讓人十分擔憂的情況。首先,在鄉鎮別墅大繁榮的同時,新農村的“新內涵、新風貌”被錯誤理解,具體表現在農村城市化,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向城市看齊,傳統農宅也被整齊劃一、樣式單一的仿歐式新農村別墅群代替,使得當地村落傳統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問題十分嚴重,當地農民對傳統院落式建筑只能懷念,卻無法廝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應該讓自然村的原有建筑形態和空間肌理消失。其次,所謂保留本土特色絕不是仿古建筑。建筑的本質是一門創造空間的藝術,絕不在于屋檐瓦片等技術與材料。說到底,仿古建筑在本質上就是贗品。在新農村建筑設計中,對傳統建筑元素的保留和有選擇的使用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傳統住宅建筑形式分析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蘇南地區的農宅樣式經歷了從“瓦房變樓房”到當今“樓房變洋房”的發展階段?,F有蘇南地區村莊的建筑組群形式有行列式和散點式兩種形式。住宅多以院落形式組合,以合院為基本形制,客堂、天井和院落內外結合,傳統農宅門前有曬場。房屋多為磚混結構。為了立面美觀,很多農宅外墻進行抹灰處理。現存典型農宅形式主要有三種。典型農宅一:建于上世紀80年代前,建筑材料多為青磚青瓦,屋頂為雙坡頂,檐口裝飾簡潔,窗戶小而深,室內采光差。該時期建筑都有相對私密的院落。典型農宅二:建于上世紀90年代,村民的經濟條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筑大多為2-3層樓房,磚墻結構,后因美觀需要,有在磚墻外進行水泥粉刷,有的施以白色涂料或貼瓷磚。典型農宅三:建于2000年后,蘇南地區鄉村出現大量各式各樣不論不類的自建仿歐式別墅,因農村居民對建筑美學的局限,大多民居都建成為兵營式連體二層樓房樣式,在整體觀賞上有缺陷,傳統的村落形象和鄉村色彩不復存在。

查看全文

農村小康住宅電氣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康住宅建筑電氣工程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的建筑電氣工程進行追蹤、分析,并著重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電氣化設計與施工進行探討。

中國農村小康住宅中的電氣工程涉及中國數十億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大量的家用電器成了小康家庭財富中的支柱的財產之一,人們對用電的需求也提高了。小康住宅電氣工程中有強電,還有弱電,如電燈、電熱、空調、共用電視系統、閉路電視、有線電視、廣播、電話、音響系統、傳呼系統及防盜報警系統。

一、農村小康住宅的類型、特點

小康住宅南北風格、造型差異較大,選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別,農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村鎮居民小康住宅小區,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區;第三是村鎮居民和非居民綜合的小康住宅小區。建筑結構形式方面有: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框架結構等。另外農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體分為:單元式、單體式、公寓式、組合式、庭院式、別墅式、西式等。

對于以上各種形式的農村小康住宅,建筑電氣的設計與施工應因地制宜、取長補短,根據具體條件和資金來確定具體設計方案。中國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東、南、西、北差異明顯,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農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調也有差異。農村電氣化的逐步實現,家用電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華型的農電進入農家。由于這些大容量家電劇增,用電負荷也相應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設計安裝的住宅小區的建筑電氣工程已經不適應當今的電器時代,大多電氣線路已承受不了強大的電流通過。農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設防雷保護,也不設人身與設備安全的保護設施,在農村施工中將大量的塑料護套線直接埋入墻內,給用電帶來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著沒有進行電氣工程設計,請有安裝資格的電工進行安裝,選材用料不嚴格等等缺陷,所以對于農村小康住宅的電氣化工程必須十分重視。

查看全文

我國農村電氣工程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小康住宅建筑電氣工程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的建筑電氣工程進行追蹤、分析,并著重對中國農村小康住宅電氣化設計與施工進行探討。

中國農村小康住宅中的電氣工程涉及中國數十億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大量的家用電器成了小康家庭財富中的支柱的財產之一,人們對用電的需求也提高了。小康住宅電氣工程中有強電,還有弱電,如電燈、電熱、空調、共用電視系統、閉路電視、有線電視、廣播、電話、音響系統、傳呼系統及防盜報警系統。

一、農村小康住宅的類型、特點

小康住宅南北風格、造型差異較大,選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別,農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村鎮居民小康住宅小區,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區;第三是村鎮居民和非居民綜合的小康住宅小區。建筑結構形式方面有:木結構、磚木結構、磚混結構、框架結構等。另外農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體分為:單元式、單體式、公寓式、組合式、庭院式、別墅式、西式等。

對于以上各種形式的農村小康住宅,建筑電氣的設計與施工應因地制宜、取長補短,根據具體條件和資金來確定具體設計方案。中國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東、南、西、北差異明顯,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農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調也有差異。農村電氣化的逐步實現,家用電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華型的農電進入農家。由于這些大容量家電劇增,用電負荷也相應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設計安裝的住宅小區的建筑電氣工程已經不適應當今的電器時代,大多電氣線路已承受不了強大的電流通過。農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設防雷保護,也不設人身與設備安全的保護設施,在農村施工中將大量的塑料護套線直接埋入墻內,給用電帶來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著沒有進行電氣工程設計,請有安裝資格的電工進行安裝,選材用料不嚴格等等缺陷,所以對于農村小康住宅的電氣化工程必須十分重視。

查看全文

浙江農村住宅現況與新型建材運用探索

1前言

浙江省有3萬多個行政村,農村住宅總面積約15億平方米。至2008年,人均住房面積已達58.5m2[1]。隨著浙江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村民越來越注重住房條件,對住房建設投資越來越高(表1)。政府也十分重視農村住房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廣新型建筑材料,提倡“四節”型綠色生態農居。本團隊在杭州、金華等11個地區的20個行政村進行了走訪調研,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浙江農村住宅的基本建造情況、建筑結構及材料、建筑室內物理環境,以及村民對新型建筑材料應用及相關政策的認知和意愿,共發放調查問卷3800份,回收有效問卷3561份,問卷有效率93.7%。同時,選擇了4戶典型住宅進行了室內環境現場測量。

2農村住宅現狀調查

2.1基本建造情況

(1)建造量大,內部功能不合理

浙江省2002年~2008年農村家庭房屋狀況統計數據顯示,農村住宅建設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表1)。經實地調查,改革開放后的10年,農居建設量最大(占32%)。自2000年以后,新建農居數量有所下降,但自行改建、擴建的數量巨大[2]。在被訪農居中,經過改建擴建的約占30%。上世紀80~90年代建造的住宅占29%,多為外廊式建筑,內部功能較差,衛生設施不齊全。這些建筑已不能滿足村民當前的生活需要,面臨改造或拆建(圖1a-e)。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