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的建議
時間:2022-04-22 10:44:35
導語: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通過深入研究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行為的影響機理,從農戶金融素養水平較低、金融機構的數字金融產品難以理解、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較薄弱等方面,提出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素養;數字金融;農戶
一、文獻回顧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農村地區的數字金融業務取得了初步進展,這也相應地對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和數字金融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依托于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進步,需要農戶了解其重要作用,并應用在金融領域的相關活動中。而如今,從我國居民金融消費素養來看,農村居民整體落后于城鎮居民,城鄉仍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研究金融素養助推農戶對數字金融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國外對于居民金融素養對數字金融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較多。學者們從數字金融服務需求、互聯網使用頻率、網絡銀行服務使用頻率、數字品臺使用頻率等多方面研究證明了金融素養對數字金融使用具有正向影響。Galanov和Galanova(2020)發現提高民眾的金融素養水平,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場信任水平和數字金融普及水平。Li、Wu和Xiao(2019)研究發現,與其他家庭相比,金融素養較低的家庭,數字金融對消費促進作用更大。國內對于居民金融素養對數字金融使用行為的影響研究較少,但對金融素養和數字金融的單獨研究較多。對于金融素養的研究,學者們在金融素養的內涵方面給出了詳細的解釋,主要認為金融素養是消費者能利用有關金融知識,并具有能達到消費者金融目標的金融能力。對金融素養的測度方面,學者們并未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從基礎金融知識和高級金融知識的相關題目來衡量居民金融素養,有的學者認為通過主觀金融素養和客觀金融素養兩方面來衡量居民金融素養,有的學者認為將金融素養分為金融知識、金融能力、金融態度、金融意識四個指標來衡量。對于數字金融的研究,國內學者統一給出了數字金融能推動經濟發展,并對收入、消費、投資等方面都具有正向影響的答案。例如,謝絢麗、沈艷、張皓星、郭峰(2018)認為數字金融發展對創業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且數字金融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和數字支持服務程度對創業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陳嘯、陳鑫(2018)認為數字普惠金融能改善所在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短期內還存在顯著的全局溢出效應,對鄰近地區城鄉收入差距也有積極的影響。不僅如此,董曉林、石曉磊(2018)認為加強農村和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弱勢群體的金融素養,增強金融信息的監管,是提高城鄉家庭互聯網金融接受意愿,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條件。董曉林、姜敏婕、陳秋月(2020)認為在社會互動的兩種作用機制下,決策者通過“內生互動”提升了居民金融素養,通過“情景互動”增進了對數字金融產品的信任度,進而顯著提高了家庭使用數字金融產品的可能性。通過整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可得,對居民的金融素養、數字金融的影響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對于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闡述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行為的影響機理,在此基礎上發掘現存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行為的影響機理
(一)農戶金融知識助推數字金融使用行為。農戶對基本的金融知識的掌握能幫助其快速了解數字金融的作用。金融知識不僅包括貨幣、銀行卡、儲蓄、貸款、信用、利息、通貨膨脹、風險等基本的金融概念、產品和服務知識,還包括了更加復雜的衍生品知識。農戶在了解金融知識包含的貨幣、通脹、利率、儲蓄等知識后,會更愿意將積蓄放在理財上,而不會將積蓄全部放在銀行存活期。而在農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知識后,會了解到通過正規平臺推出的數字金融產品并沒有想象的那么“不靠譜”,在對金融產品的一定了解下,農戶會考慮各方面成本,選擇更加方便快捷并且低成本的線上數字金融服務。不僅如此,農戶學習風險、利息等知識后,也會更加理性地去選擇相應的線上理財、線上借貸等服務,不會輕易被“帶偏”,并會根據實際風險偏好和家庭經濟狀況分析出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組合。(二)農戶金融技能助推數字金融使用行為。農戶擁有金融技能可以幫助其更有效地使用數字金融。金融技能是指農戶將金融知識運用于個人理財規劃、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選擇等個人日常金融生活的能力。農戶的金融技能可以幫助其在使用數字金融時更好地規劃自己的資產,并在使用數字金融產品的同時找到合適自身的產品,降低盲目跟從的概率。金融技能的提升同樣能使農戶更容易理解金融相關合同條款,并在此基礎上提高線上借貸的效率,對家庭創業、提高家庭收入有正向影響。數字計算技能是金融技能中的重要部分,農戶數字計算技能的提升在幫助其使用數字金融上有重要的作用,不僅能為農戶在使用線上理財產品時提供更加科學的方法,還能降低使用線上金融產品時的風險,幫助農戶的家庭盈余資金實現保值增值,從而促進農村金融市場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戶金融技能的提高不僅能直接影響其對數字金融的使用,還可以通過農戶利用金融技能對線下各方面產品和服務的運用間接提高數字金融使用的概率。(三)農戶金融意識助推數字金融使用行為。金融意識的增強推動農戶使用數字金融的頻率。金融意識是指農戶對金融的整體認知和意識,農戶的金融意識可以體現在信用意識、金融投資意識、金融風險意識等方面。農戶的金融意識增強可以幫助其在使用數字金融時篩選信息,快速高效地找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減少時間成本。農戶的信用意識、金融風險等意識的增強能讓農戶本身更加有把握去使用數字金融,不抗拒、不反對數字金融的使用,并對數字金融產生一定的信任感,當農戶對數字金融和線上金融產品產生了足夠的信任感時,其使用數字金融的頻率自然會提高。農戶的金融投資意識增強,會讓農戶自身了解到投資理財對家庭收入的重要影響,并主動進行投資理財活動,因此有助于提高家庭資產的投資并增加線上理財的頻率和深度。不僅如此,金融意識能提高農戶在購買金融產品時對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的認知以及對相關合同條款的理解能力。
三、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存在的問題
(一)農戶金融素養水平較低。農戶自身的金融素養水平較低限制其對數字金融的使用。農戶金融素養水平較低體現在不會計算銀行利率、不了解通貨膨脹、在辦理金融業務時不會看相關合同條款、不經常在輸入銀行卡密碼時進行遮擋、不信任大多數線上理財產品、不認為自己需要理財行為、不通過正規途徑進行借貸等行為上。根據對湖南省255戶農戶的實地調研數據可知,有122戶農戶不知道相關利率知識的計算,占49.8%;有114戶農戶不懂通脹知識,占46.53%;相關保險知識有102戶農戶不了解,占40%;不僅如此,有27.27%的農戶不知道如何閱讀及理解相關金融合同條款,22.32%的農戶不能明確其權利義務以及理解合同條款。以上種種金融素養水平較低的現象使得農戶對線上理財和線上貸款的使用率較低、使用深度較淺,大多數農戶只會使用簡單的數字支付。農戶對金融知識的缺失以及投資理財風險意識的不理解,嚴重影響了政府數字金融推廣工作的正常進行。(二)金融機構的數字金融產品難以理解。首先,金融機構在研發數字金融產品時沒有為農戶打造針對性強的產品和服務,導致數字金融產品本身難以理解,并且不在產品推出時進行相應的宣傳活動,或者單純通過簡單的電話或者發信息的形式來宣傳數字金融產品,這樣缺乏可信度的宣傳方式也是致使農戶不了解、不信任大部分數字金融產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許多金融機構在線上金融產品的研發過程中未考慮到農村地區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并非所有農戶都會使用智能手機;60%以上擁有智能手機的農戶也只會使用簡單的掃碼支付。在這樣的形勢下,金融機構沒有讓使用步驟變得簡捷,讓許多農戶接觸數字金融產品時聽不懂、看不懂、不會操作,從而導致農戶不敢使用、不會使用相關產品或軟件,最終降低農戶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限制金融機構的數字金融產品在農村地區的發展。(三)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較薄弱。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較薄弱,主要體現在農村信用體系較薄弱、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較少、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較差等。農戶自身的信用意識較低、政府的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嚴格等使農村整體的信用體系薄弱,導致相關金融機構對農戶的貸款金額把控嚴格。農村金融機構數量較少、銀行網點覆蓋率低是限制農村金融各方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實地調查數據可知,在調查的255戶湖南省農戶中,家庭最近銀行或ATM機或金融服務站在0.5公里以內的只有39戶,占15.29%;0.5~3公里的有74戶,占29.02%;3~6公里的有55戶,占21.57%;6公里以上的農戶有87戶,占34.12%。因此可得出,農村金融機構分布較散,一個村或一個鎮只有一個網點,不利于提供農戶進行相關金融服務活動。而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較差、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數字金融的宣傳不到位使部分農戶不愿使用最基本的數字支付,從而限制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的使用。
四、金融素養助推農戶數字金融使用對策建議
(一)提高農戶金融素養水平。農戶金融素養水平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幫助。首先,政府部門應加強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知識普及,從相關的金融理論知識到金融技能,層層深入。只有政府從上到下地重視起來,才能讓農戶積極主動地去了解金融和使用數字金融。其次,金融機構應積極發展農村地區業務,提高下鄉宣講的頻率,在聯合當地政府增加機構信譽度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數字金融產品的宣傳。最后,作為國家近年來頗受重視的農戶,自身應當與時俱進,了解金融方面相關助農政策,在勞動致富的同時主動學習金融的相關知識和金融技能,并提升自我金融意識,由此來提高自身金融素養。這樣農戶不僅能響應國家普惠金融政策,同時還能增收致富、減小城鄉差距,為國家做出貢獻。(二)金融機構創新合適的數字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應在創新的基礎上研發出適合農戶使用的線上金融服務媒介,將獲取金融服務和購買金融產品的過程簡單化。但在簡單化的同時,也應讓農戶了解到詳細的金融產品的介紹等。金融機構更應對數字金融產品本身做出相應的創新,應在了解農戶對于數字金融產品的態度、購買情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的條件下,控制相應的金融風險,研發出適合農戶購買使用的數字金融產品。不僅如此,在農戶購買了金融產品之后,金融機構應在后續的過程中給予農戶全方面具有安全感的服務,這樣才能讓農戶更加放心去選擇各類數字金融產品。(三)加快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推進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政府積極聯合金融機構組織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創建活動,加強征信宣傳,嚴抓嚴懲騙貸、騙保和逃債行為。其次,政府要積極建設相關金融服務網點,擴大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力爭金融服務網點和金融服務的全覆蓋。最后,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也是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部分。政府應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移動支付工具,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支付服務水平,讓農戶在使用數字支付的過程中感到方便和快捷,這樣才能讓農戶有更強的意愿去使用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GalanovVA,GalanovaAV.FinanceLiteracy,FinanceTrustandFinanceFraud[J].VestnikofthePlekhanovRussianUni-versityofEconomics,2020(03).
[2]LiJ,WuY,XiaoJJ.Theimpactofdigitalfinanceonhouseholdconsumption:EvidencefromChina[J].EconomicMod-elling,2020(86).
[3]謝絢麗,沈艷,張皓星,郭峰.數字金融能促進創業嗎———來自中國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18.17(04).
[4]陳嘯,陳鑫.普惠金融數字化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空間溢出效應[J].商業研究,2018(08).
[5]董曉林,石曉磊.信息渠道、金融素養與城鄉家庭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接受意愿[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04).
作者:劉慧婷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 上一篇:金融科技時代商業銀行網點轉型探討
- 下一篇:成功產生成功原則在出版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