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非遺傳承價值與開發策略

時間:2022-05-17 08:57:30

導語:武術非遺傳承價值與開發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術非遺傳承價值與開發策略

一非遺研學相關論述

研學旅行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旅游部門、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住宿等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1]。2013年2月2日,國務院頒布的《國民休閑旅游綱要》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研學旅行”;2016年公布了國家首批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同年12月19日《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自此研學旅行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目前,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愈加重視,研學旅行作為校外綜合性實踐活動呈現積極穩步推進的良好發展態勢,非遺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的熱潮逐漸涌現。研學旅行與非遺傳承結合,是“非遺+教育”與“非遺+旅游”有機統一的新模式,非遺研學旅行成為非遺與研學旅行有效結合形成的全新旅行方式[2]。在立足梅山武術優質資源的條件下,全面發揮梅山武術非遺研學旅行價值,設計開發研學旅行產品,這對梅山武術非遺的傳承與轉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梅山武術傳承現狀

梅山武術是當今中國流傳最為悠久的傳統武術流派,原始社會時期誕生了梅山武術的萌芽;宋朝時梅山武術初步形成;晚清是發展的巔峰時期;民國時期繼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全國上下掀起了習武的熱潮,梅山武術因此涌現了一批梅山武術學者以及傳人;梅山武術在20世紀90年代陷入了低迷期并逐漸消亡;2009年梅山武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梅山武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目”名單。近些年來,梅山武術也越來越受到黨、政府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這些都離不開“傳承”二字。傳承是指師傅傳授弟子繼承的一個過程。但在現代意義上,傳承更像是在延續一種文化,它能培養新生代力量,代表著發展和創新。

(一)梅山武術個體傳承現狀

中國古代受宗法制度的影響,武術傳承主要采用的是家族傳承的方式,如梅山武術歷任傳承人中,游國華師承其父游石命,游本恒師承其父游國華。在20世紀以前梅山武術一直是以師徒傳承為主,第19代傳承人晏西征師承游本恒,第20代傳承人陳雄志師承晏西征。隨著改革開放為社會帶來多方面的發展,打工熱潮的出現及西方體育的沖擊,年輕一輩不再熱衷于練習梅山武術,導致梅山武術練習群體逐漸老齡化,甚至一些拳種無人繼承,在傳承上出現斷層。據實地調研及資料顯示,梅山武術現存的民間拳師少之又少,帶徒弟學本領的更是寥寥無幾,較為著名的拳師有晏西征、陳益球、陳武、周佐清等。

(二)梅山武術社會團體傳承現狀

2008年,新化縣正式成立梅山武術傳統武術協會,其會員已發展至1000多人;新化城鄉武校、武館每年招收學生、學徒約5000人,東方文武學院就有2000余在校學生,在新化縣以東方文武學校為代表的武校、武館超100多家,并有拳師在婁底、長沙以及廣東、海南、貴州、云南、內蒙古等地開武館、辦武校帶徒傳藝,且經常舉辦梅山武術比賽和表演;新化縣文旅廣體局、梅山武術傳統武術協會和梅山武術發展中心組織實施群眾性武術活動[3]。這些社團組織都為傳承和保護梅山武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梅山武術的影響力大多局限在學武者身上,現實中社會各界人士、團體對梅山武術的接觸度、關注度并不夠,這說明當下梅山武術的傳播不到位。

三梅山武術非遺傳承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很多因時代變遷而容易遺忘丟失的文化記憶,這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梅山武術作為非遺亦有著無可比擬的傳承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價值:梅山武術流傳至今,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也是至今為止流傳最久的傳統武術。追根溯源,梅山武術可以上推至遠古蚩尤時期,因其形成的原因,我們依稀可以從梅山武術的一招一式中看到當時梅山人的狩獵與戰斗場景,且梅山武術還承載著農耕、醫學、宗教、飲食、山歌等信息,對我們研究梅山居民生存、繁衍與發展以及當地的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健身價值:梅山武術分功、理、法、術四大類,具有完整的拳術、器械、功法等訓練體系。在近千年的發展中,梅山武術如沖拳這類太過于注重實戰的武術,已經不再適用于當今的社會形態,但是梅山武術的健身價值作為一種文化基因保存了下來。梅山武術套路繁多,屬于外家功夫,長期練習,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如梅山武術健身操、梅山非遺健身舞就是很好的強身健體的運動方式。如今,新化縣設立梅山武術展覽館、傳承基地,每兩年舉行一次梅山武術節,推廣梅山武術,有效促進了當地居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教育價值:近代中國的革命活動涌現了一批仁人志士,“堅忍奉公、民主革命先驅”陳天華、“每役必從、不世之功”譚人鳳、“畢生革命、堅貞不屈”成仿吾、“鑒湖女俠”秋瑾等,這些都是梅山居民在革命運動中的杰出代表,梅山居民的敢于抗爭,實現了由“蠻”到“血性”的轉變,這正是一個民族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沖動走向理性的過程[4]。在當今社會,西方享樂主義、盲目之風盛行,而梅山武術以“和氣”制約“打斗”、習武先習德、練功先練忍的武德價值觀念,有利于學生道德觀念的養成,這都是具有教育價值的體現。技擊價值:技擊是指作為軍事目的的近戰武器攻防技術,這也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技術[5]。梅山武術隨著中國古代朝代更迭不斷發展,具有古樸無華、不尚花哨、適應性廣、注重實戰的特征,其拳術、器械、功法多達100余種,以防為主,攻防兼備,變化莫測,是研究中華武術技術的又一個活化石,對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及技藝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四研學旅行視角下梅山武術傳承價值與開發策略

研學旅行符合非遺傳承保護的目的與要求,也是推動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形式與方法。對梅山武術而言,與研學旅行相結合,既可促進梅山武術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又可發揮其與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故本文將基于研學旅行的視角來思考梅山武術傳承價值與開發的策略。

(一)加強政府的支持與引導

個人或社團組織的力量即使再強大,沒有政府的支持與引導,都將會舉步維艱。梅山武術的發展就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政府根據育人目標,依托地區的設施、場所等情況建設適宜的中小學生梅山武術非遺研學旅行基地,配備安全設施設備,建立準入標準等。政府應發揮關于梅山武術資源整合的能力,凸顯梅山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和特色,如武術表演、梅山歷史講解、獨特器械制作工藝、養生湯藥等,打造出一批精品示范性的研學旅行產品,用以開展青少年梅山武術研學旅行活動。政府應發揮協同聯動作用,鼓勵并引導社會組織團體加入到非遺傳承中來,舉辦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多渠道來籌集“研學旅行”的基金,投入到研學旅行項目開發、保障教師的福利及貧困學生研學旅行的需求,讓研學旅行這項公益性的公共服務產品更加順利地實施下去。

(二)依托新媒體優勢,暢通傳播和傳承路徑

現今正處于信息時代,新興媒體的發展為梅山武術打造了更廣闊的舞臺。如制作影像傳播非遺內容,以真實事例為藍本,融入民間軼事、傳承人真實生活,提高傳播的真實性與生動性;再者與網絡平臺合作,創建梅山武術非遺網站,多平臺、多角度、多板塊、多手段地展示梅山武術豐富的非遺內容等[6]。這些舉措更能聚焦梅山武術非遺與當代人日常生活的融入,促進其日?;睦^承與發展,同時也給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了更多的參考。

(三)開發研學旅行產品

研學旅行產品是一個綜合服務體系,它集研學基地、課程、線路、指導教師以及配套服務等要素為一體,開發具有梅山武術主題的研學旅行產品,是梅山武術傳承的重要出路。針對教育性、體驗性、主題性的非遺研學旅行產品開發原則,立足梅山武術的優質資源,從研學目標、場所及活動進行設計,主要開發梅山武術醫藥類、觀賞參與類及歷史文化類三種主題的研學旅行產品。1梅山武術醫藥類傳統武術醫學與我國傳統武術是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梅山武術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先輩們習武練藝常伴隨著跌打損傷,梅山醫藥也隨之發展,民間就流傳著“截血術”“穴位”等經絡穴道治療的手段,以及骨傷科無名腫毒及蛇傷,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武術醫學理應得到關注發展[7]。研學目標:了解梅山武術基本狀況及相關知識,激發中小學生的熱情興趣、感受梅山武術醫藥的魅力。研學場所:梅山民間醫療診所,梅山醫藥研究會。研學活動:參加傳統醫藥基礎知識講座,與梅山武術醫藥傳承人胡光華、伍玉躲共讀名醫故事;認識人體穴位及經脈圖;動手制作簡易養生湯藥。2梅山武術觀賞參與類梅山武術是具有拳術、工具器械、功法、擒拿等技術內容的傳統武術拳種,具有健身價值及技擊價值,其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適應性極廣,非常適合對青少年開展研學旅行。研學目標:讓中小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了解梅山武術,通過觀賞與實踐來親身感知梅山武術的魅力,增強非遺傳承保護意識、提高身體素質、學習梅山武術技能、培養道德意志品質及動手動腦能力、體會團結歡樂及拼搏向上的精神。研學場所:新化縣體育館,東方文武學院,漢龍文化園。研學活動:借助光影、煙霧特效、投影等技術,融合音樂、雜技等內容,打造全新的梅山武術表演,讓中小學生沉浸式地體驗欣賞梅山武術表演;組織學生現場觀看大型表演,如千人梅山太極拳展示等;參觀具有梅山武術文化內涵的武術館、東方文武學院等,對中小學生進行基礎的武術指導培訓,參與梅山武術表演并錄制視頻保存下來;學習制作梅山武術刀、槍、棍等常用兵器器械,以此作為紀念品;組織中小學在漢龍文化園進行戶外拓展,演練梅山武術;組織學習梅山武術健身操。3梅山武術歷史文化類梅山武術發源于梅山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歷史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宗教文化、武術歷史知識、民生民俗等都值得我們探究,立足這些歷史文化,我們可以開展中小學生研學之旅。研學目標:了解梅山武術的歷史發展、思想文化及民間習俗,熟悉梅山武術傳承人代表,培養學生堅強樂觀的意志品質,強化自我認知,豐富青少年的知識面,培養中小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研學場所:婁底市梅山拳非遺展覽館,東方文武學院,梅山武術研究院。研學活動:組織中小學生參觀非遺展覽館,管理人員為中小學生進行介紹;在東方文武學院教室由老師通過視頻展示、趣味競答、兒童游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對傳承人優秀事跡進行情景模擬,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示優秀事例;可以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文創等手段,營造梅山武術氛圍、增加雙向互動環節,提升中小學生對梅山武術歷史文化研學旅行的代入感及體驗感;招募青少年學生志愿者,以研學場所為依托,讓志愿者參與到調查、搜集并整理現存民間梅山武術傳承點或梅山武術導游詞編撰講解的研學活動[8]。

五結語

研學旅行作為梅山武術傳承并逐漸走向市場化的新出路,讓梅山武術更具魅力。本文通過分析梅山武術的現狀,基于研學旅行的視角,提出梅山武術醫藥類、觀賞參與類及歷史文化類三種主題的研學旅行產品來促進梅山武術傳承價值與開發的策略;同時,建立和規劃梅山武術發展相關政策及宣傳途徑,期望能為梅山武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啟發,增強研學旅行者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引導民眾廣泛參與,相信通過共同的努力,梅山武術將薪火相繼、發揚光大。

作者:徐佳雨 李瓊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