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 主辦單位: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
《藝術與民俗》是一本由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一本藝術類雜志,該刊是省級期刊,主要刊載藝術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實踐。該刊創刊于2019年,出版周期季刊。該期刊已被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收錄。
《藝術與民俗》雜志是一份專注于探索藝術與民俗文化之間相互關系的學術期刊,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了解和探討傳統藝術形式、民間習俗及其背后深厚文化底蘊的平臺,強調藝術與民俗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角色,并倡導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雜志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從傳統手工藝到現代藝術表現,從古老節日慶典到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習慣等多個方面。每期雜志都會圍繞特定主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藝術的當代轉化”、“節慶文化的變遷與發展”等,發表一系列原創性研究論文、評論文章、案例分析以及田野調查報告。
此外,還會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或民俗活動,通過圖片、訪談等多種形式展現其獨特魅力。作為一份學術期刊,藝術與民俗重視稿件的質量控制,所有提交的文章都需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過程。這一流程確保了所發表內容的學術嚴謹性和創新性,使得該雜志成為了藝術學和社會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它不僅關注理論探討,還注重實踐應用,鼓勵學者們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摘要以提供文章內容的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章重要內容,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能夠脫離全文閱讀而不影響理解。
2.來稿文責自負,嚴禁抄襲剽竊。本刊對錄用文稿有修改權。凡被本刊錄用的稿件,即視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使用其作品,包括網絡出版權、新媒體增值服務權等。
3.正文中例句排列采用(1)(2)(3)……的形式(起三回一)。正文中涉及公元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計數等,均使用阿拉伯數字。
4.作者簡介(含姓名、出生年、籍貫、學位、作者單位、職稱、研究方向),聯系方式(含郵寄地址、郵編、手機號、郵箱)。
5.凡屬部級、省部級或其它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請在文稿首頁地腳標明基金名稱及基金項目編號。
6.注釋采用頁下注(腳注)的方式。頁下注(腳注)中引證文獻標注項目一般規則為:中文文章名、刊物名、書名、報紙名等用書名號標注;英文中,文章名用雙引號標注,書名以及刊物名用斜體標注。
7.文題應恰當簡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要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選定關鍵詞等所遵循的原則,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字。
8.同一文獻兩次或兩次以上引用,第二次引用時,若緊接第一次引用注文,則徑注“同上注,第×頁”;若第二次與第一次引用之間有其他注釋,則在作者名之后,注明“前引注N,第×頁”。
9.文中的圖、表應具有自明性,并須附相應的英文名。凡涉及國界線的圖件,必須繪制在地圖出版社公開出版的最新地理底圖上。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10.提交方式:在提交之前,還可以考慮向其他作者或編輯咨詢他們的經驗和建議,以確保你的稿件能夠符合雜志的標準并提高被接受的機會。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
郵編:510623
主編:肖海明
我們不是藝術與民俗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郵編:510623。
藝術與民俗雜志是一本省級期刊,是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管,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一本藝術類期刊。國內刊號:44-Q1116,國際刊號:1995-0187。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郵編:5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