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部分法則在現代醫學的應用

時間:2022-05-17 08:45:46

導語:中醫學部分法則在現代醫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學部分法則在現代醫學的應用

【摘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宜中則中、宜西則西,這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方向,也是習主席對廣大醫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若中醫工作者不了解現代醫學和現代科學,一是影響中醫學本身的提高和發掘,減緩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二是容易導致部分疾病的誤判,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療機遇。若現代醫學工作者不了解中醫學,同樣也會影響中醫現代化進程,使患者失去或錯過諸多最佳的治療機遇。該文從化瘀通脈法的臨床應用;疏肝調神法在臨床中的應用;扶正補益法在臨床中的應用3方面,闡述中醫學部分法則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中醫學和現代醫學都是人體生命科學,各有所長,均為人類健康不可缺少的干預手段。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醫學,中醫傳統;古籍

筆者在從醫50余年的歷程中,有很多感悟和體會。從師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45年。自跟隨石學敏教授的第1日開始,石學敏教授就要求中西醫并重,齊頭并進。因此,在45年的從師過程中除努力學好、干好中醫本職工作外,先后學習、從事腦電圖、腦電地形圖、心電圖和經顱超聲多普勒等多學科現代醫學知識和設備。筆者從事醫學工作50余年,認為中醫學有很多治療法則可以作為現代醫學的補充和協同,甚至可以成為某些疾病的主導治療手段?,F將部分感悟歸納、整理供同道參考。中醫學臨床上以辨證論治為精華是眾所周知的。但這并不是中醫學的全部。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中就記載:“帝曰:愿聞病機何如?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备嬲]分析人體疾病,應歸納總結,抓住主要矛盾,求同存異,總體把握。中醫學現代化首先要探索標準化道路,抓住共性矛盾,制定普適性治療方案。使中醫學臨床治療可重復性、標準性、劑量性和科學性。石學敏教授創立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就是典范,不僅在國內得到推廣,國際上也得到業內的認同和應用。現將方與穴的臨床應用體會總結如下。

一、化瘀通脈法方與穴的應用

1.代表方劑。(1)血府逐瘀湯(出自清《醫林改錯》)組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殼、柴胡和甘草,有活血化瘀的功效。(2)四物湯(出自唐《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被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錄)組成:當歸、川芎、芍藥和熟地黃。功用為補血活血。(3)補陽還五湯(出自清《醫林改錯》)組成:黃芪、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紅花和桃仁。功用為補氣,活血和通絡。2.代表腧穴。(1)內關穴和人中穴(醒神開竅,導氣舒經和活血通絡)。(2)合谷穴和太沖穴(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和溝通上下)。(3)膈俞和血海(養血活血和通經活絡)。(4)三陰交和陰陵泉(健脾統血、生血和養血)。3.臨床應用范圍。(1)協助抗炎治療:人體中各種炎性病變均依靠兩個環節完成康復,一個是外源性干預,如抗生素、抗病毒制劑、免疫制劑和激素等;另一個是自身的調整修復。后者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鐾}的方劑和腧穴有效的提高血運;改善微循環,是改變機體免疫調整的有力措施,可迅速改善免疫細胞的分布和炎性產物的代謝。(2)鎮痛效果顯著:中醫學理論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經脈閉阻是疼痛的主要病因。所以化瘀通脈是鎮痛的重要手段?,F代醫學研究疼痛的病因,一方面是致痛物質的產生;另一方面就是痛閾的改變,提高血運;改善微循環,可以加快致痛物質的代謝,降低皮層興奮度和內啡肽的生成是提高痛閾的重要因素。(3)良性調節血液動力學:多學科研究證實化瘀通脈療法具有明顯改善血液動力學的作用。諸多血管性和血液動力學方面的病變,化瘀通脈治療都能收到比較明顯的臨床療效。如冠心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出血性腦血管病恢復期、動脈系統病變、下肢靜脈系統病變、腸系膜動脈病和腸系膜靜脈病等。(4)代謝性疾病中的應用:中老年患者代謝紊亂是中老年患者非常多見的疾病之一。糖代謝紊亂為糖尿病,脂代謝紊亂為高脂血癥,嘌呤物代謝紊亂為高尿酸血癥等?;鐾}治療不僅改善血液循環、微循環,同時對臟器及組織供血、供養、代謝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中醫治療代謝性疾病的處方中(飲片和針灸)都不同程度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5)腫瘤治療中不可或缺:中醫學認為腫瘤是結,氣結、血結、筋結、火結、痰結和熱毒結等,活血、散結、破瘀和清毒是中醫學治療腫瘤的重要法則之一。

二、疏肝調神法方與穴的應用

1.代表方劑。(1)柴胡疏肝散(出自明《景岳全書》引《醫學統旨》)組成: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和甘草。功用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疼。(2)逍遙丸(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柴胡、當歸、白芍、炒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和生姜。功用為疏肝健脾,養血調經。(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組成:柴胡、龍骨、牡蠣、黃芩、生姜、桂枝、半夏、茯苓、大黃、人參、大棗和鉛丹,功用為和解清熱,鎮驚安神。2.代表腧穴。(1)內關和人中(醒神開竅)。(2)印堂、上星、百會和四神聰(調神安神)。(3)合谷和太沖(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溝通上下)。(4)三陰交和神門(水火相濟和安神助眠)。(5)風池、完骨和天柱(調神健腦,填精補髓)。3.臨床應用范圍。疏肝調神法實際上是對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預。幾乎所有人群,包括亞健康人群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精神或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焦慮、抑郁、煩躁和多疑等。此因素往往導致疾病的進展,甚至影響患者的生命。中醫學的整體醫學觀在此方面確實發揮的很大的作用:(1)解除抑郁。各種原因導致的精神心理性病變,如抑郁癥、焦慮癥、圍經期綜合征、植物神經紊亂和神經官能癥等。(2)安神助眠。各種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礙,如入睡難、睡眠短、多夢、淺睡眠、時睡時醒和不寐等。(3)改善大腦皮層興奮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多眠思睡和健忘,腦供血供養不足等。(4)清除過氧化自由基,保護腦細胞。如腦卒中、一過性腦血管機能不全、腦老化和血管性癡呆等。(5)減緩老化,推遲老年性癡呆的發生。腦保健、改善腦循環、提升腦供氧和推遲腦退變。(6)良性調整內分泌,改善機體內環境。對多種代謝疾病和亞健康狀態有良好的調整作用。

三、扶正補益法方與穴的應用

1.代表方劑。(1)玉屏風散(出自《究原方》)組成:防風、黃芪、白術,功用益氣固表止汗。(2)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組成: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功用為益氣生津和斂陰止汗。(3)十全大補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黃芪和肉桂,功用為溫補氣血。2.代表腧穴。(1)關元和氣海(培源益氣,補腎填精)。(2)足三里(建中助運,益氣生化)。(3)三陰交和陰陵泉(滋補三陰,建中生化)。3.臨床應用范圍。(1)提高人體免疫力。部分中藥和腧穴的針刺或灸療具有明顯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在諸多疾病中,如腫瘤、艾滋病、過敏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結締組織病等都有輔助治療的作用。(2)改善臟腑機能。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胃腸蠕動,調整血壓,改進肺功能和恢復膽囊功能等,中藥針灸對多臟腑、器官功能均有良性的調整功能。(3)修復受損組織。在改變腎小球濾透性,抑制炎性滲出,修復關節滑囊,促進周圍神經和軟組織再生修復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4)改變營養狀態。在治療貧血,升高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營養障礙等方面作用明顯。(5)抗衰老、健體延壽。中藥、針灸、穴位按摩,均有無毒、無害、無損或微創的綠色養生、抗衰老、健體和延壽的功效。

結語

以現代醫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及手段來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中西醫學相互補充,取長補短,診治疾病的醫學形式。中醫療法在疾病預防、治療、預后和轉歸,以及亞健康調養、養生、保健、抗衰和健體等多方面都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雖然中醫學不是萬能的,在某些情況下只起到協助、輔助和補充等作用,但試問一下,沒有哪個學科是萬能的,只有多學科協同、多學科合作才能給人體最好的、最完美的健康保障。

作者: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