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法律研究》雜志是一份專注于探討語言學與法學交叉領域的學術期刊,它為語言學家、律師、法官、立法者以及任何對法律語言感興趣的學者和專業人士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雜志深入探索語言在法律實踐中的角色,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文本的解讀、法庭話語分析、司法程序中的語言使用、法律翻譯及口譯、以及語言證據在司法判決中的應用等方面。通過對法律語言的深入探究,促進了我們對法律體系運作機制的理解,提高了法律實踐的專業水平,并增強了公眾對法律過程透明度和公平性的信心。
雜志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廣泛主題。每期雜志都會發表原創研究論文、案例研究、綜述文章、書評和技術報告等,這些內容不僅反映了當前語言與法律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也為讀者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和實用的知識。例如,關于法律術語標準化的文章可以幫助法律從業者更準確地理解和使用專業術語;而有關法庭話語分析的研究則有助于揭示司法過程中潛在的語言偏見和社會不平等現象。
1.插圖與表格:插圖和表格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注明圖題與表題,圖片須提供原圖印刷文件,表格建議采用三線表。
2.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
3.文內標題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一律用“1”“1.1”“1.2”“1.1.1”“1.1.2”等標識,均頂格寫。
4.來稿時請注明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工作單位、職稱、職務、學位、通訊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
5.論文所引文獻的注釋必須規范,準確標明作者、文獻名稱、出版社或出版物的名稱、出版或發表的時間、頁碼等。注釋一律采用腳注方式,注釋序號使用1、2、3……標示,每頁單獨排序。
6.本刊嚴禁一稿兩投、重復內容多次投稿(包括將以不同文種分別投稿)以及抄襲他人論文等現象。一旦發現有上述情況,該作者的稿件將被作退稿處理。
7.中文摘要為150-300字。摘要的內容應包括目的、方法、實驗結果和結論;綜述性、評論性文章可寫指示性摘要。摘要中不應出現“本文、我們、作者”之類的詞語。
8.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稿應以基金項目作為標志,注明基金項目名稱、編號,放在篇首頁左下腳作者單位之前。
9.引用資料非來自原始出處時,應注明“轉引自”。轉引文獻時,應先注明原始作品 之相關信息,再注明轉引所據之文獻。
10.本刊來稿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可靠、論證充分、數據準確、邏輯嚴謹、文字通順。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語言與法律研究》編輯部
郵編:100088
主編:張法連
我們不是語言與法律研究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語言與法律研究》編輯部,郵編:100088。
語言與法律研究雜志是一本部級期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一本政法類期刊。國內刊號:--,國際刊號:--。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語言與法律研究》編輯部,郵編: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