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21 11:18:08
導語:計算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堅持以人才培養作為高校辦學的首要任務,緊密圍繞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落實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人才培養的重大部署。本文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從“實習基地共建、實踐課程體系、實踐競賽平臺、就業創業指導”四個方面探討構建“四課融合”體系,堅持培養高素質計算機創新創業人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添磚加瓦。
關鍵詞:人才培養;四課融合;計算機;創新創業
一、研究背景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1]。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的主要驅動力,給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帶來了機遇,但也對工程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作為浙江省首批重點建設高校,近年來,一直堅持立足浙江、依托行業、面向世界、服務社會,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和產學研融合。計算機學院作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主要工科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兩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且均為新工科試點專業并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因此,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探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是極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性的。
二、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
隨著新時代中國的高速發展,數字經濟、互聯網+、元宇宙等新興產業的快速普及,對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高校教育體系的一些人才培養的缺點也日益顯現。高校專業的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理論課學分遠遠大于實踐課,重理論而輕實踐,且未能形成高效的實踐課程體系,導致技能型人才缺乏。同時,一些高校的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與社會脫節,教師對數字化行業發展的趨勢理解不足,教學內容跟不上行業技術及實踐的更新。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目標同質化現象嚴重[2],只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的創新精神挖掘不夠,培養模式創新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基于“四課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新興產業的快速普及和由此帶來的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正在反哺著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所以構建科學合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建設的重要課題。我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深入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基于“四課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一)依托實踐基地共建,積極探索第一課
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加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力度,一直是我院人才培養的工作重點。依托校企實踐基地共建,我院和企業在課程、教材、師資、實踐、管理等多方面進一步深層次融合,探索建立了“共建基地、共建專業、共建課程、共同管理、共同評價、共享師資、共辦競賽、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十共”協同育人新模式。同時,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為企業紓困解難。深入企業調研發展痛點,助力“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攻關。搭建高端人才合作產教融合新平臺,實現校企資源有機結合、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本年度共走訪企業23家,共建實踐基地8個。
(二)加強實踐課程體系建設,上好基礎第二課
課程體系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立足之本,沒有課程體系就沒有專業部門、師資隊伍、資源和平臺,實踐課程體系則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學院課程組圍繞“認識實習”“創新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著力打造全學段、遞進式的實習實踐,多層次、全過程的產教融合,打造“多元課堂聯動、知行研賽用一體”的階梯式、全過程科研創新實踐生態。在大一時給學生安排“認識實習”,大二安排“創新實踐1”“創新實踐2”,大三安排“創新實踐3”“創新實踐綜合”,大四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通過“課堂研討、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在線課堂”多元課堂聯動,開展“理論學習→專題研討→科學研究→學術創新”四階段培養,打好“理論—實踐—科研—競賽—運用”的階梯式全過程培養模式的基礎。開展課程觀摩和教改分享活動,建立強大的工程教師背景隊伍。創新教學材料審核制度、創新實踐課程導師制度、創新實踐課程師生互選制度等相關制度保證課程質量,在學生興趣驅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意愿。
(三)抓牢實踐及競賽雙平臺,加強運用第三課
為了給全院學生提供一個提升計算機軟件項目開發與實踐能力的實踐平臺,學院成立小猿工作室,給學生提供系統完整的開發培訓,讓學生參與項目開發,最大程度地提升專業能力。工作室除了邀請校內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外,還引入華為等多家行業公司的工程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工作室現有的成員中有多位省政府獎學金獲得者,絕大部分都是校獎學金獲得者。為了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小猿工作室設立下屬機構小猿學習社,由工作室內優秀的成員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題庫訓練,一對一學業幫扶,力爭使學習困難學生能夠完成學業??萍几傎惙矫?,學院一直本著“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學”的宗旨,深化科技創新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實各類課程,借助學院“創新實踐”品牌,強化科技創新協同育人。從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體系出發,成立科技競賽院級評審專家庫,由歷年帶隊獲獎的專家對學院競賽文本進行評審及指導。同時,為了鼓勵學生和老師帶隊參賽,完善了相關的制度建設,明確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的獎勵形式,并且成立專業化的科技競賽教師隊伍,發揮我院ACM及服務外包比賽的學科優勢。
(四)深化就業創業精準指導,全面提升第四課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依托“方向精準、信息精準、指導精準、幫扶精準”四個精準方針,全面深化就業創業精準指導。第一,做好就業摸底,實驗就業方向精準化。第二,完善高校的信息網絡平臺,精準發布就業信息。第三,引入多方資源豐富就業創業指導形式,達到就業指導精準化。第四,做好就業困難學生的摸排工作,對就業困難學生一對一幫扶,實現精準化的就業幫扶。同時,積極創新大職課上課形式,化身HR和面試官,指導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挖掘自身潛能,清晰認識職業社會,同時邀請企業HR、律師和優秀畢業生校友等進課堂,通過模擬面試招聘、職業角色扮演、小組互動分享等模式提前深入“職場”,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加速自我的完善。
四、“四課融合”體系的建設成效
我院依托實踐基地共建、實踐課程體系、實踐競賽平臺、就業創業指導形成的“四課融合”體系,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學創結合的目的[3]。相關成效、人物事跡得到《光明日報》《科技日報》《錢江晚報》、浙江新聞網、澎湃新聞、騰訊網、新浪網、搜狐網等媒體報道?!八膫€自信”更加堅定,關于教學、實踐、就業服務的畢業生滿意度逐年提高,企業滿意度總體評價滿意。
(一)實踐基地隊伍持續壯大
在近幾年的努力下,我院與杭州樂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物產中大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杭州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杭州云棲智慧視通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城市大腦科技與服務有限公司、杭鋼集團等公司簽訂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協議等一系列校企合作項目。同時,學院積極與政府合作,以創新園為載體成立杭電上虞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產業學院,先后與大華、恒生電子、網易、360以及上風高科簽訂共建協議,形成政、校、企協同共建布局,建設集新工科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創新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產業學院。目前,在產業學院內,共建實習實訓省級示范基地2個(恒生、大華),校級基地40個,院級基地20個,全力打造產教融合創新園。每年計算機學院有近70%的學生去往已簽約的實踐基地實習,在推動了校企實踐基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發展共贏的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新一輪的校企協同育人,也為拓寬學生的實習就業提供了新渠道,為教師的育人培養提供了新思路。
(二)優秀學生和成果脫穎而出
實踐課程與科技競賽深度融合,“課程—競賽—實踐”融會貫通,形成由單一到綜合、由相對獨立到多知識融合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激發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4],協同育人成績斐然。近5年學院學生獲得互聯網+、挑戰杯等各類競賽國家級和省級一等獎160余項;ACM競賽近5年有4次闖入全球總決賽。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已然成為培養行業企業優質人才的搖籃。近3年入職行業龍頭企業的學生超過600人。近3年畢業生就業率均高于95%,其中90%的畢業生就業于本專業領域企業,且70%以上留在浙江,對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實現就業創業教育全覆蓋
積極依托實踐課程體系、學院實踐平臺、科技競賽平臺,使得學生具備項目實踐經歷,豐富個人簡歷內容。積極利用主題班課、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和座談等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20余場。積極對接杭電上虞創新研究院、杭州中科創新研究研究,引進校外創業指導老師進校開展專場教育和指導8場,逐步實現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全覆蓋、創新實踐雙培養,打通學生從“校園人”到“職業發展人”的最后一公里,助力畢業生順利就業。
五、進一步深化“四課融合”體系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雖然在實踐中“四課融合”體系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課程思政、社會實踐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依舊需要完善,為了進一步深化“四課融合”體系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科技競賽的參與度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科技競賽已發展成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補充和調劑。科技競賽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近幾年學院以創新為導向,一直致力于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ACM)和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有些問題也日益顯現。一方面,競賽氛圍不夠濃厚,參與學生分層嚴重,每年幾乎都是專業排名前40%的同學參加競賽,而對于成績排名靠后的同學,往往會被競賽指導老師忽視,而實際上這部分同學才是更需要通過競賽來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對競賽的認識上依然有些偏見,只注重培養計劃內的課程成績,將考試作為學習的目的,只要在考試中表現出色,就覺得自己是優秀的學生[5],這種認知上的錯誤導致學生對科技競賽缺乏行動力和執行力。所以,在提高學院競賽成績的同時,仍需要注重擴寬科技競賽的參與面、影響力,可以通過將科技競賽引入課堂、借助科技社團等方式讓科技競賽輻射到更多的學生。
(二)創新社會實踐模式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題,學校為依托,社會為舞臺的廣泛教學形式,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貫徹落實“服務地方數字經濟”指示,依托“四課融合”體系創新社會實踐模式,落實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第一,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統籌志愿服務、暑期社會實踐等各類實踐活動,開展學分化、課程化管理,在專業課程設置時把大學生社會實踐寫入專業培養計劃,以必修課的形式督促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第二,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加大實踐育人經費投入,將學院的核心課程與企業項目融合打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計劃,讓學生在選修課程的同時,也能了解企業的前沿技術,將知識融入實踐,落實到實際項目中。第三,與政府合作,深入開展學生掛職鍛煉、調研走訪、科技下鄉等實踐活動,形成實踐育人合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資是衡量高校教學水平最重要的指標和要素[6],學生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條件等專業建設都以教師為主體,能否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充分調動和發揮高校教師的積極主動性,直接影響著高校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所以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一方面,注重教師教學的發展。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標準,加大對青年教師的素質教育培訓,重視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對于新加入課程的教師,為其指定導師并要求參加各類師資培訓。同時致力于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通過課程觀摩活動和教改分享活動,提升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經驗,強化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尊重教師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尋求合適的機會和方法,滿足教師的內在精神需求,增加教師對本職位的歸屬感和幸福感,除了有利于教師們的身心健康外,也有利于激發教師們的創造力、積極性和對本職位的認同感。
結語
新一代信息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人才是高校必須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總結了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了基于“實踐基地共建、實踐課程體系、實踐競賽平臺、就業創業指導”的“四課融合”體系,基于現有數據分析了該體系的建設成效,同時指出如何進一步深化“四課融合”體系對人才培養的影響,努力形成“重實踐、求創新、促交叉、寬視野、崇個性”的五維(5D)人才培養特色。
參考文獻:
[1]何梟吟.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及我國的戰略抉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3(03):39-43.
[2]孫瑩.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特色范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3]閆長春.創新工程普及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8):21-22.
[4]朱紫君.新疆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7.
[5]高見.打造科技競賽支撐平臺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J].科技風,2021(26):3-5.
[6]李?。畬Ξ斍案咝G嗄杲處熽犖榻ㄔO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4(1):38-41.
作者:郭倩 張樺 何嵐嵐 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上一篇:高校網絡安全管理與防護研究
- 下一篇:企業成本管理預算及核算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