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混組合連續梁橋設計創新措施
時間:2022-04-24 10:54:12
導語:鋼混組合連續梁橋設計創新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考慮大跨度變截面鋼混組合連續梁橋可充分利用兩種材料優勢,具有結構自重輕、抗震性能優越等特點,以實際工程為例,分析鋼混組合連續梁橋的總體布置、結構設計,建立有限元模型對結構進行驗算,提出設計難點及相應對策措施。
【關鍵詞】:鋼混組合;連續梁;大跨度;變截面;黃河大橋
目前,國內連續梁橋應用較多的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混凝土梁結構剛度大、變形小、工藝成熟;但大跨徑混凝土連續梁橋的病害近年來也出現較多,主要體現在混凝土腹板承受主拉應力,腹板出現裂縫,結構剛度降低,跨中下撓嚴重,影響結構承載力等。針對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出現的病害,為了減輕梁體自重,將30~80cm厚的混凝土腹板替換為10mm左右厚的鋼板;為加強鋼板剛度,采用波紋形式腹板,由此提出波形鋼腹板預應力組合連續梁橋。相比傳統預應力箱梁橋,波形鋼腹板預應力組合連續梁橋主梁自重減少20%左右,顯著降低了地震力,增大了腹板抗屈曲剛度,提高了腹板抗剪能力[1];但是,受頂底板鋼束張拉空間所限,該橋型需采用部分體外預應力束,體外預應力束易出現腐蝕問題,需后期更換;此外,在波形鋼腹板與混凝土頂底板的連接處由于疲勞作用,連接構造易出現耐久性問題且構造復雜,施工要求較高。鋼混組合梁是近年來國內重點發展的一種橋型,由鋼主梁和混凝土橋面板組合而成,可充分利用兩種材料的性能優勢,結構自重輕、抗震性能優越、收縮徐變和穩定效應對結構影響較小,主梁鋼結構加工工藝簡單,可根據施工吊裝設備能力對鋼結構分段,運輸和吊裝均較為便捷,混凝土橋面板現場預制,通過吊裝與鋼主梁連接,速度快,預制結構澆筑質量有保障。一般情況下,該類型橋梁由于跨中下撓,墩頂負彎矩區混凝土板出現拉應力,導致開裂。眾多學者對其進行深度研究,如聶建國等[2]提出的抗拔不抗剪構造措施,有效減小了墩頂負彎矩區混凝土板隨鋼梁位移而產生的拉應力,同時解除混凝土板與鋼梁頂面水平位移的限制,很好地解決了開裂問題。本文以實際工程為例,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提出多種方案以解決墩頂負彎矩區混凝土板開裂問題,同時減少工期,優化結構受力。
1工程概況
沾化—臨淄公路黃河大橋總長4630m,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120km/h,橋梁標準寬度34m,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橋位處黃河河道屬于彎曲型窄河段,設計洪峰流量按照堤防設防流量11000m3/s考慮,設計洪水頻率為1/300,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基本地震烈度為Ⅶ度。大橋由北向南組成依次為北側堤外引橋、北側跨大堤橋、北側堤內引橋、主橋、南側堤內引橋、南側跨大堤橋、南側堤外引橋。
2橋型確定
根據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相關規定,橋梁跨越黃河大堤,在堤身設計斷面內不得設置橋墩,橋墩離堤身設計堤腳線≮5m,大堤淤背區內可設置一個橋墩。本橋路線與北岸大堤斜交65°,與南岸大堤斜交115°。綜合考慮結構受力、耐久性、運營養護難度、工期和工程造價等因素,貫徹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綠色環保及全壽命周期的橋梁設計理念,跨大堤橋采用變截面鋼混組合連續梁。見表1。為滿足橋跨布置的要求,采用主跨130m跨徑跨越大堤,跨徑布置為75m+130m+75m,橫斷面上下行分幅布置。
3結構設計與計算
3.1結構設計
3.1.1鋼主梁每幅橋橫向設2片開口U形鋼箱梁,鋼箱梁根部梁高6.35m,跨中梁高3.05m,跨中50m及邊跨35m范圍內等梁高布置,單個箱室寬4.25m,兩箱室間距4.0m,兩側懸挑2.0m,箱梁底板在橫橋向保持水平。梁高變化段長38.5m,按2.0次拋物線變化,橋面設置2%橫坡。見圖2。鋼箱梁上翼緣板寬度根據位置不同分別設置為750、800mm,箱梁底板寬4.45m,腹板高度隨梁高逐漸變化,均采用板肋加勁,底板加勁肋基本間距為60cm,腹板在上翼緣下方60cm設置一道通長加勁肋,在中支點附近底板上方設置2道。鋼主梁之間設置橫向連系梁,連系梁高大致為鋼箱梁高的4/5,全橋共設置23道橫向連系梁[3]。鋼梁與橋面板栓釘連接,每道上翼緣橫橋向共布置6列?22mm栓釘,順橋向每塊橋面板設置3處,每處設5~6排。3.1.2橋面板采用預制板和現澆濕接縫相結合的施工方法,材料為C55混凝土,橋面板厚度28~45cm,懸臂長2.0m。單幅橋橫向為2塊板,板寬8m,濕接縫寬50cm,順橋向標準板寬5m,濕接縫寬50cm。在橋面板跨中和懸臂部分局部采用15-5規格的預應力鋼鉸線束,在加腋處采用15-9和15-11的預應力鋼絞線束。3.1.3下部結構采用分幅設置,承臺為分離式承臺,為增加景觀效果,橋墩為拱門形。主墩墩身截面尺寸為2.8m×3.5m;承臺厚3.5m,平面尺寸為12.2m×12.2m,下設9根?1.8m鉆孔灌注樁。共用墩墩身截面尺寸為2.8m×3.5m;承臺厚3.5m,平面尺寸為12.2m×7.6m,下設6根?1.8m鉆孔灌注樁。
3.2計算分析
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Civil建立計算模型,進行施工過程分析。鋼主梁和混凝土橋面板采用雙單元建模,恒載按照實際重量計取,考慮混凝土收縮徐變及預應力效應等永久荷載,汽車活載和穩定性等按照現行規范取值[5]。見圖3。施工階段驗算結果表明:邊跨端部混凝土橋面板最大拉應力為0.04MPa;鋼主梁最大拉應力為154.5MPa,最大壓應力為135.5MPa。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頻遇組合驗算結果表明:混凝土橋面板最大壓應力為15.1MPa;鋼主梁最大拉應力為172.9MPa,最大壓應力為174.8MPa。邊跨正彎矩區混凝土橋面板未設置預應力束,該部分混凝土橋面板按普通鋼筋混凝土控制,最大裂縫驗算為0.11mm。汽車活載作用下梁體豎向位移為120/130000=1/1083。以上計算結果表明,該橋的結構均滿足JTG3362—2018《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4設計難點及措施
大跨徑鋼混組合連續梁在中支點處的負彎矩導致上翼緣橋面板受拉,下翼緣鋼梁受壓,本橋主跨達到130m,其設計難點是中支點負彎矩區,如何降低墩頂負彎矩,防止混凝土橋面板受拉開裂和高應力水平下鋼底板受壓局部屈曲[4]。
4.1中支點落梁
在橋面板澆筑后,給中支點一定向下的位移,會對全橋橋面板產生一定的預應力,按照每次遞增10cm落梁計算,墩頂負彎矩結果見表2。綜合考慮主梁結構驗算結果和施工安全風險,采用中支點落梁40cm,墩頂彎矩比正常施工降低17.4%,改善了橋面板的受力。落梁的具體措施為:1)在鋼梁制作階段,按照設計設置預拱度后的線形,制作鋼箱梁;2)架設鋼梁時,邊支點處一次性安裝永久支座,中支點處安裝臨時支座,鋼梁架設安裝完成后,中支點臨時支座處應頂起鋼梁40cm并增設墊塊;3)待橋面板施工完畢后,拆除主墩頂墊塊及臨時支座,頂升千斤頂需回落至支座設計位置,安裝中支點永久支座。
4.2橋面板施加預應力
為減小墩頂負彎矩區橋面板拉應力,在混凝土橋面板上施加預應力,以增加壓應力儲備,避免運營階段混凝土受拉開裂。鋼梁上翼緣采用的是集簇式剪力釘,剪力釘預留孔澆筑前對橋面板施加預應力,從而避免了預應力施加在鋼梁上,提高了橋面板預應力的導入度,對提高橋面板的壓應力儲備有良好效果。
4.3分區域施加預應力
為避免混凝土與鋼梁因收縮徐變不一致導致的變形,施工中結合橋面板受力,分正、負彎矩區安裝預制橋面板,適時在負彎矩區張拉預應力鋼束。具體的操作流程:先施工跨中正彎矩區,再墩頂負彎矩區,然后邊跨正彎矩區,最后澆筑各區域之間的濕接縫。
4.4二次落架技術
本橋采用少支架臨時墩拼裝鋼主梁的施工方案,拆除臨時墩的時機對組合截面內力分配有很大影響。圖3有限元計算模型如在鋼梁架設完成后拆除,則鋼主梁承受自身以及混凝土橋面板的恒載,組合截面只承受二期鋪裝的恒載,會導致鋼梁用鋼量大,結構不經濟;如在混凝土橋面板完全結合之后拆除,則組合截面承受所有的恒載,橋面板應力較大,鋼主梁利用率較低。因此本次設計采用二次落架技術,在跨中正彎矩區的橋面板結合后第一次落架,在橋面板全部結合后拆除所有臨時墩第二次落架,橋面板和橋面鋪裝等后期恒荷載由組合截面共同承擔。二次落架可以充分發揮鋼主梁的應力利用率,減少墩頂負彎矩區橋面預應力鋼絞線用量,降低混凝土橋面板的拉應力。
4.5支點段雙組合截面
支點負彎矩區主梁下緣鋼底板受壓,為防止鋼梁受壓翼緣鋼板在高應力狀態下發生局部屈曲,在中支點兩側灌注厚度為50cm的C50微膨脹混凝土,同時在腹板上增加2道局部加勁肋。
5結語
本橋采用主跨130m的變截面鋼混組合連續梁,為目前國內最大跨徑的公路鋼混組合梁橋,設計中采用了落梁、施加預應力、二次落架、底板澆筑混凝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結構受力、提高了耐久性。施工過程中主梁鋼結構加工工藝簡單,根據施工吊裝設備能力對鋼結構分段,運輸和吊裝均較為便捷,混凝土橋面板現場預制、吊裝與鋼主梁連接,速度快,預制結構澆筑質量有保障。
參考文獻:
[1]肖汝誠.橋梁結構體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聶建國,劉明,葉列平.鋼-混凝土組合結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徐君蘭,孫淑紅.鋼橋[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吳沖.現代鋼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蘇慶田,劉玉擎,曾明根.鋼-混組合箱梁橋受力的有限元仿真分析[J].橋梁建設,2006,(5):28-31.
作者:徐常澤 張玉濤 李云鵬 單位: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上一篇:保密培訓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 下一篇: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