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金融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13:03: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資金融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資金融論文

外資金融研究論文

編者按: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的舉措之一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這不僅有利于增強銀行資本實力,改善資本結構,還有利于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提醒我們,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爭食中國金融“肥肉”可能帶來的不良因素和風險應保持高度的警覺。

比利時某基金管理公司最近正在辦理1元1股增持中國某基金管理公司49%股權的手續。這家比利時公司已擁有該公司33%的股權。外方預計,他們投資4900萬元人民幣,5年之后可以從這家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股權投資收益每年6億元人民幣以上。

德邦證券有限公司總裁、經濟學博士余云輝認為,如果中國設立20家類似的基金管理公司(自從2004年底外資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寬至49%后,我國目前合資基金公司已達18家),未來每年境外投資者從中國攫取的財富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這還僅僅是基金業的狀況,銀行業、保險業的狀況可能更甚于此。

中資銀行的股權價格“太便宜了”?

近來,外資爭奪中國金融企業股權的消息不絕于耳。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中國金融技術外溢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近幾十年來,外商直接投資(FDI)己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來源和獲取技術外溢的重要渠道。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國政府開始推行積極的引資政策,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外資戰略,吸引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進入,并在1993年成為引進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到了2002年,中國則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我國。我國政府積極吸引外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利用FDI的技術外溢提升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最終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外資的大量流入使得外商投資的技術投入通過多種渠道溢出到我國經濟中,成為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來源。

資本作為國際要素流動的重要方式,將對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產生長遠影響。從中國經濟的實現背景來看,經濟開放對我國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外商投資作用舉足輕重,而技術進步也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廣義而言,技術進步既可以依賴于自身研究、開發,也可以借助于對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創新。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外資在東道國的經濟促進力。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FDI)技術外溢金融業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資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助推器。

查看全文

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論文

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中小企業風險投資與發展對策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我國的中小企業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活,這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競爭,我國經貿委對中小企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中小企業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是融資難,資金短缺經濟成為制約中小企業方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變這一瓶頸,是我國當前需要解決的一道難題。本論文從風險投資角度進行研究,結合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為研究依據,分析了中小企發展風險投資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投資對策建議

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是資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資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對高新技術進行投資的一種金融行為,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器,從投資行為的角度來講,風險投資是把資本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從運作方式看,是指由專業人才管理下的投資中介向特別具有潛能的高新技術企業投入風險資本的過程,也是協調風險投資家,技術專家,投資者的關系,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種投資機制從本質上講,風險投資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投入資本并進行有效使用過程中的一個支持系統,它加速了高新技術成果的化壯大了高新技術產業,催化了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風險投資還可以促進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完善企業融資體系和優化資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并增加國民財富。風險投資的重要作用,已經被人們所普遍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投資的發展主要依靠市場主體和市場力量的推動,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由于風險投資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場失靈,等現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給風險投資提供一定的待遇和發展環境。中國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國外經驗,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

一、風險投資的內涵

風險投資(VentureCapital)也常被稱為風險資本、創業投資,關于風險投資基本定義的界定,目前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而研究風險投資之前對其內涵須有一個正確認識,這樣才有利于引導風險投資業在我國的發展。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風險投資企業是由專業投資者提供資金投資并參與管理的一種投資形式,該投資的投資對象為高速發展并蘊藏著有望成為某行業重要公司的潛力新興公司。經合組織(OECD)1996年定義風險投資為對常被大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忽略,具有高風險和規模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資,并提出風險投資亦可指那些對未上市的初創公司投資并參與管理的資本。我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則指出,風險投資是指資金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旨在促進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投資行為。以上幾個概念區別在于:投資領域是否僅限于高科技領域及是否采用參與管理的投資方式。我們認為風險投資是將資金投入高風險、高潛力的行業或中小企業的并參與其管理的對企業而言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融資行為的股權投資。這樣的定義突出了風險投資的股權投資性質及參與管理,并且將其投資領域擴大至高科技領域之外。

查看全文

金融危機應對思考論文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引言:二十世紀以來,地區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在研究這次危機的相關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國際資本流在危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基本分析,試圖探詢國際資本流在金融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國際資本的潛在風險甚至危機。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金融系統穩定性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首先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為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沖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ㄆ煦y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后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后,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查看全文

應對金融危機思考論文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引言:二十世紀以來,地區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在研究這次危機的相關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國際資本流在危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基本分析,試圖探詢國際資本流在金融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國際資本的潛在風險甚至危機。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金融系統穩定性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首先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為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沖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ㄆ煦y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后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后,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查看全文

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外資銀行準入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準入制度外資銀行農村金融

論文摘要:《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后,我國開啟了外資銀行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大門,在以“低門檻、嚴監管“為原則的農村金融準入法律體制構建過程中,有一系列法律的沖突和盲點需要克服,本文從外資銀行準入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出發,分析了現有制度需要明晰的若干問題,并對“城鄉二元化”背景下的金融改革進行了反思。

1.農村銀行業金融市場全面開放

2006年12月2O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下文簡稱銀監會)出臺的《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宣告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在政府的推動之下進入了一個更深、更廣的層次。在已經成立的村鎮銀行中,去年l2月13目,匯豐集團在湖北成立的我國首家外資村鎮銀行一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下文簡稱匯豐曾都銀行)格外引人矚目[1]。曾都匯豐的成立,不僅是我國創新農村金融開放的重要成果,更標志著我國外資銀行準入法律制度出現新的變化,法律法規之間協調、統一的問題也隨之凸顯。

2.現有外資銀行準入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并沒有一部單行的《外資銀行準入法》,有關外資銀行準入的法律法規被視為銀行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一部分,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多部法律法規中。

查看全文

應對金融危機論文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引言:二十世紀以來,地區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在研究這次危機的相關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國際資本流在危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基本分析,試圖探詢國際資本流在金融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國際資本的潛在風險甚至危機。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金融系統穩定性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首先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為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沖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ㄆ煦y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后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后,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查看全文

論展望中國保險業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畢業論文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一、保險業的現狀

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中國的持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的保險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到2000年底,中國的保險業務收入已達到1595.9億元,同比增長14.5%;截止2000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373.9億元,比年初增加649.5億元。從1980年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保險業務收入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9.41%的年均增長速度。2000年的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79%,保險密度即按全國人口人均交納保費約為130元,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在中國保險市場上,截至2000年底,共有31家保險公司,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4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6家,外資保險分公司12家。保險中介機構從無到有,已成立保險經紀公司3家。另有30多家專業保險公司、5家保險經紀公司、3家保險公估公司獲準籌建。此外,還有重新批準的兼業保險機構約6萬家。約200家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機構在中國一些大中城市建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于1999年11月18日在北京成立后,一年多來已先后在31個中心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擴展了保險監管的覆蓋面,加強了保險監管的力度。

查看全文

奧運經濟與奧運金融論文

奧運經濟與奧運金融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奧運經濟與奧運金融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奧運經濟與奧運金融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奧運經濟必須與金融發展相互依托,奧運金融應正確選擇支持奧運經濟的切入點,以奧運會金融服務和金融環境的建設為重點,加強金融創新,確保奧運經濟效應的整體實現。

[關鍵詞]奧運經濟奧運金融金融服務

目前,奧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一種獨特的現象,人們從聚合效應、裂變效應、輻射效應等方面表述了奧運經濟的積極作用,但毫無疑問的是,奧運經濟必須與金融發展相互依托。如果沒有相應的金融支持,奧運經濟效應則難以充分發揮。其實,從2001年7月北京取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的那一天起,中國的金融業就已經開始積極參與奧運,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那么,奧運經濟與奧運金融有著怎樣的聯系?金融業又應如何選擇支持奧運經濟的切入點?為此,本文特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一、奧運經濟給奧運金融發展提供了機遇

在奧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業憑借自身業務屬性的優勢,率先搭上了奧運經濟的快車。眾所周知,舉辦一屆奧運會是要大動土木的,除了奧運賽事所需的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外,還包括奧運村、媒體村、會議中心,以及殘奧會場館的的建設等等。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強力支持,還需要一條暢通無阻的資金鏈條作為保證其順利實施的基礎條件。但是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僅靠政府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這就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分享奧運盛宴的機會。2003年4月,中行與北京市政府簽署了《金融合作協議》,根據《金融合作協議》,中行承諾在2008年之前,將提供1000億元人民幣用于北京市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所需的融資服務。可以說,北京奧運會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查看全文

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

引言:二十世紀以來,地區性及世界性金融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對相關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損失。在研究這次危機的相關歷史數據時,我們發現,國際資本流在危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通過基本分析,試圖探詢國際資本流在金融系統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金融自由化的當今中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國際資本的潛在風險甚至危機。

金融危機的思考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國際資本流金融系統穩定性

一、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國際資本流因素

東南亞金融危機于1997年7月首先爆發于泰國、后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并波及世界,使整個金融系統乃至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最低超過3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平均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

關于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學者做出過不同解釋,然而對金融危機中國際資本尤其是國際私人資本的作用的重視可以說是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興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這很大程度上為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創造了相對較寬松的條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次大的金融危機(1992—1993年的歐洲金融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1年開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等)中,都出現了國際資本沖擊的跡象,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當時,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創造了機會?;ㄆ煦y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后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后,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