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時間:2022-04-28 16:17:10

導語: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路徑

[摘要]“互聯網+”為旅游教育注入了新的動力,也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應該結合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開發互聯網新課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互聯網+”為旅游教育注入了新的動力,大大提高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一方面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包括各種慕課、公開課以及各種圖文資料等;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效地安排時間進行學習,大大提高了時間利用效率和學習效果,全面推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但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與互聯網融合不足,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等諸多環節上仍存在很多問題。為了適應時代快速發展的需求,全面提高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培養能夠滿足旅游相關企業對所需人才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應該結合快速發展的網絡技術,開發互聯網新課程,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般認為美國學者喬尹斯和韋爾于1972年合著的《教學模式》是對教學模式進行系統化研究的重要標志。從搜索到的文獻來看,目前在我國與旅游管理專業相關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北美的CBE職教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英國的BTEC模式、國際勞工組織開發的MES教學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美國的翻轉課堂等。在國際上對于教學模式的研究處于一種百家爭鳴的狀態,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有不同的實施條件,包括硬件、軟件、配套設施、教學環境等,每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生搬硬套。相比較而言,我國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從在中國知網檢索到的文獻可以看出,有關教學模式研究的相關文章多達8萬余篇,有關“互聯網+”研究的相關文章多達5萬余篇,但有關旅游教學模式研究的相關文章只有2000多篇,而“互聯網+”旅游教學模式的研究僅有30余篇,且大多數以中職、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互聯網+”背景下社會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

(一)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旅游行業有別于其他行業,涉及“食、住、行、游、購、娛”等多要素和眾多部門,因此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對旅游人才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行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有現代信息技術操作、新媒體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專業應該不斷適應現代產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掌握現代旅游管理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能夠有效應對社會和行業變化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能夠適應和接受新事物

在互聯網時代,新事物層出不窮,要求旅游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接受和學習新事物能力,特別是對新媒體應用的能力。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的普及,旅游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傳播范圍也逐漸擴大,旅游企業也會迎合社會發展需求,采用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數字化媒體設備進行旅游目的地宣傳與營銷。針對這一特點,高校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要注重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新媒體運用的能力,促使學生在以后的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夠快速適應和接受新信息、新事物。

(三)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

伴隨著“互聯網+”旅游的新興旅游業態的發展,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旅游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進行產品和項目的創新,這勢必要求其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不能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行業發展需求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授課過程中不能簡單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創建足夠的創新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其特長,使其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的現狀

(一)“互聯網+”與旅游管理專業教學形式難以融合

旅游管理專業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其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再加上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學緣結構比較復雜,導致目前很多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教學水平不高,教學內容比較空洞,很多課程與“互聯網+”所提倡的標準化、現代化、信息化很難融合。同時,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性較強,教學的活力和特色難以通過“互聯網+”模式呈現,而且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慣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愿意進行大幅度調整,無法適應市場經濟和旅游企業發展對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教學目標和內容與旅游企業的需求不符

旅游行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綜合性也很強。但是目前很多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輕綜合素質的現象,而且存在課程設置體系不夠合理、因人設課、培養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導致很多學生缺乏獨立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然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引起了企業的變革和創新,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需要不斷地采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企業越來越智能化,管理實現了信息化,傳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企業需求。通過訪談調查,很多企業反映,雖然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專業人才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內容中卻達不到預定目標,其相關能力和實踐技能難以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實際要求。

(三)教學模式相對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較為傳統單一,導致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創新性不足,大多還是通過多媒體一邊播放預先制作的幻燈片,一邊使用語言講解。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互動性、體驗性不足,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課堂參與度較差。而在課后知識的鞏固方式僅僅停留在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這樣的教學模式與“互聯網+”的優越性背道而馳,學生的能力水平也無法實現快速的提高。與這一模式相反的是,隨著學校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逐漸重視,有很多教師存在過度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傾向,有部分任課教師過度運用一些學習和授課軟件,設計種類多樣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雖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和多樣性,但是卻忽視了課堂的實際教學效果,而且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忽視了教學的最根本目的。

(四)校企合作有待加強

隨著社會經濟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應積極創新教學理念,有效運用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培養企業所需要人才。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普遍運用,旅游管理專業的相關企業對于從業人員的要求比較高,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不足、產教融合不到位,旅游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沒有跟上社會和企業發展的節奏,無法滿足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四、“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

(一)強化互聯網思維,提高互聯網信息技術水平

為適應“互聯網+”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首先應該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強化互聯網思維[1]。一方面,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不斷更新原有的知識體系,并充分了解旅游行業的崗位需求;另一方面,為了適應互聯網迅速發展對于旅游行業人才需求的轉變,要不斷提高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旅游學科的整合,從而培養出與旅游行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人才。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很多課堂教學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主要以教師教授為主,在講課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講解,而對能力培養重視不足,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思維固化,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滿足現代企業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2]。因此,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豐富線上線下教學資源,與互聯網熱點相結合,運用討論、學生模擬講解、模擬教學等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活躍度,達到在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后能夠達到旅游行業的需求。

(三)建立校企合作共贏的育人機制

旅游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不能僅僅進行課堂理論知識傳授,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來進行實踐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目前來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很多高校普遍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旅游管理專業相關行業企業要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特別是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邀請行業企業的專家共同探討方案的可行性及適用性[3],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需要聘請企業中有經驗的人員來校進行授課。學校的任課教師要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了解行業企業發展的前沿信息,參與旅游企業的運營、管理和培訓等工作,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四)加快基于“互聯網+”背景的課程體系建設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合,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和實習實訓為主。為適應互聯網時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旅游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完善原有的教學課程體系,從旅游教育、人才培養、社會需要等角度進行課程總體設計。同時提高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注重培養學生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科技的有利資源,構建基于互聯網下的課程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互聯網媒體營銷、渠道營銷和網絡營銷知識,確保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能夠深入貫徹“互聯網+”。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也能夠培養出與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和互聯網時代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

(五)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教學方式僅為學生提供最為簡潔、直觀、實用的學習內容,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在改進傳統的授課模式的基礎上,應該幫助學生轉變固有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跟隨教師的講課節奏,同時要在課前利用互聯網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包括教師提供的視頻、網絡資料和其他參考資料,以及各種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從而逐漸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和學習方式,大大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曉彤.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路徑探析[J].西部旅游,2021,(6):61-62.

[2]張艷.“互聯網+”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8,(3):126-128.

[3]杜寶祥,林靖,汪國強.東北地區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2021,(11):11-12.

作者:盧艷麗 單位:吉林工商學院 旅游烹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