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學系統性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4-28 09:59:02

導語:蔬菜栽培學系統性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蔬菜栽培學系統性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系統性差、考核方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實用技能的培養。為提高畢業生的科學素養及專業能力,通過對理論課課程改革,加強授課系統性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參與完整的蔬菜生產過程,綜合各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提高其動手能力;在實習實踐過程中,讓學生長時間參與實際蔬菜生產,豐富實踐工作經驗,達成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實用技能型;蔬菜栽培學;系統性教學

“蔬菜栽培學”是園藝專業的主干課程,該課程在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土壤肥料學、生態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農業氣象學課程基礎之上,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創造蔬菜生長發育的適宜條件,培育出優質、高產的產品器官,要求學生實地操作,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1]。因此,在開設理論課的同時,蔬菜栽培實驗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實用技能的提升也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凱里學院園藝專業課程采用的教材是陳杏禹主編的《蔬菜栽培》(2010年第1版),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教材涵蓋總論及各論,分上下學期學習,上學期學習總論及各論的白菜類、根菜類,下學期學習綠葉菜類、豆類、茄果類、瓜類、薯芋類、蔥蒜類、水生蔬菜、多年生及雜類蔬菜等。每學期理論及實驗均為24學時。在進行多年本課程的教學之后,結合本地區蔬菜種植實地情況,發現現有教材教學內容偏向于耕作及土地狀況良好、適于肥水充足的規?;N植地區,而凱里學院作為地方性院校,園藝專業本科畢業生留在貴州為本地區服務的達90%以上,從事本地區園藝相關專業工作的達50%以上。學生將來的工作環境與理論教材的種植環境差異較大,因此很難做到因地制宜。目前,環境的改變及科技的發展讓蔬菜產業變革日新月異,而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系統性差、考核方式單一,使蔬菜產業人才培養與當今社會發展嚴重脫節。為實現實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畢業生的科學素養及專業能力,將在學校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實用技能,有必要對本課程進行系統性教學改革探索。

1黔東南基本自然環境及蔬菜栽培基本概況

黔東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易形成局部山地小氣候,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條件,為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生產提供優良條件[2]。因此,蔬菜適宜性分布廣泛,喜溫型蔬菜和喜涼型蔬菜適宜種植面積分別為20.595萬hm2(約占全州耕地總面積的48.00%)和22.154萬hm2(占52.00%)[3]。截至2019年,全州蔬菜種植面積14.07萬hm2,比上年增長10.0%;產量265.04萬t,比上年增長13.4%(黔東南州統計局),位居全州種植業首位。但黔東南山橫滘錯跌宕起伏[4],農業多為山地農業,田地分散,多為層層梯田,靠天灌溉[5]。農林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蔬菜生產活動所面臨的種植環境與書本理論知識相差甚遠。為提高學生蔬菜種植技能的實用性,增強將來學生就業后對黔東南蔬菜種植產業的適應性,種植技能在理論教學及實驗教學上進行改革探索勢在必行。

2理論教學方式改革探索

改變常規的直接講授法,依據前期的授課經驗,學生接受直接講授法后,學習較為被動,不會去主動思考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對知識點的記憶碎片化,每當提問一個知識網絡時,僅能夠回憶起零星幾點,本課程除了需要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專業知識外,還需培養他們實際生產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參考微格教學程序[6],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如下調整,理論授課分為上、下學期,每學期24學時,上學期教師講授蔬菜栽培總論部分及各論部分秋季蔬菜根菜類、白菜類蔬菜栽培,下學期進行翻轉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各論剩余種類蔬菜種植,并分小組進行課上講解、討論,教師最后總結問題、答疑。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教師在授課開始前需對學生明確訓練目標,強調幾個要點:本課程上學期教師講解,進行技能示范,在教師講解過程中需仔細學習教師的講授模式,對知識的思考及分析思路,下學期進行模擬技能訓練,反饋評價,采取翻轉課堂授課模式、對知識的思考及分析要求接近于教師,翻轉課堂、課堂提問按一定比例計入期末成績。在上學期授課中,教師在授課時注意強調知識的層次性、連貫性、系統性,通過反復強調加強學生記憶,并將自己在基層考察狀況作為案例進行講解,或提問讓學生思考分析,例如,某地表明自己種植蔬菜前幾年較正常,但是今年開始病蟲害較為嚴重,分析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在未說明補充條件之前,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回答連作效應,有一定道理,但是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戶一般不會犯這種錯誤,在補充條件后,在田間發現了一小堆糞肥,提示學生思考,最后給出結果,農戶因為用肥比較急,糞肥未充分腐熟,而且堆放也未符合條件,學生對這一結果印象就較為深刻,并認識到在實地考察思考分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知識網絡構建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例如,在講授黃瓜四段變溫處理時,結合植物生理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機物運輸的特性,讓學生深刻理解這種管理操作背后的原理。在講授了類似的內容和知識點后表明,教師講課過程中對于知識點的剖析及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就是這么思考及表達的,在下學期的翻轉課堂中,希望學生也能夠認真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剖析,以及聯系其他學科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在下學期授課中,教師提前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授課,每個小組分配講解1種蔬菜,每個小組成員負責其中一部分內容,課前預習授課內容,制作PPT,課堂講述完成后,聽課學生提問,授課學生答疑,最后進行教師點評。教師錄制學生授課視頻,并要求學生課后進行回放,自我分析,做出客觀的自我評價。對連續3屆學生的期末綜合成績進行分析可得(見表1),排除個別例外狀況,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是下學期相對于上學期有明顯提升。因此,證明在理論教學上,純粹由教師進行授課的效果不佳,即使講授內容豐富,講解細致,學生對知識的同化效率不高。但以上學期的教學示范作為基礎,下學期的翻轉課堂授課上可見顯著成效,大部分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的思路及表述上盡力與教師示范接近,對知識網絡的構建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改變分立式實驗設計,根據蔬菜的生長季節及不同種類蔬菜生長發育特征,分別對春播蔬菜及秋播蔬菜進行實驗設計,均以一個生長季為實驗設計總線,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各類蔬菜栽培過程中的管理流程。上學期實驗設計中對應秋播,要求學生栽培大白菜、小白菜、胡蘿卜、蘿卜等理論課上學習過的蔬菜種類,下學期對應春播,要求學生栽培綠葉菜類、豆類、茄果類、瓜類、薯芋類、蔥蒜類、多年生及雜類蔬菜等,除不具備栽培水生蔬菜條件,其余蔬菜類型學生要求每個學生至少親自參與6種蔬菜的栽培過程。在種植基地中,每個學生管理10m2,要求至少種植3種不同蔬菜,自整地施基肥開始,播種育苗、移栽定植、田間管理調查、收獲及采后管理等均由學生完成,每學期12次實驗以此為主線,栽培過程中的常規管理不作為單獨一次實驗課,要求學生課后自己安排時間進行管理,以栽培過程中勞動密集的關鍵時間節點為一次實驗設計,例如:整地施肥、播種育苗、移栽定植等,在關鍵時間節點之間則穿插獨立技能訓練,例如瓜類蔬菜嫁接、蔬菜扦插育苗等,另設計部分地域性蔬菜生產技能訓練,例如梯田的修建、坡地灌溉等。實驗考核成績計算公式為:過程性考核(考勤10%,實驗報告40%,田間狀況50%)×0.5+期末考核(田間操作50%+田間問答50%)×0.5,對連續3屆學生的實驗期末成績進行分析可見規律性明顯(見表2),在上學期優良率較低,而在下學期優良率顯著提高,因蔬菜栽培的時間限制性較強,在上學期學生并未熟悉栽培流程,往往在初期播種時開始暴露問題,影響到后期蔬菜生長,田間管理過程往往因缺少經驗而導致蔬菜生長發育不良,最終影響成績判定。而到了下學期,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及栽培經驗,能夠較好地進行栽培管理,生長普遍良好,表明采取此教學方式學生吸收轉化效果。

3教學平臺建設

凱里學院園藝專業于2010開始招生,2014年園藝專業順利通過貴州省教育廳學位委員增列學士學位授權評估,獲農學學士學位授予權。自2010年以來,園藝專業建設已初步形成立足地方產業,培養實用技能型“雙創型”應用性人才的特色專業。在“十二五”期間,園藝專業依托中央財政項目、“園藝學”省級重點支持學科、“植物學”省級重點扶持學科、“生物學”省級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以及學校對新建專業建設的扶持經費,積極開展專業建設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使園藝專業成為凱里學院唯一一個入選省級“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教育計劃”和“專業綜合改革”的試點專業,同時,本專業還建有貴州省教育廳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和貴州省教育廳產學研項目、凱里市舟溪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貴州省三穗縣臺烈鎮凱里學院農業科技實踐基地。依托基地平臺建設,在專業實習實踐活動中,實地參觀學習蔬菜基地生產的機會逐年增加;在畢業實習實踐活動中,學生親身參與實際蔬菜生產工作,結合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極大豐富蔬菜生產經驗,畢業參加工作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狀態,大大提高學生在尋求工作時的競爭力。

4結語

目前,我國的蔬菜產業逐漸從農村小戶走向集約化規模化轉變,加之互聯網信息和發達的快遞業為蔬菜的供求平衡提供有力保障和堅強后盾,隨著全球貿易的不斷擴大,對蔬菜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全球氣候變暖、CO2濃度升高、自然災害頻發使蔬菜生產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培養出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生產實踐提高了難度[7]。各地蔬菜生產中現代化科技應用與日俱增,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我國蔬菜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蔬菜栽培學”課程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與實際生產緊密聯系,脫離原始的小農栽培意識,讓學生形成科學生產觀念,務必以理論知識系統化,生產管理科學化作為培養重點,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改變常規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嘗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其專業能力,亦提高其工作適應能力、業務能力,成為優秀的實用技能型專業人才,為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秦舒浩,郁繼華,張建農,等.蔬菜栽培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完善[J].教學研究,2014,37(2):104-107.

[2]譚國鵬,吳文和.黔東南州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及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8,221(1):45+48-50.

[3]童倩倩,李莉婕,孫長青,等.基于GIS的黔東南州蔬菜種植適宜性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7):154-158.

[4]范榮尚.貴州省山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9,754(20):244+247.

[5]楊東升,傅安輝.黔東南州脫貧攻堅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凱里學院學報,2016,34(5):64-68.

[6]張莉琴,陳美芳.微格教學[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6:6-8.

[7]繆旻珉.“基于問題學習”在“蔬菜栽培學”教學中的應用[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6(S1):105-107.

作者:田鑫 鐘程 楊芩 蔣瑤 單位:凱里學院大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