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中醫藥
  • 創刊時間1986
  • 影響因子1.68
  • 發行周期月刊
  • 審稿周期1-3個月

中華中醫藥雜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統計源期刊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華中醫藥》是一本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一本醫學類雜志,該刊是北大期刊、CSCD期刊、統計源期刊,主要刊載醫學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實踐。該刊創刊于1986年,出版周期月刊,影響因子為1.68。該期刊已被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哥白尼索引(波蘭)、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收錄。

雜志介紹 征稿要求 數據統計 文章選集 聯系方式 常見問題 推薦期刊

中華中醫藥雜志介紹

《中華中醫藥雜志》(原名《中國醫藥學報》,1986年創刊,2005年更名)是中國科協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國家級高級中醫藥學術期刊,是中國科協所屬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醫藥學術進展的中醫藥學科雜志。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刊,本刊以“把握前沿、探索未知”為己任,堅持“繼承與發展并重、中醫與中藥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全面反映中醫藥學科(含中醫、中藥、針灸、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等)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技術、新成果,交流國內外中醫藥學術信息,為發展中醫藥學術、提高人類健康水平服務。本刊讀者對象為廣大中醫藥科技工作者。

本刊主要資助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項目。

本刊主要資助課題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06CB2023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30087)、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12FY130100)、河南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6HANCET-0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11CB505405)、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310720013)、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J50301)、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3502Z20100006)、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07CB512605)。

中華中醫藥雜志征稿要求

來稿須符合本刊體例的要求。論著類主題明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文字簡練。研究類,科研設計合理,實驗觀察客觀,數據真實準確,正確使用統計描述及選擇統計分析方法。全文(包括圖表和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4000字,綜述不超過5000字。凡具有重大意義或屬于國際競爭的,請予說明。各級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或博士生論文,請于文題頁左下方腳注中標明,如“XXX基金課題”并寫明課題編號,并請附寄課題證書復印件以便核實。我刊優先刊登國家級、省部級攻關課題及國際合作項目的論文。論文刊出后,課題獲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獎勵的,請將獲獎證書復印件寄至我刊。

來稿一經本刊接受發表,意味將論文的匯編權、翻譯權、外文版、印刷版和電子版的復制權、網絡傳播權、發行權等專有使用權自動轉讓本刊,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任意轉載和摘編。若作者不同意,投稿時應聲明,未作聲明者視為同意。本刊發表的論文受版權保護。

1.文題:題名應簡潔、確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中文題名一般20個漢字以內;外文題名一般不超過10個實詞,第1個字母大寫,其余小寫(專有詞首字母大寫),定冠詞“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題名。

2.作者:作者最多不超過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更動。作者單位(使用全稱,以單位介紹信公章名稱為準,具體至院系、科室,郵政編碼)加圓括號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單位作者右上方加數字上標,以示區別,不同單位以“;”分隔。指定通訊作者,并補充通訊作者詳細聯系方法(包括具體地址、郵編、聯系電話、傳真、E-mail等)腳注于文題頁,文后請附作者簡介。指導者加圓括號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

3.摘要及關鍵詞:論著、臨證經驗及研究類文稿,應附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關鍵詞、正文前;關鍵詞3-8個;英文摘要400個實詞左右。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段格式撰寫;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姓在前大寫,名連成一詞,加英文連字符,不縮寫)、單位名稱(按統一公布名稱),作者1-3名應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etal”,英文需隔行打字,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

關鍵詞:西醫學盡量使用最新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交流中心編譯的《中文醫學主題詞表(CMeSH)》中的漢譯名,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如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醫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為準;中醫藥學使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情報研究所《中醫藥學主題詞表》。中醫藥詞語英文翻譯以意譯、直譯相結合,中醫藥專有詞匯建議音譯。

4.引言(或緒論):應言簡意賅,不要與摘要雷同。可簡要介紹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皣▋龋┩馕丛鴪蟮馈睉獙憽白髡呶匆娢墨I報道”。

5.正文:一般論文不強調統一格式,臨床和實驗研究類文稿內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真切,準確完備,合乎邏邏,層次分明,簡練可讀。

6.結論:應準確、完整、精練。如果不能導出應有的結論,也可進行必要的討論??梢栽诮Y論或討論中提出建議、研究設想、改進意見、尚待解決的問題等。

7.科技名詞術語:使用1989年以來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醫學名詞》和醫學相關學科的名詞,暫未審定公布者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寫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中醫藥詞語全文應統一。

使用英文縮略語,文內首次出現時,應先注明中文全稱,括號內注明英文全稱及縮略語。中藥一藥一名,不可連寫,使用藥典名稱或常用名,一藥多名者,文稿中應統一;如屬引用醫籍內容,可按原書所用;地方藥應加以注釋。西藥中文名稱應按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邏的《藥名詞典》中的化學名,可在括號內標注商品名。草藥注明拉丁學名。中醫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內容需要,可標注相關版本信息。

8.圖表、數字及計量單位:圖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表格編排采用“三線式”,每幅圖表冠有圖題或表題,表內同一指標的有效位數應一致。正確使用阿拉伯數字及中文數字。采用法定計量單位,按照GB3100-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GB3101-93(《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具體可參閱《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9.符號和縮略詞:數字公式、計算式和化學方程式、分子式等均應用符號書寫,可另注明所用文種(如拉丁文、希臘文、日文)、字體(正斜體、大小寫)和形式(上下角標)等。統計學符號按GB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

10.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的、對本文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正式文獻,以近期發表文獻為主,內部資料、文摘、轉載、保密資料、未等不得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文內標注及文后參考文獻表中格式內容按照GB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及本刊規定,在引文末右上角按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注明,如[1]、[6,15]、[2-5]。中文文獻應同時提供對應的原始英文,若無,請翻譯并注明。日文文獻中的漢字不可以我國的簡化字代替,可提供參考文獻首頁復印件以備核實。

參考文獻的作者1-3名應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等”,英文加“,etal”;外文作者姓列在前,名列在后,且縮寫不加縮寫點。外文雜志名稱按《IndexMedicus》中醫學期刊名稱縮寫書寫,不加縮寫點。

中華中醫藥雜志數據統計

歷年影響因子和發文量

主要機構發文分析

機構名稱 發文量 主要研究主題
北京中醫藥大學 2942 中醫;中藥;慢性;細胞;證候
浙江中醫藥大學 1123 中醫;細胞;辨證;蛋白;中藥
上海中醫藥大學 1012 中醫;細胞;中醫藥;推拿;慢性
中國中醫科學院 965 中醫;中醫藥;證候;中藥;病機
南京中醫藥大學 894 中醫;細胞;中醫藥;中藥;辨證
河南中醫藥大學 889 中醫;艾滋病;中醫藥;慢性;細胞
廣州中醫藥大學 804 中醫;細胞;慢性;綜合征;證候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747 中醫;證候;糖尿;糖尿病;慢性
山東中醫藥大學 696 中醫;中藥;黃帝;黃帝內經;細胞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668 中醫;中醫藥;證候;糖尿;糖尿病

中華中醫藥雜志文章選集

  • 基于健康狀態探討治未病現展 趙文; 李思漢; 李燦東
  • 國醫大師及名老中醫藥專家臨證經驗征稿通知 
  • 中醫藥臨床觀察類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趙艷青; 黃麗; 李青松; 項敏泓; 繆晚虹; 婁政馳
  • 論中西醫的整體觀念 周榮易; 馬丙祥; 韓新民; 王嬌嬌
  • 淺談中醫的世界觀 盧坡
  • 和論——中醫對健康的解讀 宋鎮星
  • 論中醫微觀辨證 宋美芳; 陳家旭; 彭晨習; 孫雪彬; 張曼; 閆秋瑩
  • 和——中醫學的健康觀 陳元; 何清湖; 朱珊瑩; 張國松
  • 網絡藥理學——中藥復方作用機制研究新視角 陳海彬; 周紅光; 李文婷; 程海波; 吳勉華
  • 《中華中醫藥雜志》述評欄目征稿通知 
  • 論腸道微環境是從脾論治肝病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張晨陽; 劉天浩; 王維; 姚政; 易楊; 肖倩; 陳文慧
  • 中醫健康管理參與慢病管理的原則 雷黃偉; 陳淑嬌; 李燦東
  • 從李時珍學術思想論中醫藥整體性 佘燕達; 鞠寶兆; 徐興穩
  • 天地思維與陰陽五行 尹怡; 蔡超產
  • 基因多態技術在潰瘍性結腸炎個體化針刺治療中的可行性分析 宋亞芳; 李丹丹; 裴麗霞; 孫夢珠; 翁晟捷; 張玉潔; 孫建華

中華中醫藥雜志社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櫻花路甲4號

郵編:100029

主編:佘靖

常見問題

中華中醫藥
中華中醫藥雜志

價格:¥1540.00元/1年 月刊 郵發代號:18-90

主辦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

免責聲明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和平街北口櫻花路甲4號,郵編:100029。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