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片區保護研究

時間:2022-04-24 09:39:54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片區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片區保護研究

摘要:近年來,國內城市現代化快速推進,傳統的街區卻不斷遭到破壞,文化遺產逐漸遺失。歷史文化街區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保護更新與開發利用是文化遺產保護中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以江西省撫州市文昌里汝東園歷史文化街區東鄉倉片區為研究對象,分析保存現狀,參照相關規劃與規范,探討在文化傳承前提下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價值保護研究。

關鍵詞:歷史街區;文化傳承;價值保護;東鄉倉

撫州市位于我國江西省東部,緊鄰省會南昌市,是古代臨川文化的代表城市。臨川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上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孕育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今天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城市有形的文化遺產。2016年11月,文昌里汝東園歷史文化街區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中,東鄉倉片區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在國內外強調對歷史性城鎮保護的新形勢下,保護傳統文化、更新傳統村落和開發利用現代城市社區成為重要議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探討發展保護的方法。文昌里位于撫州市老城區外,又名港東廂,是撫州城市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片區,也是目前撫州現狀歷史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區。東鄉倉位于文昌里汝東園歷史文化街區中部,街區類型為商住混合型,城市類型為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中居民人口總數為7400余人,人均居住面積約為16平方米。撫州自東漢設豫章郡臨汝縣至今有1900余年,在多次遷城過程中,文昌里始終與老城關系緊密,是城市格局演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鄉倉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第一階段,隋唐時期建古寺,由渡口到寺廟形成道路;第二階段,明代碼頭形成,垂直于直街的小巷初步形成梳齒狀街巷格局,在清代支巷增多,建筑向縱深方向擴建,民國時期擴建橫街直街,修建大公路;第三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整體格局沒有大的改變。

1現存發展狀況

東鄉倉位于通達長江的撫河東岸,擁有多個港口碼頭以及商貿遺址,對商貿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東鄉倉街區是中國古代典型的依靠內河航運的濱河商貿街區,獨具特色的港口碼頭與傳統街巷空間多元共生,孕育了商幫文化,是贛閩商路重要節點。街區除了有多元的宗教遺存,如天主教堂、正覺寺等,還有許多中外結合的獨特建筑風貌,展現出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狀況。

1.1建筑

街區主體建筑群的形成年代基本為明清時期及民國時期,傳統風貌建筑共284幢,歷史建筑占地面積共766平方米,數量為5幢。在此區域里,受到碼頭和商業的發展影響,民居和店鋪成為街區內的主要建筑類型。民居主要分布在街區內部和沿岸,建筑形式主要有兩種:“四水歸堂”和“開門廳”。店鋪分布在沿岸的直街和中部的橫街,主要有“前店后居”“前店后坊”的兩種建筑形式??臻g布局多樣化,既有傳統的天井式布局,又有西方的集中式布局。抬梁式木結構和穿斗式木結構為建筑結構的主要形式,依據實際使用情況,兩者也有混合使用的情況。建筑立面較為簡樸,在統一中又追求微小的變化,在墻面處理、檐口、入口等進行設計。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2處,包括天主堂、正覺寺、廣豐米廠和9處民居。他們主要都是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建筑,一部分是唐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其中清代的建筑對當地清代建筑演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其石構件與木構件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天主堂是全國大型教堂之一,建筑形式為哥特式,為當地建筑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圖1)。

1.2街巷

街區現存7條歷史街巷,分別為郭家灣直街、李家巷、東湖庵、東鄉倉、橫街、三角巷、竹椅街,這些街巷的風貌保留情況較好,街巷的空間尺度、走向和鋪裝,還有沿街建筑均保持歷史傳統的形態。由于依靠著河運碼頭發展,東鄉倉街區在歷史上多年形成的街巷格局發展為梳齒狀,表現出明顯的與水運結合的特點。街區內南北向街巷主要有直街、東鄉倉等街巷,沿街建筑東西向朝向街道設置;東西向的街道主要為橫街、李家巷等街巷,沿街建筑南北向朝向街道設置。沿岸的郭家灣直街為主要傳統街巷中長度最長的一條,它的寬度也是其中最寬的一條,寬達468米;東鄉倉街巷較窄,寬度為275米。橫街作為其中最主要的橫向街巷,寬度次于直街,為345米;李家巷與東鄉倉寬度差不多,為269米。

2街區范圍劃定

街區的建設控制地帶主要由沿岸的郭家灣134直街和大公東路、中洲堤路兩條城市道路共三條道路圍合而成,面積共22.23公頃。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面積為7.69公頃,占保護范圍面積約34.6%,包括自立巷、郭家灣、李家巷、東湖庵、馮家巷、橫街、東鄉倉、三角巷、竹椅街及街巷兩側的肌理,北至陳家巷、李家巷及過家塘南沿一線,南至靈芝山路,東至東鄉倉以東,西至郭家灣直街。

3價值保護

保護更新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保證不破壞原有的傳統格局及樣貌,保護傳統風貌完整、延續歷史文化活態傳承,堅持循序漸進、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提高居民保護意識,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堅持可持續保護與利用。保護的目標應當是街區的空間格局和歷史文化遺存,改善建筑質量,保留及修繕歷史風貌,整治街區環境,同時保護活態遺產的生活延續性和多樣性。

3.1建筑

對于傳統建筑的保護與修繕,應根據傳統建筑各個方面的原始風貌,延續傳統歷史風貌,并且要控制新建建筑與傳統村落景觀相協調。在遵守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建筑的分類保護與整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1)保護:按照法律規定進行評估、維修、展示利用。(2)修繕:依照建筑原材料,使用傳統的做法進行修繕加固,并且在內部進行局部更新,適當采用新材料提高建筑的防潮、保溫、節能等方面性能。(3)保留:保留建筑質量較好,建筑風貌基本協調的建筑,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屋面等。(4)整治改造:對風貌不協調及質量差的建筑進行立面、屋面、墻體等的整治改造。

3.2街巷

首先要求保護街巷空間的走向以及名稱,一方面保護和整治其中風貌較好區域,控制街巷空間尺度;另一方面重點關注沿街建筑與傳統建筑的體量、材質、色彩相協調;再一方面控制兩側建筑的高度和立面連續性以及周邊景觀。業態植入應滿足保護原則,遵守當地管控及街巷業態的特色分類引導。

3.3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鄉倉是臨川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之一,是具有撫州傳統建筑特色的活態文化遺產保護區。街區位于贛閩商路的重要節點,是江西古代內河航運孕育的濱河商貿街區的典型代表。其中有不同類別,包括傳統舞蹈、曲藝、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和民俗等,共6大類19項。其中廣昌孟戲、宜黃戲和撫州采茶戲都是國家級非遺,可以結合街區中的場所“唱好一臺戲”。臨川老虎燈是第三批省級非遺,它是流行于臨川區一帶的民間燈彩,參照做爆竹引信的工藝制作,舞蹈表現匠心獨具,深受群眾喜愛。其他像南豐儺舞面具雕刻、樂安蛋雕、金溪藕絲糖傳統手工技藝、臨川篾編技藝等都可以結合各縣的展示場館,將非遺制作和商業運營相結合,豐富街區的展覽展示。

4優化手法策略

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不應當只關注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聯系周圍環境,將環境融入建筑,同時將建筑融入環境中,互相滲透,將環境與建筑結合統一規劃保護。統一街區的整體風格,調整建筑高度、色彩等等,從而達到舒適的融合效果,在整體性原則上實現個性最大化。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和人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采用改善街區空間形態、發揚文化內涵的策略,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化展示場所與歷史文脈,以突出建筑特色,同時積極發展服務產業,促進街區產業升級轉型,提升整體活力。采用綠色技術進行節能設計是現代建筑設計的一個重要的具體手法,也是傳統建筑更新必不可少的部分,目的是降低建筑能耗,還需要遵循不破壞原有風格特征這一重要前提。綠色改造包括對建筑功能、結構等性能進行改造,對室內外的墻體、門窗、屋頂進行修復,增添一些隔聲、保溫、隔熱措施,利用特殊的材料改造,比如屋頂采用特殊防水涂料用以防水以及泡沫砼作為保溫材料等等。圖2為幾個綠色改造與能源利用的裝置,通過對太陽能的利用,調節室內環境舒適性。技術層面主要有兩種設計方式:主動式節能和被動式節能。主動式節能方面,對建筑內部系統包括暖通空調和給水排水進行改造,對自然通風采光、地源熱泵系統、照明系統進行優化。為了保證室內熱舒適性,將鍋爐系統進行改造,利用分散式獨立供熱減少熱損和電耗,同時對輸送管道進行特殊處理。被動式節能主要體現在一些用于遮陽、通風的設備結構方面,如維護結構熱工性能優化、合理設置窗墻面積比等等。采用特殊的節能環保材料達到建筑生態節能效果,對墻體進行保溫改造,同時利用太陽能集熱器收集太陽能。太陽能系統是較為常見的能源利用系統,圖3為系統利用的主要流程。結合墻體和屋頂配置太陽能電池板為社區提供一定綠色能源,設置立面垂直綠化,可以增加綠化覆蓋率,創造良好的室外景觀環境。

結語

汝東園歷史文化街區東鄉倉片區作為撫州古代農耕文明的重要見證地,具有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與開發利用一直是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熱點問題。它在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凸顯城市特色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定基調,這不僅是傳承城市歷史的重要渠道,還是城市發展的重要部分。采用更廣泛的視角和更全面的方法理解、分析存在的問題,從理念和方法上進行創新,做到揚棄適度,才能夠更好地將文化延續。研究汝東園歷史文化街區東鄉倉片區保留的寶貴遺產并保護其文化價值,通過規劃處理好保護更新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建立與規劃實施緊密結合的管理與實施機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東鄉倉歷史文化街區在政府以及人民的保護下發揮獨特價值,見證城市歷史的演變。

參考文獻:

[1]倪傲霜.仿古商業街區的文化建構研究[D].南昌大學,2020.

[2]楊濤.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文復興與可持續保護——以撫州文昌里保護規劃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5(05):59-64.

[3]陶詩琦,趙子辰.臨川古韻以文而昌——撫州文昌里街區的保護更新實踐[J].人類居住,2019(02):22-25.

[4]張海峰.歷史風貌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探索——以撫州市文昌里改造規劃設計為例[J].江西建材,2017(23):60+63.

[5]顧昊.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綜合效益評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6]張文竹.長江中下游不同氣候區民居類型及綠色營建經驗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作者:馬凱 蔡淑琪 徐子健 單位: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 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