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5-19 15:12:13

導語:智慧校園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智慧校園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導向,培養本科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高校的職責,更是新時代背景下人才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教學由于文理分科教學造成學生人文底蘊與科學探索精神的兼顧缺失、重視教忽視學生的學、缺乏社會參與等問題影響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通過智慧校園環境賦能教學,充分運用網絡技術,融合線下課堂與線上課堂環境與資源,形成支架式教學模式,連接課內與課外,整合跨領域教學資源,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素質和關鍵能力。在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借助線上線下教學渠道來筑牢學生文化基礎、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以及增加社會參與機會。

【關鍵詞】核心素養;支架式教學;智慧校園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堂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并指出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明確核心素養的內涵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而后,中國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于2016年9月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理性思維、樂學善學、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于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國內學者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不僅包括核心素養的內涵、本質及哲學淵源等理論探討,還針對中小學各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進行了研究,研究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技術、化學、物理等學科素養研究,同時也針對課堂的教學設計、教學互動、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及針對學生能力培養、教師發展開展了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目前而言,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研究從數量、維度和成果等方面來看,中小學教育階段比大學本科階段的核心素養研究更為豐富。相比較,全國范圍內中小學教育培養目標具有一致性,而高校由于辦學定位不同,開設專業不同,培養目標具有相對差異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表明中國進入21世紀人才培養目標的范式變化,其價值引領和導向意義不言而喻。由于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才正式提出,因此針對大學本科階段學生還需從新環境來深入理解與實踐核心素養?;ヂ摼W背景下如何培養本科生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校值得探索的課題,本研究重點探索大學本科階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一)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強調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到社會參與三方面共同推進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文化基礎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領域,重在強調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結合布魯姆教育目標來看,文化基礎是連接低階認知和高階認知的橋梁。在培養學生具有人文底蘊、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的意識、知識、技能等低階認知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思維、原理和方法等高階認知。文化基礎不僅是個體了解社會的基礎,還是展現、傳播、創新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并且隨著革命、建設、改革、全面發展地不斷推進,中華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诓粩嗌傻闹袊幕B,堅持文化基礎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學會學習的重點是要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和總結反思,具有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等信息意識。從本科學生的發展來看,學生不僅要重視專業學習的價值和意義,還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和管理,基于互聯網的支持形成包括信息素養、網絡資源的應用和評價等學習意識。而健康生活包括了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其重點包括了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抗挫能力,正確認識和評估自我,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是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責任擔當從社會、國家和全球視角出發,闡述了個人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以及國際理解三方面的責任。而實踐創新從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和技術應用為基本要點,闡述了實踐勞動的態度、習慣、技能以及生活創造,發現并解決問題,技術應用的價值等。社會參與涵蓋了從個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既有思想意識也有實踐創造,有助于拓展社會參與的內涵,明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對個體的參與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的相互推進與配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程度的差異,各學段的具體表現要求不同?,F階段本科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不僅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還應借助多元化的資源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從教學資源、技術手段、評價方法上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如何讓學生基于網絡學習平臺開展有效的在線自主學習,學會自我管理,在課前完成關于學習主題的低階認知,通過識記人文知識、理解知識的意義并在教師的支架式引導下,在課中課后基于學習內容進一步開展分析、評價和創造等認知活動,并通過創客學習、項目式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等進行社會參與式學習以培養責任擔當以及實踐創新的能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支架式教學策略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學習者當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現有發展水平和在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習者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如何幫助學生達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并為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做好預設準備,離不開教師的支架式教學引導。根據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策略被定義為:“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構主義視角下,支架式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逐步完成意義建構的教學流程,即搭建腳手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協作學習和效果評價,通過漸進的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能力素質。潛在發展區可以理解為在跨越了最近發展區之后,學習者有可能獨自完成的學習。基于學生的現有實際發展區,在教師的指導下多維度拓展最近發展區,進而實現進入潛在發展區的突破。在此過程中,教師搭建的教學支架十分關鍵。從表現形式來看,教學支架分為隱性支架和顯性支架。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氛圍以及班級凝聚力是隱性教學支架,而教師運用的教學物理載體,包括教學設備、資源以及考核評價等是顯性支架。顯性支架與隱性支架在教學過程中相互轉換,為學生提供漸進式的支架支持,不斷推向潛在發展區。教師通過教學設備的硬資源、課程師資的軟資源以及互聯網的活資源為學生提供激發學習積極性的興趣支架、啟發思考的問題支架、指導學習的建議支架、提供工具手段輔助學習的工具支架以及引導學習的方法支架等,以學習資源、問題啟發、討論對話等形式向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為不同的學習進度提供不同層次的支架。在學習支架的支持下,學生與學習環境、學習資源、教師同伴進行互動,知識由“點、線、面”拓展到“知識網”。隨著學習者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不斷深入,教師支架不斷減少,學習者逐步養成獨特的認知風格,實現從基本概念到知識體系再到認知策略和思維方法的學習,由低階學習提升到高階學習。高等教育高質量的根本與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高質量,對于本科教育,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又要善用新時代高校教育新基建的成果,從教師主導、學習環境構建、資源技術應用、師生互動等要素提供支架式指導和幫助,培養適應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運用豐富的教育資源構成多元化教學支架,構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支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適應新教育理念、新教學目標、新教學環境以及新教學手段的變化。

二、核心素養導向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

(一)構建依據

本研究擬以某高校本科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通過高中時期的培養具備了根據語言、文字進行假設、演繹和推理的能力。通過前期的教學實踐和學生提交的練習作業可以看出,學生已對本學科體系和課程結構有了初步認識。同時通過調查發現,研究對象全都具有智能手機并且所使用的智能手機能夠正常運行網絡學習平臺。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主要是師生對某個主題進行學習、交流、練習和評價,不僅保證了師生進行同步教學、及時探討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也增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然而,傳統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設備運用不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加上部分學生運用智能終端缺乏引導,沉迷于游戲,沒有形成正確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基礎的培養,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培養造成了影響。智慧校園環境下,以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平臺,支持應用軟件全覆蓋,構建全方位的開放學習環境,實現師生教學全方位服務,并通過數據的積累、治理和挖掘分析,依托網絡學習平臺支持教師與學生開展導學、測學、助學、互學、促學等教學流程。面對面教學和智慧校園環境二者優勢結合,有助于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技術支持和及時反饋評價的智慧學習環境。

(二)模式構建

為挖掘支架式教學在核心素養培養教學中的獨特價值,本研究根據支架式教學的五個環節,構建了基于支架式教學策略的核心素養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支架覆蓋了學生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階段,包括了任務支架、情境支架、導向支架、工具支架、方法支架等各種支架。隨著學生專業學習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的實踐應用和認知高度需不斷推進,教師的教學支架也需相應調整。本研究主要以大二年級為例,學生經過大一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基礎,但是面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其重視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在專業課教學中,通過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筑牢理論基礎,同時運用互聯網手段和資源,采用混合式學習、在線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以專業學習為中心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社會見習、支教、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進行社會參與。

(三)模式闡釋

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研究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數字化生存能力,以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首先,為學生搭建學習腳手架。圍繞學習主題,課前為學生提供學習目標、資源和問題,提供明確的任務支架,幫助學生從專業角度積淀人文知識、認識方法和實踐手段。課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通過提問、視頻、互動等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并拋出學習錨點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興趣支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點燃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在智慧教學環境之下,學生運用移動智能終端進行網絡探索,在課前低階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對學習主題有關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篩選、批判和質疑。為了不斷完善獨立探索的學習效果,學生將進行協作學習和對話討論。協作學習旨在幫助學生對概念形成全面的理解,完善固化、陳舊、欠缺的知識結構,解決學習疑問,進行反思總結。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效果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協作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對自我正確認識和評估,小組評價引導學生對知識和社會責任的理解,進一步升華認識和思考。課外,通過實踐參與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遷移拓展,升華對自我和社會的認識,從而逐步養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結語

智慧教學環境創新應用符合了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順應了學生學習需求,也解決了傳統教學弊端,不僅優化了教學流程、整合了教學資源,同時融合了教師支架式支持,為學生文化基礎積累、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和增加社會參與機會提供了平臺。核心素養導向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雙通道教學情境,以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為前提,以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手段,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創新能力,改變知識本位的教育理念,全面培養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教學開展,實現教育新基建背景下“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實踐,促進“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落地落實,并為學生積累文化基礎、提升自主發展能力和增加社會參與的機會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4-08).

[2]龐敬文,唐燁偉,鐘紹春,王曉晗.創客教育支持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模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05):69-73+95.

[3]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66-73.

[4]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美)特里·湯普森.《支架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M].王牧華等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李美林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