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23:05: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地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地理

阮元歷史地理學思想與實踐

阮元在歷史地理學思想和方法方面深受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學和清初“經世致用”地理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地理學對清代地理學的演變路徑和思想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乾嘉道時期的史家仍然堅守“經世致用”地理學傳統,將地理學作為一門能解決國計民生的應用學科,強調地理著作的內容要與國家政治、民生相結合,由此形成了清代歷史地理著作編纂的獨特景觀,即凡與當時國家或作者的社會政治背景相關的史地著作往往能迅速流播,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以地志、水道著作和政區沿革為主體的著作體系成為清代地理學編纂中的佼佼者。

阮元對中國古代地理學思想多有承續,他把清代地理學名家的理論融冶于一爐,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學理論和思想,成為乾嘉道時期地理學的代表人物。

1.著眼于民生實用,體現經世致用精神。明末清初,史家具有強烈的“經世致用”地理學傳統,他們強調研究歷史地理要與國家政治、民生相結合,阮元繼承了這一傳統。阮元撰著的《廣東通志》就對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尤加重視,進行重點闡釋,其中《輿地略》、《山川略》、《關隘略》、《建置略》、《經政略》、《前事略》就達116卷之巨,占全書的比重最大,并延請頗富名望的學者從事撰述,力求反映民生?!遁浀芈浴?9卷,含疆域圖、晷度、分野、氣候、戶口、風俗、物產,延請受阮元賞識的番禺人崔弼負責撰寫,謝蘭生對崔弼的《輿地略》頗有微詞,不得不煞費周章訂正崔氏的錯訛遺漏之處;《建置略》22卷,含城池、廨署、學校、壇廟、津梁,由方東樹負責撰寫。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記載:“閱方植之所纂《建置略》:《城池》三本、《廨署》一本、《廟壇》一本、《學?!芬槐?、《梁津》一本,此四本俱廣、韶、惠三府而已?!保?]嘉慶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由于是名家精心結撰之作,所以方東樹負責撰寫的《建置略》受到總纂謝蘭生的高度評價??傋胫x蘭生負責《海防略》、《關隘略》的主纂,并負責對《輿地略》、《前事略》進行校定。

2.歷史地理研究特別強調實地調查的重要性。文獻資料固然重要,但在歷史地理研究中僅靠文獻史料遠遠不夠,它需要從實地調查中尋找第一手資料補證文獻史料的不足,態度嚴謹的歷史地理學家在治學過程中都比較注意文獻資料之外的實地調查。顧炎武在撰著《歷代宅京記》時,特別重視實地調查?!稓v代宅京記》共20卷,阮元在《歷代宅京記》卷首敘言中提到:“先生撰《肇域志》未成,其稿本散出四方者,雙行夾注,頗難讎校。至《郡國利病書》,流傳雖多,然強半為抄手割落,而四庫書中又僅列之存目,民間無從是正。唯此本《宅京記》為先生族裔孫顧竹樓所藏,王樹畦同年攜以示余,厘訂修整,具有條理,不似《肇域志》之煩矣?!保?]阮元序該書條理清晰,史料豐富,考證精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阮元為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作敘時稱:“寧人顧氏,崎嶇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宮室,皆出自實踐。當先生盛游之時,嘗以一騾二馬載書自隨,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詢其曲折?;蚺c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2]阮元序?!端膸烊珪偰刻嵋穼Υ藭u價甚高,指出《歷代宅京記》“上起伏羲,下訖于元,仿雍錄《長安志》體例,備載其城郭宮室、都邑寺觀及建置年月事跡”,“征引詳核,考據亦頗精審。蓋地理之學,炎武素所長也”(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68)。阮元負責編纂的《廣東通志》也特別重視實地調查。《廣東通志•金石略》由儀克中和曾釗合作編纂,儀克中負責采訪碑刻,曾釗負責考訂?!痘洊|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由乾隆年間翁方綱遍涉嶺南,多方稽究,編纂成書,按當時的地域分類,記載金石名稱、地點、年代及撰書人名、字徑、行數題跋等,是廣東歷史上第一部金石學著作。該書因是首創之作,在著錄粵東金石方面存在很多錯謬,“儀墨農、曾勉士訂翁覃溪《粵東金石略》,錯謬甚多”[1]嘉慶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為此,儀克中多次到粵東實地調查,考訂該書的訛誤。如《龍龕道場銘》,在羅定州龍巖,《粵東金石略》未著錄。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十八日,兩廣總督阮元派儀克中到龍龕巖訪古,并拓下石刻,后將該刻收入《廣東通志•金石略三》中,可以說正是儀克中的努力,才使此銘為世人所知。它是廣東現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嶺南年代最早的石刻,并且是廣東現存文字最多的一塊古碑,是了解唐代歷史及文字學研究的珍貴史料。曾釗對儀克中實地勘察的精神極為欽佩:“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今相國儀征公節制兩粵,延方聞士修廣東志。以君為探訪,縋幽躋險,剔苔捫碑,多翁學士《金石略》所未著錄者?!保?]567儀克中的實地考察保證了《廣東通志•金石略》史料的嚴謹,再加上曾釗的嚴密考訂,使得《廣東通志•金石略》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謝蘭生對此極為贊服:“墨農訪金石及唐宋石刻甚多,皆前人所未收者,加以勉士考訂數次,此志書當以《金石》一門為冠?!?/p>

3.重視圖表的價值和作用。清朝通志的編纂特別強調地圖的重要作用,謝啟昆譽修、胡虔主撰的《廣西通志》,對地圖的作用十分重視,其《敘例》說:“圖之為用,視書尤切,文字易傳,繪事難效,書存圖亡者十之九,而圖學相傳之法,亦于是遂廢?!?謝啟昆等《廣西通志•敘例》)《廣西通志》十分注重郡縣沿革的考證,特設郡縣沿革表,列于總目之首,博引史志及專家之書,詳加辨析考訂。阮元亦十分重視圖經的價值和作用,他說:“古人不曰志,而曰圖經,故圖最重。宋王中行等廣州圖經不可見矣,今則一縣一州為一圖,沿海洋汛又為長圖,按冊之,燦然為畢著也?!保?]卷8重修廣東通志序阮元的《廣東通志》所有繪圖均出自番禺人李明澈之手,阮元對其地圖學成就非常傾慕,力邀其入志局負責繪圖,經其手共繪制輿地圖106幅,包括省圖1幅,府、直隸州、廳圖16幅,散州縣圖89幅,其中府縣地圖的繪制對明晰地了解山川水道有重要的作用?!逗7缆浴芬婚T,除了詳論廣東海事、各路關防要塞、攻防戰守諸事,特附海圖20幅,海圖描繪精細、準確,炮臺分布歷歷在目,又以文字說明各軍事要點,這種圖、文結合的繪圖方法將廣東海域的地理、軍事形勢一覽無余地揭示出來,使人一目了然,參考價值極高[5]。阮元對“圖說”一門十分重視,他認為,地理以“圖說”為先,采用“地圖注記式”的方法,說明一邑之內的地理形勢,圖文并茂,直觀生動?!白怨攀穫?,人事與地理相為經緯也……《圖說》者,以一邑分四鄉,以四鄉分都圖,每一地保所管之地繪為一圖,周回徑直不過二三里耳。圖內為說,曰東西南北至某處有某山,與何處相連,有某水、某路,自某處來,自某處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橋、某廟、某墓,聚十數地保之圖即成一鄉,聚四鄉即成一邑。一邑之圖說,須以數十紙計,而城池、廨宇、街巷更在此外,此所以為圖經也?!?/p>

因此,他建議《揚州府志》專立“圖說”一門,并親自繪《雷塘地保圖》1幅,刻印了100張送給伊秉綬。他還撰寫《云南黑水圖考》一文,篇末附圖1幅,阮元在圖中標明盤江由粵西入南海,禮社江由交址入南海,瀾滄江由南掌入南海,三江既入南海,即是黑水,用圖標示起到左圖右史的效果。阮元重視地圖的思想受到戴震的影響,阮元在歷史地理撰述中亦重視史表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史表是地理著作之經緯,史表的價值在于可以化繁為簡,對復雜的歷史記載起到明晰、曉暢的功效。在地志編纂實踐中,他主張仿《唐書•宰相世系志》的辦法設立《氏族表》,他說:“一縣之中,必有大家舊族、新貴儒門,以此為主,而收其族。凡內官翰、詹、科道以上,外官道、府、鎮、協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氏立表,首敘先世遷徙之表中詳載各房名字,自生員以上皆附見于表,即如江都、甘泉、儀征之耿氏、唐氏、楊氏、常氏、鄭氏、秦氏、許氏、阮氏,興化李氏,高郵王氏,寶應劉氏、喬氏,泰州宮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勛爵、督撫等官家自為譜,余皆借而次第輯成表稿?!保?]卷8阮元竭力提倡修氏族表,對地方志而言,譜牒可以為地方志提供重要史料,其見解和章學誠有相通之處。章氏亦認為:“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國,比國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則國之掌故何所資而為之征信耶?”(章學誠《文史通義》卷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這種認識在阮元總纂的《廣東通志》中也有鮮明的體現,《廣東通志》表分郡縣沿革表(卷3-卷9)、職官表(卷10-卷62)、選舉表(卷63-卷81)、封建表(卷82),其中郡縣沿革表、職官表都是延請名家編纂的,取得了相當突出的成就。吳蘭修(1789—1839),字石華,廣東梅縣松口人,阮元賞識其才,任命他為“學海堂”第一任學長,曾纂修廣東《封開縣志》(10卷,道光十五年刻本),梁廷枬在《粵秀書院志》中也有提及:“適開通志局,先生與焉,《沿革》門其手纂也?!保?]252鄭灝若,字萱坪,番禺人,撥貢生,著有《榕屋詩抄》、《四書文源流考》等。湯貽汾與吳蘭修、鄭灝若都有密切往來,在羊城形成嶺南文化的交流圈,“公在羊城數年,多文字交,有謝澧浦、張南山、李蕓甫、吳石華蘭修、儀墨農克中及劉樸石、三山張墨池、磬泉鄭萱坪、黃香石、蒼壓孟華墀、葉云谷、麥南村、馬德隅、曾竹屋、陳仲卿諸先生”[7]528。這些人在阮元幕府和廣東通志局有著重要的影響。1821年,學海堂冬課題為《四書文源流考》,課后阮文達嘗令侯康與周秩卿孝廉,鄭萱坪明經,胡稻香茂才同輯四書文話[8]卷7。由鄭灝若負責撰寫《職官表》,內容最為詳盡,密而不猥,疏而不漏,縱橫經緯,詞約意豐,謝蘭生對其評價甚高,日記說:“鄭萱坪所撰《職官表》甚佳,不亞石華之《沿革》?!保?]道光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阮元重視圖表的思想受到清代方志學代表人物戴震和章學誠的深刻影響。戴震認為方志的核心在于考察地理沿革,“志之首,沿革也”[9]488。他還十分重視地圖、沿革表,“地圖及沿革表,志開卷第一事也”[9]489,“縣境圖表最緊用”[9]486。戴震的這些思想在阮元的地理學思想中都有很明確的體現。阮元總纂的《廣東通志》職官表也受到章學誠的志書思想的影響。章學誠對此論述極詳:“今為人物列表,其善蓋有三焉……今于傳刪人物,而于表列帝王,則去取皆宜,永為成法。其善一也……茲于古人見史策者,傳例茍無可登,列名人物之表,庶幾密而不猥,疏而不漏。其善二也……傳無可著之實,則文不繁猥;表有特著之名,則義無屈抑。其善三也。凡此三者,皆近志之通病,而作家之所難言。故曰:方志之表人物,將以救方志之弊也?!?章學誠《文史通義》卷7)正是因為設置人物表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他推崇在方志編纂中適當采用人物表,其修志思想對阮元《廣東通志》職官表有重要影響。

查看全文

歷史地理學在高中歷史的作用

一、自然氣候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自然氣候指的是歷史上氣候的變化及其地理環境的影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自然氣候方面的知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如,學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這一內容時,筆者便將此時期歷史上的自然氣候知識結合起來給學生講解這一部分的內容:由于希臘地區的自然氣候的影響,導致了古希臘的政治、文化等的形成。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海洋面積廣大,小島星羅密布,且此地的氣候為“地中海式氣候”,具備該氣候的典型氣候特征:冬季溫暖多雨,夏季干燥少雨,這種氣候特征非常適合各種經濟作物的生長,且優越的航海條件也為該國家發展航海業提供了便利條件,致使從事海外貿易人員眾多。如此一來,該國的國家氛圍就與此時期其他國家不同,海外貿易的發展使得古希臘的人們敢于冒險、開拓進取,且他們在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形成了比較平等自由的思想,這些都為“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若是將自然氣候知識與教材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掌握知識有極大幫助。高中歷史教材中“發達的古代農業”、“開辟新航路”等內容,教師也可以結合自然氣候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

二、河流湖泊的變遷等地理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河流等的治理與建設成為歷代君王所特別關注的事項,其不僅影響到百姓的生活,還影響到君王的統治。因此,將歷史地理學中的河流胡海等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在一起,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比如,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內容時,講到“大禹治水”時,筆者便給學生講解了關于治水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河流與農業的關系;講到“戰國時期”的知識時,筆者又給學生灌輸了關于“都江堰”的知識:李冰主持修建的這一工程,對于當地農業的灌溉、防洪等都有極大幫助,正是因為這一工程,古時候的四川才會被稱為“天府之國”。這對之后學生理解三國時期的知識也有幫助。再比如,學習“發達的古代農業”這一內容時,涉及到歷史上治理黃河的內容,教師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給學生講解關于黃河在歷史上歷次泛濫并被治理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明白治理黃河的重要性:黃河的發源地在青海省,流經黃土高原,該地區土質疏松,容易被侵蝕嗎,因此,黃河流經此地便會攜帶大量黃沙,在流經華北平原時,就會使泥沙堆積,從而致使河床上升,形成懸河,這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下游地區農業的發展。鑒于此,歷史上關于黃河的治理有大量記載,漢王景治黃河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黃河地區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這就為之后北方人民的穩定生活奠定了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一知識灌輸給學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

三、地形土壤與植被等地理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中國擁有大量領土,南北跨度較大,氣候類型也就因此多種多樣,且中國的地形較多,導致土壤類型多樣,這就為中國多樣的經濟提供了前提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地形土壤與植被等地理知識滲入到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去。比如,學習“古代商業的發展”這一內容時,教材中提到了“茶葉”,茶葉在宋代之后,成為重要的對外經濟作物之一,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時,便可以借助地形與土壤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南方地區多山地、丘陵,且該地區的土壤大多數都是紅色土壤,黏性極強,非常適合茶葉的生產。因此,南方地區便一直成為我國比較重要的茶葉產地。教師在教學中,將土壤方面的知識滲入到歷史知識的講解中去,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為何我國各地的經濟作物不相同這一知識。再比如,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內容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為何消失的相關知識:由于人口增多,植被破壞嚴重,因此,絲綢之路經過的國家逐漸消失,在此地居住的人民也逐漸搬遷,這就說明了植被對經濟的發展也有極大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應灌輸給學生這些地理知識,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走向,也能促使他們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學生掌握歷史地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他們深入理解地理知識極有幫助。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善于將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滲透到課堂中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

查看全文

人文歷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探討

摘要:為滿足社會公眾對地圖產品的多樣化需求,本文提出并設計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人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具體介紹了設計方案以及各類專題地圖瀏覽、相關數據介紹、導航等功能模塊。該系統具有“無須下載,用完即走”的特點,在天地圖矢量、影像地圖的基礎上,根據各類專題特征設計豐富形象的地圖符號,吸引用戶眼球,提升用戶體驗。

關鍵詞:微信小程序;人文歷史;地理信息服務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地理信息技術的興起,各行各業對所屬行業的地圖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公眾對地圖產品的需求也不斷提高。為此,本文分別從生態、人文、歷史、旅游、美食、詩詞等方面建立專題地圖,集合形象、直觀的圖文、圖表、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通過與地圖交互的方式,設計并實現了以“江蘇”為主體的人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微信小程序依托于微信而存在,它無需下載、觸手可及、用完即走,不占用手機內存且開發成本較低,用戶只需掃一掃或搜索即可打開應用。自2017年微信小程序正式發布以來發展迅猛,因其使用方便的優勢迅速受到大量微信用戶的關注[1-2]。因此,將本系統與微信小程序有機結合,實現更有效的平臺推廣并增強用戶體驗感。

1系統架構設計

公眾版的系統架構主要由前端應用層、中間網絡層和后端數據層組成(如圖1所示)。前端應用層即微信小程序應用,負責界面展示和用戶事件處理;中間網絡層負責數據交互和網絡安全控制;后端數據層分為數據處理層和數據應用層。數據處理層實現原始數據采集和標準化處理;數據應用層將處理好的數據分發至存儲和Web服務器[3]。

2關鍵功能實現

查看全文

我國歷史地理學理論研究現狀分析論文

對歷史地理學科性質的討論,自20世紀30年代即已開始,“”以前曾進行過熱烈的討論①,至80年代初歷史地理學界對本學科的性質、任務和學科屬性等基本理論問題已經取得共識。不過學術討論一直延續到現在。大致說來,以往因學科剛剛確立而主要著重于對該學科的整體性討論,1990年以來則側重于各個分支學科的探索,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場景。

譚其驤1983年就已經指出:歷史地理作為一門學科雖已存在幾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地區歷史地理研究還基本沒有開展起來,因此這門學科無論在縱的方面還是橫的方面都還有很多空白無法填補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歷史地理學理論建設滯后,不僅湮沒消蝕了學科固有的理論光芒,還使學科屬性與歸依問題出現新的模糊認識,并且因學科今后發展的主導方向不明朗而影響到學科整體的順利發展。有鑒于此,朱士光倡議充分發揮歷史地理學科特點,注意吸取有關學科理論原理,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進一步抓好人地關系研究,應將研究對象時間下限延至當今,同時將研究內容擴大到包括對當前環境變遷動態的評估及對今后環境變遷趨勢的預測等方面③。下面分四個方面作一初步總結。

一、地理學的觀點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遷及其規律,這個地理環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所以歷史地理學就其學科性質而言,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據的資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歷史學科的屬性。所以有人說歷史地理學“它是在兩個母體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學科”④。

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著重說明歷史地理學與沿革地理學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而是從以往不同時代的地理中發展演變而來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現象都植根在過去的地理中,且有它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存在,因此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闡明當前地理景觀的形成和特點⑤。

譚其驤、史念海兩位對侯仁之闡述的觀點均表示贊同。譚其驤承認:“就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并不屬于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地理”,“它是一門地理科學,是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⑦。史念海則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于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⑧;曾明確地表示:“中國歷史地理學應該是屬于地理學的范疇,但也可以作為歷史學的輔助學科”⑨。他在別的論文中,系統而又概括地闡述了中國歷史地理學悠久的淵源及其發展過程,充分肯定了歷史地理工作者對國家建設所做出的成績,鼓勵大家繼續發揚歷史地理學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這門學科不斷發展和壯大⑩。韓光輝回顧了中國、歐美、俄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全過程,得出全世界歷史地理學發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歷史地理和現代歷史地理學三個階段的結論(11),與侯仁之的觀點殊途同歸。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教學歷史地圖研究

[摘要]歷史地圖是由歷史學家根據初中歷史教學需要編制而成的,學生可以利用歷史地圖中的符號、線條、顏色等簡明的歷史語言,進行歷史事件的再現,整理歷史線索。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比較廣泛,且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深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更科學地運用歷史地圖,是歷史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地圖;應用

一、歷史地圖的概述及分類

歷史地圖作為專題地圖中的一種,主要指的是對人類各歷史時期的政治、自然、經濟、文化等進行反映的一種地圖。歷史地圖主要反映的是與人類有關的空間和地域差異,是有關人員在結合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歷史地圖通常表示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空間下的發展狀況,能對歷史事件的地點、空間聯系及其地理環境提供豐富的信息。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歷史地圖,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無論如何,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的歷史地圖所表示的內容,還是遵循著“圍繞重大歷史事件”這一規律的。歷史地圖可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歷史地圖中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地圖等,就是根據各自代表歷史事件的不同而劃分的。而形勢、路線、疆域地圖等,則是根據其要素的不同而劃分的。最后,還有依據地圖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劃分的填充地圖及教學掛圖等。

二、歷史地圖在日常教學中的主要功能

首先,歷史地圖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資源來說,不但可以使地圖承載的歷史信息更加形象化,也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材料。因為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文本輔助系統結構主要包括圖標、課堂總結、文本筆記、文本思維問題、課后練習等。圖標包括地圖、圖片、表格、圖表等。其次,歷史地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歷史事實是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大特殊性的,由此也讓其具有了時空順序的特性。因此,初中生想要理清歷史發展的線索,就得具備一定的時空觀念,才能真正地對歷史事件、人物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否則,混亂的時空觀,會直接導致學生們歷史現象認知的混亂,以及不清楚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而作為對歷史事件最直觀的表達的歷史地圖,就成為老師教學中提高學生想象力,以及建立學生時空觀念的最重要的教輔工具。最后,歷史地圖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作為重要教學資源的歷史地圖,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歷史認知意識,還能增強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和歷史學習技能。因為歷史地圖除了它本身包含的符號、圖例、指示、顏色等一些基本元素外,有時候歷史地圖中,還會隱藏著一些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等信息。學生只有通過地圖,將有效信息提取出來,才能真正地識別及掌握歷史事件是如何發生的,發生的時間、地點是什么,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等。另外,歷史地圖可以展現很多文字資料無法展現的畫面,這對增強學生的觀察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力,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單純通過文字資料是無法清晰地認識到形勢的變化,也無法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的空間感,而歷史地圖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提升,注意力得以集中,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歷史認知能力。

查看全文

高三歷史復習研究論文

近年來,歷史高考從知識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轉化的趨勢在日益發展,對知識掌握、運用的考查方法及各種題型的考查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掘。歷史地圖知識以其直觀性、客觀性、靈活性和內涵的豐富性在高考命題創制新情境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為高考命題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在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頻繁出現,并且題型多樣,分值也日益增加。在2004年高考中,歷史單科江蘇卷、廣東卷、上海卷等都出現了歷史地圖題。但是由于在歷史學習復習中對歷史地圖的忽視,歷史地圖分析能力薄弱,許多考生在歷史地圖題方面失分率較高。因此,在歷史復習中如何把握歷史地圖應引起足夠重視。筆者就結合近年來高考歷史地圖題的一些特點和高三歷史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一談如何復習把握歷史地圖。

一、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歷史地圖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象,與文字材料相輔相成,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白髨D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為古今學者治學和讀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現形式,地圖在反映事物所處空間狀態方面具有更簡明、直觀的特征,因而學者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也發出了“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的感嘆。所以,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圖文結合,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這是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復習太平天國我們就可以結合《太平天國形勢示意圖》,根據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范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這樣,我們不僅了解地圖的基本內容,對太平天國這段歷史知識的認識也更加清晰直觀。但是,歷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有文沒圖。因此,我們還要充分運用歷史地圖冊,它是歷史教材的有益補充。在2004年高考廣東卷第26題唐長安、北宋東京布局圖,教材中沒有出現,在歷史地圖冊中就非常詳細。

二、史地結合,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歷史地圖不同于地理地圖,后者反映的是立體的地理環境,而歷史地圖則主要表示人類歷史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反映的地理知識相對貧乏。這往往造成學生分析歷史地圖的困難,不利于提高歷史地圖分析能力。因此,在歷史復習中,我們必須史地結合,適當運用地理知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隋唐時期手工業分布和大都會》示意圖中,有一些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造船業中心洪洲(今南昌)會孤懸內地?”這里我們只要結合地理知識了解洪洲處于長江的支流贛江沿岸,并且在地圖上標出贛江的大體位置,就會很容易理解了。再如《三大戰役示意圖》,遼沈戰役為何首先攻占錦州就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敵人就不能從繞過錦州與華北聯系嗎?這一點歷史地圖中沒有能夠體現出來。但是如果結合地理地圖,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關內外的主要通道是遼西走廊,而錦州則是遼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文綜考試以來,歷史和地理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滲透穿插不斷加強,將史、地知識進行有機結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地圖和歷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會對學生綜合學科素質和全面能力的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結合背景,分析地圖反映的歷史空間狀態的原因。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人文地理論文

摘要:史地不分家,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重視地理知識的運用??勺寣W生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領會人文地理因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辯證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影響地理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歷史學習;地理知識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一個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但實際上卻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地理環境中的必然產物,在歷史學習中借助地理知識,重現歷史事件的場景,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堂變得形象有趣,有效地實現地理知識為歷史學習服務的目的。

一、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是過去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存在空間的真實反映,它把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抽象歷史概念變成了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運用歷史地圖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現象,對學生學好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歷史學習中,要教會他們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的方法。1.查閱歷史地圖的標題,清楚地圖所標明的主要歷史事件。2.學會判斷歷史地圖的方向,熟悉圖例,弄清特殊的圖例符號,掌握圖上注記的含義。3.弄清古今地名的變化。歷史上地理環境因素在不斷地變化,每個朝代甚至每個不同的歷史年代,在歷史地圖上表示出來的地理事物名稱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圖上稱呼不同。4.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分析專題性歷史地圖。歷史地圖中專題性介紹地圖占有很大比例,它單獨反映了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分析閱讀這類地圖時,應引導學生縱觀全局,把握形勢,以動態發展的眼光讀圖,透過現象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如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一圖時,既要按圖說明開辟新航路的國家、兩條航路、四次航海歷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們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者,這樣通過地理知識的講解深化了歷史知識。

二、讓學生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查看全文

解析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新版高中歷史教材采用專題式的編排體例,理論性強、知識跨度大,從而加大了歷史學習的難度。尋求一種破解歷史新課程的有效學習辦法,這已成為老師們常常思索的問題。結合教學實踐的體會,我認為善于運用歷史地圖對高中歷史教學很有幫助。人們常說按圖索驥,事實上在歷史教學中善于充分使用歷史地圖、歷史插圖去理解和掌握知識,這已成為學好歷史的一個必要手段。事實上,歷史地圖與抽象枯燥的文字敘述比起來,確實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多運用歷史地圖這一形象、直觀的表達工具去認知和學習。因為任何歷史事件必有其賴以存在的時間、空間位置,而最能表現歷史空間位置的重要手段便是地圖。歷史地圖作為一種符號式的直觀教具,可以加深對教科書內容的補充說明,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從而有助于加深記憶和認識史實的本質。

一、新授課時要重視據史讀圖

即把教材文字敘述中涉及地理空間分布的內容落實到地圖上,從而準確地再認再現其空間位置。例如在學習必修一專題三《左宗棠收復新疆》一目時,只有通過地圖,學生才能認識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特點及周邊的外圍形勢,才能充分理解左宗棠采用“先易后難,先北后南”軍事戰略的正確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地圖上認清阿古柏“哲得沙爾國”的侵略圖和沙皇俄國侵占伊犁地區的地圖形勢,才能區分左宗棠收復新疆過程中兩類不同性質的斗爭和特點,從而對課程內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學習必修一專題一《秦的統一》“六王畢,四海一”一目時,我們只有讓學生認真研究當時秦的統一形勢圖,才能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當時天下歸一的形勢和局勢;只有通過地圖,才能使學生準確掌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位置以及秦始皇北方大修長城和南方統一越族的雄才大略。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結合課標要求據史讀圖一般需注意兩種情況:

1.凡是高中歷史教材上出現的地圖,這是《教學說明》中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必須引起師生足夠的重視。

2.教材文字敘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狀況,但相應章節沒有的歷史地圖,這種情況有三種處理方法:一是借助與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學歷史地圖冊進行落實;二是利用其他章節的地圖落實;三是借助地理知識的學習來落實。

一般來講,掌握中國省級行政區及其簡稱、省會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脈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區、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脈及河流的分布、各國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等常識,非常必要,它不僅有利于歷史空間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歷史知識的掌握。

查看全文

歷史地名教學價值論文

顧名思義,地名學是專門研究地名的學問,它通過對地名產生情況、詞語特征、名地關系和沿革演變的探討,從而弄清地名的起源、發展和分布的一般性規律。就其涉及對象而言,它既研究那些已經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的歷史地名,也研究那些雖為今名但實際上是過去產生的地名。這一特點,決定了地名學在史地教學中具有特殊的認識和實踐價值。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在習慣上被稱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它主要運用歷史考證的方法,憑借豐富的歷史古籍,依靠語源和語義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綜合,弄清某地在歷史上有過何名,其得名的具體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發生演變,歷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現今何地等相關內容。

由于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歷史地名往往更換無常。根據地名學的研究,這種影響主要來自政治變動、軍事征服、經濟發展、文化進步與意識形態的作用等。如滅元后明成祖將大都改名為北京,太平天國將江寧更名為天京,獨立后的剛果將奧波得維爾改名為布拉柴維爾,這些都與政治變動有關;又如殖民擴張中英國占領津巴布韋后將其更名為羅德西亞,軍事侵略后沙俄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這些都是軍事征服引起的變化;再如隨著地理知識增長而來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進步產生的巨大影響;此外,因避晉愍帝名諱而將建鄴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因信仰佛教而將邏些改名為拉薩等,則是意識形態因素的作用所致。

歷史地名的演變,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趨于穩定,從而變成一直延續至今的名稱。但不可否認,有許多地名由于歷史的風風雨雨,都或早或遲地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動之快和次數之多是令人驚異的。在這類地名中,如南京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金陵、秣陵、建業、建康、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南京、江寧等名稱;又如北京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有薊、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師等名稱。

總的說來,探索歷史地名的起源和演變,弄清今名由來,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對應關系,是掌握歷史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學的探明的有關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詞語性、地理性、社會性、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對于史地教學來說,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學實踐的真實、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體來說,其教學價值表現為如下方面:

一、從語言學角度看,地名系由語詞構成,屬于語言詞匯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語詞,它除了有口頭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具有一定的詞義。地名的語詞性特殊,主要體現在它的詞義上。其內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間位置上的某一處所,一是指它展現出來的某種確定的含義。如作為地名的華盛頓,它標志著美國首都這個獨一無二的特定的地方,還表現著這是為紀念華盛頓其人對美國所作貢獻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國的尚志市、左權縣、志丹縣等,也屬同類情況。明確了地名詞語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據,就可以從這兩方面來講清地名。如此,則能便史地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充實,而收其真實、趣味和美感之良效。

查看全文

研究生個人簡歷范文

研究生個人簡歷

姓名:###籍貫:河南省###市出生年月:###年##月

攻讀:碩士專業:歷史地理性別:男身高:166CM

政治面貌:黨員培養方式:統招研究方向:城市歷史地理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學歷經歷:

1991.9-1993.7在河南淅川縣第一高中讀高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