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21:14: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地理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區域地理教學

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思考

摘要:初中與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設置與知識內容存在斷層,如何有效實現兩個階段的教學銜接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銜接問題產生的背景,提出從地理知識體系完善、區域地理知識建構、地理圖表學習方法指導等方面做好初高中地理的教學銜接,以此保證初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連續與協調。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中學地理是中學課程中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特性的學科,是各學科中唯一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和人類與環境關系及可持續發展為內容的學科。中學地理的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地理學習銜接應該是科學而循序的。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旨在把握地理學習的認識過程,注重知識、能力、情感和行為的融合和地理思維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地理思想方法與價值觀的形成,并著眼于培養學生獲取、處理、更新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陶冶學生的地理情懷[1]。

一、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背景

1.課程設置模式使學生知識學習出現斷層?!俺醵Y業,初三暫歇,闊別一年,再學高中地理”,是當前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模式。由此,學生在中學地理學習中出現了斷層現象。當學生在接受高中地理學習時,對初中地理知識的遺忘程度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區域地理知識的匱乏深深地困擾著高中地理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和升學,這在鄉村初中畢業生中表現格外明顯。在現行課程設置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學與高中地理教學是相互孤立的。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師及教學內容幾乎沒有交融。初中地理教師只管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缺少高瞻遠矚的眼光;而許多高中地理教師則沒有建立系統的中學地理知識體系的意識,從而難以建構起清晰明確的地理教學思路。2.學科邊緣化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地理學科在初二下學期以會考的形式結業,以分數段設定等級或按照百分數計分,在高中錄取時參考分值不高。在應試教育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實際結果是學校和學生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的漠視。由于評價的偏頗,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深深影響了地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地理教師淺顯單調的講解更使學生失去地理學習熱情,初中地理考試題型單調、題目簡單,多為機械性記憶題目,許多地理教師或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或是給學生圈范圍、劃重點,這種“應試”教學模式深刻影響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順利開展。中學地理學習包含初中與高中兩個階段,兩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各自的學習特征。如何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平穩過渡,以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適應高中地理學習的需要是目前中學地理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參照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地理高考要求及福建省的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可從加強系統地理知識教學銜接、強化區域地理教學銜接、加強學習方法教學銜接等方面入手。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路徑

查看全文

中原城市群地理教學研究

摘要:國家的發展規劃的制定對于地理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原城市群發展對于地理教學中地理素養的培養、地理教學內容的選擇有很重要意義,同時對于地理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地理教學

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對城市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我們的地理教學也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探討一下中原城市群發展與地理教學的關系,以及有可能對地理教學產生的影響。

一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布局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城市而形成的空間布局形態和城市化載體。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國的中東部地區,其中涵蓋了5個省30個市,其中包括河南省的18個市、山西省的3個市、山東省的2個市、安徽省5個市、河北省的2個市,它們之間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各方面的聯系。

二“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與地理教學的關系

查看全文

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整合分析

[摘要]在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新媒體得到廣泛應用,成為引領高中地理教學優化改革的新浪潮。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深入,人們在學科教育中逐漸提高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新媒體的出現不僅能有效地推動新課程改革前進,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目的,探究新媒體與高中地理教學的整合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策略新

媒體以一種重要教學手段的角色助力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目前國家和社會都愈加關注新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新媒體在實現師生溝通、學生自主學習和家校共育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課外的延伸領域更體現出獨特的優勢,對于完善高中地理教學,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媒體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勢

1.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化發展。第一,通過媒體設備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整合并充實地理教學資料,同時新媒體放寬了地理教學的地點和時間,讓教師可以隨時分享教學資源,促使教學資源多元化發展。第二,新媒體實現了地理學習資源的共享,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空間去了解大數據時代下無窮的地理知識,獲取更加多元化的信息。2.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方式和途徑。各種新媒體的出現擴大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選擇空間,教育從傳統單一的學歷教育和課堂教授逐漸發展成了多層次的終身教育。高中地理教學方式與新媒體在深入融合過程中,各種媒體、網絡設備等得到充分利用。3.實現了師生關系的平等化發展。新媒體有效地優化并改善了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關系及形式,實現了師生之間平等、自由的雙向良性溝通。新媒體下的雙向溝通具有跨時空交流的優勢,地理教師可以隨時向學生發送一些學習信息和資料,同時還能及時地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跟進學生學習進度;學生則可以更便捷地表達自己的思考,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

新媒體整合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具體應用

查看全文

社會經濟發展觀在地理教學的作用

摘要:自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觀主旨內容已經由原來追求經濟快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過渡,同時社會經濟發展觀與地理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個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觀主旨內容早已通過各種形式滲透與中學地理教學中,同時也在地理教學中起到了很好的應用,最終通過地理教學這一過程以知識的方式培養了當代青年正確的社會經濟發展觀以及對主旨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認識與了解。

關鍵詞:兩者的現狀發展;異曲同工;兼容與應用

一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的現狀

(一)社會經濟發展觀的主旨內容。自21世紀以來,經濟發展趨勢便呈直線上升,然而更多的劣端卻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光環下日益顯露,這些劣端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如同花瓶的裂縫,是無法掩蓋和避免的,也是自21世紀開始,社會經濟發展觀中心內容從實現經濟飛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過渡[1]。眾所周知,由于早先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對于這個世界的保護,致使21世紀人類生活環境與資源的余量不得已成為焦點,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也成為了當今人類社會的重中之重,而培養后代青年持續發展觀迫在眉睫,而這就需要一種途徑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觀深入人心,而這種方式就是通過學生在學習地理學科時將社會經濟發展觀的主旨內容灌入當代青年的思想中。(二)中學地理學科的特性及教學目的。地理學科所傳授的知識相伴人類的發源而產生,同時地理知識也相伴著社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地理學科所傳授知識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知識相關,多數從事于地理學科的工作者都知道地理學科擁有兩大特性,這兩大特性分別是區域性和綜合性。區域性所包含的意思是任何人文現象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圍和特定的空間,比如地理位置、分布范圍、區域差異、空間結構、區域特性與規律等,丟掉區域這個特性,也就不是地理學了,因此,區域性是地理學特性之一。地理學的另一個特性即綜合性,對于地理這門學科,它所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整體,它研究的不只是組成這個對象的某一客觀因素,而是從整體的局面去研究,這使得它具有全面性和客觀性。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者通過對這兩大特性的學習,會知曉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完整系統,進而發現一個完整的系統中,無可避免的會出現相互促進及相互制約等一系列關系,同時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標所在,而中學地理教學正是從這方面入手,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經濟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觀。

二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的聯系

(一)社會經濟發展及地理學科的特點。經濟可以定義為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方式,具體表現為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它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而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任何一個因素,毫無疑問這一點充分體現了經濟的整體性,要想經濟實現飛速發展,這就需要特定的去考慮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方式,這體現了每一個元素所占地位的重要性[2],概括為個體性。從上述的語句中不難發現社會經濟發展觀所具有的整體性和個體性,同時這一點與中學地理教學中綜合性這一特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地理學科研究范圍可大可小,但無一例外的是必須將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來剖析,這里舉例說明,國家地理學研究組發現一片流域,并經過初次勘察發現該流域資源充足,而這時這片流域的未來發展發向就存在多方面發展,比如向旅游業、水產業、林業又或是礦業發展都是正面的,但最終必須通過各種計算與取舍拿出一個切實可行并且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上述可以證明地理這門學科具有的重要性,而這門學科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知識,讓中學生能夠從一個整體的眼光去看待中學地理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同時又時刻明白即使是再完整的個體,它會因為每個地區位置的不同又會出現所謂的地域差異,在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研究中,學生還必須有條不紊的去發現同一區域內各個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小見大,從而去發現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聯系促進以及各種制約,最終明白區域的開發以及利用是綜合的,而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影響的,這也是地理教學的目的。(二)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的關聯。中學地理教學中提及最多的關系就是人地關系,而人地關系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這也是一個自古至今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人地關系自人類起源那天就已經客觀存在了,毫無疑問的是,從遠古社會到現在都市,人地關系的發展已經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人地關系正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點,讓學生即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同時也能植入正確的社會經濟觀,達到教學的知識與觀念的相結合。在人類發展中,經濟及其生產力得到了不俗的發展與提高,而一旦經濟與生產力得到發展與提高那么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的速率便又提高了許多,之后便是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最后無疑又是加快了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從而致使各個區域的自然結構、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都或大或小的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些知識已經在思想領域成為觀念,即社會經濟發展觀。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觀與中學地理教學兩者不可分,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刻領悟經濟發展地理知識的相連關系,如果地理環境遭到了不俗的開采破壞,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危害變得越來越明顯,并且危害也逐漸增大,正所謂損高樓者必是一磚一土,最終區域性的危害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問題,同時各種關系已經被打亂了原有的秩序,社會中人口、資源、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矛盾關系愈來愈劇烈,讓學生了解人類與資源以及地理環境之間的矛盾顯的日益重要[3]。今天,將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觀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課本中,并將其以傳授知識的途徑灌輸給當代青年并為當代青年培養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觀顯的尤為重要。

查看全文

淺析可持續發展思想與中學地理教育改革

摘要中學地理教育改革對可持續發展教育來說是一個契機。地理課是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學地理教育改革中應進一步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更深一層的協調人地關系,關注人類社會發展。注重地理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重視對學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境教育是實現持續教育的重點,科技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沙掷m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沙掷m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沙掷m發展思想是當代最重要的科學思想,同時也是人地關系最高道德水準,運用科教手段,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可持續發展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科學化、時代化

20世紀初期以來,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繼獨立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資源的匱乏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地球環境日漸惡化。如何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經成為國際地理學界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世界許多國家在地理教育中開始了新的改革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科學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又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和諧論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通過了《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了全球共識。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論必將成為未來各國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這表明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日臻完備。

2可持續發展思想敦促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綜合化

查看全文

試探地理教學改革的可持續性發展

摘要:中學地理教育改革對可持續發展教育來說是一個契機。地理課是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學地理教育改革中應進一步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更深一層的協調人地關系,關注人類社會發展。注重地理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重視對學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境教育是實現持續教育的重點,科技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沙掷m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沙掷m發展思想是當代最重要的科學思想,同時也是人地關系最高道德水準,運用科教手段,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可持續發展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科學化、時代化

20世紀初期以來,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繼獨立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資源的匱乏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地球環境日漸惡化。如何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經成為國際地理學界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世界許多國家在地理教育中開始了新的改革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科學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又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和諧論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通過了《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了全球共識。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論必將成為未來各國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這表明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日臻完備。

二、可持續發展思想敦促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綜合化

查看全文

核心素養地理教學目標設計分析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部門提倡素質教育,而這也意味著素質教育時代到來了,在地理教學的過程當中融入核心素養,這對于教師和學校而言都是一種挑戰。在實際的地理學科教學中,要想符合當地社會的教育要求,就必須對地理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并在目標的引導下一步步踐行。本文就對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目標設計以及實現措施進行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地理教學目標;達成措施

教育部門在新課改中明確指明,要全面深化教育事業,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效率,而地理教學改革則是該工作的重點。地理學科本身就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時,教師只有將地理知識和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夠達到教學的目的。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還必須將核心素養和地理知識進行融合,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完成一系列的教學任務。

一、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依據。在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遵循以下幾個設計依據。第一是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養成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集中體現,在教育的時候包含了很多的素養,如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實踐能力等,在這些能力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缺少,也正是因為這些素養的存在,使得地理體系成為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地理教學過程當中,應用進這種教學理念,會漸漸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轉變對于地理的認識和認知,甚至還會在品德道德放方面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地理學科本身的核心素養,并在之后的教學過程當中融入進去,真正落實到要點處。第二是地理課程標準。任何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應當是和課程標準相匹配的。首先,教師必須要將新課程標準內涵實施落實。其次,按照有關的內容標準對目標進行設計,并且把內容標準進行適當程度上的分化,再和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構建成為全新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整體教學的時候,也應該根據課程標準來進行實施,這是實現地理教學高效率的有效途徑。第三是地理教材內容。不管是語文教學目標還是數學教學目標,都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實現,教師需要按照不一樣的課本和輔助資源以及教學設施來重新定義教學目標,因為地理學科都是接觸的各個國家及各個地點地理知識,有著比較強的實時性和變化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應該根據社會當前的趨勢進行設計,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二)教學目標設計的注意事項。在核心素養背景下設計地理教學目標,有兩點注意事項,第一,要將地理教學目標的完整性體現出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將立德樹人思想貫徹到底,久而久之,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將這一思想灌輸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地理學科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在傳統的地理學科“三維目標”當中,很多目標都是缺乏一定協調性的,地理是一個整體,很多環節都是可以聯系起來的,如果教學目標之間彼此脫節,就會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也變得零散起來,這對于學生將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并且,有的教師在教學時,太過于重視學生技能的掌握,以至于和教學目標不符合,總之,導致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割裂。在地理學科當中,其核心素養對于三維目標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這一形勢下,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必須要深入了解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含義、作用等相關知識。在設計地理教學目標時,也應當盡量滿足協調性和整體性特征,這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經途徑。第二,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盡可能將地理核心素養體現出來,地理核心素養一共包括了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念、實踐能力以及區域認知能力四個方面,在每一個內容當中又可以分成幾個水平。通常情況下,這幾個方面強調的是學生的基礎性認知性,在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可以對一些簡單的地理現象有所認知,并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分析給出初步的地理信息,如在觀察完之后可以說出是盆地,還是丘陵等。三級水平要求學生能夠對一些簡單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解釋,來提升學生的基礎解析能力。二級水平要求學生可以和一些較為復雜的地理現象進行結合,并對現象進行充足的說明,并舉例說出類似的地理現象。一級水平要求學生可以和實際的城市區域地理知識相結合,并對其進行創造,養成創造性思維,而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就可以按照這幾個級別來進行定義。

二、核心素養下的地理教學目標實現措施

查看全文

可持續發展思想與地理教育改革研究論文

摘要中學地理教育改革對可持續發展教育來說是一個契機。地理課是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學地理教育改革中應進一步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更深一層的協調人地關系,關注人類社會發展。注重地理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重視對學生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環境教育是實現持續教育的重點,科技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地理教學改革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人口、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沙掷m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沙掷m發展思想是當代最重要的科學思想,同時也是人地關系最高道德水準,運用科教手段,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可持續發展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理論的系統化、科學化、時代化

20世紀初期以來,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繼獨立和經濟的發展,使世界人口急劇增加。資源的匱乏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使地球環境日漸惡化。如何協調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經成為國際地理學界面臨的主要研究課題。世界許多國家在地理教育中開始了新的改革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較系統的科學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又進一步充實了人地關系和諧論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通過了《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論得到了全球共識。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和諧論必將成為未來各國地理教育發展的基本理論,這表明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現代地理教育理論日臻完備。

2可持續發展思想敦促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綜合化

查看全文

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銜接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是基于義務教育設置的更高層次的地理教學。然而受教學體制的影響,我國初、高中地理教學是互為獨立的個體,二者之間的交流甚少,從而導致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問題,對高中地理教學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新教學背景下,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勢在必行。對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展開積極探索,以期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一定的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高中地理;銜接;探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順利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問題已經受到地理教學領域的高度重視。初中地理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是密切聯系的整體,初中地理教學為高中地理教學夯實基礎,然而由于初中地理課程并不是中考科目,從而導致初中地理成為無足輕重的“豆芽菜”,導致初高中地理銜接出現問題,影響高中地理教學的高效開展。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時期,如何取消初中地理知識與高中地理知識的跨度感,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需要地理教學以新方法、新思維展開研究。

一、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的銜接探析

(一)立足學情,科學選取銜接內容。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教師首先要正確掌握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以免由于主觀判斷錯誤而導致地理知識銜接不當,而造成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困難,影響地理學習興趣。教師要立足地理教學課本,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找準地理教學的價值定位,緊扣地理學科核心概念,根據高中地理教學目標,梳理初高中地理教學整體脈絡,總結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聯系點。筆者通過表格對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點進行舉例。(二)初高中地理學習方法與能力的銜接。初中地理教材,偏向于對地理現象的直接描述,學生死記硬背就能夠掌握,而高中地理則更側重于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總結推理能力的培養。[1]與初中地理教材相比,高中地理教材無論是教學問題設計還是知識的傳授等方面都有諸多不同,例如,關于氣候的知識,初中地理要求學生掌握不同氣候的分布地區,而高中地理要求學生還要在此基礎上了解氣候的成因、特征,并根據地理圖表等資料,進行具體氣候類型的分析、判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知識是在初中地理基礎上進行的更深層次的探究。因此,教師在學生初接觸高中地理知識時,要以科學的教學方式對他們加以引導,才能幫助學新時期下初高中地理的銜接探析韓志輝(鹽城市伍佑中學江蘇鹽城224000)生能夠盡快接受高中地理學習。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地理地圖讀圖、用圖能力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空白的地理地圖,讓學生標注重要經緯線,并標明主要的地形區、自然帶等,總結歸納區域地理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環境問題展開探究。(三)實行教學制度的銜接。建議教育主管相關部門將初中地理納入中考科目,端正師生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學習態度,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為高中地理學習夯實基礎,以免高中地理知識與初中地理學習出現斷層。同時,還可在高一開設地理知識銜接課程,根據學生實情與初高中地理知識聯系點編制銜接教材。另外,學校方面還要為高中教師配備初中地理教材,建立初高中地理之間的聯系,整體協調協調初高中地理教學,實現初高中地理教學的無縫銜接。(四)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識,構建清晰的地理知識網絡新課程改革后的文科綜合高考試題更加偏向于考察學生對于學科內綜合能力的考察。學生在進入高三階段后,由于地理知識覆蓋范圍廣、知識點零散,需要從整體上對地理知識進行梳理,以免由于知識結構混亂而造成學生混淆、遺忘重點知識。從地理學科結構的角度來看,初高中地理本來就存在交叉重復之處。因此,在復習高中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樹立地理知識脈絡,構建清晰的地理知識網絡。例如在高考文科綜合試題中,往往會出現以初中地理知識為背景的地理試題,然后根據區域地理特征,考查學生對于高中地理核心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復習時,教師要深入研讀地理教學課標與考綱,以高考的角度挖掘考點內容,并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有效銜接起來,以初中地理知識為背景,拓展高中地理知識,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理解高中地理知識,從而提升復習效率。

二、結束語

查看全文

高中區域地理知識教學策略

摘要:區域地理既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試卷中重點考察的部分,因此,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師在實際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對區域地理的重要性產生深刻認知,并結合區域地理知識特點以及學情,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設計,為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全面掌握區域地理知識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中地理;區域地理;知識內容;教學策略

通過高中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加細致、深入地了解我國以及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新時期高中地理教師應對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性產生深刻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進行教學設計,為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提供保障。

一、高中區域地理教學意義

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地理知識劃分成若干組成部分,針對每一個區域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對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高中地理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通過區域地理知識學習,有助于學生對各個地理區域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特點產生深刻認知,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各區域地理知識特點,學生可以從整體上掌握地理知識,構建系統地理知識網絡[1]。在區域地理知識學習中,學生可以對當地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等進行細致了解,其中涉及到的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地貌以及地形等;人文因素包含建筑以及農作物等。針對每一項因素進行分析,都有助于學生對區域地理發展中的優勢以及缺陷產生深刻認知,更能夠深刻體會當地的人文情懷,是扎實掌握高中地理知識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各個區域地理知識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整體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區域地理知識能夠從個性角度出發呈現普遍的地理特點,在細節學習中,區域地理知識的特點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高中地理知識學習質量與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中區域地理知識的教學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