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針的應用

時間:2022-05-05 14:58:36

導語:風險評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針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風險評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針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風險評估模式血液透析留置針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與價值。方法: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7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觀察組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實施針對性管理。對比兩組留置針并發癥及患者滿意度的差異。結果:觀察組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管理方案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風險評估模式在血液透析留置針管理中的實施效應較高,除明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外,還能提升患者對管理方案的滿意程度,推廣價值顯著。

關鍵詞:風險評估模式;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留置針;管理

血液透析是臨床常見腎臟替代治療方式之一,該方法雖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有較好的改善效果,但血液透析治療周期較長,患者身體狀況及血管條件日益改變,故此階段針對患者實施動靜脈內瘺留置針的風險管理尤為重要[1]。既往臨床針對血液透析留置針多予以常規管理,該管理方法雖具有較好的系統性,但缺乏針對性,部分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管理效應并不高,最終導致患者了治療后并發癥風險升高[2]。風險評估模式屬于一類新型管理方案,可通過對患者身體狀況及留置針風險的評估制定針對性、合理性管理方案,最終提升管理效果,減少因留置針引發的風險事故[3]。本研究主要就風險評估模式用于血液透析留置針管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血液透析留置針患者,共70例,隨機分組下觀察組35例,對照組35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51~82歲,平均(67.81±7.02)歲;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54~83歲,平均(67.57±7.1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所有對象均對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入選標準

1.2.1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腎衰竭診療指南》[4];(2)年齡≥18歲,意識清晰,溝通順暢。1.2.2排除標準(1)因自身原因不能配合完成相關治療及相關評估;(2)多器官功能障礙;(3)身體耐受性不佳;(4)合并其他血液系統疾病;(5)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

1.3管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管理,包括:健康宣教、日常巡視、更換敷料以及并發癥出現后的處理。觀察組結合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管理措施,具體包括:(1)對患者年齡、性別以及動靜脈內瘺留置針后身體狀況及血管情況進行風險評估,定期對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統計患者透析頻率以及身體耐受情況,結合已獲得患者信息資料進行管理方案制定。(2)穿刺處理前主動告知患者與家屬留置針的目的及意義,同時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留置針風險事件以及后續危害,使其了解留置針部位保持清潔、干燥的必要性。(3)根據患者病情與需求選擇不同形式、不同規格留置針;穿刺者熟練掌握穿刺技術,提高穿刺成功率;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嚴格觀察患者各項臨床指標以及穿刺點部位性質變化,若出現紅腫或出血反應后需及時向醫師報告;透析治療完成后拔除留置針,使用碘伏或者雙氧水局部涂抹,預防感染情況發生。(4)對患者身體營養狀態及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析上述不良情況對血液透析治療的負面影響,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營養狀態管理:制定合理飲食方案,患者情況特殊需補充營養液;心理狀態管理:制定一對一心理疏導方案,明確患者負面情緒出現原因,積極探討解決方法,提高患者管理方案實施依從性,進而提升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風險。(5)對各項管理措施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積極討論不斷改善管理方案,注重結合患者身體情況進行管理方案調整與實施,進而持續性提升管理效果。

1.4觀察項目

(1)留置針并發癥:統計并對比兩組動靜脈內瘺留置針引發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差異,包括:靜脈炎、感染、膠布過敏等。(2)滿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管理滿意程度進行統計對比,量表評分區間為0~100分,具體分級及區間分值劃分為:①非常滿意:≥90分;②基本滿意:60~89分;③不滿意:<60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留置針并發癥風險的比較觀察組留置針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管理滿意程度的比較觀察組對管理方案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目前,臨床針對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首先應建立靜脈通路,而應用留置針輔助治療的患者通常存在血管條件差的特點,此類患者血液透析后存在較高的留置針并發癥風險,最終可能影響其治療效果,危害其結局預后[5],故針對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留置針患者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來改善其治療環境、提升其治療效果尤為重要。本研究主要就風險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針管理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留置針并發癥發生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管理模式的應用對患者血液透析環境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還提升了患者臨床治療安全性。風險管理模式主要從患者自身角度出發,對其臨床治療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事件進行識別、評估,參考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管理方案的制定,確保各項管理方案均能起到顯著的效果[6]。風險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對管理行為進行不斷改善,在規范相關人員穿刺操作的同時還對留置針進行了相應管理,故患者并發癥明顯降低[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對風險管理模式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印證了風險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較常規管理模式更加顯著,同時還提示了血液透析患者對風險管理模式更加青睞[8]。風險管理模式實施過程中首先對患者進行了健康宣教,通過介紹該管理模式的運行流程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配合程度,在各項管理方案實施過程中,患者可直觀感受到自身身體狀況的變化,患者病情明顯改善,留置針并發癥明顯降低,故滿意程度也相應提升。結合本次研究筆者對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留置針存在的風險進行了綜合分析,總結如下:(1)穿刺操作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留置針處理欠缺規范;(2)患者自身因素: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反復,再入院治療頻繁,多次穿刺操作后導致血管條件較差,故留置針留置后并發癥風險升高;(3)疾病相關因素: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腎性水腫、血管不清晰、多次穿刺可能導致血管破裂情況發生,部分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功能異常,導致感染發生風險增加;(4)并發疾病因素:考慮到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需長期臥床治療,靜脈血栓發生風險增加,血栓情況的出現導致穿刺操作時極易造成血管壁損傷,進而增加留置針風險。(5)病房環境及患者心理狀態因素:病房環境較差,患者舒適程度降低,頻繁翻身可能導致留置針風險增加;病房通風不佳則可能增加留置針感染情況發生;患者長期住院心理狀態日益惡化,自身治療配合性較差,未注重自身對留置針的保護,最終引發留置針周圍皮膚腫脹、疼痛等刺激癥狀發生,最終甚至引發組織壞死。(6)管理者因素:檢查、評估未落實,對存在的管理問題未及時尋找相應的處理措施,故導致管理效應偏低。綜上所述,風險評估模式用于血液透析留置針管理的效果較好,該管理模式的實施明顯降低了患者留置針并發癥發生風險,同時還提高了患者總體滿意程度,可考慮臨床推廣。

作者:劉蘭英 常薈君 姚舒彩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 血液凈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