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措施
時間:2022-04-21 14:50:34
導語: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對教育影響日漸巨大。高職院校將信息化建設用于教學改革中,以此方式調整和改善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是新的教學改革方向,缺乏經驗借鑒,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阻礙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轉變思想,加快職能部門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增強信息化應用程度,實現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思考
科學的發展促使信息技術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教育部門更加關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制的影響,逐步在高職院校實施信息化建設。為此,很多高職院校制定了信息化建設的方案,并投入了很多財力和物力,其目的是在校園網的基礎上,構建以信息化為中心的服務平臺。通過教育信息化改善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有利于實現教學質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在高職院校的建設并沒有完善,尤其我院作為剛剛成立不久的一所高職院校,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因此,只有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加以解決,才能確保信息化更好地進行,從而更好地指導我院信息化建設。
一、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認識,機構設置不完善
當前,所有高校都開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設,但是其實施的程度和產生的成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沒有發揮積極效應。多數高職院校從管理層到一線教職工并不是很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落實,源于沒有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在落實上并不能進行環環把控。特別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以及對其價值性的思考,只從短期作用進行考慮,未能從教育教學發展的長期過程進行思考,缺乏全局意識,導致建設過程出現了很多不可協調的問題[1]。教育信息化被高職院校作為應付上級檢查和評估的組成部分,一旦沒有進行信息化建設,就會受到上級部門的督導。在具體的實踐環節,沒有將重心放在信息化建設上,一度將其當作工作上的負擔。這樣的實踐方式和重視程度,使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逐步失去了原本的熱情,很多本該落實的信息化方案均擱淺。高職院校也沒有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沒有人專門負責教育信息化的監督和落實,導致權責無法明確,各部門的關系無法協調,直接制約了信息化建設的效果[2]。
(二)信息化建設規劃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
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是系統工程,并非單一環節的工作,不能只保障資金投入,還應當進行制度保障,從而實現統一規劃,將建設各部門責任予以明確,避免各部門難以協調[3]。但是,在實際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實現統一規劃,而是將其中涉及自身利益的部分進行規劃,凸顯出片面性。很多管理層和教職工處于激烈競爭中,將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形式化體現,最終造成教育信息化成為面子工程,并未在實際中落實[4]。這樣的建設過程,讓本可以在教學環節發揮巨大作用的教育信息化難以得到有效運用。部分應用軟件也不符合高職院校實際教學需求,無法保障信息共享,也無法對信息數據深層次的關系進行分析,直接影響著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性,導致高職院校信息化遭受到較大的網絡安全風險。
(三)缺乏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
教育信息化的落實需要通過管理體系和建設過程的科學規劃為其提供相應的基礎支撐。從當前的高職院校的建設過程分析,很多高職完成了基本建設過程,在運行過程中管理松懈,完全依靠信息化系統自主運行,沒有對漏洞和風險問題進行修復[5]。對教育信息化系統開展的管理以及培訓活動領導并不關注,日常管理工作難以開展,按期維護無法進行,技術人員對信息化的運行并不了解,專業性知識極度缺乏。未能實現全員參與,甚至出現有的教職工在使用過程中沒有及時進行殺毒,隨便將固定的IP地址進行更改,導致校園網大規模癱瘓。有的教職工根本就不懂信息化建設,基礎知識不足,信息化設備應用能力低下,無法發揮信息系統最大優勢。在這樣的應用環境下,人機轉換困難,很多人圍繞信息化系統進行工作,非但無法產生創新意識,反而產生了不滿情緒。在使用上應用難度大,無法給教職工提供便利,導致大量教職工喪失使用興趣。
(四)教育信息化應用程度低
教學工作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點,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關鍵部分。應該利用信息技術轉變傳統教學,逐步培養出適合當前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從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分析,雖然進行了大規模資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較為完善,但是卻沒有進行大規模使用[6]。教師環節使用次數較少,很多應用功能使用頻率低。新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但高職教師并未立即進行改革,還是運用傳統教學模式,信息化等體系在各項設備和資源充足下,卻只是傳統教學工具的輔助工具,并未成為教學的主流。
二、增強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措施
(一)轉變思想,建立相應職能部門
當前,教育部門大力提倡教育現代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信息化建設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也是通過信息科學技術與教育教學統一協調的過程。該體系需要涉及很多資源和部門,要將資金、人力、設備等進行全面統籌,并且落實好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工作。從現實情況可以看到,高職院校僅僅通過一方面進行信息化建設難以發揮效果,也很難完成信息化建設,應該增強所有的高職在職人員的參與程度,讓教育信息化落實得更好。一是高職院校從領導層到一線教職工都需要從思想上重新認識信息化建設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意識到信息化建設過程并不是將各類設備或者技術進行普遍的應用,而是需要結合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方法等方面的創新。高職院校開展信息化建設,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本途徑,也是逐步提升學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也能逐步讓教職工獲取更大的發展機會。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形成全校共同建設、共同使用的氛圍,促使其形成建設過程人人有責,共同監督的局面。二是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調整組織機構設置。對當前高職院校的組織機構進行分析,盡可能促使其形成扁平化結構,有效保障信息化建設的實施;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高職院校負責人擔任組長,作為全面執行和落實信息化的機構。該小組主要工作職責是制訂高職院校實施教育信息化的方案以及制度,并合理安排相應的人員負責落實,也要保障建設資金。三是逐步引進CIO制,構建CIO系統,從而形成從上到下的信息系統。通過CIO進行統籌規劃,各級信息化建設部門以及技術部門作為構成部分,為全校信息化建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服務。
(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高職院校的信息化過程,專業化人才是建設基礎,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是保障,最終實現信息化建設應用是目的。在管理方式和應用階段主要是通過人來實施和控制,人員的專業性是實現合理管控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將信息化建設人員培養放在第一位,將人員和建設過程進行合理統籌,逐步通過人才培養增強人員的信息化素質,促使其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相應設備,將更為適合學校的設備轉變為實現信息化建設的有效工具。教育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培養,應該從四方面進行。一是管理人員的培養。高職院校內設很多二級學院,也劃分了很多部門,各院系的科室應該明確信息化負責人和聯系人,負責本部門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化管理機構負責統籌,可以從上到下實施指導,也能協調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設置獎懲制度,促使實現高效運行,確保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平穩進行。二是信息技術人員培養。通過互聯網建設而成的信息化系統,需要有較多的技術人才進行維護和保養。這要求高職院校對現有的技術人員加強培養,促使其技術人員逐步成為技術骨干,對信息化建設起到促進作用。也可以與科技性企業建立合作,開展深入的技術交流,為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提供優質的技術保障。三是應用人員培養。高職院校所有的教職工基本上都會使用到信息化建設后形成的軟件或者服務,應該對其加強培訓。按照人員崗位不同,促使其掌握相應的應用能力。培訓過程應該關注崗位差異、層次區別等,實施多樣化培訓,在內容設計上要符合應用過程,從而增強培訓效果。也要結合激勵制度,將培訓納入教職工績效考核中,通過培訓結合考核的方式,帶動全體人員充分參與。四是科研人員培養。高職院校應該建立教育信息化科研室,通過專人的研究把握未來建設方向,依托未來教育信息化建設趨勢,調整全校的信息化建設,為高職院校信息化過程提供理論支持。
(三)立足實際,統一規劃
高職院校領導層應該認識到信息化建設是系統工程,在資金預算和投資上要全面考慮。在資金獲取上可以借助教育主管部門的補貼,也可以進行銀行借款,或者通過校企合作共建等方式;在各項資源采購資金分配上,應將現有資金進行科學合理分配,掌握好適當的資金比例,從而促使整體效益發揮;在建設過程中要統一協調,分步進行落實,避免出現重復投資。一是硬件建設環節要確保滿足當前教育教學的需要,也要具備相應的超前性。信息化設備的軟件和硬件更新速度快,要緊跟時代步伐逐步更新相應的軟件,構建完善的校園網絡體系,促使形成高職院校信息化核心。在相應設備的采購上,需要分析高校應用情況和需求,在最大限度內發揮實用性。例如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室、人工智能實驗室等。二是軟件在構建上必須實現集成化,必須實現不同數據共享。根據高?,F階段的要求,軟件必須功能強大,產生效果快,操作方式也要簡單化。例如一卡通、教務管理等。如果高職院校不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專業性,可以與企業進行聯合開發,但是軟件建設必須要有統一的標準,參與者都可以選取同一種身份認證,最終實現數據共享。三是各項資源需求上更應該把握重點,逐步進行完善。要對高職院校的教學進行研究,重點突出其實用性,也要具有相應的特色,制定出符合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設計方案。
(四)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
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是對傳統教學理念、方法、模式等方面的更新。高職院校教師和管理層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逐步打破傳統教學思想的禁錮,通過信息化加快轉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一是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形成正確的引導機制。學校加快落實教學管理工作的全覆蓋,實施教學、學科、課時覆蓋。組織進行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評比,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員工績效考核,也與職稱晉升和薪資待遇進行掛鉤,從而形成更好的激勵機制。二是進一步增強信息化與高職院校學科的融合研究。學科教師應該認識到信息化與學科教育的融合優勢,加快研究出信息化與學科融合的途徑。在信息化與學科進行融合后,逐步形成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體系。這種體系必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孕育其中,增強信息化在學科教育中的深層運用,促進教學結構的改變,從而滿足現實學習的期望,可以更有效帶動學生進行各類課程的學習,并且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進行充分發揮。三是加快精品課程建設,更好實現信息化對教學的影響。要充分理解教育部門的相關文件,在高校所有學科中逐步培育多門精品課程。高職院校也要利用這個機會,將精品課程與信息化進行深度融合,依靠信息化技術來規范課程建設的辦法以及考評,集中高職院校的優質專業,推出更加適合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四是完善教學評價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成績作為教學成果的主要衡量依據,但是新的時期,通過成績衡量并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對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產生重大影響。在教學過程評價中,不能只關注學生成績是否提高,應該重視教師教學采用的信息化方式,通過正確的評價過程,有效地規范教師教學行為,激勵更多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造性地展開教學活動和研究,增強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當前,信息技術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逐步影響了更多領域,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教育部門要求實現教學現代化,增加了信息技術在高職教學中的使用。但是,信息化建設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不是將其作為信息技術進行落實,而是要對管理、教學、人員等進行重新配置,單獨依靠技術難以實現。在具體過程中,應該調整好高職院校的組織構建,形成統一協調的整體,讓信息化在建設中對各部門進行統籌。高職信息化建設需要資金保障,還需要借助領導層的支持,不斷完善人才體系,從而促使其信息化建設在教育過程中發揮最大作用,以此讓高職院校逐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晴.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5):4.
[2]劉娟.高職院校教學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思考[J].好家長(創新教育),2017(5):1.
[3]張成光,宋大偉.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9,169(31):306-307.
[4]董公亮.關于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2.
[5]姚雷.對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1,28(5):176-177.
[6]劉佳.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探討:以湘潭醫衛職業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1.
作者:楊軍 張紅萍 單位:培黎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建設發展研究
- 下一篇:大數據背景服裝品牌知識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