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策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15:54: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藝術策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青年文化藝術節設計策劃
青年文化藝術節是深受青年朋友喜愛的大型青年審美活動,其涉及面廣泛,規模宏大,影響力與輻射力都很強,需要多方協調和組織才能實施。
青年文化藝術節是青年朋友青春、友誼的盛會,是青年朋友一展才華的大舞臺,團組織亦可以通過審美活動發現人才、培養干部,建立高尚的審美情趣,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政治環境。
一、青年文化藝術節策劃程序
1、時間的選擇。青年文化藝術節的舉辦時間可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自然條件而定,以有助于普及性藝術活動和旅游觀光活動的開展,并會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比如,哈爾濱市舉辦青年文化藝術節,可能選擇冬天或夏天。冬天可以開展冰燈、滑冰、滑雪、狩獵等藝術、體育活動,夏天可以借助于松花江、太陽島美麗的風光,吸引更多的人參加。一般說來,選擇好時間是使文化藝術節辦出特色的前提,若能同旅游觀光相結合,更是錦上添花。
青年文化藝術節的時間期限一般要緊湊、集中,以6-10天為佳,根據內容也可搞4-5天。
2、組建籌委會?;I委會由團組織或青聯、學聯牽頭,同時確定執行主席。下設各活動職能部門:
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意與策劃
摘要:文章以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與策劃為研究對象,首先對、群眾文化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概念進行了簡單的討論分析,在此基礎上,著重圍繞如何進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新與策劃,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意;策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同時,對于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化事業建設在社會發展化建設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做好活動的創新與策劃,對于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群眾文化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
群眾文化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指的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指的是由人們自主開發、自主參與、自我娛樂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群眾文化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精神價值理念,同時也是當下整體社會意識形態的具象化體現。人類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屬性的群居動物,群眾文化有效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更在傳承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變化,群眾文化內容更加豐富,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并始終與當下社會意識形態及制度相適應。如今隨著當下時展的進步,賦予了群眾文化更多的內涵:當下由政府主導,社會群眾廣泛參與,并由此形成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思想理念,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組織機構與服務的總和,也被稱之為群眾文化,并由此衍生出很多如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等,上述也屬于群眾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范疇,亦被稱之為公共文化。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是展現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面向的廣大人民群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因此做好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與策劃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圍繞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從活動參與方式、活動內容、活動開展方式等做好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與策劃,能夠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擴大群眾文化的號召力與影響力,與此同時,還能夠更好的弘揚與傳遞民間文化,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通過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融合良好的創意,不僅有利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更好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從而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真正實現“文化鋪路,經濟行車”。
2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分析
群眾文化藝術創意與策劃
摘要:我國城市建設進程的不斷增強,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水平都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人們也會更加注重對于生活質量的提升,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業余時間開始進行文化藝術活動,這就意味著我國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則主要研究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意與策劃,旨在提升群眾的業余生活質量。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精神文明建設;生活質量;創意與策劃;可持續性發展
一、前言
現階段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溫飽層面上,而是更加關注建立在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精神文明建設。越來越多的群眾也熱衷于對業余生活的豐富,因此開始自發組織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但還缺乏一定的指導。因此,對于文化館的相關工作而言,必須要加強對于文化藝術活動的改革創新,從根本上加強相應的策劃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二、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性
1.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加強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豐富性提升,是對于人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促進措施。尤其是在全民藝術普及宗旨的指導下,我國各級文化館、社區文化站等組織了大量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多種類型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不僅僅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喜好和口味,而且還能夠促進一些比較靦腆,不太熱衷于熱鬧氛圍的群眾參與其中。使得群眾不僅僅只是在電視、電腦、手機上了解其他地區所舉辦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而是積極走出家門,投入到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去,增強群眾自娛自樂的生活追求。2.傳遞弘揚社會正能量。一般來說,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還不夠普及的過程中,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舉辦都會和傳統文化節日或者大型城市公眾事件聯系起來,這對于弘揚社會正能量具有積極的意義。注重實現群眾文化活動與正能量傳播的結合,將有助于更好的社會發展,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從而積極地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和應用。3.搭建展示宣傳的平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舉辦為人們枯燥無味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樂趣,而且借助通過群眾性文化活動還能夠給市民百姓搭建相應的才藝、文化展示平臺。而且具有不同主題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還能夠將不同類型的精神文明建設意義傳遞到社會中。因此,日益完善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載體可以給全社會提供參與展示形象的平臺。
南京財經大學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策劃書
策劃方案
一、活動主題:
科技(TECHNOLOGY)人文(HUMANISM)創新(INNOVATION)
二、活動宗旨:
塑造先進的南財校園文化,培養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三、活動時間:
非遺文化藝術論文
1非遺文化藝術遺產展演策劃對其傳播的內驅作用
[1]1.1藝術魅力感召作用
作為文化藝術展演策劃的一種,非遺文化藝術文化遺產展演策劃,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展現其自身特色性的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這類珍貴文化藝術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結合。體現在兩個方面:特色藝術魅力整合策劃感召。即把某種非遺文化藝術遺產項目中所蘊含的各種特色,經過現代化的編排整合,使其具有現代社會的時尚氣息,在引發人們關注的同時,感召人們積極地嘗試以豐富個人與所在區域的文化生活。如針對蒙古族長調民歌專項展演的策劃,把長調在蒙古族歌曲中運用的優點都用起來,讓人們充分見識其形式與內涵豐富性等,推動人們積極地模仿、學習與創新等。特色藝術魅力拓展策劃感召。即針對某種非遺文化藝術遺產項目的某一種或某一個魅力元素等,進行內容豐富性展演策劃,實現創新性的魅力拓展,吸引人們積極地欣賞與學習。如針對皮影戲中道具皮影的制作展演,讓人們對充滿神秘感的皮影其制作過程有著更加詳細地認識,如選皮、制皮、畫稿、鏤刻與敷彩等過程,驅動自己從個人知識與技能出發加強皮影道具制作的研究。
1.2專項功能群眾需求性滿足吸引
由于非遺文化藝術遺產是特定地域的人們智慧與文化的傳承和積累,其得以產生和豐富發展本身,就是其自身某種功能對群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滿足意義。在實際的展演策劃中,可以抓住兩個要點切入:群眾健身性功能滿足策劃。即充分開發非遺文化藝術遺產的表演性,尤其運用其表演的美與魅力,讓人們積極地加入與行動起來,實現對某項技能的學習,達成自己健身性的需求滿足。如通過井陘拉花的展演,引導人們“把井陘拉花改編為大眾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疇之中”[1],則具有傳承、保護與促進參與者身心健康發展的多重功效。群眾娛樂性功能滿足策劃。即在展現策劃之初,就充分挖掘其精神娛樂元素,實現人們在欣賞與學習中的身心放松。如針對鳳陽花鼓的展演策劃,就可以充分運用動感的氛圍,策劃加入一些幽默或搞笑的元素,如具有戲謔性的擊打動作,具有直接搞笑作用的演員表演等,達成人們欣賞過程的身心放松。
1.3文化適應性熏陶
芻議藝術管理專業的特色發展方式
(一)以“公司制模式”帶動專業發展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演藝策劃與管理方向從建立之初就以為洛陽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輸送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在努力探索下不斷創新。演藝策劃與管理方向2012年成立“易樂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這一商業性、公司制文化藝術機構引入教學環節,希望以此促進學生迅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使學生能在商業性運行模式中找到未來就業的準確方向,再以明確的就業目標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其形成良性學習模式。此模式的建立使困境中的藝術管理專業能緊跟市場步伐,充分發揮“公司制模式”的促進作用,它是帶動本專業快速、高效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以過硬的師資力量及系統化課程設置帶動專業發展
引進高水平的專業師資是帶動專業發展的又一有力手段。使教師在專業建設、科研探索、實踐教學等多方面形成有效團隊,帶動專業快速發展。另外,地方院校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多參照專業藝術類、綜合類院校,如洛陽師范學院演藝策劃與管理方向建立之初,便學習了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的課程安排。但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諸如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生源素質、生存環境不匹配等問題。因此,總結教學經驗并不斷對專業課程進行系統化、合理化的安排,是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
(三)以本院校實踐活動帶動專業發展
“實踐教學”是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較有特色的教學設置。學生每周在演播廳進行實踐演出,獲得了展示學習成果的專業舞臺。同時,可組織演藝策劃與管理方向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實踐演出、為院系專業比賽做創意策劃、宣傳設計、舞美燈光、劇務等工作。由于周邊文化藝術市場發展不夠成熟,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三線城市藝術管理專業可利用院校演出、比賽等實踐條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成為專業在困境中發展的又一良藥。
藝術策劃研究論文
當代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現代全球市場的發展,對傳統藝術方式造成巨大沖擊,不僅導致所有傳統藝術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藝術策劃形式、藝術中介環節和藝術制作、藝術銷售方式。這是“劉令華現象”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如果說人類在自然經濟時代,藝術作品是“自然”浮現的話,那么,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消費社會里,藝術逃不脫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的操控與撥弄。藝術作品不再是藝術天才靈感突發的產物,而是精心設計、投射或策劃的結果。因為在今天,幾乎整個世界都是人設計的。且不說全世界同質化的大都市,就是連草皮這樣的“自然”也是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的,辣椒也可能是轉基因的產品。因此策劃具有了極為重要的意義。藝術家的自由創造活動發生了質的變化,藝術生產的市場規約、專業策劃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甚至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的藝術消費往往是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的藝術,其形態是藝術交往的自然經濟狀態。它不需要像藝術中介機構、文化傳播、經紀人、制作人,特別是策劃人等這樣的中間環節。過去的的時代,文化作為精英藝術是社會“貴族”階層等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消費對象,是象牙塔上即很小的一個精英圈子里的珍寶。今天這種情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文化藝術的中介機構迅速發展,占據了文化服務中最大的比重和市場運轉中最重要的地位。它的急劇擴張是當代消費社會為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的消費需要所產生的機制需要而發生并不斷發展的,是依據文化作為巨大的復制工業所需要的龐大而高效的流通、服務機制而發展起來的。
藝術活動日益深入的市場化、商業化與產業化了;文化藝術生產機構與傳播機構(如出版社、畫廊、音樂廳、博物館等)在種類與性質上已發生變化。文化的大工業化的發展給藝術的消費增加了投資、流通、傳播的環節,這個環節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地位和作用超過生產和創作,而策劃人、創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也超過作為傳統的“藝術生產”中的“關鍵環節”或“決定因素”的作家、藝術家和編劇等,因為他們懂得市場、了解市場,能夠準確預期和把握市場,擁有市場份額。上海寬視的早期介入和深度介入為這種情形作了一個很好的注釋。
于是,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的投資機構、中介機構涌現了;與之相應,“新媒介人”階層(比如藝術策劃人、投資人、經紀人、傳媒中介人、制作人、銷售商、文化公司經理等)出現了。這些“后知識分子”處在精英知識分子和大眾之間,他們對藝術家熟悉,又有很強的操作能力,能用經濟和傳媒運作的方式把藝術推向大眾。總之,我國文化藝術場域發生了整體轉型,藝術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藝術”了。
而且,原先的藝術創作可能只是為社會上少數人而做的工作。但隨著媒介革命與傳播方式的變革,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人們參與藝術的巨大可能。藝術的民主化降低了藝術參與的門檻。藝術不再是精英們專有的象牙塔了,原先只為“小眾”進行的藝術創作,現在必須用現代的復制技術和市場手段傳播開去,讓社會能夠更為廣泛地最大限度的接受、了解和享用,以滿足最廣大讀者觀眾的最大需要。這種走向大眾的趨勢還在進一步發展。
文化藝術市場商業演出營銷的特性及策略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作為市場營銷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藝術市場營銷也正在以非??焖俚乃俣冗M行發展,本文對文化藝術市場商業演出的營銷特性和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希望促進文化藝術市場營銷行為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藝術市場;商業演出;營銷特性;營銷策略
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正在以非常快速的速度進行發展,各種各樣的新興學科也逐漸崛起,至今已經達到了150多種。對于經濟管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市場營銷學來說,其中的內容一直在不斷更新,而且在社會市場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藝術市場營銷作為市場營銷中一個重要的分流,在文化藝術市場的進程化發展中更是表現的非常突出。本文對文化藝術市場商業演出營銷的特性和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文化藝術市場商業演出營銷的特性
(一)產品價值交換具有時段性
在進行文化藝術市場營銷時,特別是商業演出的營銷,產品價值的交換具有一定的時段性,而以往的商品市場營銷產品價值的交換只是一個時點,因此,兩者之間具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一般情況下說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實際上就屬于商品市場營銷的基本現象。
城市展示館與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研究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文明以及城市歷史已經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為了更好地展示與宣傳城市的發展歷程、地域特色、人文氣質以及現展,各地政府更加重視加強城市展示館的建設工作,希望以此為平臺,在促進城市展示館功能發揮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提升。為此,筆者首先對新時代城市展示館建設的背景及意義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城市展示館建設與群眾文化藝術普及之間的關系研究,論述了以城市展示館建設促進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路徑,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城市展示館;群眾文化;關系;促進路徑
在城市化進程當中,在現代城市建設當中,城市文化建設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加強城市文化建設,不只能夠顯著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還能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發展“軟實力”。在城市進步、社會需求變化以及文化理念更新的背景下,城市規劃工作受到了政府、建設者、投資者以及市民的重視,而承攬城市展覽展示功能的城市展示館建設也相應地開展起來。目前,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投入到城市展示館建設當中,城市展示館的功能也日趨完善,但是在城市多元化發展的需求之下,只有不斷深入研究城市展示館建設的功能及意義,探索城市展示館與城市文化結合的有效方式,才能建設出符合一座城市當前需求與未來發展的規劃展示館[1]。
1新時代城市展示館建設的意義及建設分析
城市展示館,又稱城市規劃館、規劃展覽館等等,其建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城市的規劃,走進城市展示館,就形同走入一座微縮型城市,因此從行業專業的角度來說,城市展示館應歸屬展廳史館工程,其建設中的專業性和功能性要求較強。所謂城市展示館,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突出的即“展示”功能,作為體現一座城市滄桑巨變,匯總城市發展成果的集中性和系統性平臺,城市展示館的功能是綜合性的,更是特色化的。首先,城市展示館具有成果展示功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不論是城市底蘊還是城市精神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城市展覽館當中,依靠不同區域的劃分,可以明確體現出城市經濟、文化、生活、科技發展的新面貌和新氣象,更好地體現出城市的人文氣質、地理特色和現代面貌,突出城市各地區、各領域建設的輝煌成就,從而打造一張立體化的城市名片。其次,城市展示館具有宣傳城市未來發展的功能。這座城市未來會是什么樣的?這不僅是生活在此城市中每一位市民關心的問題,更是很多外來落戶者和投資者正在深入思考的問題,借助城市展示館平臺,這個問題能夠得到很好的解答[2]。經過對展覽館進行總體的構思、設計和布展,將未來一段時間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并展示和推介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往往可以吸引更多投資者的注意,從而激發城市建設的熱情和信心。此外,城市展示館是城市的公益性設施。隨著設計理念的進步,城市展示館的設計理念更加地生活化和人性化,其造型上的藝術化、內容上的完整化以及故事化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到展館參觀中來,了解城市的歷史與未來;同時,城市展覽館內部可以圍繞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開展一系列的演出、展覽活動,從而豐富市民的文化藝術生活,給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旅游觀光場所,提升廣大市民的文化認同感,使城市的發展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3]。
2城市展示館建設與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關系研究
藝術創意產業管理論文
藝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多層次、多側面的巨大復合體。過去我們研究藝術問題只局限于藝術創作領域。它既有形上的精神探索,也有更大量的操作應用層面的東西。商業參與了全過程。所以,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依據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它已不再僅僅借助個體藝術家靈感突發,天才輝耀的偶發機緣,而是整個藝術創作機制、藝術傳播構成與藝術參與的行為活動方式的全面創新。從藝術本身來說,當下的藝術創新必須注意當代藝術范式的多樣化或多元共生;注意將藝術創新作為一個復合工程來運作;而藝術產業的發展則取決于創意,今日的藝術是一種“創意產業”。
那么,今日藝術發展的語境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提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媒介革命與視覺文化的轉向;第二,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第三,消費時代的來臨與消費主義的興起。第四,藝術中介機構的高速發展;第五,內容產業的興起;第六,建立文化藝術產業的對位性機制——市場條件下的文化藝術保護機制。
先說媒介革命與視覺文化的轉向。當代科技的發展引起當代社會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
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傳播技術自動化技術和激光技術等高科技廣泛運用于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之中,給當代文化藝術的存在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在文化領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風,已經導致新興文化形態的崛起和傳統文化形態的更新。文化生產方式工業化,實現了從文化手工業到現代文化大工業的深刻變革,直接導致文化工業革命。文化作坊讓位于文化工廠,社會文化大生產取代個人文化小生產,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
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對傳統藝術方式造成巨大沖擊,不僅導致所有傳統藝術形態的升級換代和現代更新,而且創造了大量嶄新的藝術形式。文化藝術領域內部發生了行業內的大調整、大改組,新的藝術傳播媒介如電視、衛星電視及網絡文化的發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藝術界的“龍頭老大”風光不再,轉而成為電視業、音像業的補充,而網絡文化則為人類創造了新的數字化生存的新方式。
主導傳媒形式的變化舉足輕重,它不僅引起了原有藝術生態格局的全面變化,也改變著整個的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文化成了生產力發展中最積極的推動力。法國學者阿曼德.麥特拉在其《國際圖象市場》一文中指出的:“文化部門的不斷的商品化以及相應的新傳播技術的發展,已將文化置于產業結構與政治結構的中心。對于歐洲大部分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十分新近的情形。原先文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只集中于文化與國家關系的論爭之中,現在已經逐漸進入新的層次,并且已產生與現存文化定義的決裂?!边@就是說,新的傳播媒體造成了某些傳統藝術行業如劇場藝術的衰落,現代聲象技術沖擊并消解著部分民間民俗藝術。因而我們必須重新認真審視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藝術對于整個社會結構的形構作用,改革不適應新形勢的文化體制,制定新的更合乎文化創新的當代文化保護政策,建立新的文化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