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16 14:57:31
導語: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基于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要求,以專業必修課程“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為例,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設計與實施,結果表明圍繞專業要點學習,通過采取多模式、多手段的教學環節設計,課程思政教育及實施效果良好。
關鍵詞: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專業要點;教學設計
一、“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內涵分析
作為綜合性大學農學學科中的專業必修課程,“環境科學概論”是“5技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后續學習的基礎性課程。對接市場對各類學校及專業人才的發展需求,圍繞國家農業、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和相關各個行業的大企業發展需求,培養一批能同時從事技術推廣、技術市場營銷、技術培訓管理、技術咨詢及專業技術服務的“5技農業+”實用型專業人才。該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設置中主要包含環境管理、環境問題、環境學原理、環境科學與技術、全球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內容,涵蓋了唯物史觀、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發展等內容,涉及愛國主義、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工匠意識、科學精神等思政元素。因其涵蓋面廣、知識點多,且更新速度快,因此,“環境科學概論”課程適合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二、“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實現路徑
青年作為我國生態文明的重要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核心價值發展取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未來人類社會的核心價值發展取向。進而,環境專業學生的生態價值觀和責任擔當意識尤其重要。教學中以質量提升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以“5技卓越農林人才”為出口,從整體式目標、課程思政內容、教學環節三個維度進行了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去探索、尊重自然,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國家責任感和法治意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整體式目標設計
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育人,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始終牢記“立德樹人”的原則,重視專業教育和道德教育。首先,明確教學對象的職業生涯規劃,并以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為充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環保行業技術發展新需要,其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可在環保、農業、國土資源等政府部門及其他相關大型企業部門從事“5技農業+”的實用型人才(包括技術推廣、技術管理、技術市場營銷、技術服務及技術咨詢)。其次,清晰其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注重培養“基礎厚、專業精、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青年?;诖?,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教學目標設計,培養具備相對扎實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并且著重強調綜合素質高,將培養能力和傳授知識相融合,引導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環境友好的生態價值觀、倫理觀,增強家國情懷、責任感和法治意識,增強綠色發展信心。
(二)以質量提升為根本,進行思政內容設計
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師資隊伍特點,提升教師整體素質,鼓勵教師多維度提高思政教學質量與水平,形成一支能力強、經驗豐富、理念先進、勇于探索、勤于創新的思政教師隊伍,為思政課程建設提供保障。圍繞“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相關知識傳授、專業能力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環節和項目內容的巧妙設計,結合選定的教學內容,將其與思政案例有機融合,達到專業教育兼顧德育教育的教學效果。在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編入教學大綱,每章都遵循課程思想政治目標,采取課前預習課件及相關內容;課中講解、點評、互動相結合;課后輔以討論、作業及參加相關課題等作為補充的多模式、多手段教學環節設計,對收集、挖掘的思政案例和素材,以翻轉課堂、特色案例教學、混合式和嵌入式教學、小組討論、專題講座等形式展現;同時,注重“課程質與量”的結合、“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比例”的結合,將相關性強、互動性好、點評效果佳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
(三)以“5技卓越農林人才”為出口,進行融入式
教學環節設計為了讓課程發揮“育人”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吸引學生參與課程互動,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領會和認可教師傳遞的價值觀,使之真正“學深悟透,內化于心;以學促做,外化于行”。1.堅持唯物史觀。新時代精神可以與課程中許多內容完美融合。在環境科學緒論的教學中,圍繞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產生及發展、環境科學思想與方法論等專業要點,采取混合式教學加案例教學的方法,有機融入唯物史觀和生態文明思想等思政元素。在全球環境與清潔生產的教學中,圍繞人口增長與環境壓力、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內涵及原則,選取小組討論、自學加評論、翻轉課堂、專題講座等教學方式,將生態文明思想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方法去探索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2.培育工匠意識,弘揚科學精神。在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的教學中,圍繞各要素污染及環境保護目標、污染防治技術及基本思路等專業要點,采取回顧式教學:水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翻轉課堂:國內外污染實例分析;嵌入式教學:最好的飲用水是哪種;特色案例教學:郝吉明院士關于PM2.5的訪談、中國十大給排基于“卓越”的“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水院士等新聞報道及研究成果,讓學生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以及恪盡職守的能力素質,厚植工匠文化,激發學生的工匠意識和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3.厚植愛國情懷,牢固責任意識。在研究土壤環境教學中,圍繞并結合土壤環境特點、土壤污染及修復方法等多個專業要點,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并結合特色案例進行教學,例如:在翻轉課堂教學中以“污染土壤的防和治”為題,要求學生從五個方面、用三種方式進行闡述。在混合式課堂教學中,通過預留相關特色案例主題,如中國生態環境官網關于“土十條”的新聞公報;百度中關于土壤污染的相關新聞;南京土壤所三位著名院士及相關工作介紹;講述我國環境方面獲得的偉大成就和研究成果等,采取搭建自主授課學習互動平臺,并結合慕課資源線上預習、線下教學課堂互動提問的教學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培育社會責任感有機融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立志奉獻、自尊自強、敬業求實、頑強拼搏的愛國主義精神。4.突出法治意識,激發創新思維。在污染防治技術及環境管理的教學中,圍繞我國污染防治法和污染防治技術的發展歷程、國家環境標準體系以及具體法規標準等相關內容,以翻轉課堂輔以拓展學習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立法精神、遵紀守法,激發創新,突出法治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價值引領。5.有效注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在固體廢棄物教學中,圍繞固體廢棄物的環境問題、全過程管理原則及綜合利用方式方法等專業要點,采用對比學習:國內外全過程管理對比;討論學習:如何推進垃圾分類;案例教學:中國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與利用等教學方法,將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課堂。在全球環境問題的教學中,圍繞全球大氣環境問題、八大公害帶給人類的啟示以及全球環保合作的重要意義等專業要點,采取自學結合案例教學的方式,將低碳、綠色發展理念植入教學,培育學生綠色發展、守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和協作意識?!皣笥?,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中心工程,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守護好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意識的主要屏障,則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重任。一個好教師以善問社會,以善養社會,思政根基才能以塑造靈魂、塑造生命承負起學生健康成長引導者和指路人的責任。
三、“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思政實踐效果
通過“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的思政教學,筆者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將“立德樹人”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人才培養全過程,將課程學習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聯系,對課程進行育人思想和育人功能的整體性、系統性設計,為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培養思想過硬、行業產業需要、引領未來的“5技農業+卓越農林人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在國內各級、各類農科學子創業創新大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績,與此同時,還創建了包含課程思想政治內容的示范性課程??傮w而言,整個課程設計比較合理,結合學習內容,聚焦一種方法,多方法協同,優化組合。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對環境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
四、結語
本文對“環境科學概論”課程特點及思政建設方向進行闡述,結合授課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歸納出了“環境科學概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指出融入課程的操作方法。以“知農愛農”為教育主線,從“5技卓越農林人才培養”出發,通過研究梳理本門專業課程的學科屬性、內容方法和專業要點等,注重以廣大學生為中心、以質量水平提升為根本、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在傳授科學知識、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求真、求實、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使他們成為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麗 路運才 焦雅琪 單位:黑龍江大學
- 上一篇:CDIO模式高校創新實驗平臺建設研究
- 下一篇:國有企業資本擴張風險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