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小學安全管理工作

時間:2022-04-29 14:52:56

導語:如何開展小學安全管理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開展小學安全管理工作

社會文明發展程度提高,對公共治理水平的要求也會隨之提升,加強社會公共治理關系著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和公眾福利,屬于和諧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學校安全是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學校安全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安全管理所保護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然而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脆弱,因此他們的成長需要得到社會的特殊保護,學生安全問題是社會安全領域最為重視也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是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關系著師生背后千萬個家庭的幸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校安全是社會安全的基石之一,一旦學校安全出現嚴重問題,則意味著無數個家庭陷入痛苦與不安,會給社會帶來無法預測的安全隱患。為了給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也為了學校自身的穩定發展,基于公共治理思維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有利于將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從社會整體層面更好地融入安全治理工作體系中,從而實現協同治理,達到更好的學校安全管理效果?!吨袊鴮W校安全管理研究》一書共9章,從不同角度探索了社會公共治理思維與手段在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問題。該書認為社會安全治理思維為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拓展了新視野,強調社會安全是學校安全管理的基本前提,學校安全則是社會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該書作者推崇協同治理模式,認為學校安全管理是一個系統問題,必須協同調配社會公共治理資源,做好社會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就可以為學校安全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為了論證這一觀點,作者對美日法等國家的案例進行了針對性分析,并對其中一些有益的理念、經驗與舉措進行了借鑒。在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從多維度出發,基于法制與秩序兩個層面來具體推進,基于法律構建秩序,利用秩序來貫徹法律精神。在具體治理工作中,既要注意法律賦予的權利,更要運用好法律賦予的權力。在現實中,權利與權力很容易混淆,前者是享有的一種權利,后者則帶有強制行為特征。不同的主體分別享受不同的權利,權力則主要來自管理機構與組織。不同安全治理主體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學校、家長、社會機構組織等都有不同的安全治理職責。如社會衛生管理部門需要對學校公共衛生問題進行監督治理,雖然日常治理工作由學校衛生部門負責,但監督管理職責由社會公共衛生機構承擔??紤]到當代法治社會建設背景,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的具體開展也必須遵守法律規范,必須按照法治精神與要求來推進校園安全治理工作,不能出現權力影響甚至破壞法治的現象?;诠仓卫硭季S,還需要加強安全教育與應急演練。

安全教育是為了有效消除安全隱患,從預防控制角度來減少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應急演練則是為了在校園安全事故發生之后,師生能運用合理的應急手段來保護自己。運用社會公共治理手段來進行校園安全治理,還有必要引進社會化救濟模式,當學校遭遇安全治理問題時,社會責任保險、社會公共服務等社會化救濟手段能夠提高學校應對安全事故的能力,促進問題的合理解決。該書作者提到,引發校園安全問題的原因是多樣的,因此有必要對校園安全治理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安全事故及背后原因進行整理分析,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此可以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保護好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即便有一些意外安全事故發生,采取針對性的應對之策也可以有效減少安全事故帶來的損失與傷害。引發校園安全事故的原因可以分為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針對兩者應采用不同的安全治理應對措施。自然災害會引發不同的校園安全事故,因此學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提前進行應急演練,在自然災害來臨之際合理應對,盡量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安全保障。在我國部分地區,地震災害會偶爾發生,地震災害發生的概率低,但安全威脅特別大,應對不當與應對得當的后果差異很大。學校若平時能夠組織學生進行地震災害應急演練,在地震災害發生后,學生就能夠在教師的組織下迅速采取合理應對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護生命安全。地震之后的一段時間還會伴隨烈度不等的余震,因此地震初次發生之后的幾十秒或幾分鐘內,教師需要迅速組織學生轉移到安全地帶,避免余震給學生帶來安全威脅與傷害。不同學校處于不同的自然環境,面臨的自然災害不同。沿海地區的學校需要針對洪澇災害、臺風災害進行應急演練;山區學校則需要防范泥石流或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除了自然災害導致的校園安全治理問題外,人為問題引發的校園安全風險也不小。以小學校園周邊環境安全為例,小學校園周邊經常會有一些小商販販賣各種玩具,其中部分玩具有質量安全隱患,或含有某些影響小學生身體健康的元素,如鉛等有毒元素;或某些玩具本身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某些帶有尖銳特征的玩具等。因此,學校不僅要教育學生不要隨意購買這些小商販的商品,還要聯合片區民警對校園周邊的各種安全隱患進行專門清理,努力打造一個相對干凈安全的校園外部環境。筆者認為,在學校安全管理問題上,應基于系統安全觀念采用協同治理策略,即將整個學校的安全治理視為社會公共治理工作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學校、家庭、社會與市場等多個責任主體整體協調起來,共同推動校園安全治理工作開展,每一個責任體都需要承擔對應的責任。

學校是校園安全治理的核心主體,也是具體方法的執行者,學校的校園治理工作水平直接影響校園安全治理質量;家庭主要起輔助作用,要配合學校做好相關工作,如做好家?;拥陌踩逃?平時對孩子進行針對性引導管理等;社會層面主要是為學校安全管理提供公共支撐,如清理校園周邊環境,同時調動社會公共法治力量維持校園秩序,協助學校處理突發事件等;市場則是提供專業的安全治理服務,如安裝攝像頭、為學校提供專業安保服務等,雖然是市場化行為,但根本目的還是服務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及專業機構為學校提供產品與服務,針對性加強安全治理監管工作也是必要的。以學校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為例,不少小學采用社會化配送營養餐方式,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事故時有發生。在2022年3月初,天津某小學的營養餐配送公司被正式舉報,其提供的食品在衛生安全方面嚴重不達標,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相關部門迅速采取了治理措施。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育人,學校采用社會配送營養餐的方式為學生提供餐飲服務本身無可厚非,但食品安全無小事,學生營養餐的基本衛生安全與營養狀況必須得到保障。該事件的舉報工作主要是家長完成,工商部門與公共衛生部門等機構負責調查與懲處,學校負責具體整改方案的調整與落實,相關涉事企業則需要承擔對應的法律責任。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多個主體協同治理,不同主體負責不同的職責,才能達到較好的安全治理效果。筆者強調,以公共安全治理思維來推進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精神應該是法治,以法律為基礎來構建安全治理秩序框架,用法治思維來約束行為主體,基于法治思維來解決學校安全管理問題,維持整個學校的安全穩定,為師生提供一個和諧平安的校園環境。現代公共安全治理的基石是法治,法治是底線,在法治的基礎上推崇道德約束,才能夠達到較好的安全治理效果,學校安全管理也應如此。小學生有必要了解法治內容,養成良好的法治觀念與意識。如小學生在個人正當權益遭受侵害時,能夠主動嘗試通過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就是法治精神的體現。有了法治精神的約束與引導,小學生在校園中的行為就會趨于正確,不會輕易去觸碰法律紅線,這一習慣對其以后的整個人生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如小學校園中霸凌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小學生缺乏法律意識,霸凌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一旦出現傷害他人的安全事故,就需要承擔對應法律責任;被霸凌者也因為恐懼,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甚至采用錯誤的反抗方式,最終也會造成傷害。通過加強法治教育的方式引導法治精神滲透到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僅契合法治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公共安全治理要求與精神,也有利于師生形成法治約束行為的觀念,從而使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在法治精神的引導下變得更加規范和有效。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是社會安全治理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將社會治理的某些理念與方法應用于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能促進學校安全管理與社會安全治理的協同發展,從整體上改善社會安全治理水平,促進學校安全管理工作效率與效果的提升。

作者:馮華 單位:鄭州市二七區汝河路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