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繼續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時間:2022-04-28 10:56:09
導語:高等繼續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繼續教育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高等教育有益的補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對人才的需求發生重大轉變,特別是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高等繼續教育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德技并修的創新教育模式,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高技能人才;教育;創新
1“十四五”時期高等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
高等繼續教育包括學歷和非學歷教育,一方面是為了解決人們對學歷提升的需求,作為高等教育學歷補充;另一方面也滿足人們對學習新技能、新知識、提升個人能力素質的迫切需求。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高等繼續教育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不斷增加,在校生數量也逐年遞增,這導致一些省屬本科院校繼續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甚至有些院校的繼續教育成為創收的主要來源,背離了繼續教育的宗旨。以省屬本科高校為例,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距離高質量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表現為:1)學生思想教育環節薄弱、職業素養低。高等繼續教育學生多為社會工作人員,學習處于非脫產狀態,學生不能像在校全日制學生那樣全面深入的接受思想教育,只能在學習課程階段進行思想教育及職業素養培育;2)學生存在工學矛盾、學習資源匱乏與學生泛在學習之間的矛盾。大多數學生因工作繁忙不能保證線下學習出勤率,利用碎片化時間自學為主,不能系統掌握課本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的知識內容和工作實際需求、個人能力提升有很大差距;3)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弱、職業技能及實踐能力不足,有學歷但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入職時難以適應實際工作要求,得不到用人單位認可;4)繼續教育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脫節。高等繼續教育的教學計劃多是普通高校本科同專業的“縮版”,缺少與社會實際相關聯的實踐環節,實踐課程的開設不能保質保量;5)辦學過程管理松散,教學過程中缺少制度建設依據。學校繼續教育的管理人員對繼續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管理水平及服務意識較弱,不能及時根據國家出臺的最新要求修訂相關文件,工作效率低;6)師資缺乏,尤其是優秀教師資源匱乏,沒有實現跨時空、跨地域的優質資源整合。繼續教育教學工作量不能納入學校統一績效考核、教學酬金較低、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性較差等因素造成優秀教師不愿參與繼續教育教學,更是缺乏“雙師雙能型”教師,學校優質資源僅提供給本科教學,合作站點疏于教學培養,不能整合優質教師、實踐等教學資源等。
為破解目前繼續教育面臨的問題,并為“十四五”高技能人才培養順利實施提供基礎保障,省屬本科高校堅持新發展理念引領構建高等繼續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學校深挖辦學特色和教育資源,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立德樹人,構建蘊育“工匠精神”、“兵工精神”的思政育人體系;創新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全方位監控培養質量;建立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打造高素質“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嚴把論文質量關,為學生提供精準支持服務;實施“崗課賽證”融通育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學校堅持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2.1堅持立德樹人,構建思政育人體系
學校全面貫徹落實繼續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思政課程進課堂、進培訓、“兵工精神”“工匠精神”進腦海的思政育人體系,加強學生思政教育,解決繼續教育學生思想教育環節薄弱問題。學校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充分運用互聯網教學資源,做到思政教育有內容、有深度。圍繞“四史”學習、“兵工精神”“工匠精神”傳承、建黨百年等主題,積極開展專家為學生作講座、參觀紅色基地、校園文體比賽等系列活動,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傳承優良傳統、培養家國情懷。
2.2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開展全方位培養質量監控
學校積極構建數字化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結合、虛擬實驗與現場實訓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2],建立“虛擬教研室”開展線上線下全方位培養質量監控,形成閉環式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學校依托“青書學堂”平臺有序開展線上教學、討論、答疑輔導、線下考試、畢業答辯等各項教學活動,以“線上教學+線下輔導”相融合的教學模式聚焦學生學習全過程[3];學校、站點、學生三級學業預警的實施,構建了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保障學生培養質量。
2.3構建“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依據高質量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學校對標《本科專業質量國際標準》及《職業標準》,根據社會與行業企業需求,吸納校外企業專家、校內學科專家共同參與培養方案的制訂和論證,構建“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4]。學校建設涵蓋“通識教育基礎、專業理論、職業技能”三大模塊教學內容,開展職業素養技能課、創新創業競賽、實踐課、“1+X培訓”等課程,提高學生專業知識水平,豐富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和未來潛能,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2.4聘任與培訓相結合,打造高素質“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學校采取“外聘、內培”的方式構建“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立繼續教育“師資庫”。學校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教學,把企業最需要的先進知識、最關鍵的核心技能、最重要的職業素質加以提煉,融入學校課程中,通過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專業理論基礎,確保教學質量;培育高校優秀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加強企業實踐鍛煉,增強教師責任心,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有豐富理論經驗和實踐經驗的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培養出高質量高技能人才。
2.5提供精準支持服務,確保畢業論文質量
學校以學生為中心,秉承“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學校、函授站、教師及學生多元協同[5]。學校建立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資格審核制度、畢業設計質量監督機制、規范論文格式、本科畢業論文查重檢測、答辯過程全程監督等多元并舉,教師通過“線下面對面輔導、線上點對點輔導”多種形式全過程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嚴把畢業出口關,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實踐表明以上措施有利于論文格式規范化,論文查重比率有明顯的下降,論文研究內容更廣泛更具體,論文寫作質量在提高,參加答辯通過比率有所提高。
2.6實施“崗課賽證”融通育人,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學校開展專業創新競賽和資格證書培訓,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就業技能培訓,培養創新應用型創業人才。學校積極開展“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培訓考試認證”“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合格證書”“高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師”等全國職業能力培訓及等級考試認證工作,使學生在畢業前具有從業資格,打通人才培養與就業的“最后一公里”。
3結語
高等繼續教育的初心使命,是讓更多的學習者受益,滿足學生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技術技能方面的需求。高等繼續教育只有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育方法,查找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梳理優異的教學措施和成果,順應國家創新發展戰略需求,以十四五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才能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EB/OL].
[2]盧志同,高小軍,劉少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8(01):125-127.
[3]樊元元.大學英語教學混合模式可行性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22):228-229.
[4]姚惠芹,趙春菊,彭朝福.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方案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5):63-65.
[5]董慧博.吉林省高校產教融合下的繼續教育培養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8):53-54.
作者:魏嵐 王成 孫曉玲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 上一篇:筆墨文化元素對國畫創作的運用
- 下一篇: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